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钙的ksp问题

氢氧化钙的ksp问题
氢氧化钙的ksp问题

氢氧化钙的ksp问题

什么是氢氧化钙的ksp:

Ksp简称溶度积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建立一种特殊的动态平衡,难溶电解质尽管难溶,但还是有一部分阴阳离子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的阴阳离子又会在固体表面沉积下来。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就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量不再减少,这样的平衡状态叫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而氢氧化钙是特例。氢氧化钙溶解时有放热现象,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即抑制其溶解,所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时氢氧化钙的ksp会变小。

有关Ksp计算的常见类型:

1、判断能否沉淀。此类题目主要从计算溶液体系的Q,并与Ksp进行对比,如果Q > Ksp,则能生成沉淀,Q ≤Ksp,则没有沉淀生成。

2、判断能否完全沉淀。此类题目主要从计算沉淀之后溶液中相关实际离子浓度,并与理论离子浓度(一般为1×10-5mol?L-1)相比较。如果实际离子浓度大于理论离子浓度,则沉淀不完全;如果实际离子浓度小于理论离子浓度,则沉淀完全。

3、由Ksp计算某一离子浓度。直接根据Ksp计算公式和溶液中离子关系进行计算。

4、通过Ksp表达式,由已知离子浓度计算未知离子浓度,主要是计算溶液的pH。直接根据Ksp计算公式和pH计算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氢氧化钙的ksp的测定:

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取滤液),加酚酞,用标准盐酸溶液来滴定,Ksp=s*(2s)^2=c*(2c)^2。偃师神龙钙业温馨提示:在有关Ksp计算中,要特别注意溶液混合之后对离子浓度的影响。如:在例一中,BaCl2与Na2SO4等混合之后,离子浓度均变为原来的一半。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教案(1) 授课班级高一学生授课 时间 45min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杨佳 课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分析教 材 分 析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科学探究内容。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的认识。 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重要的基础。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科学探究,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主要通过实验,讨论获得金属的化学性质,安排探究实验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学生便可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学习好本章非常重要。 学 生 分 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 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但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体验。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比较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差异,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 ,单位:g ,公式:S=(m 溶质/m 溶剂 )×100g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别很大,从溶解度角度,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3.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平衡的建立 讲固态物质溶于水中时,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子或离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叫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又在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成晶体,这一过程叫结晶过程。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时,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以AgCl 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AgCl(s) Ag +(aq)+Cl - (aq) 3.溶解平衡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 3)定:达到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 2)表达式:以MmAn(s) mMn +(aq)+nAm -(aq)为例: Ksp=[c(Mn+)]m ·[c(Am-)]n 3)意义:反应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 数值越大,电解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影响因素: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四.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①浓度: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②温度:多数难溶性电解质溶解于水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 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④其他:向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 五.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Ksp 与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离子积Qc 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 淀能否生成或溶解?对AgCl 而言,其Qc=c(Ag +)·c(Cl -),该计算式中的离子浓度不一定是平衡浓度,而 Ksp 计算式中的离子浓度一定是平衡浓度? 1)若Qc>Ksp,则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2)若Qc=Ksp,则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溶解 沉淀

习题8-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习题 1.是非判断题 1-1 CaCO 3和PbI 2的容度积非常接近,皆约为10-8,故两者饱和溶液中,Ca 2+及Pb 2+离子的浓度近似相等。 1-2用水稀释AgCl 的饱和溶液后,AgCl 的溶度积和溶解度都不变。 1-3只要溶液中I -和Pb 2+离子的浓度满足[c(I -)/c θ]2·[c(Pb 2+)/c θ]≥K SP (PbI 2),则溶液中必定会析出PbI 2沉淀。 1-4在常温下,Ag 2CrO 4和BaCrO 4的溶度积分别为×10-12和×10-10,前者小于后者,因此Ag 2CrO 4要比BaCrO 4难溶于水。 1-5 MnS 和PbS 的溶度积分别为×10-15和×10-28,欲使Mn 2+与Pb 2+分离开,只要在酸性溶液中适当控制pH 值,通入H 2S 。 1-6为使沉淀损失减小,洗涤BaSO 4沉淀时不用蒸馏水,而用稀H 2SO 4。 1-7一定温度下,AB 型和AB 2型难溶电解质,容度积大的,溶解度也大。 1-8向BaCO 3饱和溶液中加入Na 2CO 3固体,会使BaCO 3溶解度降低,容度积减小。 1-9 CaCO 3的容度积为×10-9,这意味着所有含CaCO 3的溶液中,c(Ca 2+)=c(CO 32-),且 [c(Ca 2+)/c θ][c(CO 32-)/c θ]=×10-9。 1-10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 sp θ较大者可以转化为K sp θ较小者,如二者K sp θ差别越大,转化反应就越完全。 2.选择题 2-1在NaCl 饱和溶液中通人HCl(g)时,NaCl(s)能沉淀析出的原因是 是强酸,任何强酸都导致沉淀 B.共同离子Cl-使平衡移动,生成NaCl(s) C.酸的存在降低了()K NaCl SP 的数值 D.()K NaCl SP 不受酸的影响,但增加Cl-离子浓度,能使()K NaCl SP 减小 2-2对于A 、B 两种难溶盐,若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则必有 A.()()sp sp K A K B θθ> B.()()sp sp K A K B θθ< C.()()sp sp K A K B θθ≈ D.不一定 2-3已知CaSO 4的溶度积为×10-5,如果用 mol ·L -1的CaCl 2溶液与等两的Na 2SO 4溶液混合,若要产生硫酸钙沉淀,则混合前Na 2SO 4溶液的浓度(mol ·L -1)至少应为 A.5.0×10-3 -3 C AgCl 与AgI 的sp K θ 之比为2×106,若将同一浓度的Ag +(10-5 mol ·L -1)分别加到具有相同氯离子和碘离子(浓度为10-5 mol ·L -1)的溶液中,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Cl -及I -以相同量沉淀 B. I -沉淀较多 C. Cl -沉淀较多 D.不能确定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 ,单位:g ,公式:S=(m 溶质/m 溶剂 )×100g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别很大,从溶解度角度,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3.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平衡的建立 讲固态物质溶于水中时,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子或离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叫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又在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成晶体,这一过程叫结晶过程。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时,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 ?? ??→<→=→>????→→晶体析出 溶解平衡固体溶解 结晶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固体溶质结晶溶解结晶溶解结晶溶解v v v v v v 2.沉淀溶解平衡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以AgCl 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AgCl(s) Ag +(aq)+Cl - (aq) 3.溶解平衡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 3)定:达到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 2)表达式:即:AmBn(s) mA n+(aq)+nB m - (aq) Ksp =[A n+]m ·[B m - ]n 例如: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g +(aq)+Cl -(aq), Ksp(AgCl)=[Ag +][Cl - ] =1.8×10 -10 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 2CrO 4(s) 2Ag +(aq)+CrO 42-(aq), Ksp(Ag 2CrO 4)=[Ag +]2 [CrO 2- 4] =1.1×10 -12 溶解 沉淀

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 专题复习

专题十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 平衡问题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新宠,是包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个大的平衡体系,分析突破点都是动态平衡,条件改变时,平衡可能会改变,但各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该题一改以往简单设问方式,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象、整合信息的能力,可以预见该考点仍是以后高考的热点问题。 曾经风行一时的无机框图题,由于虚拟的情景,受到质疑和抨击,同时已不符合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等要求,所以,当前各省化学高考中已逐步摒弃虚拟的、不真实的框图提问,在二卷中的实验题、无机题等都代之以“工艺流程”、“操作流程”等工业流程题。 盐类水解原理及其应用 1.(2011年理综)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 A.明矾溶液加热 B.CH3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答案:B。 2.(2011年理综)对于0.1 mol·L-1 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溶液pH降低 B.c(Na+)=2c(S)+c(HS)+c(H2SO3) C.c(Na+)+c(H+)=2c(S)+2c(HS)+c(OH-) D.加入少量NaOH固体,c(S)与c(Na+)均增大

答案:D。 3.(2010年理综)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正确判断是( ) A.在pH=12的溶液中,K+、Cl-、HC、Na+可以大量共存 B.在pH=0的溶液中,Na+、N、S、K+可以大量共存 C.由0.1 mol·L-1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B++OH- D.由0.1 mol·L-1一元酸HA溶液的pH=3,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H2OHA+OH- 答案:D。 4.(2009年理综)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H2OHC+OH-。下列说确的是( )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通入CO2,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减小 D.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答案:B。 5.(2009年天津理综)25 ℃时,浓度均为0.2 mol/L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 C.c(OH-)前者大于后者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c(C)均增大 答案:C。 ①盐类水解是高考知识点,在每年的高考题中都会出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以填空、简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鲁科版)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萱书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 构建。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 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 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 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 知道溶度积是沉淀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 3、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的本质 难点:沉淀溶解平衡 四、教学方法 习题练习、讲解启发、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如何形成? 小朋友吃糖不刷牙易形成蛀牙又什么原因?这都与我们要学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有一定的关系。 【图片展示】千姿百态的岩石、溶洞、蛀牙。 【老师】现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之前,我们首先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NaCl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学生思考讨论】分两种情况:当溶液没有达到饱和时,固体能继续溶解;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继续溶解。 【老师提出质疑】达到饱和后固体真的不能溶解了吗? 【图片展示】将形状不规则的NaCl固体放在饱和食盐水中过了一昼夜后发现变成形状规则的固体且质量不变。你得到什么启示? 【老师提示】联想如何改变固定形状的积木?拆——拼。 【学生】其实有溶解也有结晶的过程。质量不变说明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 【老师】可用NaCl(S) Na+ (aq) + Cl-表示 【老师】问题二:NaCl能不能与盐酸反应?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在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浓盐酸 实验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 【老师】你认为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联系问题一)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核心知识点及知识点解读 一、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一定条件下,强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 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 做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 (2)表达式:以PbI2(s)溶解平衡为例: PbI2(s)Pb2+(aq)+2I-(aq)K sp=[Pb2+][I-]2=7.1×10-9mol3L-3 (3)意义 溶度积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 sp的数值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影响K sp的因素 K sp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性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 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3、沉淀溶解的特征:等、动、定、变。 等——v溶解 = v沉淀(结晶) 动——动态平衡, v溶解 = v沉淀≠0 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再改变。 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 4、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①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②同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 ③易溶电解质做溶质时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可存在溶解平衡。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但K sp 不变。 ④其他: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的离 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K sp不变。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浓度商Q C的现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 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 C>K 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Q C=K 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 C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点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在20℃时电解质的溶解性 2、当 3 AgCl的饱和溶液? 3、难溶电解质(如AgCl)是否存在溶解平衡?仔细阅读、思考理解,并写出AgCl的 溶解平衡表达式。 4、特征:动、等、定、变 5、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①、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②、同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 ③、易溶电解质做溶质时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可存在溶解平衡。 (2)外因: 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①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 常利用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某些离子的目的。 ②废水处理化学沉淀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③沉淀的方法 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写出使用Na 2S、H 2 S作沉淀剂使Cu2+、Hg2+形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2)沉淀的溶解 ①沉淀溶解的原理: 例如CaCO 3 的溶解 ②沉淀溶解的实验探究(实验3-3)[讨论] a、为什么加入1ml盐酸沉淀溶解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为什么加入过量的氯化铵溶液,沉淀也可以溶解?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沉淀的转化 ①沉淀转化的实验探究(实验3-4) ③沉淀转化的应用 三、溶度积(K sp ) (1)概念: (2)表达式: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 Mm n+(aq)+Na m-(aq),K sp = (3) 溶度积常数的意义: ○1对于相同类型的电解质,K sp越大,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2K sp 和S均可衡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只有相同类型的物质,才有K sp 越大S 越大的结论。 ○3同一物质的K sp与温度有关,与溶液中的溶质离子浓度无关。 (4)溶度积规则:比较K sp 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 )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 c >K sp 时 Q c =K sp 时 Q c <K sp 时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lOO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 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单位:g,公式:S=(m溶质/m溶剂)X lOOg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别很大,从溶解度角度,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3.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小。 二?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平衡的建立 讲固态物质溶于水中时,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子或离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叫 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又在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成晶体,这一过程叫结晶过程。 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时,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以AgCI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 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沉淀+ AgCI(s) Ag (aq) + Cl (aq) 3.溶解平衡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 3)定:达到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一一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 2)表达式:以 MmAn(s) mMn(aq)+nAm (aq)为例:

Ksp=[c(Mn+)] m? [c(Am-)] n 3)意义:反应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 Ksp数值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影响因素: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四?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①浓度: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②温度:多数难溶性电解质溶解于水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 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④其他:向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 五?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 K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对AgCI而言,其Qc=c(Ag+)? c(CI -),该计算式中的离子浓度不一定是平衡浓度,而Ksp计算式中的离子浓度一定是平衡浓度? 1)若Qc>Ksp,则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2)若Qc=Ksp,则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3)若QcKsp时,就会有沉淀生成,如沉淀溶液中的 Cu,可以加入的沉淀剂是 NaS? 2.溶解:用化学方法溶解沉淀的原则是:使沉淀溶解平衡向着溶解的方向移动?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溶解法? 配位溶解法?氧化还原溶解法和沉淀转化溶解法? 当Qc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说明] 本堂课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和鉴别方法。步步深入,提高本次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看看苏苏两姐妹面向如何。我们分别取一小平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于两只洁净的试管中,大家观察她们外观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表格一(表格见最后) 钠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碳酸氢钠为白色细小粉 末固体。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 [讲解] 1.看来妹妹碳酸氢钠要比姐姐碳酸钠面相上 要细腻一些,这呢是从她们的外观上的区别。我再跟这两姐妹进行下一步的接触。分别在试管中加入5滴水,观察现象。 2.嗯,看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要大一些,看来呀妹妹要合群一些。再请同学们触摸一下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呢? 3.碳酸钠试管底部发热,说明碳酸钠溶解在水中是放出热量的,看来呀姐姐还是要比妹妹热情一些。 [板书] 讲解并补充表格一1.学生观察并回答: 碳酸钠加水结块变 成晶体,碳酸氢钠 加水无明显变化。 2.碳酸钠试管底部有 些微热,碳酸氢钠 试管底部没感觉。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总结能力。 [讲解] 我们在继续向试管中加入10mL的水,观察她们溶液的怎么样? [板书] 补充表格一学生观察并回答:碳酸钠全部溶解,碳酸氢钠部分溶解。 [讲解] 1.看来呀姐姐虽然外观没有妹妹细腻,但是 溶解度大,溶解时放热,显然要比妹妹更合群、活泼一些。我们再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2滴酚酞溶液,测测她们的酸碱性的强弱。 2.碳酸钠跟碳酸氢钠都虽然都是盐类,但是她们都显碱性,这也是为什么她们会被当做食用碱的原因。小结一下呢:Na2CO3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溶解度比NaHCO3大,溶液碱性比NaHCO3的强。 [板书] 补充表格一学生观察并回答:碳酸 钠遇酚酞溶液颜色变 红;碳酸氢钠遇酚酞颜 色变粉红色。碳酸钠的 碱性更强些。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总结能力。 [讲解] 1.我们从外观、溶解度、酸碱性方面分析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一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那么两 姐妹的热稳定性如何呢?关键时刻,她们谁更HOLD住呢,我们接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探究。老师已经连接学生观察并回答:碳酸 钠受热没有明显现象不 发生反应;碳酸氢钠加 热后试管中有水滴产 生,分解了,并产生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总结能力。

高二化学下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点

高二化学下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点 (一)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把PbI2固体放入水中时,PbI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PbI2表面上的Pb2+离子和I-离子,在H2O分子作用下,会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反过来在水中的水合Pb2+离子与水合I-离子持续地作无规则运动,其中一些Pb2+(aq)和I-(aq)在运动中相互碰撞,又可能沉积在固体表面。当溶解速率与沉淀速率相等时,在体系中便存有固体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一种动态平衡,其基本特征为:(1)可逆过程;(2)沉积和溶解速率相等;(3)各离子浓度不变;(4)改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平衡移动。 2、溶度积的一般表达式: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3、溶度积的影响因素: 溶度积K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相关,与浓度无关。但是,当温度变化不大时,Ksp数值的改变不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室温18~25℃的常数。 4、溶度积的应用: (1)溶度积Ksp能够用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当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sp数值越大的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越强。

(2)溶度积Ksp能够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以及沉淀溶解平衡 移动方向。 5、溶度积(Ksp)的影响因素和性质: 溶度积(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性质和温度相关,与沉淀的量 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平衡发生移动,但不能改变溶度积,不同 的难溶电解质在相同温度下Ksp不同。 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溶解度越小,越难溶。例如: Ksp(AgCl) >Ksp(AgBr) > Ksp(AgI),溶解度:AgCl) > Ksp(AgBr) > Ksp(AgI)。 6、溶度积规则: 在一给定的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浓度商(Qc)和溶度积(Ksp)之间存 有三种可能情况。 (1)Qc=Ksp此时难溶电解质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溶液是饱和溶液。 (2)Qc>Ksp溶液中将析出沉淀,直到溶液中的Qc=Ksp为止。 (3)Qc 说明:浓度商(Qc)是非平衡状态下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所以Qc 值不固定。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 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能够使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实行解释。根据 平衡移动原理和溶度积规则可知,改变溶液中离子浓度,能够使沉淀 溶解平衡发生移动,实现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对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对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生活中有许多盐类物质正在为我们服务,我们首先要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例题胃酸过多可以直接服用下列哪种盐进行缓解()。 A.硝酸钾B.碳酸钠C.碳酸氢钠D.硫酸钠 解析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果过多,就需要用药物治疗。碳酸钠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且碱性较强,直接服用会伤害人体。通过实验证明碳酸氢钠水溶液也显碱性,治胃酸效果好。硝酸钾、硫酸钠水溶液显中性,所以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答案选C。 变式题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放热、吸 热情况。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 试剂3,搅拌、测温、记录。得到了如下数据: 20.0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C.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 D.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解析该题比较上面的例题难度要增大,主要是对比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反应前后对比,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而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Na2CO3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答案选C。 拓展题制作松花蛋所用的配料主要有纯碱、生石灰、食盐、水等物质,制作时需要将它们混合并充分搅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作过程中能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2)制作松花蛋的工人有的说“纯碱溶液显碱性”;有的说“纯碱溶液显中性”。请你利用pH试纸测定纯碱溶液的pH,简述测定方法。 解析此题是碳酸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测试碳酸钠水溶液的酸碱性。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与氢氧化钠;我们可以用p H 试纸来检验碳酸钠水溶液是碱性还是中性。 答案(1)CaO + H2O ==Ca(OH)2;Na2CO3 +Ca(OH)2==CaCO3↓+ 2NaOH。 (2)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将纯碱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纯碱溶液的pH。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知识考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知识考点梳理 溶度积(Ksp) 1. 概念: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 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的溶 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2. 表达式: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mAn(s)? mMn+(aq)+nAm-(aq), 溶度积常数:Ksp = c(Mn+)mc(Am-)n 3. 溶度积规则:比较K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 乘积(离子积Qc)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 生成或溶解。 Qc>Ksp时,生成沉淀; Qc=Ksp时,达到溶解平衡; Qc<Ksp时,沉淀溶解。 4. 影响溶度积的因素: Ksp 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无关,并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变化能使平衡移动,并不改 变Ksp 。 5. 溶度积的物理意义: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所 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sp数值越大则难

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但对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同的电解质,则不能直接由它们的 溶度积来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通过具体计算确定。 6.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以及溶解能力的比较 【拓展提升】 一. 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 领域中,常利用沉淀溶解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 的。 2.沉淀的方法 (1) 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 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Fe3++3NH3·H2O===Fe(OH)3↓+3NH4+。 (2) 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 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反应如下:Cu2++S2-===CuS↓ Cu2++H2S===CuS↓+ 2H+ Hg2++S2-===HgS↓ Hg2++H2S===HgS↓+ 2H+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一、单选题 1.实验室中,要使偏铝酸钠溶液中的AlO离子全部沉淀出来,最适宜用的试剂是() A.氢氧化钠溶液B.二氧化碳C.盐酸D.氨水 2.向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时出现的现象是() A.产生白色沉淀B.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 C.没有明显变化D.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最后得到无色溶液 3.关于明矾可以净水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中的含硫酸根离子与水中的阳离子结合生成沉淀 B.明矾中的金属铝离子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C.明矾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起到净水作用 D.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金属阳离子吸附能力强 4.欲使明矾溶液中的铝离子完全沉淀下来,适宜的试剂是() A.氢氧化钠溶液B.氢氧化钾溶液C.氨水D.盐酸 5.下列操作中最终可以得到氢氧化铝的是() A.氧化铝与水混合加热B.金属铝与水反应 C.过量的烧碱溶液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D.过量的氨气通入到氯化铝溶液中 6.下列关于“氧化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铝与酸、碱都能反应生成铝盐和水B.氧化铝既是碱性氧化物又是酸性氧化物 C.氧化铝既不是碱性氧化物又不是酸性氧化物D.氧化铝溶于水可得到氢氧化铝 7.下列氧化物中,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是() A.氧化铁B.氧化银C.氧化铜D.氧化铝 8.除去氧化铁中的氧化铝,可采用的试剂是() A.盐酸B.硝酸C.氢氧化钠溶液D.氨水 9.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氧化铝的是() A.刚玉B.蓝宝石C.红宝石D.蓝钻石 10.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约1 g),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约10 mL水,用力振荡,再分别滴加2~3滴酚酞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B.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为无色 C.加入碳酸钠的试管中溶液为红色D.加入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溶液为浅红色 11.下列有关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B.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碳酸钠<碳酸氢钠 C.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D.二者不能相互转化 12.下列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及现象是() A.加热时无气体放出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OH-===CO+H2O B.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HCO+OH-===CO+H2O C.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a2++ CO===CaCO3↓ D.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Ba2++ CO===BaCO3↓ 1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1)按上图要求完成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 少量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粉末的小气球套在两支试管的管口。将气球 内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沉淀溶解平衡讲义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考点一 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 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强电解质溶于水形成____________时,________速率和____________速率相等的状态。 2.溶解平衡的建立 固体溶质 溶解 沉淀溶液中的溶质 (1)v 溶解____v 沉淀,固体溶解(2)v 溶解____v 沉淀,溶解平衡(3)v 溶解____v 沉淀,析出晶体 3.溶解平衡的特点 4.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 5.溶度积和离子积 以n + m - 6.sp (1)内因:难溶物质本身的性质,这是主要决定因素。 (2)外因 ①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但K sp 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________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K sp ________。 ③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更难电离物质或 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但K sp 不变。 1.难溶的氯化银在水中也存在着溶解平衡AgCl(s) Ag + (aq)+Cl - (aq),怎样用实验证明溶液中可以同时存在着少量的Ag + 和Cl - ? 2.(1)0.1 mol·L -1的盐酸与0.1 mol·L - 1的AgNO 3溶液等体积混合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方程式①AgCl(s) Ag +(aq)+Cl - (aq)、 ②AgCl===Ag + +Cl - 、 ③CH 3COOH CH 3COO - +H + 各表示什么意义? 3.有关AgCl 的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AgCl 沉淀生成和溶解同时在不断进行,且速率相等 B .AgCl 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 +和Cl - C .只要向含有AgCl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盐酸,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 .向含有AgCl 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 固体,AgCl 沉淀不变化 4.AgCl 的K sp =1.80×10-10,将0.002 mol·L -1的NaCl 和0.002 mol·L - 1的AgNO 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 沉淀生成? 5.利用生成沉淀的方法能否全部除去要沉淀的离子? 6.下列有关溶度积常数K sp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常温下,向BaCO 3饱和溶液中加入Na 2CO 3固体,BaCO 3的K sp 减小 B .溶度积常数K sp 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 sp 减小 C .溶度积常数K sp 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 sp 增大 D .常温下,向Mg(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OH 固体,Mg(OH)2的K sp 不变 (1)沉淀溶解平衡也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其平衡移动规律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2)溶解平衡一般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平衡右移,K sp 增大,但Ca(OH)2相反。 (3)K sp 的大小可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一般K sp 越大,说明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K sp 越小,说明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弱。(说明:两种难溶电解质的组成和结构要相似) 考点二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调节pH 法 如除去NH 4Cl 溶液中的FeCl 3杂质,可加入氨水调节pH 至7~8,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2)沉淀剂法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

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007020782.html,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 简介: 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与细胞生长状态下的pH值、渗透压等环境状态一致,具有维持渗透压、控制酸碱平衡、供给细胞生存代谢所必需的能量和无机盐成分等作用,可满足体外实验中细胞生存并维持一定的代谢的基本需要。 Leagene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主要由碳酸钠、碳酸氢钠、防腐剂等组成,pH值为9.6,主要用于ELISA实验中包被96孔板的孔,与ELISA包被缓冲液(1×)极其相似。该试剂为1×工作液,直接使用,仅用于科研领域,不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 组成: IT0243 Storage 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500ml RT 明书1份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在实验前一天,用BSA或其他包被用物质溶解于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 (0.05mol/L,pH9.6),包被96孔板。 2、注意不要包被用作空白对照的孔,用塑料膜包裹平板,4℃温育过夜。 注意事项: 1、注意密闭保存,避免挥发。一旦开封,保质期就会大大缩短。 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12个月有效。 相关: 编号名称 CC0005 磷酸缓冲盐溶液(1×PBS,无钙镁) CS0001 ACK红细胞裂解液(ACK Lysis Buffer) DF0111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10%) DM0007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TC0699植物总糖和还原糖检测试剂盒(硝基水杨酸法) TC1167尿素(Urea)检测试剂盒(脲酶波氏比色法)

(完整版)溶解平衡图像汇总,推荐文档

某温度时,Ag2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B.0.02mol/L的AgNO3溶液与0.2mol/L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 C.Ag2SO4的溶度积常数(Ksp)为1×10-3 D.a点表示Ag2SO4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 点 某温度时,Ag2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Ag+是一定存在的,只是量的多少而已,排除A】B.0.02mol/L的AgNO3溶液与0.2mol/L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假设不沉淀,则c(Ag+)×c(Ag+)×c(SO4^(2-)) =0.01×0.01×0.1=0.00001】 根据图像可判定Ksp=【图像不清晰,可依据图像求出】 【如果横纵坐标的数量级均为10-2次方,则Ksp=0.00002】

【然后依据Ksp与上面求出的浓度积比较,不出现沉淀】 C.Ag2SO4的溶度积常数(Ksp)为1×10-3 【Ksp=c(Ag+)×c(Ag+)×c(SO4^(2-))=0.00002,排除C】 D.a点表示Ag2SO4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蒸发的过程中,Ag+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将增大,因而不会水平变化,排除D】【考点】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概念,浓度的定义,图像信息的提取 【分析】A选项考查学生对沉淀的理解是否准确;B选项可以直接利用图像得出结论;D选项要求学生理解浓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隐含考查了用图像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可以拓展问学生如果出a点蒸发溶液成分变化趋势在图中如何反映出来.本题得分率很不理想,可见学生对于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以及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很不熟悉,这个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是化学平衡常数的直接迁移应用. C [相应知识点归纳] ⑴.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 不会出现在曲线外的点 ⑵.溶液在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分两种情况:ⅰ、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要增 大都增大;ⅱ、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⑶.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 溶度积常数相同。 某温度时,Ag2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Ag+是一定存在的,只是量的多少而已,排除A】B.0.02mol/L的AgNO3溶液与0.2mol/L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假设不沉淀,则c(Ag+)×c(Ag+)×c(SO4^(2-)) =0.01×0.01×0.1=0.00001】 根据图像可判定Ksp=【图像不清晰,可依据图像求出】 【如果横纵坐标的数量级均为10-2次方,则Ksp=0.00002】 【然后依据Ksp与上面求出的浓度积比较,不出现沉淀】 C.Ag2SO4的溶度积常数(Ksp)为1×10-3 【Ksp=c(Ag+)×c(Ag+)×c(SO4^(2-))=0.00002,排除C】 D.a点表示Ag2SO4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蒸发的过程中,Ag+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将增大,因而不会水平变化,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