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合集下载

八年级第6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精讲精练

八年级第6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精讲精练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怀化课标解读,怀化知识梳理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范围与位置范围: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总面积:78.8万平方千米位置:中国东北部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邻国、邻省、临海等地形特征地形: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半环状三带外围:流域低地中间:山地丘陵内部:广阔平原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人口与城市人口总人口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偏少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满族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城市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分布: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主要城市沈阳: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春: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的铁路枢纽大连: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

造船、石化、服装、旅游、水产等交通铁路运输为主产业分布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等粮食作物:玉米、水稻、春小麦、大豆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经济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①水源充足;②黑土地土壤肥沃;③气候温和湿润;④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集中连片农产品商品率高重工业基地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条件:①煤、铁、石油矿产丰富;②交通便利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汽车、石化、造船等辽中南工业基地有利条件①丰富的资源;②较好的工业基础;③便利的交通;④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利条件:水源不足主要的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困难与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资源枯竭、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振兴措施: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怀化考点突破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优势条件雨热同期、地形类型齐全、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例】(2016宜宾中考)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湘教版初二下册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章末练习卷

湘教版初二下册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章末练习卷

选择题我国东北平原该区域农作物熟制是()A. 一年三熟B. 一年两熟C. 两年三熟D. 一年一熟【答案】D【解析】试题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东北平原属于中温带,其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作物一年一熟,所以,我国东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故本题选D。

选择题东北地区最大的油田是()A. 大庆油田B. 胜利油田C. 华北油田D. 克拉玛依油田【答案】A【解析】试题大庆油田在中国诸油田中,堪称“至尊”.大庆油田1960年正式投产,到2001年年底已生产原油15.71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0%以上.但从1998年起,大庆石油生产遇到了较大困难.据专家预测,大庆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估计只有6.63亿吨,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A.选择题读“我国东北区域图”, 丁是( )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答案】B【解析】由图中东北地区区域图可以看出,丁是位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以东的黄海,故选B。

选择题有“钢都”之称的,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冶炼基地,是位于辽宁省的()A. 沈阳市B. 本溪市C. 鞍山市D. 大连市【答案】C【解析】我国辽宁省的鞍山市铁矿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黑色金属冶炼基地,有“钢都”之称。

选择题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A. IT等高新科技产业B. 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C. 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D. 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答案】B【解析】在产业升级中,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征和优势,伊春市森林资源丰富,故选择答案B。

选择题“白山黑水”泛指东北地区.其中的“山”和“水”分别指()A. 大兴安岭、松花江B. 长白山、乌苏里江C. 长白山、黑龙江D. 小兴安岭、辽河【答案】C【解析】“白山黑水”泛指东北地区,其中的“山”是指长白山,“水”是指黑龙江,故选C。

(最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我国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两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主要原因是()A. 东北地区冬季风沙大B. 东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C. 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D. 东北地区降水少2.关于下图所显示的区域,叙述错误的是()A. 此区域代表的是我国的东北地区B. 该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平原C. 该区域盛产冬小麦D. 这里的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一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3. 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 棉花B. 甘蔗C. 小麦D. 水稻4. 该区域农作物熟制是()A. 一年三熟B. 一年两熟C. 两年三熟D. 一年一熟5.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分布在A. 沿海地区B.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C. 沿边地区D. 交通干线沿线地区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东北三省部分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6. 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市场B. 森林资源C. 科技D. 矿产资源7. 下列工业,不宜在东北三省发展的是( )A. 机械制造B. 石油化工C. 家具制造D. 甘蔗制糖8. 下列与东北地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城市密集,多沿海分布B.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C. 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D. 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9.东北三省的简称是()A. 冀、鲁、豫B. 豫、内蒙古、黑C. 黑、吉、辽D. 吉、辽、内蒙古读“我国东北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0.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我国东北三省位于A. 东半球、中纬度B. 北温带、南半球C. 北半球、低纬度D. 北寒带、中纬度11.乙省的行政中心是A. 哈尔滨B. 长春C. 沈阳D. 济南312.丙省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A. 土家族B. 藏族C. 壮族D. 朝鲜族13.丁是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14.关于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 气候冷湿,长冬无夏B. 降水多集中在冬季,地表积雪时间长C.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D.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向西递减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下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认识区域知识点

认识区域知识点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着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胜古迹:沈阳故宫。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

湘教版初二下册地理课本目录

湘教版初二下册地理课本目录

湘教版初二下册地理课本目录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梁、谷子著称。

新中国成立后,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总产量占全国的2/5. 东北地区的糖类作物是甜菜。

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平原。

3、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长足发展4、大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沈阳、齐齐哈尔形成了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长春、大连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2021年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湘教版八下第六章第1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课件

湘教版八下第六章第1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课件

(3)长白山脉有美丽的天池,天池的成因是( B )
A.地壳运动 B.火山喷发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缺点: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分要素 识环境
地形
气候


河流
环 境
土壤
植被
……
分要素 识环境
➢ 说一说,如何来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构成


地形分布状况
45状况
起伏状况
沿45°N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
分要素 识环境
1 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日本:岛国,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渔业等海

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

中国:海陆兼备,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
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海
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
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
陆内部,邻国众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读地图描位置
(2)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 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夏季风带来
的雨水补给

积雪融水

补给

图1 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
图2 哈尔滨
图3 松花江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 朝
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鲜
和夏汛。
分要素 识环境 理清要素联系
地形
气候
结冰期 汛期 流量
河流
植被
黑龙江蜿蜒流淌
黑龙江原为中国内河, 仅次于长江、黄河,为第三 大河流。清代,沙俄迫使清 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 珲条约》《北京条约》,上 中游被划为中俄两国界河。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俄罗斯联邦签署最后边界协 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 基本界限划清。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东北地区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东北地区教案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授课时间20 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东北地区地形与气候。

教学难点简单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区域地理案例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理填充图册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 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3.东北地区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活动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活动: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地形特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白山黑水”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活动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课表要求:
认识区域的位置与分布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并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简单分析、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等特点,培养描述某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2、了解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2、阅读地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东北地区地图、地形图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冒与自然开境
一、地理位置、范围不L
1、位置
2、黑、吉、辽
二、地形特征
1、地形
2、地势
七、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设计完整,基本解决本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贴纸活动,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从而总结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这是本节课的新意。

使用视频、图片资料,让许多没有到过东北地区的学生感受东北地区。

课程大体上是满意的,有些许细节需要改进。

由于是赛课,学生情绪的调节还没做到位,学生上课较为紧张,不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上的互动。

课堂上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同学,没能及时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需要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