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第四章升华凝华 物质构成教案

合集下载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教案一: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分离方法。

3. 能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碳酸氢铵、冰精、玻璃棒、玻璃棉、水浴、蒸馏水等。

2. 实验设备:试管、烧杯、恒温水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讲义。

教学过程:1. 导入:- 回顾学生对物质分离方法的了解,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还存在其他分离方法。

-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升华和凝华?对此是否有一些了解?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知识讲解:- 分别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阐述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过程。

3. 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升华实验:将碳酸氢铵加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引导学生进行凝华实验:将冰精溶液放在恒温水浴中冷却,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总结归纳:-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指导学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离原理。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范围,如何利用这些分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对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6. 练习巩固:-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几个升华和凝华相关的问题。

-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习题作业。

7.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主题: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升华和凝华的区别和联系。

2. 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教学难点:1.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仪器和材料:三角瓶、玻璃片、锥形瓶、齐容管、小铲子、巴斯德过滤漏斗2. 相关阅读材料和图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实验现象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并进行概念解释。

Step 3:实验操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指导书上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升华和凝华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Step 4:案例分析(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升华或凝华的应用领域。

根据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然后由每个小组发言,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结论。

Step 5:知识点总结和归纳(5分钟)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归纳,并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堂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交代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Step 7:课后作业1. 在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描述并举例。

2. 给出三个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领域,并介绍其意义和价值。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7 升华和凝华 教案.doc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7 升华和凝华 教案.doc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课题升华和凝华单元第四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了解两者热量变化情况。

(2)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3)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重点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难点判断各类变化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及液态到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那么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呢?【过渡】本节课我们将介绍物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提问学生固态和液态及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回顾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讲授新课 1.升华凝华【实验】首先,我们观看碘的升华和凝华试验。

看实验过程的时候,带着如下问题:(实验过程见视频)(1)给玻璃容器里的碘晶体加热,观察玻璃管中出现了什么现象?(2)停止加热后,玻璃管里碘又发生什么变化?(3)实验刚开始要用酒精灯加热,给你什么启示?【提问1】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碘在加热和停止加热的过程中,碘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呢?答:当给碘加热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慢慢变为紫色的蒸气,去掉加热装置,可以看到随着紫色蒸气的慢慢消失,而杯壁上附着了固态碘。

【提问2]停止加热后,玻璃管里碘又发生什么变化?师生互动,完成新课学习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视频,引导学生去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新课教授目的是引导学生心中有从固体变为气体的设想【提问3]开始的时候使用酒精灯给出了什么启示?答:说明碘在变为碘蒸气的时候,需要吸热。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碘在加热的时候会从固态吸热升华为气态,而去掉加热装置让其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放热从气态凝华为固态。

总结: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热量)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释放热量)2.学以致用【提问1】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

这是什么现象?请同学回答:樟脑丸直接从固态升华变成气态。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1.2.3.【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探究点二升华和凝华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

提问: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3)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部,有一层碘的晶体。

七年级上册科学《升华与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升华与凝华》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升华与凝华的定义: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让学生明确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升华与凝华的原理:通过动画、图示等方式,形象地展示升华与凝华过程中分子、原子、离子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状态变化的实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总之,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升华与凝华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7.课后作业,延伸学习:布置有关升华与凝华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升华与凝华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升华与凝华过程中的物质量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升华与凝华的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升华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关升华与凝华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升华和凝华 教案

升华和凝华 教案

3.4升华和凝华主备人:一、学习目标1、通过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重难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三、学情分析:热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学生已有所认识,但还需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四、教法:实验与分析讲述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2.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的吸放热情况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步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容器中并没有液体出现,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过程.接着我们停止对容器加热,慢慢地我们看到容器中的碘蒸汽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烧瓶壁上,相应地放出热量,即碘的凝华过程为过程.探究二:自然现象中有哪些常见的物态变化?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于清晨前遇到的树叶、花草等,成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在空气中成为.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都是现象.霜是在地表面的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在空中而形成的.(三)课堂小结:完成物质三态的联系图。

(四)巩固与练习:1.在实验室里,关于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升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高温B.此时可以放热从而获得低温C.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高温D.此时可以吸热从而获得低温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学中所说的物态变化的是()A.秋天出现的漫天大雾B.下雪后地面变的潮湿C.冬天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D.水泥用水合成泥浆3.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方法除去糖汁中的水分,而糖在高于100℃的环境下容易变质,为了使糖不变质,下面所说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用小火沸腾较长时间B.用猛火缩短加热时间C.降低糖汁表面上的气体压强D.增大糖汁表面上的气体压强4.关于霜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物体上形成了霜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物体上形成了霜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再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5.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在100℃时一定沸腾B.冰在0℃时一定熔化C.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蒸发D.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6.电灯泡使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钨丝会变细,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升华了B.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熔化了C.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蒸发了D.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液化了7.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雪糕化了熔化洒水的地面变干了凝固樟脑丸越放越小汽化树枝上生成霜液化用铁水浇铸工件升华蒸锅上方生成“白气”凝华(五)、作业布置:完成长江作业本上习题六、板书设计3.4升华和凝华1.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2.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3、露、雾、霜、雪的形成原因七、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讨论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注意到生活中的物体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1.3.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解释升华是指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1.3.3 举例说明: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2 教学内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升华和凝华。

2.3.2 解释热力学原理:解释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三章:实验演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联系。

3.3 教学步骤:3.3.1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3.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3.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关系。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3 教学步骤:4.3.1 布置练习题:提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练习题。

4.3.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3.3 解答疑问:讨论学生练习中的疑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有更全面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4.4升华和凝华》教案

《4.4升华和凝华》教案

《4.4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练习1、物质从变成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

从变成的现象叫做液化。

可见是汽化的逆过程。

2、液体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应用: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变焦。

这一现象表明,油的比水高。

3、盛有水的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被烧开,而纸盒不会烧毁,这是因为()A、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B、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C、水可以灭火D、以上说法都正确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的有()A、春天小草上凝结露水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C、秋天的早晨,房顶上出现白霜D、冬天人口中呼出“白气”5、出示物态变化图二、进入新课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2、[想想做做]用动画演示实验:[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师]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拓展】①“升华干燥食品”: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②“舞台白雾”的形成:把干冰倒在大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用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便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了“白雾”.三、小结结合图来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与凝华
目标一: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升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直接从态变成态的过程。

2、在做碘升华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发生而变成固体,这时,会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3、衣柜里的樟脑丸自然消失,是因为樟脑丸发生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态。

雾凇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而成。

冰棍外表的“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棍表面被冷却发生而成的。

4、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发黑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先发生华变成,然后又遇冷在灯泡壁上发生华而变成的缘故。

5、物质在升华时要热量,在凝华时要热量。

人们常利用来得到低温,如: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6、“干冰”在空气中会长出胡须,这是因为“干冰”发生华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发生华而形成冰。

7、三种物态的相互转化关系:
气态
固态液态
目标二:了解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8、降水形成过程示意图如下:
暖湿气流上升在高空小水珠聚集成云下雨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小水珠
(化,热)(化,热)
9、云、雾、雨、雪、露、霜的形成:
(1)云:是由大量细微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聚合体。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并化成大量细微的水滴,飘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云。

(2)雾:无风时,暖湿气流在地面附近遇冷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3)雨:是从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因此,雨其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4)雪: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会发生而变成冰晶,冰晶增大后就会下雪。

(5)露: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化凝结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6)霜: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华形成白色的霜。

霜会使农作物受到冻害
10、完成下列的连线
云熔化
雨凝固
雪汽化
雾液化
露升华
霜凝华
11、你能够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和霜吗?
(1)“露”:将一罐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一段时间后拿出,会发现在冰好的饮料瓶外壁上沾有小水珠。

解释其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饮料瓶外壁而发生化形成小水珠。

(2)“雾”:将冰棍放入冷冻室至完全冻硬,取出冰棍后,发现冰棍会冒“白气”
解释其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后,发生化成小水珠而形成雾。

(3)“霜”:将一罐饮料放入冰箱冷冻室直至饮料全部结成冰,拿出会发现在饮料罐外部慢慢会结上一层霜。

解释其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饮料罐时,发生华形成白色的霜。

综合练习:
1、严冬的夜里,小华将洗净的衣服和被单晾在阳台外面,第二天清晨发现湿衣服和被单都冻得发硬了。

这主要是衣服和被单上的水的缘故。

小华把衣服收进房间用火烘烤,冻得发硬的衣服逐渐回复成柔软的湿衣服,这主要是吸收热以后的缘故。

湿衣服继续烘烤着,它逐渐变干,这是湿衣服里的水被的缘故。

过了几天,小华发现晾在外面冻得发硬的被单尽管没有太阳晒,也慢慢变干,这是凝固的冰发生的缘故
2、舞台上要表现云雾缭绕的效果是用“干冰”作道具(“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打开盛放“干冰”的容器后,“干冰”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而发生华,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化形成小水滴,很多小水滴形成了雾,即容器周围产生大量“白雾”。

3、“神舟五号”发射时,“长征”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及其底座将要被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架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4、炎热夏天,晒得发烫的柏油马路上洒水车洒湿路面,这时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
A 洒水车经过暴晒,热能增加,湿度增加
B 洒水后空气湿度增加,人身上汗水较难蒸发
C 地面上水反射了太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热量
D 水蒸发时,地面温度升高,把热带到了人身上
5、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

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雨滴
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 a c
B. a d f
C. b c
D. e
6、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溶剂化物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7、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8、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P 这是发生了现象;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这是发生了现象;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这是发生现象。

9、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镜面上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楚起来,镜面上又发生了物态变化。

物质的构成
目标一:分子概念
实验:观察蔗糖
分子:。

分子很小。

据估算,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数大约是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共21个零)。

这些分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

目标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实验:1、在量筒内先倒入清水约50ml,再沿量筒壁缓慢倒入约50ml染成红色的酒精。

进行搅拌读出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ml。

混合液的体积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实验:2、在量筒中先倒入芝麻大约30 cm3,再倒入黄豆约30 cm3,将量筒堵住开口,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均匀混合后,记下它们的总体积: cm3。

芝麻和黄豆均匀混合后的总体积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解释现象)
【结论】
1、不同物质的不同。

2、分子之间
气体物质分子间空隙>液体物质分子间空隙>固体物质分子间空隙
学生举例说明
目标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扩散实验】先往烧杯中倒入半杯冷水,再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

(注意:不要搅拌)仔细观察: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①分子运动而使物质从进入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②,,都会发生扩散现象,且温度,扩散越快。

思考:1、比较气体、液体、固体扩散的快慢程度有何不同。

2、扩散现象能说明什么?
目标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蒸发: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分子
由于离开液面的过程。

沸腾:液体沸腾时,处于的分子和的分子
由于同时液面的过程
同步练习:
1、将1克盐放入100克水中,搅拌过一会后盐以的形式分散在水里。

2、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这说明在水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冰中的要。

3、把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就变黑了,这是因为杯中发生了现象。

4、通常情况下,如果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时,物体就呈,如果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时,物体就呈。

(填“固体”、“液体”、“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