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概述
心肺复苏概述

有效的复苏团队抢救与规范化培训台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魏国英一心肺复苏的概述团队抢救二规范化培训三(CPR)•心肺复苏(CPR)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为推崇、也是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上自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倡导,并且身体力行,在生活中或紧急救护中,没有比抢救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更为紧迫-CPR就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呼吸所采取的“救命技术”。
定义:心肺复苏术(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其目的是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搏动)突然终止,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处于停止状态。
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以急性症状开始一小时内骤然丧失为前提的,无法预料自然死亡。
此定义强调了(自然、快速、不被预知)心脏停搏:任何患慢性疾病在死亡时的必然结果,心跳都会停止,这就称为“心脏停搏”“而非骤停”,有本质的不同。
定义:•猝死:可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药物、酗酒、大出血、过敏、中毒等引起,但其中仍以心血管疾病占据多数。
•呼吸骤停:窒息、溺水、卒中、电击伤、异物阻塞、药物过量、心肌梗死、创伤、昏迷等都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猝死的病人有35-40%如经第一目击者现场抢救进行,CPR可以挽救生命!原因关系•心跳呼吸骤停:是循环呼吸突然完全•停止的临床上最为紧急的危险状态。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倘若抢救无效则可称为猝死.病理生理心脏骤停后(缺氧所致),主要损害依次为:其中脑组织占体重的2%,静息时耗氧量占人体氧总摄取量的15%,大脑只能有氧代谢,没有氧储备。
5分钟时大脑的G(葡萄糖)和ATP(三磷酸腺苷)储存耗竭的时限!时间就是生命!!!各脏器耐受缺氧供血的耐受能力:大脑4-6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脊髓45分钟交感神经节60分钟心脏和肾脏30分钟肝脏1-2小时肺脏时间更长心肺复苏的-----“黄金8分钟”3-5秒黒蒙5-10秒昏厥15秒左右“阿-斯综合征”发作10-20秒意识丧失30-60秒瞳孔散大60秒呼吸渐停止1-2分钟瞳孔固定,二便失禁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脑死亡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时间内复苏CPR成功率1分钟>90%4分钟>60%6分钟>40%8分钟>20%10分钟几乎0%即:每延长1分钟施救,成活率就下降10%!•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救愈率60%•超过8分钟大脑发生不可逆损害,复苏存活可能性微小•及时有效抢救对生命至关重要一旦心跳呼吸停止黄金抢救时间时间就是生命!4分钟内8分钟是极限!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CLS)•将“生命链”延长至5个环节:•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早期识别与呼救;(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早期除颤:如有指针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心肺复苏术(CPR)ppt课件

如除颤、气道管理和药物治疗等。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培训学员在紧急情况下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救援人员有效沟通、协作 。
培训方法与技巧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 析等方式,使学员全面了 解心肺复苏术的原理和操 作流程。
实践操作
指导学员进行模拟演练,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 作技巧。
小组讨论
06 心肺复苏术 (CPR)实践应用 与案例分析
实践应用场景介绍
心脏骤停
溺水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 致血液循环中断。此时需要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术(CPR),以维持患者的生 命。
溺水时,患者可能因为吸入大量水分 或窒息而导致心脏骤停。此时,心肺 复苏术(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措施。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按压时导致胃内压力升高,胃 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进而误吸
入气管。
心律失常
复苏过程中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如室颤、室速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准确掌握按压技巧
确保按压位置准确,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 猛。
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在复苏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 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操作规范、有力且不间断。
团队协作
在实施心肺复苏术(CPR)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相互协作,确保各 项操作顺利进行。同时,及时与 急救中心沟通,为患者争取更多
的救治时间。
案例分析
延误识别
未能及时识别患者状况,错过最佳的心肺复苏时机。这要求医护人员提高警惕,加强对 患者的观察。
操作不规范
在实施心肺复苏术(CPR)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力度不够或频率不正确,导致复苏效果 不佳。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心肺复苏概述

心肺复苏的生理学基础
循环系统
心肺复苏主要通过外力刺激心脏,促进血液流动,恢复心脏自主搏动。
呼吸系统
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可以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保证机体供氧。
内分泌系统
心肺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可以促进心脏复跳。
心肺复苏的常见方法
01
成人心肺复苏
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呼吸道异物清理等步骤。
心肺复苏的普及现状
01
全球范围内推广
自20世纪60年代起,心肺复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
成为紧急救援和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
02
培训和教育
各级学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开展心肺复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心
肺复苏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03
宣传活动
各种宣传活动和比赛也相继涌现,激发公众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热情
观察与记录
观察复苏效果
观察患者呼吸、心跳、意识等是否恢复。
记录复苏过程
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复苏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按压次数、人工呼吸次数 等。
04
心肺复苏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的常见并发症
肋骨骨折
由于胸外按压时力量过大或部位不正确, 可能导致肋骨骨折。
其他器官损伤
胸外按压时,不正确的技术或过大的力量 可能导致其他器官损伤。
气胸
过度用力或使用不正确的技术进行胸外按 压,可能引起气胸。
心脏破裂
不正确的胸外按压技术或使用过大的力量 ,可能使心脏破裂。
血胸
当肋骨骨折刺破肺部血管时,可能引起血 胸。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 确定现场安全: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确保现场安全无危险。 • 检查患者状态: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脉搏。 • 按压位置:正确的胸外按压位置是胸部中央,乳头之间。 • 按压手法:正确的胸外按压手法是双手重叠,掌根放在按压位置上,手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 • 按压深度:正确的胸外按压深度是5~6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与患者胸壁完
心肺复苏(CPR)ppt课件

吹气量
吹气量应使患者的胸部隆 起,但不超过800毫升。
04
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
模拟操作流程
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首先要确保 现场环境安全,避免对施救者和
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呼叫急救服务
在确认现场安全后,应立即拨打 当地的急救电话,简要说明情况
并请求支援。
检查意识和呼吸
跪在患者一侧,将一只手放在患 者的额头上,另一只手放在患者 的下颌上,轻轻将患者的头部向 后仰,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
按压深度或频率不当
按压深度过深或频率过快可能导致患 者胸腔损伤或无效按压。纠正方法是 在按压时要控制好按压深度和频率。
05
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推广
心肺复苏的普及途径
培训课程
组织专业的CPR培训课程,邀请 专业讲师进行授课,让公众了解
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宣传资料
制作和分发宣传资料,包括海报、 手册、视频等,向公众传播心肺复 苏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01
02
03
头后仰
将患者的头部后仰,下颌 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 直。
清理呼吸道
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呕 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托颈举颌
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颈部, 另一只手将患者的下颌向 前上方抬起。
人工呼吸的技巧
捏鼻吹气
捏住患者的鼻子,对患者 的口腔吹气,吹气时间应 持续1秒以上。
吹气频率
吹气频率应与胸外按压保 持一致,每按压30次吹气 2次。
经过心肺复苏后,患者意识逐 渐恢复,能够正常交流和配合
救援工作。
呼吸恢复
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能够 正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
急救知识科普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分类与标准
分类
根据实施对象的不同,心肺复苏可分为专业版和基础版。专业版由专业医护人员 实施,基础版则面向公众普及。
标准
国际标准心肺复苏术(International Standard 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的一种标准急救流程,包括胸部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步骤。
02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展望
应用领域一
心肺复苏作为一种急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突发状况 中。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公共场所,心肺 复苏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应用领域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随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急救设备和技术的出现, 心肺复苏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
重要性
在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能够有效 地维持患者生命,直到专业医疗救援人员到达。掌握正确的 心肺复苏技能对于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心肺复苏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起,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现代医学救援的重要 手段。
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 了患者生存率。
操作前的准备与防护
确保现场安全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要确保现 场安全,避免因操作而造成二
次伤害。
呼叫急救电话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应先呼叫急 救电话,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 助。
确认患者状态
在进行心肺复苏前,要确认患者是 否还有意识,并检查其呼吸和脉搏 。
操作过程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正确的体位
胸外按压
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平面上,头部、躯干和下 肢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心肺脑复苏

第三节 心肺复苏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通常由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在医院内进行,用人工气道、机 械通气,建立静脉液体通道并给予复苏药物的进一步支持治疗,可归纳 为高级A、B、C、D
A (airway) 人工气道 B (breathing ) 机械通气 C (circulation) 建立液体通道,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 D (differential diagnosis)寻找心脏骤停原因及监测
5.钙拮抗剂
脑细胞缺血后钙离子超载,能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后脑血流,增加ATP产生,降低自由基的产生,改 善低灌注和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可选用尼莫地平、利多氟嗪、维拉帕米、氟桂利嗪等。
第四节 脑复苏
6.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ATP、辅酶A、细胞色素C、多种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脑复新、1,6-二磷酸果糖以及谷氨酸、 γ-氨酪酸、脑活素等,可视病人情况酌情选用。
第 四 步
检 查 脉 搏
• 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 • 颈动脉在甲状软骨旁开2~3cm • 单侧触摸、力度适中、10s内完成 • 目前已不再强调检查脉搏的重要性 如在10秒内不能明确是否有搏动,应立即 开始胸外按压
第三节 心肺复苏
一、基本生命支持
人
第工 五循 步环
C
胸外按压是现场或紧急状态下建立人工循环的首选方法。确 定心脏骤停后,就应立即给予30次“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压
是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和(或)直接按压心脏驱动血流,有 效胸外按压能产生60~80mmHg动脉压
第三节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一、基本生命支持
人
第工 五循 步环
C
• 按压部位: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叠放其上,双手指相互紧扣,
心肺复苏讲义

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
捏住患者的鼻子,防止气体从鼻腔漏出。
吹气
深吸一口气后对患者进行吹气,吹气时要确保胸部隆起。
04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与技巧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确保安全
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应确保周 围环境安全,避免对救助者和
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及时呼救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应先拨打 急救电话,确保专业救援人员
循环与呼吸比例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 例应为30:2,即每按压30 次循环进行2次人工呼吸。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按压位置不正确
纠正方法为确保按压位置在患者胸骨下半部,避免按压到剑突等 位置。
按压深度不足或过度
纠正方法为保持按压深度在5-6cm之间,避免过深或过浅的按压。
人工呼吸吹气不足或过度
纠正方法为确保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使胸部隆起,避免吹气过 快或过度用力。
人工呼吸是通过口对口吹气或使用简易 呼吸器,向患者肺部吹入空气。
开放气道是通过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 法,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保持气道通畅。
基本步骤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 工呼吸,需要在黄金抢救时间内持续进 行。
胸外按压是通过有节律地按压胸骨下半 部,使胸腔内压力升高,促使血液流动 。
,提高技能水平。
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在实践操作中始终牢记安全第一 的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意
外伤害。
准确判断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要准确判断患者 的意识和呼吸情况,确保患者符合 心肺复苏的适应症。
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进行, 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 无效操作。
心肺复苏讲座重点讲义

误区二:按压深度过浅或过深
总结词
正确的按压深度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一般为5-6厘米。
详细描述
按压深度过浅可能无法有效挤压胸腔,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而按压深度过深则 可能造成肋骨骨折或损伤其他内脏器官。正确的按压深度一般为5-6厘米,能够 确保足够的血液流动,维持重要器官的供血。
误区三:人工呼吸吹气量过大或过小
成功案例分享:心肺复苏救人的真实故事
案例一
一位中年男子在公园里突然昏倒,心跳骤停。路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 救车。经过持续的心肺复苏和急救处理,患者最终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成功脱 离危险。
案例二
一名儿童在游泳池边突然晕倒,溺水导致呼吸停止。在场人员迅速进行心肺复苏, 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经过连续的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患者恢复自主 呼吸和心跳,被成功救活。
心肺复苏讲座重点讲义
• 心肺复苏概述 •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 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 心肺复苏的常见误区和纠正方法 • 心肺复苏的成功案例和效果评估 • 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和研究方向
01
心肺复苏概述
心肺复苏的定义
总结词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疗救助技术,旨在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0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CPR黄金三步骤
01
02
03
胸外按压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通 过胸外按压来挤压心脏, 促使血液流动,为大脑和 其他重要器官提供氧气。
开放气道
清理呼吸道,确保呼吸道 畅通无阻,以便进行人工 呼吸。
人工呼吸
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 式,向患者肺部吹入空气, 帮助患者呼吸。
正确的手位和按压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目 标
❖ 终极目标:出院存活率
❖ 次级目标:减少神经系统
损伤
3
❖ 初级目标: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ROSC期—初级目标:重建循环
生存链: 早期发现、早期CPR、早
期除颤、早期ALS。
3
心脏按压质量: 频率、深度、回弹、减
少中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远期
CO(心排出量:静脉回流及心 肌收缩力)↓→全身缺血 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及再灌 注发生损3伤
㈡ 临床判定 心脏骤停——突然意识丧失 + 大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骤停——突然意识丧失 + 呼吸停止
心肺复苏
❖ 基础生命支持(BLS) ❖ 高级生命支持(ACLS)
3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 自主循环恢复 (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3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CPR成功率
>90%
>60% >40% >20% 几乎0 %
即:每延长1分钟施救,成活率就下降10%!
七、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㈠ 心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
1、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2、突然意识丧失;
3、叹息样换气或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紫绀; 3
6、血压0/0等
尸癍一般在死后2~3小时开始出现(快的30分钟)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变化理由
● 10~20 秒: 意识丧失
● 30~603 秒:
瞳孔散大
● 60 秒:
呼吸渐停止
● 1~2 分钟: 瞳孔固定、二便失禁
● 3 分钟:
开始出现脑水肿
● 6 分钟:
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 8 分钟:
“脑死亡”
●心肺生命!!
心脏骤停时间内复苏
1min
4min 36min 8min 10min
心肺复苏概述
心脏停搏现状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 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 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 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 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 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 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 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 起、以急性症状开始 一小时内、骤然丧失 意识为前提的、无法 预料的自然死亡。
此定义强调了— —自然、快速、
不被预知
心脏骤停
心脏猝死 心脏停搏
任何患慢性病
者在死亡时的 必然结果,心 跳都会停止, 这就称为“心 脏停搏”、而 非“骤停”, 有本质的不同。
三、关 系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循环、呼吸突然完全停 止的临床上最为紧急的危险之状。
1. 脑损伤 2. 心肌功能障碍 3. 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心肺复苏
❖ 基础生命支持 ❖ 识别
❖ 心肺复苏(CPR)
(ABC→C3AB)
❖ 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 开放气道(A,airway) ❖ 人工呼吸(B,breathing) ❖ 除颤
回顾---心肺复苏(2005)操作程序
❖ 判断意识 :轻拍、重唤 ❖ 立即呼救(启动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 放置CPR体位 ❖ 开放气道(A) 3 ❖ 人工呼吸(B) ❖ 胸外按压(C) ❖ 电除颤(D)
2010年版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变化
❖一、 将“A-B-C”改变为“CA-B”
❖ 二、“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三、几个数字3 的变化 ❖ 四、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倘若抢救无效、3 则可称为猝死。
/ 复苏成功 —— 复生 即:心跳呼吸骤停
\ 复苏无效 —— 猝死
猝死原因:
可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 疾病,以及药物、酗酒、大出血、过敏、中毒等引 起,但其中仍以心血管疾病占据多数。 呼吸骤停:
窒息、溺水、卒中、电击伤、异物阻塞、 药物过量、心3肌梗死、创伤、昏迷等均可引起。
WHO曾规定发病24小时内为猝死,则心脏猝 死占75%,仍有1/4左右为非心脏猝死。
目前国际上多数心脏病学者主张把时限定在 发病1小时内,则心脏猝死率占90%,排除了许多非 心脏病的病因。
四、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主要损害(缺氧所致)依次为
大脑 -→心肺系统 -→肾脏及内分泌……
脑组织占体重的 2% 静息时3耗氧量占人体氧总摄取量的 20% 血液供应量为心排出量的 15% 大脑只能有氧代谢,没有氧储备。 5分钟是大脑的G(葡萄糖)和ATP(三磷酸腺苷) 储存耗竭的时限!
改变
❖ 五、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 六、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变化理由
❖将“A-B-C”改变为“C-A-B”理由如下 :
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 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 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
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 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胸
部按压可迅速开始3。
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 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
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
一、定 义
◆ 复 苏:复活、苏醒 = 死而复生
◆ 心肺复苏 = CPR 是针对心3 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以挽救其生命。即 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 电击除颤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 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心脏骤停 /心脏猝死/心脏停搏 区 别
是指心脏射血功 能(搏动)突然 终止,导致全身 血液循环处于停 止状态。
常温下耐受缺氧时限
大脑
4~6分钟,
小脑
10~15分钟,
延髓
20~30分钟,
脊髓 3
45分钟,
交感神经节 60分钟,
心脏和肾脏 30分钟,
肝脏
1~2小时,
肺脏
时间更长。
五、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分秒来计算:
● 3~5 秒:
黑蒙
● 5~10 秒:
昏厥
● 15 秒左右:
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