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物理 最新考点分类解析 考点17 原子物理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知识点总结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原子物理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

了解原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一些基本计算方法,对于顺利完成物理题目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原子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原子物理的基础。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轨道上。

2. 质子数和电子数质子数通常等于电子数,一个稳定的原子内,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使得原子整体是电中性的。

3. 同位素和质量数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4. 原子的电离原子发生电离意味着它失去或获得电子。

当原子失去电子时,它会变成正离子;当原子获得电子时,它会变成负离子。

电离过程对于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和电解质的行为至关重要。

5.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决定了原子是否具有放射性。

通过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规律,可以判断某个核素是否具有放射性以及它的衰变方式。

6.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β衰变是指原子核衰变成另一个元素,电子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γ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改变的只是能量状态而不改变原子核本身。

7. 原子能级和能级跃迁原子的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上存在。

原子的电子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种能级跃迁是光谱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激光产生的原理之一。

8.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又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

通过对粒子的物态描述和双缝干涉实验等现象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微观本质。

9. 干涉和衍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的叠加现象。

光的干涉在涉及光的波动性质的实验中经常发生。

衍射是波在穿过障碍物或经过边缘时产生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原子物理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部分。

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大门,让我们对物质的本质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1、汤姆孙的枣糕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中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其中。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

他提出了三条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二、氢原子光谱1、连续光谱由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产生,其光谱是连续分布的。

2、线状光谱(明线光谱)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其光谱是一些不连续的亮线。

3、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比较明显的谱线,分别用Hα、Hβ、Hγ、Hδ 表示。

三、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可能不同。

3、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的力称为核力。

核力是一种短程强相互作用力。

4、结合能原子核是核子凭借核力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

5、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为比结合能。

高考物理原子常考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常考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常考知识点介绍物理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备考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而在物理中,原子是一个基础且常考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考物理中常考的原子知识点,并探讨其相关理论和应用。

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带有中性。

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部,带有负电荷。

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2.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表示了一个元素中的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量数表示了一个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位置。

3. 原子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其稳定性。

一些原子可能具有不稳定的核,会发生放射性衰变,释放出射线。

这种放射性现象可以应用于核能和医学等领域。

4. 原子的能级和光谱原子内部的电子会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能级越高,电子越容易受到外部能量的激发。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光谱。

通过光谱分析,可以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5.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排列成特定的结构,通常以原子核符号进行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核符号是1H,表示其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

通过对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6. 原子核的衰变一些原子核比较不稳定,会发生衰变过程。

常见的原子核衰变方式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这些衰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特征和放射性效应,对核能和医学诊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核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核片段,释放出大量能量。

而核聚变则是指将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核,同样会释放巨大能量。

核裂变与聚变都具有巨大的能量释放,是核能利用与核武器制造的基础。

结论原子是高考物理中常考的重要知识点,它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理解原子的组成、稳定性、放射性、能级、光谱、核结构、衰变以及裂变与聚变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原子物理是一项重要知识点,涵盖了原子结构、原子核、放射性衰变等内容。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还能够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着核外的轨道运动。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编号是根据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来确定的,也称为原子序数。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不同原子编号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原子量不同。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带有正电荷,中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原子核的体积相对较小。

原子核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核反应的性质。

通过改变原子核的结构,可以实现核反应和核能利用。

三、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放射性物质,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分解和消失,同时释放能量和粒子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发射氦离子的过程,其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小4,原子序数减小2。

β衰变则是放射性核素在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的同时,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增加1。

γ射线是高能量电磁辐射,不带电,能够穿透物质。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衡量。

半衰期是指在衰变过程中,原子核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可以从几秒钟到几十亿年。

四、核能利用与放射性应用核能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核能可以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得。

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在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的过程,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

核聚变则是多个轻原子核结合成更重的核,释放出巨大能量。

核能的利用包括核电站的运行和核武器的制造。

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电力。

高考物理难点剖析 原子物理

高考物理难点剖析 原子物理

高考物理难点剖析原子物理原子物理作为高考物理中的一大考点,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难点,本文将对原子物理这一难点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云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时,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其中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云环绕在外。

原子核比电子云小很多,但质量很大,占据了大部分的质量。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性质的分类和有序排列。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两个方向,周期是水平方向,族是垂直方向。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是有规律的,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中子和质子之间的比例有关。

原子核如果中子和质子的比例适当,原子核就是稳定的;反之,如果中子和质子之间的比例不合适,原子核就是不稳定的。

原子核的不稳定会导致放射性衰变现象的发生,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发射α粒子,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β衰变是指原子核发射β粒子,原子序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发射γ射线,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不变。

放射性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在应用和处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护措施。

四、电磁波谱和原子光谱电磁波谱包括从长波到短波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原子光谱是物质在激发状态下产生特定的发射光谱或吸收光谱。

五、波粒二象性和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表现在光的能量由光子组成,每个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有关;光的波动性表现在光的传播速度和频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解析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原子物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和理解原子物理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对于物理考试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中的原子物理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它由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无电荷的中子组成。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中子和质子则存在于原子核中。

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原子的基本粒子1. 质子(P):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电荷数值为+1。

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67×10-27千克。

2. 中子(N):中子是无电荷的粒子,相对于质子来说质量稍大一些。

中子的质量也大约为1.67×10-27千克。

3. 电子(e):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其电荷数值为-1。

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来说非常小,约为9.1×10-31千克。

三、元素与原子序数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序号,也是质子数的数值,代表了元素的特性。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表示其原子中有8个质子。

而氧元素的电子数也相等于其原子序数,因为氧元素是电中性的,所以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四、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质量数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由于质量数的差异,其核结构和核稳定性会有所不同。

五、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当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适当时,原子核会相对稳定。

然而,当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发生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释放粒子或电磁辐射来变得更加稳定的过程。

六、射线和辐射放射性元素会释放出射线和辐射。

射线通常分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因此其带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

α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通常只能穿透几厘米左右的空气或者一小段轻质物质。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原子物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它探索着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为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原子物理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原子的结构。

根据科学家对原子的研究,我们目前通常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其中主要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外层的电子壳层中。

质子和中子带有电荷,但电荷相互抵消,使得原子整体呈现中性。

第二个知识点是原子的质量和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接近,都是大约1.67×10^-27千克。

质子带有正电荷,其电荷量为1.6×10^-19库仑;而中子是中性的,不带电荷。

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约为9.11×10^-31千克,其带有负电荷,电荷量与质子相等。

第三个知识点是元素的周期法则。

根据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不同,每个元素的原子核都有不同的质子数。

这也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顺序。

元素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数量可以有所变化,从而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关,这决定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第四个知识点是原子的能级结构。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这些能级按照从内到外的次序分布在原子的电子壳层中。

当电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更高或更低的能级。

原子的能级结构解释了许多原子现象,如光的发射和吸收,以及原子的化学反应。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当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比例合适时,原子核相对稳定;但当比例失衡时,原子核会变得不稳定,可能发生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可以释放出能量和粒子,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放射性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也在医学、能源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如下: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粒子散射实验:是用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rn=n2r1r1=0。

5310-10m②能量量子化:E1=-13。

6eV(3)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E=m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E=mc2。

以上两式中的各个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

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1u=931。

5MeV。

它表示1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931。

5MeV的能量相对应。

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据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

(4)释放核能的途径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

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

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平均放的能多。

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

凡是由平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物理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7】原子物理
5.“约瑟夫森结”由超导体和绝缘体制成.若在结两端加恒定电压U,则它会辐射频率为ν的电磁波,且ν与U成正比,即ν=kU.已知比例系数k仅与元电荷e的2倍和普朗克常量h有关.你可能不了解此现象的机理,但仍可运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下列选项中,推理判断比例系数k的值可能为( )
A.h
2e
B.
2e
h
C.2he D.
1
2he
5.B 由量纲可知,频率ν的单位为s-1,普朗克常量h的单位为J·s,电荷量的单位
为C,电压的单位为V,则k=v
U
对应的单位是
s-1
V

1
s·V

h
e
对应的单位是
J·s
C

C·V·s
C
=s·V,
所以B项正确.
19.O2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x+37Li―→2y,y+ 714N―→x+ 817O,y+49Be―→z+ 612C.x、y和z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是( )
A.α粒子B.质子
C.中子 D.电子
19.C 将上述三个方程相加,整理后得37Li+ 714N+49Be―→817O+ 612C+z,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z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C正确.
1.
一个静止的钚核 94239Pu自发衰变成一个铀核 92235U和另一个原了核X,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其核衰变方程为: 94239Pu→ 92235U+X.
(1)方程中的“X”核符号为______;
(2)钚核的质量为239.0522 u,铀核的质量为235.0439 u,X核的质量为4.0026 u,已知1 u相当于931 MeV,则该衰变过程放出的能量是______MeV;
(3)假设钚核衰变释放出的能量全部转变为铀核和X核的动能,则X核与铀核的动能之比是______.
1.
(1)24He
(2)5.31(±0.02都可)
(3)58.7(±0.1都可)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B.由玻尔理论知道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光子
C.从高空对地面进行遥感摄影是利用紫外线良好的穿透能力
D .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小于该原子核的质量
1.B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环境没有关系,选项A 错误;从高空对地面进行遥感摄影是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选项C 错误;原子核的质量小于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选项D 错误.
17.
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A .从n =4能级跃迁到n =3能级比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
B .从n =5能级跃迁到n =1能级比从n =5能级跃迁到n =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
C .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
D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
17.A 由图知,n =4能级与n =3能级间的能量差小于n =3能级与n =2能级间的能量差,根据ΔE =h ν=h c
λ,A 正确;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速度都相同,B 错误;处于不同能级
时,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C 错误;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向外放出能量,但氢原子核不发生变化,D 错误.
38. 氢原子第n 能级的能量为E n =E 1
n
2,其中E 1为基态能量.当氢原子由第4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出光子的频率为ν1;若氢原子由第2能级跃迁到基态,发出光子的频率为ν2,则
ν1
ν2
=________. 38.(1) 1
4
由原子能级跃迁公式得:h ν1=E 4-E 2=142E 1-122E 1=-316E 1,h ν2=E 2-E 1=122E 1-E 1=-
3
4
E 1,所以
ν1ν2=14
. 15. 92235
U 经过m 次α衰变和n 次β衰变,变成 82207
Pb ,则( ) A .m =7,n =3 B .m =7,n =4 C .m =14,n =9 D .m =14,n =18
15.B 核反应的基本规律是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即235=4m +207,92=2m +82-n ,解得m =7,n =4.
35.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该反应方程为:12H+13H→24He+x,式中x是某种粒子.已知:12H、13H、24He和粒子x的质量分别为2.0141 u、3.0161 u、4.0026 u和1.0087 u;1 u=931.5 MeV/c2,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述反应方程和数据可知,粒子x 是______,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MeV(保留3位有效数字).
35.(1) 01n(或中子) 17.6
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粒子x是中子.由质能方程可得ΔE=Δmc2=Δm×931.5 MeV=17.6 MeV.
18.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表述正确的有( )
A. 31H+21→42He+10n是核聚变反应
B. 31H+21H→42He+10n是β衰变
C. 235 92U+10n→144 56Ba+8936Kr+310n是核裂变反应
D. 235 92U+10n→140 54Xe+9438Sr+210n是α衰变
18.AC 衰变是一个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的反应,而聚变是两个较轻的核聚合为一个较重核的反应,裂变是铀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较轻核的反应,故AB项中的核反应均为聚变,而CD项中的核反应均为裂变,故AC正确.
13.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13.B 原子从高能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光子,其能量为hν=E m-E n(m>n),原子本身的能量减少;若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则吸收光子,能量增加.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9.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
B.核聚变反应方程12H+13H―→24He+01n中,01n表示质子
C.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29.(1)D α射线是指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A错;01n表示中子,B错;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但不成正比,C错.12.
(1)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 、b 、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________.
图14
A B
C D
图15
(2)一个中子与某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生成一个氘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放出的能量为Q ,则氘核的比结合能为________.
(3)A 、B 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它们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A 、E B .求A 、B 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和该金属的逸出功.
12. (1)C (2)01
n +11
H→12
H Q
2
(3)2∶1 E A -2E B
(1) 从能级图上可以看出,a 光子的能量最大,a 光的波长最短,b 光子的能量最小,b 光的波长最长,因此C 选项正确.
(2)核反应过程遵循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因此01
n +11
H→12
H ;比结合能即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两个核子结合放出Q 的能量,比结合能为Q
2
.
(3)光子能量ε=h ν, 动量p =h λ,且ν=c
λ
得p =ε
c
,则p A ∶p B =2∶1
A 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A =εA -W 0.同理,E
B =εB -W 0
解得W 0=E A -2E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