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如何制造一个环形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化对环形山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学会制作环形山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难点:如何制作一个符合实际特征的环形山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形山。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环形山的相关知识,观察不同类型的环形山图片。
2.器材准备:塑料球、砂子、木板等实验器材。
3.教学资源:环形山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环形山模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2)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1.月球的地形-环形山;2.试着造"环形山";3.阅读环形山的资料。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准备】沙、细石子、大铁球、小铁球、大、小玻璃球、注射器、粗、细胶管、水、等。
重点: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难点:在"造山"的活动过程中【教学过程】引入: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月亮)我们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开始探索月球了。
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了越来越多。
大家看到的就是清晰的月球表面的照片。
1.月球上的环形山。
(1)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图片或教材插图。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2)问这些月球上环形山的有什么特点。
?。
(3)补充环形山的资料。
小结环形山的特点:A、分布没有规律、B、数量众多、C、大小不一、有深有浅等。
推测:我们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说说看2.制造"环形山"。
(1)提出:如果我们来造模拟造"环形山",你会用什么方法?(最多问5个人)。
你打算怎么造?介绍材料的使用方法。
(2)讨论:我们模拟造山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3)集体交流,说说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使用器材的方法和注意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宇宙》单元。
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导孩子们利用模拟实验所呈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真实现象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建立关于“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初步认识。
关于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有很多,各种假说的检验过程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建立假设(假说)—(模拟)实验设计—检验—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观察月球——提出假设——实验检验——形成观点四个方面对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教师试图展示一种被称之为“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的学习指导模式,从而让学生们体验了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阅读面的增大,对月球信息已有一定的认识,对月球的探索充满兴趣。
由于是农村学校,学生对于月球比较深层知识的了解往往参差不齐;探究的氛围不足,小组合作不够到位,这使得这样的探究型课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过只要做好充足准备,应该能够顺利完成,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成因之一。
探究过程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根据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小组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带点湿度的沙子、小铲子、塑料水槽、轻重不同的球、大小不同的弹珠、注射器、细胶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第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地形地貌主要是环形山。
(师出示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贝利环形山))我们仔细来观察这些环形山,它们有什么特点?生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1.数量多,大小不一;2.大多是圆形,但深浅不一,分布杂乱;3.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4.有些环形山里有山峰......)教师引导学生:图中这个最大的环形山就是贝利环形山,它地处月球南极附近,直径为295千米。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直径不小于1千米的环形山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师: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环形山的特点,我们今天也来造一造“环形山”。
出示并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模拟实验:造“环形山”师引导学生:造“环形山”之前,我们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1.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2.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预设:①扔球模拟陨石撞击——从相同高度扔大小不同的球,造大小不一的“环形山”;从相同高度扔轻重不同的球,造深浅不一的“环形山”。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j》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沙、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过了月相的变化,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月亮图片,想看吗?(出示月亮图片)漂亮吗?如果登上月球看看,你认为月球的表面是什么样?还是这么漂亮吗?2.今天我们就随着月球探测器一起观测月球的表面,(出示图片)这是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表面图片,从中你看到了什么?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1.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碗状凹坑结构)2.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三、制造环形山1.我们知道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形地貌,那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进行有依据的推测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习作37页的活动纪录单中,写好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2.哪个小组来说说自己的推测,注意你的推测要有依据。
(学生汇报)(板书:成因:撞击,喷射······)3.根据你们的推测,想自己动手制造“环形山”来验证吗?把你们的想法写在习作38页的实验设计中,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出示表格,学生设计)4.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其他小组注意补充。
5.根据你们的实验计划,我发现同学们造“环形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由外向内的撞击,二是由内向外的喷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A. 可以用手将玻璃球慢慢按入沙盘中。
B. 取出模拟陨石的石子时应该快速的用手将石块抠出,不用管表面痕迹。
C. 对于嵌入沙盘中的小石块,最好用镊子小心夹出,尽量保持表面痕迹的完整。
评价
作业
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41-42页
器材准备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
2.建造模型,造“环形山”之火山喷发说
(1)PPT出示火山喷发说的实验材料图片,介绍说明实验要领。
实验要领:与撞击法一样,从方案的设计到模拟过程以及发现都请用文字或简图记录下来。
(2)视频播放:水柱从沙盘中喷射的慢放视频。
3.建造模型,造“环形山”
指导、巡视、评价
1.撞击说是否能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呢?
以前面梳理的环形山的特点作为对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火山喷发说是否能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呢?
以前面梳理的环形山的特点作为对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1.通过教材的阅读资料——环形山成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推测与科学的假说进行对比;
2.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科学思维提出新的假设。
下课!
《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探索
研讨
拓展
1.观察月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PPT出示月球表面静态图片)
小结:环形山的特点有(1)分布杂乱随机;(2)数量众多;(3)大小和深浅不一。
1.建造模型,造“环形山”之撞击说
(1)PPT出示撞击说的实验材料图片,介绍说明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2. 讲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介绍环形山的定义,解释其形成原因,阐述其特点。
3. 演示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教师演示如何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制作过程。
4. 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属于自己的环形山模型。
第二课时:1. 环形山模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环形山模型的特点,探讨环形山与月球表面的关系。
2. 学生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环形山模型,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实验观察以及课后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环形山模型制作材料、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现象,提高其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六、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九、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十、教学步骤:第六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4)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沙、各种大小石块、垒球、实心球、针管、皮管、烧杯、水、镊子等。
学生活动方案教师导学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欣赏月球图片,回答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谈话激趣: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月球的奥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课的题目是我们来造“环形山”,下面请同学们先看几幅图片。
播放几幅月亮的图片。
师:怎么样觉得美吗?是呀我们在地球上遥望天空,觉得她是那么的美丽,但又觉得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近距离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组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请同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1、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环形山的知识。
2、小组讨论,环形山的特点。
三、制造环形山1、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如何做环形山形成的模式实验。
包括需要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以及小组内分工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汇报讨论结果4、学生分组实验5、分小组汇报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以及看到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到了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从中你们从中看到了些什么?这样大大小小的圆坑就是环形山,而旁边大片的低洼地带就是月海。
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环形山的知识,谁愿意到前边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有关环形山的知识再结合你看到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环形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板书:特点: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分布杂乱、数量众多)三、制造环形山环形山大大小小、数量又这么多,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尤其是有关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的这两种猜测居然和科学家们的猜测不谋而合呀啊,看来同学们都具有科学家的潜质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的特点。
2.用造一个相似“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推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3.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断。
4.让学生明白,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5.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热爱天文、探索天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有没有观察过?对于各种词汇,他们理解吗?探究宇宙的方法—观察、推理与发现学生了解与体验过吗?这节课教学是要让学生来感知月球环形山地貌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环形山模型的构建,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环形山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激趣
1.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
2.课件出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登上月球的照片。
3.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了解环形山的特点
1.(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6.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三、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神秘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内外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1.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师生共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生评价出“最合理推断员”由班长授予奖章。
四、我们来造“环形山”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介绍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刚才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猜想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那么这种猜想有没有可能性呢?月球那么大,离我们又那么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到教室里做实验。
那怎么办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模拟实验。
对于一些在实际环境无法或很难观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模拟的方法来研究。
今天我们就一起模拟造一造“环形山”。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请大家认真思考:用我们猜想的原因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否还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地方?写下你心中的疑惑。
3.师生讨论填写表格:怎样才能造出像月球表面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环形山”?要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4.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展示学生造的环形山模型
每组选一位表达能力好的解说员,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7.学生评价出“优秀实验小组”,授予奖章
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由学生自己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五、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2.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3)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六、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1.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2.环形山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