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促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3. 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安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促织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聊斋志异》及其特点,然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掌握字音。

2.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句读。

4. 讨论交流:在朗读和阅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 分组讨论:(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各情节。

(2)在故事中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感情的变化?(3)找出文中描写促织的句子,思考:为什么促织被称为“怪事”?(4)讨论:课文是怎样将科学与想象结合起来的?2. 各小组展示讨论效果,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验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范读,学生对照录音纠正字音和节奏。

2. 学生再读课文,再次体会情感变化。

3. 学生自选段落或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

4. 小组交流仿写效果,共同体验。

(五)教室小结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所涉及到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判。

(六)安置作业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篇章。

2. 预习下一课《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促织的遭遇,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促织》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让学生掌握《促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让学生分析并欣赏《促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并分析《促织》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讨论。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引导正确的人际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文本内容:《促织》全文重点句子:例如“促织虽小,五音具全,能状难写之情,得尽难画之态。

”2.2 教学难点难句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修辞手法:分析并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能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对文本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欣赏《促织》中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促织》相关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4.2 讲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4.3 讲解文本内容对文本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和分析。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作业与评估5.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促织》的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通过模仿创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增强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促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写作练习纸张和作文本。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携带相关书籍和资料。

(3)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促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阅读,尝试解答课后问题,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是一种以“促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们的善良、勤俭和勇敢等美德。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促织》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在导入时,我们采用了一张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片中的村庄,透过图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找到故事的引子,之后,我们让学生整理自己对于图片和故事的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步骤的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产生共鸣,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请他们阅读一遍,并注意其中细节描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解释每个部分的意义。

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联和他们的情感变化,把握整个故事的主题。

第三步: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时,我们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发现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在讨论中,要求学生的表述适合听众的理解,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解释。

第四步:合作创作在合作创作时,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情节的一个环节,并表现该环节描写的心情、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行动,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其互动性和表演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来反思学习成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角色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促织》是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促织(一种玩具)的神奇传说。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古代玩具——促织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善良、正义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景教学法:模拟古代促织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促织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聊斋志异》及《促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

6.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14.1 促织》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4.1 促织》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4.1 促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促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古典文短篇小说。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3. 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4. 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准备】《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学生预决算反复阅读,仔细体味。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促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促织的基本编织技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促织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促织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运用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创新设计自己的促织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手工制作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提高对手工艺作品的价值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以教材《促织》为基础,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教材内容包括促织的历史背景、工具材料、基本编织方法等。

2.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对手工艺制作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手工编织的接触和了解。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指导,逐步掌握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促织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学生对促织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2 教学基本概念:讲解促织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促织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

强调促织的技巧和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编织方法。

3.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促织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促织的乐趣。

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掌握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3.4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促织作品。

引导学生运用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创新自己的促织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促织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掌握促织技巧、创新设计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作品。

同伴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反馈中学习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促织》提供详细的促织教程和示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促织的技巧和方法。

教材中包含不同难度级别的促织作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织》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文言文《促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只促织(蟋蟀)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反映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详细内容包括:第1自然段,介绍促织的生活习性;第24自然段,描述促织在恶劣环境下的挣扎;第57自然段,描绘促织在舒适环境中的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促织的关爱之情。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疑难字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a. 词语解释: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b. 句子翻译:挑选典型句子进行翻译,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c.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促织的关爱。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示范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促织》2. 内容:a. 课文结构:促织生活习性恶劣环境挣扎舒适环境快乐b. 重点词语:促织、挣扎、快乐、关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a. 解释下列词语:促织、蠕动、悲鸣、欢快。

b. 翻译下列句子:①促织在盆中蠕动,②悲鸣之声,③欢快地跳跃。

答案:1. a. 促织:蟋蟀;蠕动:爬行;悲鸣:悲哀地叫;欢快:快乐。

b. ①促织在盆中爬行。

②发出悲哀的叫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促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2.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3.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4.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染学生明白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能够读懂课文。

2.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1.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2.文章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自学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疏通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主题和文章艺术特色分析上)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文言知识上)【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网上查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介绍与评价,摘要记录,以供师生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与工具书通读全文,疏通故事内容,读完后,试作课文内容的口头概述。

3.试着罗列出故事的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检查预习,简介作者及作品,概述故事内容,编写故事提纲。

一、对联导入:教师出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请同学们对出下联内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呢——蒲松龄《聊斋志异》教师小结:从蒲松龄的自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追寻理想和目标时候的刻苦认真和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走进蒲松龄:1.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2.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下: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

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学习新课(一)通字词,疏文意1.通假字(1)昂其直“直”通“值”(2)手裁举“裁”通“才”(3)翼日进宰“翼”通”“翌”2.词语活用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二)讲故事,知内容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点评,查漏补缺故事内容。

最后讨论明确每段标题: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尝试编写情节提纲展示两三位学生的成果,比一比谁的更完整更简洁明了,教师总结。

情节提纲: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四、学生分组讨论: 悲 悲 喜1.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体会,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命运的悲惨和无助。

2.讨论:主人公成名跌宕起伏的命运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

3.假设:你要是成名,你会怎样做五、课堂小结: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掌握通假字、词语活用的重点字。

2.预习: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补充材料,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

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这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指明提问,让学生依次填出横线上所需的字,其他同学评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小结:由此可见,“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黎明百姓的悲惨命运的确让我们同情啊!三、检查作业,深入探讨课文思想内容:1.检查作业: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奉行者”和“贪官”正是“天子”身边助纣为虐之徒,也是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最直接帮凶!2.。

分析课文内容:(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文中写“问卜得佳虫”(3,4节)与“魂化促织”(6—8节)皆属幻想。

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故事的批判力量本题解答要点如下:a.设计这两个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

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

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人胜的情节发展。

b.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

“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c.虚构的情节本身,也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

官员受奖升迁,成名得功名成巨富,完全取决于皇帝因一己之私而生的喜悦。

未正式登场的人物“上”(皇帝)实际上正是看不见的魔掌,是笼罩一切的阴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3)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

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

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

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4)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5)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四、课堂小结:原来真正使得成名一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并不是那只小小的蟋蟀,而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及为图谋权贵阿谀谄媚、欺上瞒下的贪官虐吏们。

在这些人的统治下,老百姓时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在可悲可叹!对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已经是无比的幸福了。

遥想当年,如果蒲松龄拥有大家现在的和谐生活,那么像他这样勤奋执着的人,应该取得比《聊斋志异》更多更大的成就。

同学们,希望大家能珍惜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学习蒲松龄自勉诗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讲自我的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五、对比拓展:1.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