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10.欧姆表测电阻(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初中物理常用公式及使用要求

初中物理常用公式及使用要求

初中物理常用公式及使用要求1、速度:V(m/S)v= S /t(S路程t时间)2 、重力G (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3、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4、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5、浮力:F浮(N) F浮=G物—G示(G示:物体在液体的重力)6 、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7、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8、压强p (Pa)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9、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10、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11、定滑轮: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12、动滑轮: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13、滑轮组:F=(G物+G轮)/n S=n h (n:直接连在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14、机械功:W (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15、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 ;滑轮组水平放置时:有用功:W有=fs (克服摩擦力做功)总功:W总W总=Fs总;16、机械效率: η=W有/W总×100%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17、功率:P (w)P= w/t (W:功; t:时间) P= Fv18、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19、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 (m:质量;q:热值)20、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21、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22、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23、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24、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25、并联电路电阻R(Ω)1/R =1/R1 +1/R2 +……26、欧姆定律:I= U/R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7、电能:W (J)W=UIt=Pt (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28、电功率:P=UI=I2R=U2/R (U:电压;I:电流;R:电阻)29、焦耳定律:Q=I2Rt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与导体的电阻、与通电时间成正比)30、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f(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λ:波长;f:频率)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一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初中物理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和运用一些常用的公式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公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公式总结。

1.速度公式速度(v)=位移(s)/时间(t)位移(s)=速度(v)×时间(t)时间(t)=位移(s)/速度(v)2.动力公式力(F)=质量(m)×加速度(a)质量(m)=力(F)/加速度(a)加速度(a)=力(F)/质量(m)3.动量公式动量(p)=质量(m)×速度(v)质量(m)=动量(p)/速度(v)速度(v)=动量(p)/质量(m)4.加速度公式加速度(a)=(末速度(v)-初速度(u))/时间(t)末速度(v)=初速度(u)+加速度(a)×时间(t)初速度(u)=末速度(v)-加速度(a)×时间(t)时间(t)=(末速度(v)-初速度(u))/加速度(a)5.杠杆原理左力(F1)×左力臂(L1)=右力(F2)×右力臂(L2)6.浮力公式浮力(Fb)=密度(p)×重力加速度(g)×体积(V)7.摩擦力公式摩擦力(Ff)=摩擦系数(μ)×压力(P)8.阻力公式阻力(F)=阻力系数(C)×面积(A)×速度(v)²9.电流公式电流(I)=电荷(Q)/时间(t)电荷(Q)=电流(I)×时间(t)时间(t)=电荷(Q)/电流(I)10.电压公式电压(V)=电力(P)/电流(I)电力(P)=电压(V)×电流(I)电流(I)=电力(P)/电压(V)11.电阻公式电阻(R)=电压(V)/电流(I)电压(V)=电阻(R)×电流(I)电流(I)=电压(V)/电阻(R)12.光速公式光路(S)=光速(v)×时间(t)时间(t)=光路(S)/光速(v)光速(v)=光路(S)/时间(t)13.折射定律入射角(i)/折射角(r)=入射介质折射率(n1)/折射介质折射率(n2)14.焦距公式物距(p)/像距(q)=焦距(f)/焦点到透镜中点的距离(f)15.平均密度公式平均密度(ρ)=物体总质量(m)/物体总体积(V)这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公式,掌握这些公式,能够准确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t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V m =ρ浮力公式:F 浮=G – FF 浮=G 排=m 排F 浮=ρ水gV 排F 浮=Gp=SFp=ρgh帕斯卡原理:∵p1=p2 ∴2211SFSF=或2121SSFF=F1L1=F2L2或写成:121FF=滑轮组:F = n1G总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1G s =2 h 机械功公式:W=F sP =t W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热量计算公式: Q = c m △t(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Q 放= mqt Q I =欧姆定律:R U I =W = U I t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RU 2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P = W /tP = I U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分压原理:2121R R U U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21R R P P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分流原理:1221R R I I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 =U 1=U 2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1221R R P P。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公式(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公式(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公式初中物理公式汇编【力学部分】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2)、F浮=G-F (视重力)(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热学部分】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 =103kg/m3(3)、1kw•h=3.6×106J(4)、U1/U2=R1/R2 (分压公式)(5)、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相关内容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2)、F浮=G-F (视重力)(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热学部分】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4)、U1/U2=R1/R2 (分压公式)(5)、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 =103kg/m3(3)、1kw•h=3.6×106J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很好掌握,只要平时上课跟着老师走,课后做专题训练,那么初中物理考试就能稳过。

老师总结了初中物理知识点和重点公式,跟着老师总结的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吧~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某108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某108m/s。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力学方面的常用公式有:1.力的公式:F=m*a,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2.重力的公式:F=m*g,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

4.牛顿第三定律:F1=-F2,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等于物体2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的大小,方向相反。

5. 功的公式:W = F * s * cosθ,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的大小、物体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的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

热学方面的常用公式有:1. 热量传递公式:Q = mcΔT,传热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变化。

2.热传导公式:Q=k*A*(ΔT/d),传热量等于导热系数乘以物体的横截面积乘以温度差除以物体的厚度。

3.热膨胀公式:ΔL=α*L0*ΔT,物体的长度变化等于热膨胀系数乘以原始长度乘以温度变化。

光学方面的常用公式有:1.焦距公式:1/f=1/v+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物体距透镜的距离,u为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2.放大率公式:V=-v/u,放大率等于像的距离除以物的距离。

3.光的速度公式:c=λ*f,光的速度等于光的波长乘以光的频率。

电学方面的常用公式有:1.电流公式:I=Q/t,电流等于电荷除以时间。

2.电压公式:U=R*I,电压等于电阻乘以电流。

3.电功公式:W=U*Q,电功等于电压乘以电荷。

4.电阻公式:R=ρ*(L/A),电阻等于电阻率乘以长度除以横截面积。

5.雷诺氏定律:U=I*R,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这些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常用的公式,掌握了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物理问题的计算和解答。

当然,除了公式外,还需要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原理,灵活运用公式才能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很好掌握,只要平时上课跟着老师走,课后做专题训练,那么初中物理考试就能稳过。

老师总结了初中物理知识点和重点公式,跟着老师总结的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吧~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S
p =ρ
gh
帕斯卡原理:∵p 1=p 2
∴221
1S F S F =或21
21S S F F
=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或写成:12
21L L
F F =
滑轮组:
F = n 1
G 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 =F s
P =t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
η×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
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
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
2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12
21R R P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