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颜色变化的原因

合集下载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学习资料三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学习资料三

食品科学技术: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学习资料三1、判断题从溶解性讲,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叶黄素类溶于水。

正确答案:错2、单选在肉类加工中,添加(),有利于提高血红素的稳定性,延长肉类产品货架期。

A、抗坏血酸B、(江南博哥)抗氧化剂C、过氧化氢D、金属离子正确答案:B3、填空题血红蛋白是由()和()组成;肌红蛋白是由()和()组成。

正确答案:4分子血红素、4个球蛋白、1分子血红素、1个球蛋白4、问答题简述食品中色素的分类。

正确答案:(1)根据来源分为动物色素,如血红素,植物色素,微生物色素(2)根据色泽分为红紫色系列、黄橙色系列、蓝绿色系列;(3)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吡咯衍生物类色素、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色素、多酚类色素、酮类衍生物类色素、醌类衍生物色素及其他色素。

(4)根据溶解性质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

5、单选为了提高绿色蔬菜的色泽稳定性,采用下列的()处理可以改善加工蔬菜的色泽品质。

A、加入一些有机酸B、加入一些锌离子C、增加水分活度D、乳酸菌发酵正确答案:B6、填空题在适当的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的()可被铜离子取代,生成鲜绿色的()。

正确答案:镁、叶绿素铜7、填空题类胡萝卜素与()结合后更稳定,同时也改变了颜色。

正确答案:蛋白质8、单选在有亚硝酸盐存在时,腌肉制品生成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为()。

A、绿色B、鲜红色C、黄色D、褐色正确答案:B9、问答题红曲色素的使用及注意问题。

正确答案:红曲色素对蛋白有较好的着色能力。

与亚硝酸盐相比,其产品色泽红润均一,口味独特。

在使用红曲色素的时候应注意: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变成红棕色,溶解度、色价也会下降,在pH值4.0以下或盐溶液中可能产生沉淀,pH9.0以上可能会出现絮状物,也不宜用于新鲜蔬菜、水果、鲜鱼等。

它的耐光性和水溶性较差。

10、填空题类黄酮的羟基呈()性,类黄酮在()性溶液中易开环而成黄色、橙色或褐色。

正确答案:酸;碱11、判断题叶绿素是水溶性的,有a、b两种结构,其结构中存在一个大的共轭体系。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理化性质及含量测定 3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理化性质及含量测定 3

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及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及意义▪(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和意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中进行的,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组成、性质及测定对于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很有帮助。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便成为研究光合作用与氮代谢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作物育种、科学施肥、看叶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叶绿体在细胞中运动视频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与结构类囊体膜的结构及功能实验原理植物叶绿体色素是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

它一般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实验原理▪色素分离的方法有多种,纸层析是最简便的一种。

当溶剂(有机推动剂)不断从纸上流过时,由于混合物(叶绿素提取液)中各种成分在固定相(滤纸纤维素所吸附的水分)和流动相(有机推动剂)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实验原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

▪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氢离子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遇铜则成为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实验步骤(1)▪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D与其中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D=KCL▪D:吸光度,即吸收光的量,C:溶液浓度, K:为比吸收系数(吸光系数),L:液层厚度,通常为1cm.▪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实验报告第一部分提取与分离一实验目的学习应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二实验原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中的叶绿体a(C55H72O5N4Mg)、叶绿素b(C55H72O6N4Mg)、胡萝卜素(C40H56)和叶黄素(C40H56O2)与类囊体膜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

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薄层色谱法加以分离与鉴别。

薄层色谱分析法是将吸附剂均匀的涂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将此吸附剂薄层做固定相,把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下端,然后用一定量的溶剂做流动相,将薄层板的下端浸入到展开剂中。

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由下而上的逐渐浸润薄层板,并带动样品在板上也向上移动,样品中各组分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吸附、脱附、再吸附、再脱附……的过程。

由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大小不同,吸附力强的物质相对移动慢一些,而吸附力弱的则相对移动快一些,从而使各组分有不同的移动速度而彼此分开。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新鲜的菠菜叶片2 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碳酸钙粉末,展开剂(石油醚:丙酮:苯=7:5:1,体积比)3 天平,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点样毛细管,层析缸,硅胶预制板,滤纸四实验步骤(一)色素提取液的制备1 取新鲜叶片4至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叶表面,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 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钙粉末,加2至3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至15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上清液用漏斗过滤,残渣再用10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冲洗一次,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即制成叶绿体色素提取液。

提取液应避光保存。

(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1 取硅胶预制板一个,用点样毛细管吸取上述提取液,平行于硅胶板的短边,距下边缘约1cm处用毛细管划线,风干后再划第二次,重复操作3至4次。

2 在干洁的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高度约0.5cm,将硅胶预制板带有色素的一端放下,使其浸入展开剂中(但不要使待测样品浸入展开剂中)。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答案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答案

植物⽣理综合实验答案综合设计实验1矿质元素对植物的作⽤(红⾊的问题见后附照⽚) 1、本次实验名称?分为哪两部分?诱导产⽣NR,增强其活性2、NR有何特性?何谓诱导酶?NR为诱导酶,不供应硝酸根之前,不会产⽣。

诱导酶3、针对上述特性实验中采取何措施?“真空渗⼊法”在步骤中何处体现?措施:提前⼀天⽤硝酸盐叶⾯喷施,增强活性体现:反应时,将三⾓瓶放在真空⼲燥器中,⽤真空泵抽⽓放⽓,直⾄叶⽚沉⼊瓶底4、实验中NO3-所起作⽤?诱导产⽣NR,增强其活性5、何谓磺胺⽐⾊法?亚硝态氮在酸性溶液中与对氨基苯磺酸形成重氮盐,再与a-萘胺定量⽣成红⾊偶氮化合物,在520nm有最⼤吸收峰.6、NR活⼒以什么表⽰?步骤中何处有关键作⽤?⽤产⽣的亚硝态氮的量表⽰。

关键作⽤就是21页的注意事项。

7、标准曲线操作顺序如何?两⼈如何配合?制备标准溶液、制备显⾊液、绘制标准曲线。

要默契地配和,⼀⼈在做实验的同时,另⼀⼈要负责记录。

8、为何标准溶液⽤NaNO2溶液不⽤NaNO3?标准溶液浓度是多少?因为硝酸还原酶活性可由产⽣亚硝态氮的量表⽰,⽽不是⽤NO3-表⽰,所以⽤NaNO2表⽰。

标准溶液浓度是1微克每毫升。

9、标准溶液和谁在什么条件下显⾊多久?⽐⾊波长是多少?在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实验中,三⾓瓶30度下置于⿊暗处(恒温箱、⽔浴锅等)保温30min,在520nm波长下⽐⾊;硝态氮含量测定实验中,常温下放置20min,再加⼊8%NaoH溶液9.5ml,摇匀冷却⾄室温,在410nm波长下⽐⾊10、如何获得标准曲线或回归⽅程?通过使⽤标准溶液得到的实验数据,确⽴好横竖坐标运⽤电脑软件制作。

11、取样应注意什么?第⼀、仪器不能混⽤,严格按照组别及标签按要求使⽤;第⼆、材料(叶⽚)要⽤湿纱布擦拭⼲净,⽤蒸馏⽔冲洗,滤纸(或⼲纱布)吸⼲。

12、植物材料如何净化?采回来的材料(叶⽚)要⽤湿纱布擦拭⼲净,⽤蒸馏⽔冲洗,滤纸(或⼲纱布)吸⼲。

13、叶圆⽚如何获得,需要多少个叶圆⽚?14、如何确保叶⽚等重?为何要等重?每份重量是多少?15、两个三⾓瓶中为何⼀个加⼊H2O,另⼀个加KNO3?16、三⾓瓶中为何放⼊PH7.5缓冲液?17、为何要⽤真空泵抽⽓?使⽤中应注意什么?真空泵抽⽓影响NO2-的浸出量。

分光光度法测叶绿素 文档

分光光度法测叶绿素 文档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作者:未知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时间:2006-9-22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663nm、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小漏斗、定量滤纸、吸水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试剂1. 96%乙醇(或80%丙酮)2. 石英砂3. 碳酸钙粉四、操作步骤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去除中脉剪碎。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2g,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3~5min。

取滤纸1张置于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滤液流至100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11级植物生理实验讲解内容

11级植物生理实验讲解内容

植物生理实验讲解内容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1、原理(1)水分移动的总原则:从高水势到低水势。

当把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水势越大,越易失水;水势越小,越易得水;因此,会出现三种情况:植物组织的水势v外液的水势,组织吸水,外液(a)浓度变大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组织失水,外液(b)浓度变小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组织既吸水又失水,外液(c)水分保持动态平衡(2 )据比重大小判断小液流的移动方向:为判断以上三种情况,把侵有组织的溶液进行着色,当把着色的a、b、c三种外液用针管以小液流法放回对应的原溶液中,也出现三种情况:当浓度变大的外液(a)放入原溶液中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v外液的水势当浓度变小的外液(b)放入原溶液中f,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当水分保持动态平衡的外液(c)放入原溶液中~ (不动),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2、材料:毛果含笑叶;梧桐树叶;丁香花或牵牛花4、方法(选用CaCb溶液为外液)思考题1、试述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原理。

测定中应注意什么?(1)遵照两个原理:①水分移动的总原则一从高水势到低水势。

②根据比重大小判断小液流的移动方向。

(2)测定中应注意:①取材时尽量避开叶脉和伤口、部位要一致、要迅速(以免失水),材料要混匀;②母液要均匀,不能颠倒顺序;③放小液流时不能用力过大;④观察液流方向要细心等]。

2、某组实验出现了小液流法J f f J f的情况,请分析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

最有可能出错的应是第四支试管。

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可能:(1)在配制甲组试管溶液时,试管没有充分的摇匀;(2)在配制甲组浓度梯度溶液时,第四支试管溶液不准确,浓度过低;(3)用注射器在甲组试管中挤出小液滴时,用力过猛。

3、测定水势的方法有:小液流法;电导仪法;折射仪法。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茚三酮显色法(1■原理氨基酸(蛋白质)的游离-NH3可与水合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游离氨基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实验人:张建宇2011010780 汽车系14班实验时间:2011年10月29日实验地点:生物馆普生实验室实验合作人:王博远实验名称: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胡罗卜素,叶黄素与类囊体膜结合成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固可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薄层色谱法加以分离和鉴别。

实验材料:1.新鲜的菠菜叶片。

2.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碳酸钙粉末,展开剂。

3.天平,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点样毛细管,层析缸,硅胶预制板,滤纸。

实验步骤:(一)色素的提取:1.取新鲜叶片洗净,擦干表面,剪碎,放入研钵中。

2.加入少量的碳酸钙,加2-3ml的95%的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15ml的95%的乙醇,过滤上清液,残渣再用10ml的95%的乙醇冲洗一次,一同过滤到三角瓶中,制成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

(二)色素的分离:1.用点样毛细管取上述清液,在平行于硅胶板的短边,局下边缘1cm处用毛细管划线,等干了之后重复上述操作3-4遍;2.在层析钢中加入0.5cm高的,将有色素的一段放入,使其下端侵入展开剂中。

迅速的盖好层析缸盖;3.当各种色素得到较好的分离,展开剂前沿接近硅胶预制板上端的时候,取出硅胶预制板,并迅速用铅笔标出展开剂前沿和各条色素带的位子。

实验结果:溶剂前沿至原点的距离:7.7cm实验讨论: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构成叶绿素的色素主要有4种,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提取分离它们,并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课上老师讲了叶黄色的保健作用,说明了我们今天做的这个实验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医学价值的,不过因为我们是初次接触到这类试验,可能在操作的熟练度上还有很大的欠缺。

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也是包含着很大的科学奥秘,通过这个实验的探究我们能够造福更多的人,那么我想我们会在这个上面有更大的专研和思考。

植物生理学答案

植物生理学答案

植物生理学实验思考题考试要求:1.口答部分,30分,主要包括课后思考题、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2.实验部分,50分,主要是仪器的操作,有分光光度计、CO2气体分析仪、电导仪、阿贝折射仪。

实验到达30分以上才能及格。

考试不会太难,但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复习。

实验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烟草叶组织培养中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烟草叶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基的种类、现象原理:(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每个植物细胞包含着能产生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基因。

(2)只要条件合适,包含着全部遗传基因的细胞都能分裂分化,产生完整的植株。

培养基成分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决定了根或芽的分化。

培养基的种类及现象:(1)MS(不加激素)无生长现象(2)MS+BA1mg/L+NAA2mg/L 生长出愈伤组织2.外植体为什么不能切太小?不易成活3.植物组织组织中卫生么出现发霉?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污染。

4.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形成及器官分化有何影响?生长素/细胞分裂素:(1)高不定根(2)中愈伤组织(3)低不定芽5.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灭菌无菌操作实验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色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1.实验原理及现象(1)色素提取植物叶绿体色素一般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组成。

利用叶绿体色素不易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80%丙酮、95%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

(2)色素分离可用纸层析来分离叶绿体色素,当溶剂不断地从纸上流过时,由于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她们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使样品混合物分离。

色素带分布:从上至下橙黄色(胡萝卜素)、鲜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色b)。

(3)荧光现象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

由基态上升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有回到基态的趋向,当由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颜色变化的
原因
在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会引起颜色的变化。

铜对叶绿素分子是一
种生物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和一些藻类中,起着光合作用的关键作用。

这些分子具有呈现绿色的能力,其颜色是由其中的铜离子和镁离子共同调节的。

当镁离子被铜离子取代时,铜离子与叶绿素分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
导致颜色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与其周围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使其呈现出深绿色。

铜离子取代镁离子后,由于铜离子的电荷和尺寸不同,其与周围原子的作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导致了分子结构的略微扭曲,使得颜色发生变化。

实际上,铜离子取代镁离子后,叶绿素分子的颜色会变得更加浅,呈现出青绿
色或黄绿色。

这是因为铜离子的电荷较大,其与附近的分子或原子的相互作用更强烈,导致叶绿素分子的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从而使得吸收和反射光的特性发生改变。

总结起来,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会引起颜色的变化。

这是由于铜离
子与叶绿素分子的结合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结果,使得分子结构发生略微扭曲,最终影响了颜色的呈现。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色素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