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寒假辅导讲义专题02声现象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汇总 课件28页PPT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汇总 课件28页PPT

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发声体振动停止,发声不一定停止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其他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D.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 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
3、声波:
乙与甲: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丙与甲:响度和音色相同, 音调丁与甲:音调和音色相同,响度不同。
练习
1.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
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 B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2、管乐器可分为笛类、簧管类和号类三种。它 们实际上是靠管子中的空气柱作为振动物体的。 它们音调的高低决定于空气柱的振动频率。经 过研究,弦的振动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都
①打击乐器中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 越快,音调就越高。 ②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发音弦的长短、粗细、松 紧程度有关,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 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 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③管乐器是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的,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现象1:敲击音叉,小球弹开;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现象2:越用力敲,弹开幅度越大; 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判断音叉振 动情况)
2、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 音色 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 响度 ; 高音歌唱家:指 音调 。
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声现象》单元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声现象》单元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2章《声现象》单元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闻其声知其人”。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有不同的()A.振幅 B.音色 C.响度 D.频率2.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A.1次敲击声B.2 次敲击声C.3 次敲击声D.4 次敲击声3.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C.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D.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 4月2日8时,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燃烧销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天,杭州地区昼短夜长B.“天宫一号”坠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C.“天宫一号”在大气层中的燃烧现象属于自燃D.“天宫一号”坠毁时将依次通过暖层、中间层、对流层和平流层5.老师敲响音叉,并将一系有细线的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关于这一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乒乓球靠近音叉,是为了加大音叉的振动B.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乒乓球振动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发声的频率越高D.乒乓球振动的幅度等于音叉的振动幅度6.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A.声源处B.人耳处C.空气中D.传播过程中7.下列四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A.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D.密封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的B.中考期间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D.“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模仿不同名人的声音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9.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声现象(讲义)一、知识点睛1.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1)转换法:把的现象转换成的现象。

应用:。

(2)实验推理法:有的实验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可在大量可靠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得出规律。

应用:。

(3)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受影响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因素,而控制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应用:。

2.声音的特性和波形图频率越高,越高;波形图横向越。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_ 的最大距离;决定的大小。

振幅越大,越大;波形图纵向越。

波形:波的形状反映的是声音的。

3.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鼓:、;编钟、铜锣:、;弦乐器:、、;管乐器:。

二、精讲精练【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有声音的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声音要慢慢消失 D.拍桌子时,桌子不振动也可以发声2.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说明了。

3.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该实验使用了法,乒乓球的作用是。

4.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运用的物理方法是。

5.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

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精讲精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精讲精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扫描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难点解读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精讲精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精讲精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专题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扫描知识点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2)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知识点2: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除了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知识点3:音色(1)定义: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重点难点解读重点(也是难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区别对点例题解析知识点1:音调【例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C【解析】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知识点2:响度【例题2】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答案】B【解析】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手表直接贴近耳朵时距离最近,所以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辅导讲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辅导讲义

第二章声现象综合重难点易错点解析题一题面: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题二题面:下列事例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是()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收到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现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③ B.①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题三题面: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 C.音色 D.音量题四题面: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金题精讲题一题面:新年联欢会,一位同学手持一面小鼓,置于点燃的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焰,敲响小鼓,周围同学看到烛焰随着鼓声舞动。

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烛焰舞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鼓面振动产生的是超声波D.周围同学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传来的题二题面: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题三题面: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2讲声现象(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2讲声现象(解析版)

第2讲声现象——划重点初二期中期末之复习讲义考点1 声音的产生条件及声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声音停止。

(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消失,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仍然继续向外传播。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不能写成“震动”。

(3)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叫声源,一个能发声的物体,但没有正在发声,不能叫声源。

(4)“放大法”(转换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如下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常见声源的描述管乐器的声源:空气柱。

例如笛子、箫、小号等;其他的还有温水瓶中加水发声现象;吹笔筒、吹瓶子等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的声源:弦(琴弦)。

例如吉他、二胡、古筝等。

打击乐器的声源:以鼓面为例。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针对练习1】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A.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B.放在课桌上的笛子C.空中飞行的蜜蜂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答案】B【详解】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空中飞行的蜜蜂、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都能发出声音,是声源,放在课桌上的笛子没有振动,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针对练习2】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可以用两种方法使它发声:(1)拿小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关于这两种方法发出声音的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方法(1)中是小棒B.方法(1)中是瓶中的水C.方法(2)中是嘴D.方法(2)中是瓶中的空气柱【答案】D【详解】AB.拿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和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声源是瓶子和水。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2010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2010

2.2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5.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特性考题出现频率很高。

在声音特性三个主要知识点中,考查音调和音色较多,主要关注点是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与物体的结构有关,同一物体,当其结构发生变化时,其振动频率也相应跟着变化,也就是说音调也会发生变化(如乐器的演奏、瓶中水量多少等);对于音色,音色是不同物体所独有的特征,相同材料和结构的两个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音色,所以辨别不同物体声音靠的是音色,在中考考题中此类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至于响度也会出现在考题中,但相比前两个考点,响度出现的概率稍低。

对于音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人耳所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二、超过20000Hz 叫超声波(蝙蝠发出的声波);三、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波);四、不同动物听觉范围不同。

1.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和音调有关词语有:歇斯底里、尖叫、男高音、女高音、声音低沉等等。

在中考题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现象、诗词与声现象知识点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题目,出现的较多,属于高频考点,在复习中应多搜集这类问题。

2.声音的响度: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大小,响度是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的,物体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也就是说声音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声现象一、知识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三、声音的利用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四、噪声及其防治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噪声的控制主要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接收三方面加以控制。

二、重点、难点与易错点★重点一: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重点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作为知识点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声速,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3)利用回声可以测距。

★重点三: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特性考题出现频率很高。

在声音特性三个主要知识点中,考查音调和音色较多,主要关注点是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与物体的结构有关,同一物体,当其结构发生变化时,其振动频率也相应跟着变化,也就是说音调也会发生变化(如乐器的演奏、瓶中水量多少等);对于音色,音色是不同物体所独有的特征,相同材料和结构的两个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音色,所以辨别不同物体声音靠的是音色,在中考考题中此类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至于响度也会出现在考题中,但相比前两个考点,响度出现的概率稍低。

三、考查方向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常见的实验验证有:(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典例一:(2020·鄂州)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B.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C. 敲击水瓶琴D. 真空罩中响铃闹钟【答案】B 。

【解析】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 不符合题意;B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 符合题意;C .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 不符合题意;D .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的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

典例二:(2020·黄石)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B. 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C. 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D. 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噪声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污染,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空气是声音的一种传播介质,次声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3.声音的特性(1)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决定的;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声音特征,通过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发声体的类型。

(2)物体的大小、粗细、结构发生变化,其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如:用手指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用手指堵住笛子的不同气孔、拨动伸出桌子不同长度的钢板尺等都会改变声音的音调。

(3)敲击或拨动发声体的力量不同,会影响到声音的响度。

(4)辨识发声体、声纹锁等都是利用的音色。

(5)和音调有关词语有:歇斯底里、尖叫、男高音、女高音、声音低沉等等。

(6)和响度有关的描述词语,常见的有:声音洪亮、高声、大声、声如洪钟、低声(响度)细语(音调)等。

典例三:(2020·恩施)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 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 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 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三大类,因为水能够传播声音,所以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可研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即减小不必要的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四:(2020·襄阳)在大型民族乐器合奏中,我们能明显地区分出二胡和笛子,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答案】C。

【解析】不同乐器,材质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4.声音的利用(1)在声音传递信息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有:B超利用B型超声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成像原理,利用声音反射测距,听诊器利用声音信号诊病,蝙蝠利用超声辨别物体和障碍物,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测距,听声辨识人或物,利用超声波探伤等。

(2)在声音传递能量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考题内容有:利用超声波碎石为病人治病,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污物,利用超声波清洗首饰,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等。

典例五:(2020·泸州)夏季,泸州市江阳公园的音乐喷泉随音乐舞动,供市民欣赏。

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音箱发出的音乐不是振动产生的;B.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信息;C. 区别吉它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保持340m/s不变【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B正确;C.不同的乐器的材质和结构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故区别吉它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在相同温度下,介质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同种介质中,介质的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5.噪声及其防治(1)对噪声的认识方面:所谓噪声就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无用的声音。

有的人总认为悠扬的乐声、轻声的说话声或有规律的声音不是噪声,这是对噪声认识的误区。

在考题中此类问题也会出现,希望考生能多加注意。

(2)在噪声防治方面:噪声的防治与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声源处控制或减弱噪声;二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三是在接收处(人耳)控制或减弱噪声接收。

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传播出现的概率更大。

(3)不让大声喧哗、禁止鸣笛、给排气筒安装消音器等是在声源处防治噪声;城市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公路旁植树、给窗户安装双层玻璃等,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防治噪声;车间个人带耳罩等是在人耳(接收处)处防治噪声。

典例六:(2020·湘潭)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这样做主要是()。

A.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C.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不能控制噪声【答案】B。

【解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法来进行: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四、跟踪练习一、基础练习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