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猜字谜,出示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3.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溢想象,下面让我们和作家茅盾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件出示)慰藉卜落锐利河滩帐子闪烁蝙蝠霸气猫头鹰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引发想象和思考的短篇故事。

通过细腻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大。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想象力的培养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和自然美景的怀念和热爱。

3.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情感的把握。

2.难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的复印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解释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片段,通过描述天窗带给作者的乐趣,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童趣,易于学生理解。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细腻、情感丰富的课文,他们能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其中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中一些表达方法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窗的特点。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天窗是什么吗?天窗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味。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小小的”“亮亮的”“静悄悄的”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以及他对那段时间生活的怀念,展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文主要围绕“天窗”这一主题展开,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中阁楼上发现天窗,并通过天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的美妙。

课文通过描述天窗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外面的世界,展现了童年的美好和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整体理解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对于情感的体验也较为敏感,因此,这篇课文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字词。

2.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第【1】篇〗天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发挥想象,和同学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感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并进行仿写练习。

3.读懂课文,体会天窗在孩童世界的意义,唤醒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感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并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因为各种原因,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情绪或无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又是怎么得到安慰的呢?(出示课件)当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会——当恐惧害怕的时候,我会——当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会——在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国农村特别闭塞,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那些孩子们是如何渡过无聊、漫长的日夜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茅盾爷爷,一起走入他们的《天窗》。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共学——回顾旧知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天窗”都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借助流程图来思考。

生:先写了天窗的由来;再写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最后写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们。

师:如果意思一样,只是表达不同也是可以的。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的样子以及为什么要在屋顶留一扇窗子。

师:然而这一方用来透光用的天窗,在儿时的作者心中,又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一找吧。

生: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二、研学——自主探究,个性感悟。

师:是呀,这小小的天窗在小朋友的心中是那样神奇,因为它可以抚慰孩子们的情绪,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和乐趣。

生齐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这时候”分别指什么时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思考表格里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展开想象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孩子们对天窗的喜爱和透过天窗看到的美景,表达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对这篇课文应该会有较高的兴趣。

然而,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喜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喜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3.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音频,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天窗的了解和印象。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天窗的美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小小的”、“亮晶晶的”等,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套教学卡片。

卡片上分别写有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对应的图片。

学生需要将关键词语和图片进行匹配,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用黑板和粉笔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图片进行展示。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3《天窗》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3《天窗》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3《天窗》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天窗》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和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四季的特点和景色变化,理解文章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修饰语,帮助学生拓展语言认知。

•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教材: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素材:图片、多媒体设备等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保持教室清洁整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设备:确保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四季景色,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提问: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4.2 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

•分析课文:解释生词,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比喻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修饰语,丰富语言表达。

4.3 深化学习•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展示不同的理解角度。

•反复朗读:鼓励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流畅度。

•课文操练:设计练习题目,巩固课文内容。

4.4 总结•总结课文要点: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记忆。

•完成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对四季变化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热爱自然,珍惜身边的一切。

以上就是本节《天窗》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的内容,希朊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__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

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

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窗》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对于“天窗”了解甚少,教学中可借助课件展示天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窗,从而体会课文中孩子的无奈心情,感受他们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外面世界,并由此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的词句看似浅显,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上下功夫。

教学时要借助朗读训练、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并抓住重点词句回答问题,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的位置及乡下人开天窗的原因。

3.感知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品读句子,回答课后习题。

【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天窗。

【课时安排】2课时1.学习生字、生词。

通过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天窗及乡下人开“天窗”的原因。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将课文读通读顺,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

(4)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茅盾。

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2.完成填空:《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

3 天窗由来唯一的慰藉感悟第4~8自然段,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唯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体味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孩子带来的无穷快乐和无限遐想;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深刻含义。

一、复习引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

(采光)2.导入:(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的最后,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生接读)(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第4~7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一)夏天阵雨来临时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

2.木板窗被关上了,天窗是透明的;人被关在屋里,心却无法被关住!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你会看到()。

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你想象()。

4.品读句子。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1)句中的“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为什么透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3)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5.夏天阵雨来了时,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抚慰了孩子们沮丧孤寂的心灵。

因此,作者说——(生接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二)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1.出示学习向导。

(1)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2)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孩子们想象到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品读交流。

(1)天黑了,孩子们还留恋着月光下的草地河滩或游戏的追逐戏闹,却被大人们逼着上床“休息”,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抓住“忘不了”“偷偷”等词语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2)然而,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绪却飞得很远很远。

请根据你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语言训练: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粒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

(3)小结: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通过奇妙的想象组成一体,构成一个美丽、神奇的夜世界。

4.师生齐声朗读第6、7自然段。

5.语言训练:如果是你,也一定和作者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下着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吧!(1)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2)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3)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6.晚上,孩子们躺在床上休息,思想却没有“休息”。

这一方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广阔的世界。

因此,作者说——(生接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三、总结升华1.是的,夏天阵雨来了时——(生接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生接读)“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这时候——(生接读)“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生接读)“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2.所以,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因为——(生接读)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交流: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3.比较句子:A.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B.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2)“天窗”加不加引号?表达的意思相不相同? (3)文中加了引号的“天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四、拓展练笔天窗虽小,却能开人心窍!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想象之窗,又带给你怎样的想象空间呢?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大胆地想象,完成小练笔。

1.雨天或是雪天,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乘汽车、火车或是飞机时,看着窗外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选择一个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第7自然段写一段话。

文段中可以用上“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

3 天 窗⎭⎪⎬⎪⎫夏天阵雨 “无” “有”被逼上床 “虚” “实” 唯一的慰 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本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近“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聚焦重点句段,在诵读中体味“无”和“有”,“虚”和“实”,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我尝试抓住文章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

小“天窗”,大“世界”。

要让孩子们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

今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信在未来,他们一定能够让想象载着孩子们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