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端砚赞美与收藏价值
【博物志】端砚,“砚痴”们的心头好

【博物志】端砚,“砚痴”们的心头好小档案藏品名称高兆铭赤壁图端砚年代清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端砚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且被不少人收藏。
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收藏家高兆乃至近代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都堪称“砚痴”,他们对于端砚都颇为珍爱。
近年来一些端砚名坑因为石材枯竭而“封坑”,不再出产石材,传世的精品端砚更显珍贵。
天津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方“高兆铭赤壁图端砚”。
据天津博物馆副研究员臧天杰博士介绍,这方砚台为清代早期端砚精品,雕刻有苏轼《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且曾经被徐世昌、徐世章兄弟先后收藏,与天津渊源颇深。
据臧天杰介绍,很多砚台都无法考证其制作者,这方砚台之所以被命名为“高兆铭赤壁图端砚”,并不是指这方砚台的制作者是高兆,而是说高兆曾经收藏过这方砚台。
“铭”是铭刻的意思,意为这方砚台上铭刻有高兆收藏并品鉴过的印记“砚面正中处镌篆书‘高风千古’四字。
砚背雕有赤壁泛舟图,并刻有楷书铭文:‘个是苏公赤壁,千古英雄陈迹。
聊供几案卧游,珍重端溪片石。
’落款是‘固斋高兆’。
”臧天杰介绍说。
高兆生于明末,主要活动在清朝初年,是福州府闽县人,幼时随父亲在外求学。
他善诗,工小楷、行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和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是好友,与彭善长等七人一起被称为“闽中七子”。
清代有一位巡抚仰慕高兆的才学,聘其为家庭教师,教自己的儿子读书。
高兆的这位弟子后来出仕做官,专程将高兆从福建请到京师,以日夕请教。
才高八斗的高兆,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平生嗜砚,所以此类收藏极多。
康熙年间,他到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游览期间,亲自到端溪砚坑进行实地考察,写下《端溪砚石考》,是一篇研究端石的很有价值的文章。
除了高兆的题字和落款,砚台上还有篆文印“山阴吴氏珍玩”,下镌“琰”“青”二印。
根据铭文,“山阴吴氏”名为吴秉钧。
在“琰”“青”二印旁,刻有“庚申冬季归于退耕堂”。
据臧天杰介绍,退耕堂为民国总统徐世昌斋名。
徐世昌为天津人,曾担任民国大总统,后辞职退隐于天津,以书画自娱,被称为“文治总统”。
端砚收藏的价值分析

端砚收藏的价值分析我国古砚材多种多样。
其中,端砚被历代公认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因产自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端州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出现了依靠采砚石、制作端砚为生的劳动者,端砚自此开始开采制作,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而长盛不衰。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
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
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
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几十种之多。
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
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
"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
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
"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
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
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
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
端砚|工巧如神,“砚”丽夺目

端砚|工巧如神,“砚”丽夺目端砚产于岭南肇庆,集山川人文之灵气,含历史文化之传承。
唐代诗人李贺赞道:“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宋代词人苏东坡在《端砚铭》中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一嘘而泫,岁久愈新”的歌咏。
千百年来,端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端砚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别属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广东肇庆的端砚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人们在欣赏精美绝伦的端砚时,大约很想知道这样精美的物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其完整的制作过程应该包括:开采石料、雕刻制作、产品包装。
要制作优质的端砚,前提是能开采好的石料。
采石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的优劣,所以采石这到工序极为重要。
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
有了好的石料作为基础,制作工艺就成为决定一方端砚优劣与否的关键因素。
那么,端砚制作工艺有哪些环节呢?围料又称围璞、凿璞,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设计砚台的形制和尺寸。
围璞的关键是“按石出行形”,砚工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等砚形砚式的砚璞。
有经验的砚工能物尽其用,否则会浪费石材。
▲“搜石”,用水泼在石料上,看清砚石的纹理走向和预测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设计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
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
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
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
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
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
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
端砚的魅力

端砚的魅力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坑口如同出身端砚砚料的产地相对集中,皆产于今广东省肇庆市范围内。
产地虽然集中,但坑口众多,花色纹理丰富,所以端砚的品质差别也非常大,鉴赏就非易事。
那何为端砚砚料之精华呢?一般都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首先,砚料是否有优越的发墨性;其次,砚料的质地纹理是否美观;再次,砚料的稀有程度如何。
从鉴别步骤来说,可依次为看坑口、看质地、看石品。
其中,坑口是砚料价值的基础,质地是价值的保障,石品则是拉开价值档次的依据。
坑口即端砚材料出生地的不同石脉。
同一石脉的石质一般有一定共性,石质的水准也比较统一。
坑口如同端砚的出身,分不清坑口,欣赏或收藏端砚就如雾里看花。
端砚坑口众多,主要分布在斧柯山、羚羊山、北岭山三大区域,而主要名坑又大多集中在斧柯山的紫云谷,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并称端砚三大名坑,为端砚中的贵族。
老坑开采历史悠久,精华者质如美玉,为端砚诸坑口之王。
坑仔岩距老坑不远,与老坑石质有相近之处。
麻子坑与二者有一定距离,开采于清乾隆年间,精华者质如寒冰,可为端砚诸坑口之后。
在评判一方砚石的优劣时,既要搞清坑口,又不能一味迷信坑口。
因为就算是同一个坑口的砚石,其品质也有很大不同。
就拿三大名坑来说,好的坑仔岩远胜于差的老坑,而好的麻子坑甚至不逊上品老坑。
市值1.2亿,端砚凭什么那么贵?

市值1.2亿,端砚凭什么那么贵?文房四宝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书用具,更是特殊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文明。
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极具收藏价值,古人因此认为“四宝砚为首”。
清代的纪晓岚对古砚是相当痴迷,曾用“九十九砚”作书房斋号,足见其爱砚之深。
乾隆爷更是古砚的发烧友,收藏古今名砚上千方,并编了一本《钦定西清砚谱》。
清内府藏砚颇多,包括流传自前朝各代的与本朝的收藏,陈列于乾清宫东暖阁。
民国藏砚第一名家是徐世章,说他发烧友已经不恰当了,用“嗜砚如命”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徐世章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堂弟,曾藏砚数百方,徐氏藏砚,上起唐宋,下迄明清及近代,品类齐全,且铭文者居多。
如今,砚台市场的百万元高价屡见不鲜,市值1.2亿元的《清明上河图》砚更是惊爆群众眼球,那么它们凭什么如此高价?群砚之首-端砚“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其中,端砚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如玉,石色丰富多彩,石品花纹绚丽多姿,且研墨不滞、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
被誉为“群砚之首”。
肇庆的端砚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端砚的传承,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
端砚的由来端砚最初发源于唐朝初年,起初端砚只是书生用来书画写意研墨粘墨的器具,外观简单、粗陋,无任何装饰纹理,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中叶,一位老砚工途经一条小溪,小溪中两只仙鹤飞落水中,老砚工用网进行捞捕,但仙鹤未捞起却捞起了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石头有一道上有裂缝,好奇的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石头竟一分为二,化作了两只砚台,而砚边切各有一只仙鹤鼎力在苍松之上。
此后砚工们纷纷仿制,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随后越来越多的似形似样的端砚面世,成为现今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端砚的制砚技艺古老的制砚技艺虽然历经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散发出勃勃生机。
千年端砚,千年端雅

千年端砚,千年端雅打开文本图片集“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这是宋代诗人张九成对端砚的礼赞。
端砚,与湖笔、宣纸、微墨齐名,是中国文房文化中最顶级的配置。
端砚在文房史中堪称神奇,首先是因为它的上品只产自端溪中的一小段。
端溪地处广东肇庆,由境内的斧柯山麓潺潺而下,一路向北注入西江。
它蕴藏着中国砚台史上延续千年传奇。
产自这里的砚石,色泽深紫,天生带着某种灵性,温润而坚实,用于制砚发墨不损毫、呵气即可研墨,加之美轮美奂的花纹,使其自古就名扬天下,被美誉为“紫石”。
其上等石材只藏于端溪侧的清流之下或崇山峻岭的险要中,开采难度极大,在古时便已方难求。
这些石坑、石材因出品上佳被列为“皇坑”“贡砚”。
帝王们的垂青,为端石的紫色增添了一抹皇家的高贵气息。
古人认为砚台“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能留存千古,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
”故古人对砚十分珍视,千百年来,经无数文人验证,云云众砚中,唯端、歙、洮、澄四家最佳,而端砚则又是四家中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端砚还不乏诸多文人雅士为之痴迷。
米芾为其几近癫狂,不惜以“玷污”为由,请求圣上的赐予;文天祥以“玉带生”命名自用端砚,并为此赋诗“磨尔心之坚兮,奉吾文之传兮”,以表珍视……得益于文人的珍爱,端砚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被注入诸多的文化内涵,早非仅具实用功能的书写器具,它的制作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人们赋予端砚各式美好的寓意,在制作上或以祥瑞图像入砚,或化端石嶙峋为山水楼阁,一方砚中融雕刻、书法、篆刻、绘画、诗文于一体,演变为横贯古今的艺术品。
而端砚上的铭文也印记着无数文人对它的礼赞和志趣逸事。
文人与砚,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姿的砚文化。
时至今日,砚台早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端砚也曾因此而失去曾有的辉煌,但端砚自身瑰丽的石品花纹,精良的雕刻技艺,以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都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1. 《端砚》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
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
释义:端砚清澈纯净,凝结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它的珍贵与世无双,足以让所有的珍宝都黯然失色。
它的色泽润泽,如同燕珉一般美丽,但比燕珉更胜一筹。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砚的美丽和珍贵。
首句“岩石凝清粹”直接点明了端砚的清澈纯净之美,将其与凝固的岩石相对照,突显了端砚的独特之处。
“端然绝世珍”进一步强调了端砚的珍贵和稀有,使读者对其价值有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端砚与其他珍贵物品进行对比,突显了端砚的卓越之处。
整首诗精炼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文化宝物的珍视和赞美之情。
2. 《端砚铭》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
磨出海鲸血,声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常恐魍魉夺,山行亦自摧。
释义:仙翁种植了玉芝,耕耘之后得到了紫色的玻璃。
磨砚时仿佛流出了海鲸的血,砚声如同天马的蹄声。
砚液滋润着月亮的洞窟,洗砚水与溪水合为一体。
常常担心恶灵会夺走它,就像登山时自己也容易摧毁。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郑魁创作的《端砚铭》。
诗人以砚台为主题,通过描绘砚台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自然景物的联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砚台的珍贵和美丽。
砚台被比喻为种植了玉芝的仙翁,通过耕作和磨制,砚台逐渐变得紫色如玻璃。
这种紫色的砚台独特而美丽,显示出它的珍贵价值。
其次,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砚台的声音和液体与神奇的事物联系起来。
砚台磨砚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马奔蹄,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亢和动听。
而砚台的砚液则被形容为能够滋润月窟的宝贵液体,并与清澈的溪水相融合,表达了砚台的清雅和润泽之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砚台命运的忧虑。
他常常担心恶灵或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会夺走砚台的宝贵,同时也意味着对文化传承的担心。
类似地,登山行走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摧毁砚台,这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创荣大师作品《山坡田园》
钟创荣浅谈古人对端砚赞美与收藏价值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
用于书画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产物和遗迹。
古语有云,“宁舍一室,不舍一石”,“文人爱砚,武士爱剑”可见文人学子对砚台的爱惜。
中国有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而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有细润如玉、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等优点。
其中的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的出产更是佼佼者,合称“端溪五大名坑”。
钟创荣大师作品《旭日东升》
清代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
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
自古以来,四大名砚当中,尤以端砚最为世人所喜爱。
端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老坑、麻子坑、坑仔、宋坑、梅花坑五大名坑为代表,其中又数老坑砚最佳,石质细腻、致密、坚实,石色丰富多彩,还具有绚丽多姿的花纹,古人赞其“细润如玉,发墨而不损毫”,制作上雕刻精细。
老坑端砚承载着1400年的人文历史,无论材质、名气和国内外的认知度都是其他砚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现在价格的走强是价值的释放。
对于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投资老坑端砚,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将来都会有升值空间。
钟创荣大师作品《禅言正道》
近年端砚的价格确实升高了不少,但与其他艺术品相比,端砚还处在一个低价区位。
试以端砚石和寿山石作一比较:端溪老坑是砚石之王,寿山田黄是印石之王,二者都属文房之珍。
在清代,一方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差不多。
但现在,一方当代名家大师制作的6寸上品老坑砚,价格在数万元至10万元之间;而在2013年的拍卖市场上,当代名家大师雕制的田黄作品,已突破每克10万元的关口,按两计就是每两500万元。
可见,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在清代时是相同的起点,但现在前者的价格仅是后者的数十分之一。
可以说,包含老坑在内的整个端砚家族,是收藏品市场上尚未被很好
开发过的投资潜力品种,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
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首推肇庆老坑端砚。
老坑石资源稀缺,从古到今只有一个洞有老坑石料,每年仅有四五个月才能进洞采石。
造访过肇庆的齐白石也曾为老坑石资源稀少发出“卖田卖地唯老坑砚不能卖”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