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介绍

合集下载

柳公权的楷书特点

柳公权的楷书特点

柳公权的楷书特点柳公权的楷书特点如下:柳公权,中国历史上四大楷书名家之一,与颜真卿一起,被世人称赞为“颜筋柳骨”的柳骨。

他的楷书以骨力劲健见长,具有方起圆收、字体瘦硬、结构严谨三大特点。

柳体用笔主要是方笔,兼用圆笔。

方笔多取隶意,圆笔多取篆意。

他的书法,使用方笔所造成的突出棱角及坚挺笔画,是称之为“柳骨”的主要原因。

他的作品,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稳而不俗、老而不枯、润而不肥。

一、方起圆收。

柳公权用笔方起圆收,是“柳骨”风格的最大特点。

代表性笔画为横、撇、捺,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撇画锐利,以方笔取势,用笔干净利落;捺画粗重,捺脚方而长,捺尾较细。

1.横。

起笔方整,多用折锋,顿笔回收,藏锋于画内。

横有长短之分,长横的中部较细,向右上微斜,多充当主笔;短横粗壮,多为仰横。

2.撇。

稍短而提起,多逆锋入笔,笔画细劲,撇尾瘦而圆,弧度较小,以方笔取势,用笔干净利落。

3.捺。

逆锋起笔,笔画粗重,行笔用力逐渐加大,整体沉稳遒劲。

长捺略有曲势,捺脚方而长,捺尾较细。

撇捺相交时,撇轻捺重,对比鲜明。

二、字体瘦硬。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说明下笔力度很足。

代表性笔画为竖、点、勾、折、挑,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勾画出钩前多有回锋;折画棱角突出;挑画犹如“榔头”。

1.竖。

横截下笔,中锋力行。

中竖挺劲,多用悬针;左竖顿挫有力,多用垂露。

2.点。

侧点多为圆势,有长有短,裹锋侧行,不做重顿。

方点有时直下,形如短竖;有时平正,形如短横。

双点横排有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的变化。

左点一般逆锋入笔,露锋出笔。

右点顺锋入笔,向左回收。

3.钩。

力在钩末,势在锋尖,出钩前多有回锋的动作。

俯钩先顿笔成点再回锋出钩;戈钩和弯钩成长三角形。

4.折。

多提笔另起,顿笔而下,棱角突出。

柳公权的个人简介

柳公权的个人简介

柳公权的个人简介柳公权的个人简介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

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

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

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柳公权、贺知章、王维等人皆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元。

文化繁荣,书法艺术名家辈出。

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

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

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柳公权的生平 1.皇家侍书生涯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

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

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

“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

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

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

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

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

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

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柳公权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那么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诗人。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其祖父柳正礼,曾为邠州士曹参军,而其父名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兄长是中唐时期的名臣柳公绰。

柳公权自幼喜爱学习,十二岁便能作辞赋,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曾在李听幕府任掌书记,后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均在宫中为侍书。

柳公权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被封为河东郡公。

公元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擅长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二人并称“颜柳”,且与欧阳询、赵孟頫、颜真卿并称“楷书四大家”。

后柳公权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柳体”,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故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传世的作品有碑刻《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行草书《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蒙诏帖》等,而诗则在《全唐诗》中存有五首,《全唐诗外编》中一首。

柳公权戒骄成名的故事柳公权书法作品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的非常不好,父亲和老师费了很多心思,来教他写字技巧。

慢慢地,柳公权书法有了进步,父亲和老师都夸赞了他,这让柳公权十分洋洋自得。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柳公权写下“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挑着豆腐从前面路过,看见了柳公权的作品。

他认为柳公权小小年纪,就如此心高气傲,便皱了皱眉头。

他沉吟片刻说,柳公权的字写得一点都不好,就像自己卖的豆腐一样,软软塌塌,没有一点美感和骨筋,还不如别人用脚写的作品,就这样一幅作品还敢在人前卖弄。

柳公权听完老伯的话,十分生气,便呛声老伯让他写一幅作品试试。

老伯听后笑着说,自己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但是在华京城有很多书法很厉害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生平简介 柳公权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生平简介 柳公权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生平简介柳公权人物结局柳公权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唐朝诗人,京兆华原人氏,字诚悬,生于公元778年,去世于公元865年。

柳公权以楷体著称,是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在当时与另一个楷书大家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有“颜精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柳正礼曾任汾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为丹州刺史,兄长柳公绰唐代名臣,封河东郡公。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柳公权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柳公权本人也十分喜欢学习,本身又聪明伶俐,十二岁的时候就能作辞赋。

元和三年,柳公权高中进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为夏州掌书记。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李恒继位为皇。

新皇登基,柳公权进京回禀政事,得到唐穆宗的召见。

柳公权被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写的一手好字。

后来他被唐穆宗重用,也是因为他字写的好。

唐穆宗在召见他的时候,表示自己曾经在佛寺看见过柳公权的笔迹,早就想见他了。

于是就将柳公权调回京师,先任右拾遗,后又补翰林学士,又升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柳公权一生在仕途上成就不高,但是却深受皇帝的宠信。

他是三朝侍书,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都被皇帝任命为侍书。

最搞笑的是,他不是一直是侍书的,本来已经担任有其他职位的,但是皇帝想念他了,于是就又为侍书了。

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是唐朝名臣,仕途上成就很高。

看见自己的弟弟,一直在侍书的位置上待着,也看不下去了。

柳公绰在太原任职之时,就写信给李宗闵,希望能够给柳公权调换一个职位。

当然柳公绰不是想让柳公权掌握职权,只是觉得侍书的职位和占卜小吏差不多,不需多少,就调换一个闲散职位就行。

在哥哥的帮助下,柳公权终于得以升任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

但是不久之后,唐文宗因为思念他,又调他为侍书。

柳公权后来升任谏议大夫,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

据说有一次文宗召见六位学士,无意间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于是举起自己的衣袖表示,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楷书四大家知识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楷书四大家知识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楷书四大家知识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中关于楷书四大家及其作品的知识如下:
1.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2.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

《颜真卿书法作品》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3. 欧阳询:是隋唐时期书法家。

他的楷书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等。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语文老师或查阅教辅资料。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人物介绍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人物介绍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人物介绍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少有才学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

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

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

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登进士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

李听镇守夏州时,柳公权入其幕府,任掌书记。

三朝侍书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暴死,由唐穆宗李恒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见你很久了。

"就升任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

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也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

"于是升任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

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

每次在浴堂回答文宗的提问,常常是蜡烛烧完了,而谈兴正浓,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宫中婢女便用蜡油谌纸来照明。

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

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

书法家柳公权是什么朝代的

书法家柳公权是什么朝代的

书法家柳公权是什么朝代的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著名的书法家、诗人。

那么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书法家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柳公权是唐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是陕西铜川人。

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

官宦之家出生的柳公权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十二岁的时候柳公权就能作诗写赋。

柳公权二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柳公权曾经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担任侍书以职。

当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知道柳公权爱好书法,随后给宰相李闵写了一封信,希望宰相请求唐文宗给弟弟柳公权换一个闲散的职位,便于他研习书法。

不久之后,柳公权被调往弘文馆担任学士一职,柳公权走后不久,唐文宗十分想念他,便又召他回来担任侍书一职。

除此之外,柳公权在朝期间,敢于大胆谏言,以此受到唐文宗的赏识。

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

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

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关于柳公权的故事写诗助人就是柳公权的轶事之一。

唐武宗时期,有一位女官惹怒了唐武宗,唐武宗十分生气,想要处罚这位女官。

于是,唐武宗把这位女官召来,并对柳公权说,如果能得到你的一篇作品,我就不处置这位女官了。

如果,柳公权没有写到一部令唐武宗满意的作品,那么这位女官就会有生命危险。

柳公权权衡了一下利弊,便拿起唐武宗给他的纸张,作了一首诗歌。

柳公权

柳公权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 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 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 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 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 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是唐代的大书法家。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 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 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 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 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 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 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 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 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 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 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 (he)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介绍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介绍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州区关庄镇柳家塬村)人,享年88岁,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

他创立的“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柳体”书法艺术,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贡献。

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是“颜柳欧赵”四大家之一。

柳公权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累官右拾遗、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侍书学士、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郎等职,封河东郡公,赠太子太师。

独具风格的柳体书法,得以法度森严,内紧外拓,用笔斩截,骨力清劲久负盛誉,有“颜筋柳骨”之称。

他生性耿直,以笔为谏,“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成为柳公权“笔谏”的千年美谈。

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有《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神策军碑》、《冯宿神道碑》、《淳化秘阁帖》、《金刚经》、《迥元观钟楼铭》等,柳体字今由国家教育部列为学生习字范本,已走进学生课堂。

柳公权的介绍世学书者的楷模:柳公权曾经利用为皇帝讲解书法的机会,向皇帝阐述做人的道理。

在他看来,写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是统一的,只要为人正直,则笔下的书法也有清正刚廉的气息。

他们认为,书法不但使人身心愉悦,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
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柳公权的人生经历早期
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

宋赵明诚《金石录》载: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

元和十五年,四十三岁时柳书《左常侍薛苹碑》;长庆四年(824),四十七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

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

柳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今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敦煌本)可睹风采(见下文介绍)。

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载,有:《涅盘和尚碑》(五十一岁),《李晟碑》(五十二岁),《王播碑》(五十三岁),《将作监韦文恪墓志》(五十四岁),太清宫钟铭》(五十四岁),《升玄刘先生碑》(五十六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五十九岁),《赠太尉王智兴碑》(五十九岁)等。

柳五十岁以后,只有《李晟碑》、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

康有为说:“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

”(《广艺舟双揖》) 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鼎盛期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

这一时期,文献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等将近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柳体已大成。

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下文再作阐述)。

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

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匀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韦冓),不足喻其鸷急”(王士禛《池北偶谈》)。

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中期
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即据《金石录》所载,便有七十岁时书写的《商于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七十一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七十三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十通。

仅见《太子太傅刘沔碑》与《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

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

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

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

”(《学书迩言》)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

虽然《苻璘碑》(六十一岁)、《冯宿碑》(六十岁)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

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

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晚期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

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

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谟碑》(《宝刻类编》著录)。

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

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
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

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阿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