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

合集下载

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定量研究

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定量研究

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定量研究张善义【摘要】目前还没有具有普遍意义的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定量求取方法,为了精准刻画辫状河道和心滩坝规模,以大量野外实测的辫状水道和心滩坝的宽度、厚度等数据为依据,通过线性回归,建立了辫状水道和心滩坝的定量计算关系式.结果表明:辫状水道的最大宽度与平均厚度之比和最大宽度与最大厚度之比呈正相关性;心滩坝的宽度与厚度呈双曲线型,随着心滩坝厚度的增加,心滩坝宽度先变窄后变宽,并从机理上阐明了心滩坝沉积特征主要是由于水动力和砂体沉积速率不同引起.通过对喇嘛甸油田葡Ⅰ2层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公式计算的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与采用井震结合描述的规模对比,符合率分别达到了94%和86%,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精度.该研究对资料缺乏地区的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定量计算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辫状水道;心滩坝;线性回归;定量分析;沉积模式【作者】张善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5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0 引言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的大小是认识辫状河流相储层沉积特征和油气藏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辫状河流相普遍具有迁移速率快、砂体连片性好等特性,导致定量描述困难,精细刻画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成为辫状河流相研究的一个难点。

何宇航[1]等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辫状河砂体发育特征;于兴河[2-3]、崔建[4]、张善义[5]、刘钰铭[6]、陈莉[7]、张吉[8]、钟思瑛[9]等研究了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杨丽莎[10]、曹耀华[11]、钟建华[12]、廖保方[13]、贾爱林[14-15]、伍涛[16]、廖保方[17]、金振奎[18]、刘建民[19]、党胜国[20]等结合现代沉积和古代露头研究了辫状河流相储层发育特征和规模,但基本都是研究的某一河道沉积规模和沉积特征,并没有总结出辫状水道和心滩坝规模的定量求取方法;兰朝利[21]根据岩心和露头上砂岩交错层层组的厚度计算了辫状河古水深,利用辫状河流的满岸水流深度、平均砂丘高度、平均砂岩交错层厚度和河道带宽度之间的统计关系来预测河道带宽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岩心资料较少,交错层组的厚度较难求取,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苏丹Fula油田辫状河储层内夹层沉积成因及井间预测

苏丹Fula油田辫状河储层内夹层沉积成因及井间预测

文章编号 : 1 6 7 3 — 5 0 0 5 ( 2 0 1 3 ) 0 1 - 0 0 0 8 - 0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0 0 5 . 2 0 1 3 . 0 1 . 0 0 2
苏丹 F u l a 油 田辫状河储 层 内夹层 沉积成 因及井 问预测
YU AN Xi n — t a o,W U Xi a n g — h o n g ,Z HAN G Xi n — z h e n g ,J I N J i a n — l i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B e j i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点地质统计学方法预测井间泥质夹层分布 . 可 以更 有 效 地 体 现 夹层 的 几 何 形 态 和 分 布 规 律 , 其 更 加 符 合 辫 状 河 夹 层 的沉 积 模 式
关键词 : 层序地层学 ; 辫状河 ; 夹层 ; 沉积成因 ; 井间预测 ; 多点地质统计 ; F u l a 油田 中图分 类号 : P 6 3 1 . 4 文献标志码 : A
A bs t r a c t: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s o f c o mp l i c a t e d r e s e r v o i r a r c h i t e c t ur e o f br a i d e d r i v e r a n d b a s e d o n t h e ba s i c p r i n — c i p l e o f s e di me nt o l o g y a n d h i g h r e s o l ut i o n s e q u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s e d i me nt a r y o r i g i n o f i n t e r l a y e r a nd i nt e r b e d we r e a n a l yz e d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摘要]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非均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描述的重要内容,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河流相隔夹层成因的全面分析,得到了河流相隔夹层可以分为沉积成因和成岩成因两类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资料及测井资料研究了其识别方法并提出了识别步骤。

[关键词] 河流相隔夹层成因识别步骤[Abstract] The intercalations in reservoir of fluvial ph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non-marine reservoir aeolotropic and a major content of reservoir fine description. Though the analysis on genesis of intercalations, a conclusion is achieved that the fluvial phase interca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uch as sedimentary and diagenesis origin. Based on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ts step is brought forward with the core and well logging data.[Key words] fluvial Phase intercalations genesis identification step隔夹层是形成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导致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复杂的主要地质因素[1]。

所谓隔夹层,即储层中对流体能起遮挡作用的岩层。

通常人们将小层之间的这种岩层称为隔层,而把小层内的这种岩层称为夹层[2]。

粗粒辫状河心滩内部泥质夹层分布新模式——以吴官屯野外露头为例

粗粒辫状河心滩内部泥质夹层分布新模式——以吴官屯野外露头为例
2016年 7月
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 质 与 工 程 PET王 oLEUM GE0LOGY AND ENGINEERING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6)O4—0005—03
第 3O卷 第 4期
粗 粒 辫 状 河 心 滩 内部 泥 质 夹 层 分 布 新 模 式


以 吴 官 屯 野 外 露 头 为 例
因沉 积 时水 动 力 较 强 ,露 头 砂体 层 理 类 型 以 大 型 的低 角度 槽状 交 错 层 理 、板 状 交 错 层 理 及 水 平层 理 为主 ,槽状 交错 层理 发 育砂 体 的底部 ,向上逐 渐过 渡 为水平 层 理 。该 露 头 整 体 为正 韵 律 特 征 ,内部 包 括 3个 小 的 正 韵 律 段 ,厚 度 规 模 均 为 3 ITI左 右 ,小 韵 律段 之 间发 育细粒 沉 积物 ,层理 构 造不 明显 (图 1)。
关 键 词 :云 冈地 区 ;吴 官 屯 ;野 外露 头 ;辫 状 河 ;构 型 解 剖
中 图 分 类 号 :TEl11.3
文 献 标 识 码 :A
前 人对 山西省 大 同市 吴官 屯侏 罗 系辫状 河沉 积 露 头 心滩 内部 泥质 夹 层 进 行 了初 步 研 究 ,认 为 心 滩 沉 积体 为 一“泛连 通体 ”,心 滩 内部 为多期 洪 水沉 积 , 每 期洪 水对 应 一个 垂 积 体 ,主要 为 砂 砾 质 沉 积 物 堆 积 ,垂 积体 之 间发 育 落 淤 层 ,为 问 洪 期 细 粒 物 质 沉 积 _1 ]。分析 前人 研 究 成 果 发 现 ,心 滩 内部 泥 质 夹 层分 布模 式 依然 模 糊 ,如泥 质 夹 层 类 型 除 了落 淤 层 是 否还存 在 其它 沉积 类 型 以及 泥 质夹 层 的横 向连 续 性 等 。

羊三木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羊三木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1.2.1 储层构型基本概念 ............................................................................. 1 1.2.2 辫状河储层构型现状研究 ................................................................. 2 1.3 研究区概况..................................................................................................... 6 1.3.1 地质概况 ............................................................................................. 6 1.3.2 开发简况 ............................................................................................. 8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9 1.4.1 研究内容 ............................................................................................. 9 1.4.2 技术路线 ............................................................................................. 9 1.5 研究工作量................................................................................................... 11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11 第 2 章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研究 ................................................................................ 13 2.1 研究区地层划分方案................................................................................... 13 2.2 精细地层对比原则与方法........................................................................... 15 2.2.1 精细地层对比原则 ........................................................................... 15 2.2.2 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 15 2.3 精细地层对比结果....................................................................................... 21 第 3 章 储层沉积特征及构型要素分析 .................................................................... 25 3.1 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 25 3.1.1 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特征 ................................................................... 25 3.1.2 研究区辫状河河型认知 ................................................................... 27 3.2 辫状河构型要素特征分析........................................................................... 29 3.2.1 辫流带 ............................................................................................... 29 3.2.2 溢岸砂体 ........................................................................................... 32 3.2.3 泛滥平原 ........................................................................................... 32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作者:张昕煜张立强马旸晔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5期摘要:苏里格气田盒8段厚度大,砂体垂向上多期叠置,内部结构复杂,储层内部非均质强,砂体构型制约着有效储层的认识,影响气井的井位部署。

通过对野外沉积特征分析及心滩坝发育规模定量化解剖结果,应用钻井资料提出心滩坝砂体发育位置预测的三种方法,以此为基础定量化表征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主要为落淤层)的倾向、倾角、长度和厚度4个参数。

通过对构型定量化表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内,普遍发育2-3期增生体,同时发育2期辫状河道;单一心滩坝厚度主要为3-8m,宽度350-650m,长度800-1500m;落淤层延展范围200-500m,厚度主要分布在0.1-0.3m、倾角主要分布在10-40。

最终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建模思路,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约束下的沉积相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化的地质载体。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辫状河;落淤层;构型表征;构型建模笔者针对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的苏里格气田,心滩是最重要的气藏储集砂体。

因此,对辫状河储集层内部进行构型解剖研究有利于深化储集层内部结构的认识和对剩余油气藏挖潜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

目前,三维地质建模只达到了微相级次,对于心滩坝内部落淤层的层次建模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本文旨在对地质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井间地质体三维展布进行预测并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油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地质载体。

一、气藏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一级构造单元的中北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现今勘探面积5×104Km2。

该区域素有“满盆气,半盆油”的说法,近年来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探明储量3×104亿m3以上,具备了年产天然气200亿m3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陆地上储量规模巨大、产能快速上升的气田。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律厚层砂体 , 内部存在大量的泥质和物性夹层 , 平
均孔 隙度 2 . 平 均 渗 透率 23 8mD, 高 孔 高 97 %, 2 属
渗储 层 。
研究 , 但对 落 淤层 的识 别 和形 态 预测 尚处 于初 级 阶 段 。本 文在 前人研 究结 果[] 1 的基 础上 , 1 总结 了心滩 内部 构 型模 式 , 对 高浅 南 区馆 陶组 心 滩落 淤层 的 并
展[ 6 辫 状 河 内部构 型 引起 了学 者们 的高 度重 3] -,
视[9, 露 头 剖 面 考 察 出 发 , 出 了 辫 状 河 储 层 7 ]从 - 提 的层 次界 面分 析 方 法 [] 1 。辫 状 河 储 层 构 型 的研 究 0
重点 在 于心 滩 内部 构 型解 剖 , 心在 于 对落 淤层 的 核
余成林 , 志鹏 , 运斌 , . 李 熊 等 心滩储 层 内部构 型分析 []西南石 油 大学学 报 : J. 自然科学 版 , 02 3 () 1— 3 2 1 ,4 3 : 9 2 .
Y C e gi, i hp n , o g u bn e a. a s o I maA c i c r o B t r B r eev i J.o ra o S uh s P t l mUnv r t : u h n l L Z ie g Xi Y n i,t 1An l i n me l rht t e f a ue a R sror 】J u l f o t n n ys eu t [ n wet e oe r u ie i sy S in e c c &T c n lg dt n 2 1 , 4 3 : 9 2 . e eh oo y io , 0 2 3 ( ) 1— 3 E i
引 言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第32卷 第5期2011年9月石油学报A CT A PETROLEI SINICAV o l.32Sept.N o.5201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 05010和2011ZX 05009)资助。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刘钰铭,男,1983年11月生,2009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油田开发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

E mail:ymliu 83@文章编号:0253 2697(2011)05 0836 06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刘钰铭1,2 侯加根1 宋保全2 周新茂3 陈宏魁4 张腊梅1(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 组P 23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

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

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

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

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关键词:夹层;辫状河;构型;三维建模;喇嘛甸油田中图分类号:T E 122 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layers within braided river thick sandstones:A case studyon the Lamadian Oilfield in DaqingLIU Yuming 1,2 H OU Jiag en 1SON G Baoquan 2 ZH OU Xinmao 3 CH EN H ongkui 4 ZH ANG Lam ei 1(1.Colleg 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 sity of Petr oleum ,Beij ing 102249,China;2.R esearch I nstitute of Ex p lor ation &D evelop ment ,D aqing Oilf ield Comp any Ltd.,D aqing 163712,China;3.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 x p lor ation &D ev elop ment,PetroChina,B eij ing 100083,China;4.N o.6Oil Pr oduction Pl ant,D aqing O ilf ield Comp any L td.,Daqing 163712,China)Abstract :T aking the PI 23sand layer in the L amadian Oilfield,D aqing as a study example,w e div ided int erla yers within thick braided riv er sand beds into two differ ent types,sing le sandbody interface layer s and single sandbo dy intr a interlayer s based o n the ident ifica t ion of interlayers in indiv idual w ells.T he fo rmer inter lay er co mmonly develo ps in a r egio n super impo sed by t wo phas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 f floodplain fine g r ain deposits,mud gr avel impermeable bar riers that are resor ted at channel bot to m,and abando ned channel filling s.While the latter inter lay er is do minated by falling silty seams inside mid channel ba rs,interbar muds and chute filling s.M or eover ,the ident ificatio n of single phase channel sand bo dies in uninterr uptedly distr ibuted thick sand lay ers revealed the distributio n o f sing le sandbody interface la yers.G uided by pr evio us studies on moder n depo sits and outcro ps,w e pr edicted the distributio n of inner ar chitect ur e sur faces w ithin mid channel bar s thro ug h multiple wells cor relation,and accor ding ly established a 3D mo del o f inner interlayer s of mid channel bar s under contr ol of inter nal ar chitect ur e surfaces by stochast ic mo deling,which demo nstr ated a discontinuous distr ibution o f and a poo r consist ency between inner inter lay ers in mid channel bars.T her efo re,a zo ne relativ ely enriched in r emaining oils could be for med under the par tition of single sandbo dy inter face la yers and local inter layer s on a co nsiderable scale inside mid channel bars.Key words :int erla yer;braided r iver ;ar chitectur e;3D modeling;L amadian O ilf ield中国东部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总体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1],油田开发实践证实高含水开发期仍存在可观的由于夹层分割而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2],夹层描述与预测已成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河储集层心滩坝内部夹层研究
【摘要】目前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精细研究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特征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结合羊三木油田的密井网资料,运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心滩坝内部夹层。

通过解剖研究区心滩坝,总结了夹层的3种分布样式,即广泛连片的落淤层分布样式、局部连片分布的落淤层样式和离散分布的沟道夹层分布样式,其中落淤层连续性好,沟道侧向连续性差。

2011年新钻的水平井钻井轨迹验证了研究结果。

这一研究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三木油田辫状河心滩坝夹层
羊三木油田构造上处在羊三木构造群西部,是一个被断层切割的穹隆背斜构造,全区被切割为羊一、羊二、羊三、羊八四个断块。

自1971年底投产至今,油田的研究已经达到单砂体级别,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

馆陶组主要是砂质辫状河高孔、高渗储集层,按照沉积旋回可以划分为馆ⅲ、馆ⅱ下、馆ⅱ上和馆ⅰ四个油组,馆ⅰ油组又划分为4个小层、6个单层。

本文以馆ⅰ-1单层为例,应用密井网资料,阐述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样式,并结合水平井资料进行验证,为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的研究
提供新的认知,为油田水平井部署提供参考。

1 沉积微相展布
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单一辫流带级次的研究。

辫流带是指在古河床范围内沉积的辫状河砂体带,砂体厚度与古水深相当,一般连片分布,大面积范围内呈顺直的宽条带状,宽度不等。

根据单河道识别标志[1],研究得出馆ⅰ油组全区多为辫流带砂体,泛滥平原和溢岸零星分布。

辫流带占研究区面积的95%以上,发育多条单一辫流带,宽度约为1000m,单一辫流带之间发育泛滥平原和溢岸沉积。

在辫流带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馆ⅰ油组心滩坝规模一般比较大,心滩坝长约800m~1600m,宽约400m~600m;辫状河道呈窄条带状分布,宽约70m~100m;泥质(半)充填的河道一般较宽,为140m~200m。

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样式分布。

2 心滩坝内部夹层 2.1 夹层识别依据
夹层通常指位于单砂层内部的相对低渗透率层或非渗透性岩层,由泥岩、粉砂质泥岩及钙质砂岩等组成,它们构成泥岩夹层、物性
夹层和钙质夹层等[2]。

研究区心滩坝内的夹层主要是细粒质夹层,岩性多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一般是在短暂的洪水间歇期或者水动力减弱时落淤而形成的。

由于研究区内微电极测井系列较少,并且微电极曲线多用于识别钙质夹层,因此,主要应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综合识别研究区的夹层,确定其厚度。

研究区内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回返;厚度约为0.2m~1m。

2.2 夹层类型及展布特征
心滩坝内的夹层主要是洪水过后在心滩坝上淤积并被保存下来
的细粒沉积,根据成因可分为2类:2.2.1 落淤层
落淤层发育在洪泛事件间歇期,由于洪水能量衰减,在心滩坝上垂向加积形成细粒悬浮物质。

这类夹层岩性以细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心滩坝内分布相对稳定,垂直水流方向呈近水平状展布,只在两端略有向下弯曲 [3]。

通过观察现代沉积卫星图片,发现落淤层的分布有2种模式。

其一是在心滩坝由多个小坝组合而成的情况下,落淤层在心滩坝内部局部位置连片分布,其二是心滩坝独立生长而成的情况下,落淤层可以在心滩坝背水面连片分布。

2.2.2 沟道泥岩
在辫状河低水位期心滩坝露出水面,坝顶会被冲出一些小型的坝
上沟道,这些“冲沟”(cross-bar channel)后期会充填悬浮的细粒物质,因而形成坝内的夹层。

这种夹层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呈窄条带状在心滩坝中随机分布。

细粒夹层的实际分布范围受控于两个因素。

一是河流的规模大小,包括河流宽深、河道主流线的长度。

二是保存潜力,包括上覆河道的侵蚀冲刷、水动力不同和气候变化等。

如果夹层的厚度较大、保存完整,一般延伸范围可达到单一心滩坝的宽度;如果夹层厚度较薄,保存不完整,它的延伸距离就短。

露头研究发现,永定河心滩坝的落淤层分布比较稳定;ranie lynds(2006)[4]实地考察了niobrara河和north loup河,发现在河道主流线的心滩坝上,夹层分布比较连续;研究了延安辫状河露头之后发现,夹层厚度在10cm~20cm的,延伸范围多数在50m~150m;厚度超过20cm的,延伸范围都在80m以上,很多都超过200m。

2.3 典型井区心滩坝解剖实例
对研究区重点层位馆ⅰ-1单层,根据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在典型井区进行心滩坝解剖。

首先,根据心滩坝发育规模来确定夹层的展布样式。

心滩坝规模
大,内部发育落淤层,因为受到沟道改造呈现局部连片分布;心滩坝规模小,则只发育离散沟道或者只发育落淤层,落淤层广泛连片分布。

在对小规模的心滩解剖时,重点研究夹层的侧向连续性,以确定夹层是沟道泥岩还是落淤层。

夹层延伸范围在1个井距以上的,侧向连续性好,为落淤层;反之,则判断为沟道泥岩。

在对研究区馆ⅰ-1单层6个心滩坝进行解剖之后,总结出内部夹层有3种分布样式,即广泛连片的落淤层分布样式、局部连片分布的落淤层样式和离散分布的沟道夹层分布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