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临沂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评析2

2020年4月临沂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评析2
2020年4月临沂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评析2

2020年4月临沂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评析(二)

主题8:独龙族整体脱贫的启示

【原题呈现】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流域(图9)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野生生物天然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为主。水冬瓜地农业生产是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种生产方式。水冬瓜是一种亚热带落叶阔叶树,生长快,落叶量大,喜光喜湿,固氮能力强。图10示意独龙族水冬瓜地的土地利用时序。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进入21世纪,国家对该民族实行重点扶持,目前该族已整族脱贫。

(1)独龙族人口较少,居住相对封闭。指出独龙族与外界联系不便的自然原因。(4分)

(2)根据图10示意的土地利用时序,分析该生产方式的农业生态价值。(6分)

(3)为了促进独龙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你的合理建议。(6分)

【命题立意】

1.聚焦脱贫攻坚,从地理视角分析国家成就。

2.挖掘独龙族整体脱贫素材中的地理元素和学科内涵,以人地关系为命题线索考查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相互协调,突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落地。

【试题解析】

第(1)题,思维路径:区域认知(阅读独龙江流域区域图认识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要素展开分析)。要注意前因后果的逻辑表述,每个要素的表述结构均为:要素特征+交通影响。

第(2)题,信息源:文字材料中水冬瓜的特点、图10独龙族水冬瓜地的土地利用时序。

审题:设问中的关键词“农业生态价值”。

思维路径:水冬瓜生长习性——植物对土壤、水源的影响;时序图中“轮作、休耕”——利于土地恢复。

第(3)题,看似开放,实则有所限定,即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原则,从产业发展、交通改善、生态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教学启示】

1.教给学生思维建模的方法

(1)锁定思维源点:根据设问指向锁定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原理?解答试题需要的信息源在哪里?如第(1)小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自然环境特征要从“独龙江流域区域图”中归纳概括。

(2)构建思维结构:运用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方式找到分析问题的视角,形成结构化的答题思路。如第(1)小题以“自然环境”作为思维支架,通过检索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水系等角度分析。

(3)搭建思维路径:在信息源与问题之间搭建思维路径,以因果关系、空间联系、人地关系等地理联系为线索进行因果、逻辑表述。如第(1)小题以“地对人”影响为线索,将图示显性或隐形的“自然环境要素”信息与设问指向的“交通运输”对接起来。

2.围绕“独龙族整体脱贫”可补充材料,如独龙江流域地质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聚落分布、原始采集经济、以林果为主的林下经济、交通建设、精准扶贫中的产业发展等整合微专题。

主题9巴西热带雨林大火

【原题呈现】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巴西热带雨林(图11)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使其面积减少。2019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336

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4分)

(2)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文原因。(4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雨林大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

【命题立意】以地理视角看热点。从自然、人文到生态环境延伸问题链,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考查。

【试题解析】

第(1)题,注意“面积最大”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要注意“地形与大气环流”叠加对“热带雨林面积增大”的影响。

第(2)题,注意“人文原因”的限定,可从开发历史、人口、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角度综合分析。

第(3)题,根据整体性原理,分别从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等角度进行执因索果的分析。

【教学启示】冲刺阶段要引导学生增强“常规题不丢分”的意识:穷尽图文信息,要点无遗漏;正确使用关键词;答案表述因果化,有逻辑。

主题10正在消亡的岱海

【原题呈现】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岱海是内蒙古中部地区乌兰察布大草原上最大的内陆湖,上世纪60年代初湖水面积曾达182平方千米,目前仅为57平方千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约为400毫米和1900多毫米,有22条河流汇入。近30多年来,岱海湖面急剧萎缩,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岱海特大型火力发电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作为点对网直供北京的电源项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岱海火电站位于岱海南岸滩地,以岱海湖水作为天然冷却水源,为了抑制藻类细菌在冷却系统中繁殖,电站在冷却水中加入了小剂量氯。图12示意岱海流域水系,图13示意岱海流域人口、耕地面积与岱海面积变化。

(1)推测岱海流域附近的地形特征。(4分)

(2)说明岱海火电站建设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4分)

(3)分析岱海富营养化不断加剧使水质变劣的原因。(6分)

【命题立意】关注生态脆弱区的湖泊,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认识湖泊的现状及未来,引发对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注。

【试题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水系、海拔等信息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角度推测岱海流域附近的地形特征。

第(2)题,根据图文信息,从能源、水源、市场、地形等角度说明岱海火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要依据图文信息,表述具体化。

第(3)题,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区域特征出发,从气候、水系、水文等角度分析。人文原因需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从“入湖水量减少”和“营养物质集聚”作为落点来分析。

【教学启示】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实现“由个到类”的跃升

1.从区域选择看,可以“岱海”为例掌握内流湖流域的分析思路。本题以人文方向的考查为主,也可以搜集资料拓展补充自然地理的考查角度。

2.从设问角度看,可以第(3)题为原型,通过其他河湖的置换,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模型。

主题11一带一路“故事”——卡鲁玛水电站

【原题呈现】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乌干达位于东部非洲,是世界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乌干达合作建设的卡鲁玛水电站(图14示意)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工,该项目为乌干达历史上最大的水电项目,位于乌干达北部维多利亚湖白尼罗河下游,靠近默奇森瀑布国家公园。

卡鲁玛水电站为径流式水电站(图15示意),此类水电站按照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所可能获得的水头进行装机容量选择。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打造生态友好水电站。该项目已于2018年完工并正式发电,每年为乌干达提供40亿度低廉稳定的电力,同时为乌政府提供2亿多美元的电力收入。

(1)卡鲁玛水电站虽为径流式水电站,但发电量却比较稳定。简要分析形成的自然原

因。(4分)

(2)与高水坝发电站相比,说明卡鲁玛水电站采取径流式发电站建设方式的主要优势。

(6分)

(3)分析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开展“绿色施工”的目的。(4分)【命题立意】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将时代主题和地理原理相融合,加深对全球视野、互利共赢等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感悟地理学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与魅力。

【试题解析】

第(1)题,发电量稳定是因为径流丰富稳定,因此该题就是卡鲁玛电站所在河段径流丰富稳定的原因。对照图14所示信息,容易锁定“降水特征、湖泊调节”两个因素。

第(2)题,设问限定的是“比较优势”,高水坝电站的缺点就是径流式水电站。对照图15,结合对高水坝电站的认识,可从淹地移民、成本工期、生态破坏等角度分析。

第(3)题,解答基础:图文材料——国家公园;区域认知——热带草原气

候和热带草原带。在此基础上,可从“避免污染、减轻生态破坏、减少干扰”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教学启示】以“卡鲁玛水电站”为载体,还可以拓展哪些?比如:为何建?“绿色施工”的具体措施?电站建成对乌干达的影响、中乌两国在该项目中的利益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