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案

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 免因误操作导致意外事故。
要求学生穿着适当的服装,如长 袖衬衫、长裤等,以防止意外伤
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3. 数据测量
根据需要,测量纸带上各点的速度和位移,记录数据。
2. 启动实验
接通电源,释放小车,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沿导轨做匀 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将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4.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原理公式,计算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 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数据记录与处理
01
02
03
04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包括测量点序号、速度、加速 度、位移等项目;
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公式计算各物理量,并绘 制速度-时间、位移-时间等图
表;
数据误差分析
分析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并尝试减小误差的方法;
实验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 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现象, 理解其规律。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实验原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速度随时 间均匀变化,称为匀变速直线运
动。
实验目的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 速度、位移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原理公式
$v = v_{0} + at$(速度与时间 的关系),$x = v_{0}t +
frac{1}{2}at^{2}$(位移与时间 的关系),$2ax = v^{2} -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及运动学公式,学会正确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掌握并行运算方法和实验误差分析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以及加强科学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运动学实验仪、计时器、电脑和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器等。
2.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运动学实验仪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计算器和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获得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3.实验内容:(1)测量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2)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3)掌握并行运算方法和实验误差分析方法。
三、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器材的说明书,组装和调校运动学实验仪,并在电脑上安装和配置数据处理软件。
(2)选择合适的物体,将其固定在运动学实验仪的支架上,并调整好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保证可以在实验器材的工作范围内进行运动。
(3)启动计时器和数据处理软件,按照实验步骤,记录下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并行运算和误差分析,获得更加准确的物体运动参数和精度,进行结果分析和合理评估,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数据处理方法:(1)按照运动学公式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指导,将记录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进行并行运算,获得更加准确的运动参数,并进行误差分析。
(2)根据误差分析结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适当的重复实验。
(3)汇总和整理结果,制作实验报告和图表,并进行口头或书面报告。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要安全可靠,使用前要检查和调试,确保正常工作。
2.实验环境要相对稳定,避免干扰和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和处理,避免漏失和错误。
4.实验过程要按照步骤进行,不得违背安全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成功。
高三物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高三物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公式。
-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熟练掌握其运动参数的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关的物理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实验现象等问题解决能力。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去,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 通过互动交流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1.3 态度与价值: -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学会欣赏科学之美、科学之精神。
- 培养学生爱科学、尊重科学、用科学观念看待世界的全面素质。
2.教学内容2.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其应用。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3.教学重点3.1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其应用。
3.2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教学难点4.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
4.2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建立运动公式。
5.教学方法5.1 归纳法通过图示或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5.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结果收集等,引导学生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5.3 讨论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6.教学过程6.1 导入(5分钟)老师打开电脑,展示一段图像,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运动形态?通过学生的回答,强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点。
6.2 讲解(30分钟)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公式以及运用,关注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只是机械重复的应用公式。
6.3 实验探究(60分钟)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直线轨道、滑块、计时器等),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尝试建立运动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合6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合6篇)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是通过一个例题的求解,利用公式x=v0t+at2和v=v0+at推导出了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到本节为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位移—速度关系就都学习了,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分析物理情景并画出运动示意图,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解答后注意解题规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选取的题目应由浅入深,不宜太急,对于涉及几段直线运动的问题,比较复杂,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变成两段简单问题来解。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会用公式解决匀变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
(3)提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学生动手实验相互结合,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的方法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均有差距。
有些学生仅仅对公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公式(2)位移与时间公式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3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导学案

第6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原理装置图1.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2.不需要满足悬挂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操作要领:①:细绳、纸带与长木板平行②: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③: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④:小车到达滑轮前让其停止运动,防止与滑轮相撞或掉下桌面摔坏⑤:悬挂钩码要适当,避免纸带打出的点太少或过于密集二、认识“两种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如图所示)1.作用:计时仪器,当接频率为50 Hz的交变电流时,每隔 s打一次点2.工作条件:电磁打点计时器---- V 电源;电火花计时器---- V 电源。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x1,x2,x3,x4,…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Δx=x2-x1=x3-x2=x4-x3=C(常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n =。
3.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先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再算出平均值,即a=。
(2)用图像法求加速度先根据v n=xn+x n+12T求出所选的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再作出图像,图像的斜率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四、误差分析与注意事项1.误差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计数点的距离时有误差。
(2)作vt图像时出现作图误差。
(3)电源频率不稳定,造成打点的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
(4)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小车运动时加速度有变化造成误差2.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通过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教案

通过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教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3.获得一些丰富的实验经验;4.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写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实验基本原理和步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都会学习的内容。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会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下的位移和速度,来推导出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规律。
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1.安装实验仪器。
将测速轮固定在电动机轴上,并调整好摩擦轮和测速轮之间的距离;将直线导轨固定在桌子上,将轨道放平,然后将挡板固定在导轨上。
2.进行实验操作。
将小球置于挡板上,启动电动机,使其带动测速轮转动;小球开始受到驱动力的作用,如果挡板比较短,小球会沿着挡板落到地面,这样会使运动速度过快,不利于实验的精度因此,在挡板前面放置一段挡板,以保证小球的速度不至于过快,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精度更高。
3.测量实验数据。
通过尺子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先测量出小球在不同时间下的位移,又可以测量出其相应的速度;再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小球在不同时间下的加速度。
4.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小球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动规律,并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环境的准备。
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以使得实验数据的精度更高,需要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同时保持恒温状态,避免外部温度干扰。
2.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要细致。
在测量实验数据时,需要保证每个数据的准确性,所得数据应该及时输入电脑,并进行数据处理。
3.实验安全要做好。
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需要小心操作,避免受伤。
4.实验结束后清理设备。
实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设备清洁和机器维护,确保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实验效果。
教学方法1.实验引导法。
通过实验引导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断摸索,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教案。
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增强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实验原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原理是:在匀强的外力作用下,物体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进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状态,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增加或减少的趋势。
3.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内容:通过调整斜面的角度,改变滑块下滑的速度,观察滑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路线,记录数据,分析并推导出滑块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1)将滑块静置于斜面上,使之处于待测状态。
(2)调整斜面的角度,使滑块沿斜面下滑,测量不同角度下的下滑时间,用时计算出滑块的初速度。
(3)在滑块下滑时,利用尺子连续测量滑块在各时刻的位置,记录数据。
(4)将位置数据绘制成运动图,分析图像可以得到滑块的运动规律。
4.要点提示(1)在测量斜面的角度时,需要使用角度计量仪,并统计多次实验的平均值,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2)在记录滑块的位置数据时,需要使用尺子,且尺子需要置于斜面为0度的线上,并在滑块下滑时快速准确地记录位置信息。
(3)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尤其是滑块需要被固定在斜面上,以避免出现物品滑落等情况。
二、实验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获得滑块的位置和时间数据,绘制出其运动图,如下:图1:滑块的运动图从运动图中可以看出,滑块的运动状态分为三个过程,即匀加速过程、匀速过程、匀减速过程。
2.实验分析(1)匀加速过程可以看出,在开始下滑的瞬间,滑块从静止状态开始逐渐加速,其加速度几乎为常数,因此为匀加速过程。
(2)匀速过程当滑块下滑到一定距离之后,速度逐渐趋于稳定,并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时为匀速过程。
(3)匀减速过程在滑块接近末点的时候,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速度会逐渐降低,这时为匀减速过程。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滑块的加速度在匀加速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加速度可以通过直线斜率的倒数来计算得出,即a = 2d/t^2,其中d为滑块的位移,t为滑块从静止到终止过程的总时间。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案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时间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第一课时:引入(5分钟):1.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兴趣。
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如小车行驶、物体自由落体等,让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提到的例子。
理论探究(25分钟):1.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并且速度以相等的间隔随时间变化,加速度保持不变。
2.引导学生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线性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二次函数的关系。
3.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图、位移与时间图、加速度与时间图的特点和意义。
速度与时间图是一条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位移与时间图是一个抛物线,斜率表示瞬时速度。
4.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 = v0 + at、s = v0t + 1/2at^2、v^2 = v0^2 + 2as,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这些公式。
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如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位移。
示例分析(10分钟):1.给出一个具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例如: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初始速度为5 m/s,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问他行驶200 m需要多长时间?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列出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适当的公式、代入数值计算,最后得出结果。
逐步指导学生完成计算过程。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小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公式。
强调速度与时间的线性关系、位移与时间的二次函数关系,以及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纲解读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2.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3.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规律方法总结1.数据处理(1)目的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2)处理的方法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a=a1+a2+a33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 =d n +1-d n -12T④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a .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b .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x 1、x 2、x 3…x n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2)Δx 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 1=x 2-x 1,Δx 2=x 3-x 2….(3)T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02n(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 ,n 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4)Δx=aT 2,因为T 是恒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a 也为恒量,所以Δx 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例1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出加速度,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A .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B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C .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车D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E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直流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F .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在选好的起始点下面记作0,往后第六个点作为计数点1,依次标出计数点2、3、4、5、6,并测算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G .根据公式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及a =a 1+a 2+a 33求出a 解析 在实验中应尽可能地保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也要求纸带能尽可能地直接反映小车的运动情况,既要减小系统误差又要减小偶然误差.其中E 项中的电源应采用交流电源,而不是直流电源. 答案 ABCDFG 变式题组1.[实验操作与实验原理](2020·广东·34(1))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1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②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__s.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______.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_____. 答案①DCBA ②0.1③s4+s52T④s6+s5+s4-s3-s2-s19T22.[实验器材和实验原理]某同学用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2实验步骤如下:A.安装好实验器材;B.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乙中a、b、c、d等点;C.测出x1、x2、x3、….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继续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秒表D.刻度尺E.天平F.重锤G.弹簧测力计H.滑动变阻器(2)如果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x1、x2、x3的关系是________,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t,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答案 (1)AD (2)x 3-x 2=x 2-x 1(或2x 2=x 1+x 3)x 2+x 310t解析 (2)因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x 3-x 2=x 2-x 1,即2x 2=x 1+x 3.c 点是bd 段的时间中点,则c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v c =x 2+x 310t .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例2 (2020·山东理综·21(1))某同学利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4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3图4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m/s 2.解析 ①从计数点1到6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2.00 cm ,在6、7计数点间的位移比5、6计数点间的位移增加了(12.28-11.01) cm =1.27 cm<2.00 cm ,因此,开始减速的时刻在计数点6和7之间.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5=x 4+x 52T =(9.00+11.01)×10-22×0.1 m/s ≈1.00 m/s.计数点4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4=x 3+x 42T =(7.01+9.00)×10-22×0.1m/s ≈0.80 m/s.根据v 5=v 4+v 62,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6=2v 5-v 4=(2×1.00-0.80) m/s =1.20 m/s.③物块在计数点7到11之间做减速运动,根据Δx=aT 2得 x 9-x 7=2a 1T 2x 10-x 8=2a 2T 2 故a =a 1+a 22=(x 9+x 10)-(x 8+x 7)2×2T2≈-2.00 m/s 2答案 ①6 7(或7 6) ②1.00 1.20 ③2.00变式题组3.[数据处理](2020·全国大纲·2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5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 ;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 1、x 2、x 3、x 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 和斜面的长度s.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 =9.80 m/s 2.图5单位:cmx 1 x 2 x 3 x 4 h s 10.7615.0519.3423.6548.0080.00(1)物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答案 (1)4.30 (2)物块加速度小于g h s =5.88 m/s 2(或物块加速度小于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解析 (1)根据“逐差法”可得物块的加速度为 a =(x 4+x 3)-(x 2+x 1)4T2=[(23.65+19.34)-(15.05+10.76)]×10-24×(0.1)2m/s 2 ≈4.30 m/s 2.(2)假设斜面光滑,对物块受力分析可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a ′=gsin θ=g h s =9.80×48.00×10-280.00×10-2 m/s2=5.88 m/s 2.根据a ′>a ,可知斜面是粗糙的.4.[数据处理]实验中,如图6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图6(1)根据纸带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运动.(2)根据纸带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 D =________ m/s ,v C =________ m/s ,v B =________ m/s.在如图7所示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 -t 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 =________.图7(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匀加速直线(2)3.90 2.64 1.38 见解析图 12.60 m/s 2(3)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 解析 (1)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知 x BC -x AB =x CD -x BC =x DE -x CD =12.60 cm ,故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根据v t2=v 可知v D =(105.60-27.60)×10-20.2 m/s =3.90 m/sv C =(60.30-7.50)×10-20.2 m/s =2.64 m/sv B =27.60×10-20.2m/s =1.38 m/s描点连线得如图所示v -t 图线,根据图线斜率知a =12.60 m/s 2.(3)图线与纵轴交点的速度的物理意义是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 考点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例3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8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 s 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x 01=1.40 cm ,x 12=2.15 cm ,x 23=2.91 cm ,x 34=3.65 cm ,x 45=4.41 cm ,x 56=5.15 cm.试问:图8(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________原理类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由题知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打点计时器原理类似.(2)可把小车的运动看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v4=v=x34+x452T=(3.65+4.41)×10-22×0.2m/s≈0.20 m/s;求加速度利用逐差法:(x56+x45+x34)-(x23+x12+x01)=9aT2,即(5.15+4.41+3.65)×10-2 m-(2.91+2.15+1.40)×10-2 m=9a×(0.2 s)2,解得a≈0.19 m/s2.答案(1)打点计时器(2)0.20 0.19拓展题组5.[实验拓展]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9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 s和4.0×10-3 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图9(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答案(1)1.010 (2)1.0 2.5 (3)平均速度滑块解析(1)d=10 mm+0.05 mm×2=10.10 mm=1.010 cm.(2)v1=dt1=1.010×10-21.0×10-2m/s≈1.0 m/sv2=dt2=1.010×10-24.0×10-3m/s≈2.5 m/s(3)v1、v2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平均速度,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滑块的宽度减小一些.6.[数据处理]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情况,图10所示为该同学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中的部分计数点(后面计数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点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出一个点).图10(1)为研究小车的运动,该同学用剪刀沿虚线方向把纸带上OB、BD、DF……等各段纸带剪下,将剪下的纸带一端对齐,按顺序贴好,如图11所示.简要说明怎样判断此小车是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11(2)在图10中x1=7.05 cm、x2=7.68 cm、x3=8.31 cm、x4=8.94 cm、x5=9.57 cm、x6=10.20 cm,则打下点迹A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见解析(2)0.74 0.63解析(1)若各段纸带上方的左上角、中点或各段纸带的中点连接后为一条直线,或每条纸带比前一条纸带长度增加量相同,则说明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v A=x1+x22T=(7.05+7.68)×10-22×0.1m/s≈0.74 m/s用逐差法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x4+x5+x6)-(x1+x2+x3)9T2=[(8.94+9.57+10.20)-(7.05+7.68+8.31)]×10-29×0.12m/s2=0.63 m/s2.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