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5章 植被与土壤 第1节 植被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5章 植被与土壤 第1节 植被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运用不同实例,说明不同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植被类型及结构特征。

(区域认知)3.掌握不同地区草原与荒漠植被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2.森林植被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特征及分布特点是什么? 3.草原与荒漠的分布特征是什么?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植被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 和经营管理的植被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①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②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轻巧记忆] 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比较单一。

(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况下能生长得很好,人工植被需要在人的管理条件下才能很好地生长。

将下列植被与对应的植被类型连线。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2)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5.2 土壤教案2021-2022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教案2021-2022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

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

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

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

不同土壤通气、通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土壤的物质组成是什么?2.土壤的剖面构造特点是什么?3.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自作用是什么?4.土壤的功能是什么?如何进行土壤的养护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①森林土壤剖面②耕作土壤剖面。

[特别提醒]土壤与土地不同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易错提醒]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不一定越高。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①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②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③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④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微思考] 在野外观察土壤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提示: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2土壤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2土壤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第二节土壤学案设计(二)第1课时学习目标1.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2.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识别土壤类型。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哪三个方面进行?3.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土壤分类。

4.土壤剖面分哪几层?5.土壤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五个方面?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 、、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层、层、层、层、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层、层、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 越厚, 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土壤。

预习模块三: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1.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是紫色的。

2.对耕作土壤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3.山顶的土壤颗粒较粗,山前平原的土壤颗粒较细。

【思考】(1)指出形成上述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的解释。

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人类活动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黑土地一般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B (2)C [第(1)题,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 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 高而增加。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 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 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问题 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 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
育形成的。
问题 3 (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 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误区警示] 土壤与土地不同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 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 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__本__也是最活__跃__的因素。为土壤提 供_有__机__质_,通过_生__物__循__环_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__度__和速__度__与温度、降水量呈正__相__关__。 (2)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__壤__的分布规律。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土壤( )
A.土质紧实
B.有机质比例高
C.保水保肥作用强
D.颜色较浅
2.关于土壤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B.生物不断循环使土壤肥力下降
C.土壤为许多动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
D.雨水储存在土壤中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
【借题发挥】 (1)改变方向: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如何? _随__深__度__增__加__而__降__低__。 (2)探究成因:导致土壤有机碳随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层_植__被__凋__落__物__(枯__枝__ _落__叶__)较__多__。
【即学即练】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生物是诸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交流讨论】 生活情境: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捏 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 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美洲的密西西比 河流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试从土壤组成的角度说明黑土肥沃的原因。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腐殖质,肥力高。 (2)分析气候在黑土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冷湿,较低的气温抑制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腐殖质得以积累。
【典题例析】
如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
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土壤肥力的高低。据此完成(1)、(2)题。
(1)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规律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照例。

③按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②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根底。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根本也是最活泼的因素。

(2)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②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④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1)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2)冷湿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3)干热地区: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1)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3)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4)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5)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根底;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土壤的养护 (1)改进或改造土壤①亚马孙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进土壤。

②我国:改进盐碱土和红壤。

(2)注重种养结合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一、判断题1.陆地外表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壤土的通气、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 )3.冷湿环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4.没有生物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 )5.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答案:A7.以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答案:C8.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一面镜子。

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A.有机质含量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D.土层厚度答案:B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泼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解析:选B。

诗句反映出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局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10.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泼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地形D.生物答案:D观察土壤【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提示:(1)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核心考点突破】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土壤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土壤层特点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读土壤成分表,表中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

据此答复1~2题。

土壤水分空气矿物有机质a 30% 20% 49% 1%b 25% 30% 37% 8%c 35% 15% 47% 3%1.上述三种土壤中( )A.a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B.b土壤分布区国土开发整治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开展立体农业C.c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D.a、b、c土壤共同的改进途径是增施熟石灰2.表中正确的排序组合及有关土壤的正确表达是( )①a、b、c代表的三种土壤依次是红壤、黑土、水稻土②a、b、c代表的三种土壤依次是水稻土、黑土、红壤③土壤肥力的上下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④土壤肥力的上下取决于水、肥、气、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

提示:(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会因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核心考点突破】1.土壤的形成过程(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根底;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地貌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对点跟踪训练】以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状况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

读图答复1~3题。

1.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山东半岛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两广丘陵2.以下关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B.与坡度呈正相关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3.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D.阴坡坡度更大考点一观察土壤1.关于土壤质地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土壤矿物质按粒径由大到小依次是黏粒、粉粒、砂粒、石砾B.通气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C.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D.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答案:B2.关于土壤剖面构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答案:B考点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3.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答案:B4.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 )A.水稻土B.黑垆土C.红黄壤D.砖红壤解析:选A。

我国南方平原地区长期耕作形成水稻土;我国北方地区长期耕作形成黑垆土;南方丘陵自然地带性土壤是红黄壤;热带雨林、季雨林代表性土壤是砖红壤。

考点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5.以下地理环境要素中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严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A.植物B.土壤C.动物D.气候答案:B6.有关土壤功能和养护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B.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根底C.土壤能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D.优良的土壤无需种养结合答案:D[学考合格练]1.土壤有机质含量(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答案:B2.关于土壤形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根底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答案:B以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答复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拟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拟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