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6分)阴影与阳光徐慧芬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方向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探究题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探究题

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 的看法。(6分) 莫言《马语》
❖ (1)答值得的,要答出下面几个要点:①保住了自 己的尊严;②没在战场上驰骋,却可以为生产服 务,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 尊严,这同样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 3、(2014,天津)《枣香醉人》:本文标题为“枣香 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4分)
❖ 4、(2014,辽宁)《数学家的爱情》:数学天才为什 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 5、(2014,湖北)《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 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 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探探你的看法。(8分)
【答案】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 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 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 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 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个人到人生
【2016年江苏卷】16.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①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 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 更加立体。
注意围绕关键词“微笑”分析 对“意义”理解要深化
【2016年新课标3】 (4)是否状告酒店,“我 ”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新高考语文突破 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新高考语文突破 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专题突破练26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6分)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祝福》主题探究
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 一、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
闭塞沉闷
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
二、人物形象 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 从祥林嫂的
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
剖析她悲剧命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四叔夫妇
婆婆
族权
贺家大伯
祥林
夫权 祥林嫂 神权
卫老婆子
贺老六 柳妈
鲁镇其他人
结论:
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 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 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 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 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
命题角度二:标题类探究
一、高考真题展示
1 . (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方面
1.以人物为题,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铁齿铜牙纪晓 岚》《甄嬛传》……
2.以物象为题,比如:《药》《项链》《变色龙》……
3. 以事件为题,比如:《宝玉挨打》《失街亭》《林黛玉进贾 府》……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荷花淀》 《晚秋》……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引人思考。
(环境角度)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角度)②概括故事情节;结构线索,组织全文;暗示情 节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人物形象)③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主题角度)④寄托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

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

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

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

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

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

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

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

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

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

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

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

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

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

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

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

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

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

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侧重拟标题的意图探究一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
小说阅读之 探究题
命题角度一:主旨类探究
小说主题表现形式
•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 假丑恶。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荷 花淀》 《晚秋》……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5、以问题为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人思考。
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4、概括主要情节; 5、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 7、象征意味、寓意。
练习:《衡水金卷》小说(二) 五、《声音》
15.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来源可能 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被砍掉的树木发出的声音:小说多次提到砍伐树木,写到了河边山 上的树桩与河对岸的两棵被砍断的树,因此声音可能是它们发出的。 ②被人类破坏的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 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因此声音可能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发出的警告。 ③承受自然被破坏恶果的人发出的声音:乱砍滥伐导致泥石流发生, 半个村子被淹没,人们被灾害惊醒,因此发出“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的声音。 ④有环保意识的觉醒者发出的声音:古代官府惩治乱砍树木者,人们 在泥石流灾难面前终于意识到“再不能乱砍树木了”,因此声音可能 是环保意识觉醒的人发出的警示与劝诫。

(完整版)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完整版)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 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子。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 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 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 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 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 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 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 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 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 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 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 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 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 的心。(A)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 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 什么呀!
的关系外,“树”本身就具有象征义。作者 从题目入手
通过写老于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矛盾
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小说中的老于生活在底层而又是自尊 从形象和情节
心极强的知识分子,深爱着自己的家 入手
人,但同时做事又犹豫不决。 这篇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成为 从环境入手 人民的“大树”,为老于一类的知识分 子多做些好事。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6 分) 答: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Today’s task:
1、了解三种常考文体 2、熟悉四种重要题型 3、掌握六种做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记叙文
完形填空的短文,有一半以上都是记叙文。 所以,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特点,会有助于我们 快速而准确地破解完形填空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试题特征:一般都有较为完整的六个要素。为
everyone in the restaurant was smoking. It wasn’t
long 3 the whole room was filled with smoke.
1. A. have
B. had
C. having
D. have had
2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完形填空能力必备
一、快速阅读能力 二、词汇辨析能力 三、习惯搭配能力 四、逻辑推断能力 五、长难句分析能力 六、作者意图理解能力 七、背景知识/常识运用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题型特点:形散意不散 貌离神不离
短文一般在250词左右,阅读量在430-450词左右, 语速要求约20词/分钟。
选材以记叙文(夹叙夹议)为主,偶尔也考查议论文和 说明文;选材多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弘扬正能量。
以考查实词为主(>80%),虚词为辅(<20%)。 大部分题目选择需从全文出发,根据前后语境或行文逻
辑才能作出判断,体现了“突出语篇”的命题风格。 干扰项设计严密,无语法错误,有很大迷惑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3 复核----全面检查,确保语意连贯,用词准确
试填后,要把全文再通读一遍 。从语意、习惯 用法、固定搭配、语感入手,注意看所选答案填入 空白处后能否做到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逻辑 严谨、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是多角度的/意蕴是丰富的 既有民族的又有人文的
• 例题:“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11山东卷《审丑》)
(1)不同角度和层面
(2)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生活意蕴 情感意蕴、历史意蕴、生命意蕴、政治意蕴 ……
(3)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答案是多角度的/意蕴是丰富的 既有民族的又有人文的
明确探究重点
不同角度和层面: 作品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阅读探究题 一、不同角度和层面
考纲提示: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 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探究。
不同角度和层面:思想内容+艺术表现
解决的方法途径
抓住文体(小说、散文)特点 明确答题要点 解决角度难点
明确概念
• 小说特点:
于典型环境中,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 小说三要素:
1. 人物
2 .情节 3 . 环境
主题
小说阅读探究题 一、不同角度和层面
考纲提示: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 围、细节描写、语人物、情节、环境) +艺术表现(语言、表现手法)
1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 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 分) (2012江苏《邮差先生》)

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 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 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 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 表看法。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 人物的作用。(6分)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 的看法。(6分)(2011浙江卷《第9车厢》)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举例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2012上海《冬阳· 童 年· 骆驼队》)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 分)(2012 福建《双琴祭》)
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真:客观事实存在(人物形象的优缺点) • 2.善:引导人向善(传统道德观念) • 3.美:
内容上——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精神美 形式上——曲折美、语言美 风格上——优美、壮美、凄美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例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 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2010《溜索》)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 牛那样软弱畏缩; 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不同角度和层面 作品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例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 向。(6分)
(2010江苏卷《溜索》)
参考答案
•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 向。(6分)
•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 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 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 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 美。
小说阅读探究题
15.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 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 的理由。(2008《侯银 匠》)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侯菊与父亲相依 为命,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写侯银匠。 人物性格人物关系 ②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 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 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 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 情节结构 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④小说的主人公是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 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 主旨情感
二、作品意蕴
意蕴是丰富的: 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生活意蕴 情感意蕴、历史意蕴、生命意蕴、政治意蕴 ……
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太阳· 老人· 少 女》)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 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 (2)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 (3)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 造成的创伤。 (4)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 人生和艺术的启迪。(6分,答出任3点即可)
①小说探究题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 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 、 情节 、主题。 ② 小说探究题仍然保持与散文探究题一样的 风格。基于文本内部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的 探究,不求向文本外部拓展延伸。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特点
1.答案的开放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理解的多元性——可以做多重理解 3.设题的多角度性——题目的多样化
•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 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2011《这 是你的战争》)
• 答:(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 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 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 格。 • 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 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 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 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 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
•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 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 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 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2012全国卷《马裤先生》)
•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 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 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 例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 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 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下午 )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 加西亚· 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 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 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 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 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 ,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 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 。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 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 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 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 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 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 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 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 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 说。 •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 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 例题:“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11山东卷《审丑》) 参考答案:
• 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 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
一 二

了解考纲要求 明确答题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