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分析框架
第二节 外交政策

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这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中,都规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体现着中国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性质。中国坚决 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 的压力,保持国家主权尊严和独立,捍卫主权的完整性。在国 际事务中,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决 定自己的立场、方针、政策,不受任何大国的影响,也不受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实行真正的不结盟,中国永不 称霸。
(5)中国愿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 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二)中国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巩固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促进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和需要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 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发达国家从各自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同程度 的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积极谋求扩大对华关系。因 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1、中国对于美国关系的政策
在这些战略方针指导下,这一时期外交成交十分可观:与苏联及其他一 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争取到了苏联在军事、经济、技术 方面的援助;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发展合作关 系,并在与印度和缅甸的外交往来中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之,这一阶 段的外交政策,捍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但是,与此 同时,也开始显露出局限性,即把意识形态的异同作为是否建立亲疏关系的 标准,从而使外交工作初露“左”的倾向。 第二阶段,60年代,世界局势剧烈动荡,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外交 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放弃了“一边 打”的政策,采取同时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两个 中间地带”的思想:把亚非拉国家划分为第一中间地带,作为直接同盟军; 把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划分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作为间接同盟军。同时, 也积极谋求改善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如1964年与法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以民促官”的方针同日本等国家开展外交。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解释和分析国际关系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事务。
中国外交政策是中国根据其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对外行为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分析中国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于对国际关系的阶级分析,探讨了国家和其他国际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和帝国主义的存在,以及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中国外交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制定的,具有一贯性、独立性和和平发展的特点。
中国坚持以和平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致力于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全球合作和发展。
中国主张公正、平等和互利的国际秩序,并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促使中国优先发展国内经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帮助中国认清国际体系中的不平等和压迫,指导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捍卫自身利益并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启示中国保持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并肩合作。
四、中国如何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中国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平等互利原则,通过经济合作与外交斡旋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同时,中国也采取合作的方式,努力推动全球治理结构的改革,使之更加体现多元化和包容性。
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中国理解和应对国际事务中的挑战。
外交政策分析与模式

外交政策分析的路径与模式[①]《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内容摘要:虽然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与国际政治研究相比,外交政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对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分析模式出发,对现有外交政策分析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
根据本文的归纳,外交政策分析存在四种路径九种模式。
但是,不管那种路径与模式都未能解决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关键难题,因而并不能对外交政策提供令人满意的分析。
为此,本文最后指出,如何整合不同路径与不同模式以提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是外交政策分析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外交政策分析、施动者-结构、解释、理解[作者简介]李志永,湖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外交政策分析、中国外交、公共外交等,lizhiyong04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诚信楼8层72号信箱(100029)。
克里斯托夫·希尔指出,“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核心部分,即使它远难称得上这一问题的全部。
由于某些好的和坏的理由,它目前被忽视了,但它必须回答中心位置。
”[②]保罗·科维特(Paul Kowert)也指出,“由利益可能截然不同的公民所组成的民族国家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外交(或任何其他)政策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呢?这一集体行为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国家合作途径问题,都是国际关系的主导性问题。
”[③]换句话说,国家的外交政策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及其行为规律构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性问题,这正是外交政策分析要回答的根本主题。
本文将从方法论与认识论入手,对外交政策分析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推动我们对外交政策的理解,促进外交政策分析研究的深化。
一、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与价值国际关系是行为体(现今主要是国家)互动造就的人类现象,而就单个行为体而言,任何由国家引起的重大国际政治现象均是不同外交决策或决策[④]相互作用的结果。
国际外交关系的理论框架

国际外交关系的理论框架一、概述国际外交关系作为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外交关系的理论框架角度,探讨其基本原则和核心要素。
二、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外交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该理论强调国家间的实力与利益决定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并认为国家将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通过权谋与对抗来维护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安全。
1. 势力与平衡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平衡进行的。
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平衡,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与稳定。
2. 合理理性决策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行为是以合理理性为基础的。
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会考虑实际情况、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等因素,以达到最有利于国家的决策。
三、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外交关系理论框架。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合作、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认为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互助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 国际制度与合作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建立国际制度和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国际秩序和和平的重要手段。
国际组织、国际法律和多边合作等机制有助于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
2. 民主和人权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
国家之间的民主化和人权保护能够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并为各国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强调国际关系中意义和认知构建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不仅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利益,还受到国家间的社会认知和观念的影响。
1. 观念形塑行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行为主要受到社会观念和共识的影响。
国际制度和规则的形成来自于国家间对于行为的共同认可和接受。
这些认知共识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对话来建立。
2. 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主义理论将国家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因素视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要素。
国家根据自身的文化和身份来形成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变。
五、后现实主义理论后现实主义理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批判和发展。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发表时间:2019-04-28T11:56:54.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张洪舰[导读] 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在这一前提下,本文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通过分析找出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并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关键词:中美关系正常化;层次分析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关乎中国外交的全局。
而中美两国之间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从对抗走向缓和并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一直是当今研究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但遗憾的是,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通常侧重对某一时期进行历史描述和人物刻画,或堆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诸多因素,缺少一个比较系统和综合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解释,对各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进程也没有比较明确地论述。
本文研究前提是,把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将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本文研究结构是,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找出在这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动员令,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主张正确认识国际力量对比,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历来是中国制定对外战略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近年来,世界上新旧格局转换和力量对比变化引发的地缘政治裂变持续发酵,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威胁肆虐全球,国际经济走势阴晴不定,人类社会面临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坚持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的基本估计,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正是基于这些判断和估计,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 为了实现这样的崇高理想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主张,在国际事务中“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摈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指出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2]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归根到底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优良品格与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相结合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于洪君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
本文旨在解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对其总体布局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正在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外交决策研究中的理性选择模式

外交决策研究中的理性选择模式一、本文概述《外交决策研究中的理性选择模式》一文旨在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在外交决策领域的应用及其影响力。
理性选择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分析工具,为理解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介绍了理性选择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核心概念、假设以及在外交决策中的应用方式。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理性选择模式在外交决策中的实际运用,包括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因素以及决策结果的评估等。
本文还讨论了理性选择模式的局限性和挑战,包括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决策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等。
文章总结了理性选择模式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剖析理性选择模式在外交决策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框架,以更好地认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
本文也希望能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二、理性选择模式概述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是外交决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它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并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该模式假定国家行为体在做出外交决策时,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理性的计算和选择。
理性选择模式强调决策者的理性、自利和计算能力,认为决策者会根据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利益得失来评估不同的政策选项,并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案。
在理性选择模式下,外交决策被视为一个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决策者会根据国内外环境、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规则等多种因素,构建一个决策模型或决策函数,通过比较不同政策选项的预期收益和成本,来选择最优的外交策略。
理性选择模式强调决策过程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认为外交决策应该是基于客观分析和理性计算的结果,而非受到主观情感、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干扰。
理性选择模式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的对外政策

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政策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线。
本文将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的对外政策,并探讨其涵义和影响。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际秩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是其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体现,也必须适应国际秩序的要求。
中国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际地位和全球治理结构的限制。
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提出的“五不”原则,即不干涉别国内政、不谋求势力范围、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不以所得领土为前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种理念为全球治理作出了新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2. 坚持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一直倡导该政策的主旨是坚持国家独立、自主、和平的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
这种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也得到了周边和远方国家的认可。
3.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这是中国推行对外开放和提供公共品的战略举措之一。
通过建设经济走廊和基础设施,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区域与国际层面的表现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区域和国际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区域方面,中国特别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如“亚信”、“上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的组建,以及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同时,中国也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关系如中美、中俄、中欧、中非等也越发紧密。
在国际层面上,中国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合作和多边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和能源等问题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担负了应有的责任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的对外政策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 外交思想与理论体交政策分析框架 外交政策评价及其机制
传统意义上指国家在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国际上 通过协商、谈判等和平的方式来开展的活动。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外交的目的和归宿在于国家利益;
考察基本的人性: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群体思维(group think)
三是考察具体领导人的动机与行为:观念、决定于 行动
案例分析一:中国领导人的多极化观念与冷战后中 国的世界多极化战略
外交政策评价的两种形式: 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
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包括世界三大宗教文明的优秀 思想,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康德、甘地、 胡志明等为代表的东西方优秀政治学家的政治学思想, 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前辈的学术思想;
丰富的中外外交实践经验,包括近当代优秀革命家和外 交家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如苏加诺、纳赛尔、曼德拉、 基辛格、卡斯特罗等。 (杨洁勉,2012年6月19日)
王毅不是那种专干事务的官员,还做研究,经常在 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如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 等,金熙德研究员每 隔半年或一年,就能看到王毅 的一篇文章,如论亚洲形势等问题。
外交决策是一个黑匣子(BlackBox),通常我们无 法确切了解其具体过程,但是,我们可以从只能从 官方表态和行为来进行倒推。
这是外交政策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外交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
外交是有层次性的:从外交哲学思想、理论、战略、 到政策(制定、执行及其反馈与评价机制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党的三代领导 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外交实践所取得的宝贵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再创造,包括管仲的”以人 文本“、老子的”天人合一“、孔子的”和合思想“、 孙子的”战略谋略“、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其他 一些忠臣贤士的”精忠报国“理念;
由时代观、体系观、发展观、安全观、 利益观和民本关等要素组成的“总体 思想”;
由全球战略、地区战略、国别战略和 领域战略等要素组成的“战略思想”;
以原则思想、变通思想、谋略思想和 务实思想等要素组成的“政策思想”。
体系的结构特征:无政府状态及行为体类型 体系的实力关系:极及其关系模式 政治体系的经济模式:经济相互依赖程度 体系中的行为规范
◦ 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当代中国外交热点问题的 成因、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掌握外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包括国内外相 关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 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 论的知识融入对当今国际外交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 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的类型:民主的 or 权威主义的? 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 形势(situation)类型:危机vs 非危机 政策(问题)类型(issue area):foreign or
domestic? 政治文化:中国(美国)中心主义?主权至上; 官僚部门间政治: 利益集团: 社会发展和公民参与
特征: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
王隅生大使的评价:
“王毅是很精明能干的外交部高级领导,处理朝核 问题,从原则到分寸,从政治到策略,都掌握得非 常好,在国内外受到很好的评价。不只是我,我们 楼上住了很多离退休外交官,对他的评价都很好。”
王毅在外交部日本处工作时,看问题就非常敏锐, 在外交部属于那种早期就崭露头角的人,而非大器 晚成。
导论:解读当代中国外交——概念与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分析(1):改革开放前的中
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分析(2):改革开放后(20 世纪)的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分析(3):新世纪的中国外 交
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及其热点问题历史背景、成因以 及发展趋势。
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应能够:
◦ 外部评估为主:法定机构(如 美国的国会)、新闻媒体评论、 学者研判以及公共舆论评价等 等;
◦ 自我评价为主:主要由高级外 交官对本国外交进行评价,如 外交部长记者招待会、年终专 访、外交高官对随团记者发布 领导人出访成果、外交部发言 人的相关评价等等。
官方:
◦ 外交部长谈领导人出访成果等形式; ◦ 外交部发言人表态; ◦ 官方学者评论; ◦ 驻在国大使文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