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模 式 , 发展 壮 大农村 新型 集 中 的积极 作 用 , 制 创新 作 为农 村 改革 发展 的动 力源 泉 , 股 份化 ” 加强 农 村 基层 干 部 队伍
加 百 建 建 设 , 善 村 干 部 激 励 保 障 机 制 , 推 着 力 构 建 政 策 制 度 框 架 ,在 相 继 出 台 促 体 经 济 。 大 “ 万 亩 现 代 农 业 示 范 区” 完 为
坚 持 以 y- = 展 观 为 统 ee 发 , ̄ t
革开放 3 0年 来 ,江苏省 苏州市农村 改革
发 展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 乡 镇 企 业 异 军 突
领 ,努 力在 思 想 认 识 上 达 到 新
的 境 界
展是 各级各部 门和社会各界 的共 同责任 。
进 一步增强 紧迫感 、责任 感和使命 感 , 研
J REl 学 发 展 ・材 l ( ( 东襄 鳝宥 1 晒蠡 L
●i _ i _ | I
推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 江 苏省 苏 州 市委 副 书记 徐 建 明
在全 党开展 深 入学 习实践 科学 发展 了 工 业 化 、 镇 化 和 经 济 国 际 化 步 伐 。 特 是 以人 为本 ,基本 要 求是 全面 协调 可持 城
也 事 习教 育活 动和保 持 共产 党 员先进 性教 育 体化 发展 已经 成 为苏 州新 时期 新 阶段 的 措 , 是构 建和 谐社 会 的重要基 础 , 关
农 必须 始终作 活 动 的继续 , 深入 推进 改革 开放 、 是 推动 重 要特 征 和 紧 迫 任 务 。 村 改 革 发 展 的 伟 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 化的全局 ,
进 农 民持 续增收 、 新农 村建设 行动计 划 、 设 力 度 ,提 升 3 0个 市 级 示 范 区 建 设 水 动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提 供 坚 强 保 障 。 入 深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视域 中城 乡一体化建设 的路径选择 ,以
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逐 步展 开和 社 会
便统筹城乡经济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这无论是对于全面落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顺利推进 , 村、 农 农业和农民问题得到 了高 实科学发展观还是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良好 度的重视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实施 , 极大地调动了 的政策建议 ,都无 疑具 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 和深远 的现实 意 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和主动性 ,而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铸就
义。
一
的“ 离土不 离乡” 的运作模式无疑是有效衔接城市和农村 的桥
、
城 乡一 体 化 建 设 是 科 学 发 展观 题 中应 有 之 义
梁和纽带 , 这种 “ 亦工亦农 ” 的乡镇企业在大量安置农村剩余
建 国初 期 , 毫无 现代 化 建 设 经 验 可 言 , 加 上 以美 国 为 劳 动 力 、有 效 支援 工业 和城 市 化 发 展 等 方 面 发 挥 了极 为重 要 因 再 随 首 的西 方 国家 对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的 敌视 和全 面封 锁 ,我 们 只 的作 用 。随 着 乡镇 企 业 的深 入 发 展 , 着 城 市 化 的纵 深 发 展 , 能以 前 苏 联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经验 为借 鉴 ,事 实 上 选 择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 的进一步拓展 , 农 民工”作为一个 崭新 “ 可 农 了社会 主义计划 经济体 制及其 运作机制 作为我们 的发 展模 的名 词 载 人 了 史册 , 以说 ,“ 民工 是我 国改 革 开 放 和工 业 式 。 种 发展 模 式 过 分 追 求 政 府 的宏 观指 令 , 这 过分 强 调 高 度 集 化 、 城镇化进程 中涌现的一支新 型劳动大军 。 他们户籍仍 在农 中 、绝 对 平 均 和 群 众 运 动 ,这 在 建 国初 期对 于集 中有 限 的 人 村 , 要从 事非 农 产 业 , 的 在农 闲季 节 外 出务 工 、 主 有 亦工 亦 农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任务。
科学发展观与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相比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和短期效益,它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这与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
践行科学发展观,可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诸如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保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郊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应该得到重视。
农村公路、水利工程、电网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
在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农村能源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和能源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落实农村社区治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在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升级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进行农村产业升级,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新式种植技术、加工流程和营销渠道等都需要在农村产业升级中重点考虑。
农业科技的提升是农业品质提高的关键,提高农产品质量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农业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经济,还包括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
为了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民,需要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加大对做特色农产品和生态农业的产业支持和引导,发展现代农村产业。
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流通。
保障农业产品品质和成为现代农业之一的农产品加工业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足。 创新 是党建 工作 的活力之 源 。 前 , 目 由于 缺乏有 效 的城 乡
实现每个村集体年增收不少于 1 万元的目标。20 0 09年, 联动机制, 城乡党建工作封闭性和独立性的特征明显。再加 子 , 之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考评 , 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工作存在一定
0个 巩 的 又增 0个 的盲 目性和随意性 , 党建工作流于形式 , 缺乏统筹全局工作 原有 10 村作 为 “ 固提 高村 ” 同时 , 加 10 村作
四是 少数 基 层 组 织 涣 散 . 进 城 市化 建 设 的 “ 行 力 ” 推 执 匮
时期。 近年来 , 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 , 房山区坚持把统筹
城乡党 建工作 纳 入统筹 城 乡经济 社会 发展 的“ 一盘 棋 ”着力 ,
乏。 当下 , 分 村级组 织不 能适 应形 势 , 群众 谋发 展 , 部 带领 失 去 了 发展 的 主动 权 和原 有 的组 织优 势 ,村 级组 织 缺 乏领 导
电教网络体系, 将相关培训课件和信息资源及时输送到村级
组 织 ,确 保村 民群 众 能够 第一 时 间掌 握专 业知 识 和惠 民政 策。 二是 完善 实用人 才交 流培养 机制 。 以一方 出人才 技术信
是壮 大农村 集体经 济发 展 , 实 了城乡联 动发 展基础 。截 夯 目 , 实现集体 净增 收・ 7 元 , 累计 5 万 5 解决 劳 动力就 业 80人 , 3
按 照 科 学 发 展 现 的 要 术
构建城 乡一体 了 匕的 基 层 党 建 新 格 局
张 祝 华
党 的 十七届 三 中全会 指 出, 国总体 上 已进 入着 力 破除 我 城 乡二 元结 构 , 形成城 乡 经济社 会发 展一 体化新 格 局 的重要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教育

好的工作思路 ,要有一套好的工作方法 ,要有一支精干高效
的干 部 队伍 ,要 有一 个 处 变 不 惊 的领 导决 策 层 。消 除 城 乡差
L QU INS E 。 8 AO JA H .4
科 学发 展观视 野 下的城 乡一 体化教 育
207 老 区 建 设 0 6 1
LAo QU I J AN HE S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教育
●钟 小 明
[ 提
要 ] 乡一 体 化 教 育要 以科 学发 展 观 为 统领 , 实践 中不 断破 解发 展 难 题 , 实践 中不 断提 升 城 乡文化 品 城 在 在
住 , 实践 中不 断提 高城 乡文 化教 育质 量 。城 乡一 体 化教 育 目标 的 实现是 一 个 长期 的过 程 , 们 要 在 实践 中不 断创 在 我 新 和 总 结 , 升城 乡一 体 化 教 育 的科 学 内 涵 , 统筹 规 划 、 面协 调 发展 以及 可持 续 发 展 的 科 学 理念 深入 贯 彻 到城 乡 提 把 全
一
体 化教 育 的 实践 中去 。
【 键 词 】科 学 发展 观 ; 乡一体 化 ; 育 ; 关 城 教 和谐
【 者 简介 ] 小 明 (9 8 ) 男 , 学硕 士 , 南 师 范 学 院讲 师 , 南 师 范 学 院 党委 宣传 部 干 部 、赣 南 师 院报 》 作 钟 17 一 , 法 赣 赣 《 编
相对较高 ; 而在广大乡村 , 经济基础相对 薄弱 , 村民整体文化
水 平 相 对 较低 ,村 民经 济基 础 相 对 较 差 ,学 校 师 资 力 量相 对 较 弱 ,办学 条 件 较 差 ,教 学 基 础 设施 落后 ,办 学 条件 相对 滞 后 ,学生 整体 素 质 较 差 。在 分析 出这 些 城 乡 客 观存 在 的优 势
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城乡一体化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与融合。
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它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同时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福祉。
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其次,城乡一体化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消除贫困现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方针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
其次,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最后,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四、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中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异仍然较大。
五、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城乡发展的领域深度融合。
其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
第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文章以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例,通过对几个核心概念的解释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加农民收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体系等举措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得出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广西;二元结构[基金项目]基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能力研究(41061013/d010201)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核心概念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而引起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
指导下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统筹规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各方面的一体化,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研发互补、国民待遇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实惠,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统筹城乡发展,而是五个统筹面面俱到。
(二)研究意义
城乡一体化问题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不单纯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
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
学学科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事关社会正义与公平,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事关维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国家安全稳定,事关城市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现状分析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广西发展,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城镇化水平显著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0~2009年,广西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34元增加到15451元,增速为1.65倍,平均增速为16.5%;广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65元增加到3980.44元,增速为1.13倍,平均增速为11.3%;城镇化水平由2000 年的28.15% 提高到2009 年的39.2%,具有广西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尽管党和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历史和经济等原因,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措施不当,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我国社会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
譬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农民工总体上无法融入当地城市,享受不到当地城市待遇,再加上自治区范围内的社保动态管理体系无法建立。
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因此推进制度的创新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
(二)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由于城乡之间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第一、二产业的绝对差值不断扩大(见表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值在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175.3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189.63亿元;同时,可以计算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2%,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36.1%。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值同样在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3969元扩大到2010年的1252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5.2%。
三、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条件下,广西要立足区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大力发
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和增强农业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化,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除二元结构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亟待解决。
第一,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二,加快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城乡科教文卫水平;第三,改革不合理的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加强制度创新。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以新城市主义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山东模式,以城乡统筹规划带动城乡一体化的上海模式,以工农协作、城乡结合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北京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广西作为祖国大西南的腹地,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区情,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即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结论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广西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思考,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
现阶段,广西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吕学山.城乡和谐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3]杨娜.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a].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文集[c].2010.
[4]夏春萍.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农业
经济问题,2010,(6).
[5]刘安炉.破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j].理论导报,2010,(5).
[6]闵行区人民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j]上海农业经济,2010,(3).
[7]高德成.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4).
[8]刘丽萍.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
[9]鲁长亮,唐兰. 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
[10]张琳琳.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j].世纪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