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概念模型

合集下载

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与仿真

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与仿真

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与仿真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智能配电网成为了将可再生能源高效地融入电网系统的重要手段。

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的建模与仿真是研究者们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

一、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是指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混合利用,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其在整个电网中实现安全、高效的分布与传输。

相较于传统的配电网,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多能源互补:通过太阳能光伏、风能、水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利用,使能源消耗更加高效。

2. 智能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监测、控制、通信技术,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高可靠性: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实现电力系统的分布化、非集中化,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的意义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是研究者对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系统优化与规划: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的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与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高效融入电网提供科学依据。

2. 变电站配置优化: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变电站配置方案,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3. 配电网功率平衡:通过建立配电网模型,并加入可再生能源的输入,可以实现配电网的功率平衡,优化能源配置方案。

4. 安全性评估与规避措施:建立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为规避潜在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三、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在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建模与仿真方面,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与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与工具:1. 基于潮流分析的建模与仿真:通过采用潮流分析方法,将可再生能源智能配电网中不同节点的电流、电压进行分析与计算,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
数据模型标准可以在智能电网架构模型的信息层表示。

将数据模型从通信协议和技术中解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中.通过引入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服务之间的适配层[如IEC61850标准中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这使得可以灵活地应用不同的通信技术。

这一技术的独立性可确保数据模型的长期稳定,也为配合和利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电网的数据模型标准可以分为四个语义域,其中包括收益计量和需求响应。

1)公共信息模型(CIM)的语义域,涵盖一系列标准,例如IEC61970,IEC61968和IEC62325(最后一个是特定的能源市场交易模型)。

2)IEC61850的语义域,覆盖现场层面的整个供电侧,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智能用户接口的连接.
3)电量计量配套规范(COSEM—IEC62056)的数据交换模型主要为收益计量。

4)需求响应的数据交换模型,目前由IECTC57WG21工作组开发,致力于智能电网的智能用户接口。

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地涉及不同语义域的数据交换。

为了使用标准来支持这个现象,IEC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以便开发在IEC61850、CIM和COSEM数据模型之间进行互操作的规范。

面向智能电网的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研究

面向智能电网的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研究

面向智能电网的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研究智能电网是指将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系统有效结合,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电网。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系统的变革,智能电网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智能电网中,大量的数据需要被采集、管理和分析,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和遵循一套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SGAM(Smart Grid Architecture Model,智能电网架构模型)是一套被广泛采用的智能电网架构模型,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视角和框架,用于描述和分析智能电网中的各种组件和功能。

SGAM包含了七个不同的视角: 领域视角、信息视角、功率视角、市场和商业视角、运营视角、通信视角和安全视角。

这些视角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周密的架构模型,使得智能电网的设计、部署和运营更加高效和一致。

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电网中的数据标准化和管理,SGAM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架构,即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

该架构旨在实现对智能电网中各种数据的标准化定义、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

具体而言,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标准化:在智能电网中,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电力运行数据、设备状态数据、市场数据等。

为了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和一致性,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需要定义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协议。

通过制定标准的数据模型和通信协议,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数据共享,提高整个智能电网的数据管理效率。

2. 数据采集与存储:智能电网中的数据来自多个来源,包括传感器、计量设备、监控系统等。

SGAM数据标准与管理需要研究和设计高效、安全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方案,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存储,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压缩和去重等技术,以减少存储空间和数据传输的成本。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电网中的数据量庞大且复杂,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物联网导论》第11章-物联网应用案例-智能电网

《物联网导论》第11章-物联网应用案例-智能电网

, 需要建设坚强的输电网,并强调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关于智能电网性能的描述,三方基

点相近,建设经济、环保、安全、高效的新型电网,是中美以欧特发高压展电智网能为电骨网干的网共架同、追各级求电。
网协调
中国国
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家电网
发特展的征坚,强包网含架电为力基系础统,的以发通电信、信输息电平、台变
物联网应用案例- 智能电网
01 智能电网概述
传统能源日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是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各种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 能源发电和终端用户方面,使传统电网的发电 侧和用户侧特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并给输、配 电网的发展和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 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世界 电力工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通用信息模型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框架
FSGIM
Data elements Data type
Data associations Semantic checks Data optionality
Information model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为了在工业设备中实施FSGIM,需要设计骨干和无线网络的协议。
通用信息模型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框架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工业以太网技术已被广泛部署并促进了工厂控制和企业网络的融合,因此使用工业以太网技术。 工业以太网的示例包括PROFINET,EtherCAT,以太网Powerlink,RAPIEnet和EPA。能源决策者可 以通过访问制造应用程序级别的关键性能指标和数据分析来得到实时信息,且可以实时监控和调整 工业过程,以提高生产灵活性。 由于使用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电收发器无处不在,且许多最近开发的工业无线电栈是基于 IEEE 802.15.4的,如ISA100.11a,WirelessHART和WIA-PA。因此对于现场网络,使用无线电技术 IEEE 802.15.4标准。 网络层 对于工厂控制而言,透明的端到端通信,大型寻址空间,自动寻址方法,更高效的路由协议,增 强的移动功能以及自主网络形成和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IP网络处于IPv4向IPv6的过渡阶段, 因此工厂控制网络将迁移到IPv6,并且企业内部网和Internet将相互集成。 除了IPv6过渡和不同网络的集成之外,支持IP的无线现场网络的出现是另一个重要趋势。与现有 的有线解决方案相比,使用基于IP的无线技术为工业能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优势。这些技术 可以更轻松地访问与流程本身和流程中使用设备的更多的相关信息。 轻量级IP堆栈和基于IPv6的通信协议使得在无线现场网络中实现IP通信成为可能。6LoWPAN是 IPv6 和 IEEE 802.15.4 之 间 的 适 配 器 层 。 它 用 于 低 功 耗 和 有 损 网 络 ( 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LLNs),其中用于互连节点的链路是IEEE 802.15.4链路。6LoWPAN甚至可以应用于非常 小的设备,包括具有有限处理能力的低功率设备,允许它们参与物联网。在这项工作中,能源管理 器,负载和发电系统位于工业设备中,并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连接。

智能电网ppt课件

智能电网ppt课件

技术挑战
安全挑战
智能电网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复杂度高, 需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数据安 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需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 体系。
市场挑战
政策挑战
智能电网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需探索多元 化的投融资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智能电网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需加强 政策研究和制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历程
从传统的电力系统到智能电网的演进, 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等阶段, 当前正处于向全面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 期。
智能电网特点与优势
特点
自愈能力、高安全性、优质电能质 量、高效资产利用、友好互动等。
优势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升电网运 行管理水平等。
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比
智能电网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未来智能电网发展趋势预测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将与之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的 高效、安全、清洁利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区块链技术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方式,保 障智能电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电力交易与结算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去中心化的电力交易和结算,降低交易 成本和提高效率。
多方协同与信任机制 区块链技术构建多方协同的信任机制,促进智能电网中各 参与方的合作与共赢。
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05 智能电网发展趋 势与挑战
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负荷预测与调度优化

电网电力行业的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电网电力行业的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电网电力行业的智能电网与微电网智能电网与微电网在电网电力行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其中,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作为两种新兴的电力系统,成为了电网电力行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就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电网电力行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与特点1.1 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又称为智慧电网或智能能源网络,是基于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互联互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电网系统。

它是传统电网的升级版,通过集成化的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电力供应的高效、可靠和可持续。

1.2 智能电网的特点(1)高度可靠性:智能电网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提供高可靠性的电力供应,并减少了停电和电力事故的风险。

(2)高效能利用: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对电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整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4)灵活性与互联互通:智能电网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互联互通,提升了供电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二、智能电网在电网电力行业中的应用2.1 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控、控制和管理。

它通过智能电表、智能开关、智能保护装置等设备和系统,实现对电力的智能化分配、调度和控制,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2.2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它通过对能源的综合管理,实现对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该系统能够监控、分析和预测能源供需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度,从而实现对能源的节约和减排。

2.3 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是指通过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控、调度和控制。

它能够自动检测电力故障并快速恢复,实现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微电网的概念与特点3.1 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是指基于可再生能源和能量存储技术,具有一定规模和电能互通功能的电力系统。

智能电力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模型解析

智能电力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模型解析

智能电力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模型解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智能电力技术成为了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能电力技术的关键在于其核心算法和模型的设计与应用,本文将对智能电力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模型进行解析。

一、智能电力技术的背景与意义智能电力技术是运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力系统理论方法相结合,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

其主要应用于电力生产、输配电以及用户侧的能源管理,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智能电力技术的推广也能够为电力行业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二、智能电力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模型1. 负荷预测算法负荷预测是智能电力技术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负荷预测算法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的分析和建模,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需求,以便合理调度电力供应。

常用的负荷预测算法包括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ARIMA模型、基于统计回归的灰色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等。

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模型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是智能电力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系统的测量数据,推断出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等状态量。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模型基于电力系统的潮流方程和测量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或者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电力系统的状态进行估计。

3.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定位算法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定位是智能电力技术中的又一重要任务。

电力系统故障的诊断与定位主要通过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检测出可能存在的故障,并定位故障发生的位置。

目前,常用的故障诊断与定位算法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和模糊逻辑算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等。

4. 可再生能源预测算法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预测成为智能电力技术的一项关键工作。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也被称为智能能源网或智能电力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电网模式。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能电网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电力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电力系统通常是中央集权式的,也就是说电力的、传输和分配都由中央机构或公司控制。

这导致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不高,一旦发生故障,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停电。

其次,传统的电力系统往往是单向供电,缺乏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随着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电力系统难以有效地集成这些分布式能源。

此外,由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要性,电力系统需要更高效、更环保的管理方式。

因此,智能电网的出现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智能电网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各个环节的电力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电网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通过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性的提高,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依靠多项关键技术来实现其目标。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智能电网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来收集实时的电力系统数据,如电流、电压、温度等,以便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确监测和控制。

2. 通信技术:智能电网依靠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传输和互联互通。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3. 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智能电网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来处理大量的电力系统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电力系统的运营者做出准确的决策和优化运营策略。

4. 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和大数据技术,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优化。

例如,通过智能算法,可以预测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从而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和电力调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NIST 智能电网参考架构(概念)
2 NIST 智能电网参考架构(描述)
3 IEEE P2030电力角度
PS-IAP
(1)从
电力
系统
角度
看,用
户侧
领域
分为5
个实
体:
(2)用户领域实体和智能电网其他领域实体之间的接口:
(3)内部实体之间的接口
4 IEEE P2030通信角度
Figure 2. P2030 CT-IAP
(1)从通信角度看,用户侧领域(customer domain)分为5个实体:Smart Meter/Energy Services Interface s,Energy Services Interfaces/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Network,Plug-in Electric Vehicle,Loads
(2)用户领域实体和智能电网其他领域实体之间的接口:
(3)用户领域实体之间的接口:
5 IEEE P2030信息角度
Figure 3. P2030 IT-IAP
(1)信息实体包括DER(local generation)和customer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2)用户领域实体和智能电网其他领域实体之间的接口:
(3)用户领域实体之间的接口:
6 欧洲CEN/CENELEC/ETSI JWG
欧洲在美国NIST参考架构基础上,把输电和配电合并,把用户分开industrial customer和home/building customer 2个部分分别描述。

7 IEC SG3 mapping chart
IEC SG3 mapping chart把智能电网分为13个子系统。

8 ITU-T 国际电信联盟
智能电网标准化的关键领域需要标准化的五个接口(5 domains+5 reference points)
Intelligent Grid Management Advance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Home Automation
(Appliances, Vehicles)
Smart Grid Services/Applications Security Control &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RP 1—Interface between grid Domain and the Service Providers domains ⏹RP 2—For meter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RP 3—Interface between operators/service providers and customers
⏹RP 4--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to all actors
⏹RP 5—optional(可选), between Smart metering and Customer domain
9 国家电网公司
1个体系、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若干具体标准。

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是专业分支:包括综合与规划、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通信信息等8个专业分支;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是技术领域:划分的原则是关注智能电网各环节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我国智能电网研究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共包括26个技术领域;标准体系的第三层是标准系列:第三层中各标准系列构建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基础与综合”、“工程建设”(含设计、改造、验收、测试)、“运行与检修”、“设备与材料”,共包括92个标准系列;准体系的第四层是具体标准。

与智能电网用户接口PC118标准范围比较相关的主要有智能用电、及智能配电及通信信息专业。

在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中,智能用电专业分支重点关注五个关键技术领域:双向互动服务、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能服务、电动汽车充放电和智能用电检测;智能配电专业分支重点关注三个关键技术领域:配电自动化、配电分布式电源并网和配电储能系统并网;通信信息专业重点关注七个关键技术领域:通信传输网、配电和用电侧通信网、业务网、通信支撑网、智能电网信息基础平台、智能电网信息应用、通信与信息安全。

10 总结分析
(1)NIST 智能电网架构和P2030之间的映射问题(摘自July 12, 2011,IEEE P2030 – SGAC Conceptual Architectural Harmonization Working Party,John Ruiz)
Mapping between P2030 and the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y are slightly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architecture. P2030 is more of a"solution“, not a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P2030 focused more on the operation, not the actor and the use case.
●P2030 has developed a centralized solution (implementation), where Operations controls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and AMI.
●P2030 Architecture is sometimes based upon physical location instead of logical domain.
There are some areas that are not covered in P2030 that are identified in the SGAC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Weather related data is not mentioned in P2030.
●System Simulation is not identified in P2030.
Mapping between P2030 and the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identified areas that need review.
●P2030 explicitly talked about Meter Data Management in the Operations domain.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does not explicitly identify Meter
Data Management.
●The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seems to be missing services on Bulk Storage. There were several references to bulk energy storage in P2030.
●P2030 uses the ter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uses Topology. We assume them to be the same thing, but
we may need to enhance it to Topolog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conceptual model.
●P2030 identifies Customer Domain DER, the SGAC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does not address Customer DER.
●P2030 identifies Spares Management as a service, the SGAC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does not explicitly address this.
●Recommend moving the SGAC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business services for Communications to the Cross Cutting section. There are a few
redundant services in the list.
(2)IEC SG3 Mapping chat 对用户进行了划分,包括工业用户和居民/商业用户。

每类用户对外的连接包括AMI网络和英特网。

对应两种接口。

(3)用户侧所有标准关注的对象(或者实体)基本是一致的。

(4)基于各种不同视角的智能电网总体架构分析,电网与用户的连接架构(或者智能电网用户接口架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

(5)国家电网公司的标准体系分为8个专业:综合与规划、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通信信息。

8个专业主要是电网物理本身的技术领域,不涉及到市场和商业方面(如其他架构设计中考虑的市场、服务提供商等),这样做优势是不受各
个电力市场、商业模式的影响,更关注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本身,具备更普遍适应性的潜力。

(6)国家电网公司的标准体系分自顶向下的分层;每个专业又分为多个技术领域,比较详细的划分有利于标准的快速制定。

满足智能电网个环节快速部署需求;各环节并行发展,也为标准之间横向的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