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黑洞不“黑”
霍金的黑洞理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霍金的黑洞理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郭尤子《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3日06版)日前,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介绍了他关于黑洞研究的一项最新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物质坠入黑洞并非代表终结,信息或许能逃离黑洞,甚至进入另一空间。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国外网友甚至直呼此理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没有人去过黑洞,但是关于黑洞的争论在物理学界却由来已久。
作为黑洞理论的重要研究学者,霍金关于黑洞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学界的焦点。
《三体》一书获得了国际上的成功和认可,《星际穿越》也是全球热卖的电影,这些都说明,人类关于宇宙的每一次畅想、每一步探索都振奋人心,魅力无穷。
霍金的新理论主要与黑洞的“信息悖论”有关。
“信息悖论”长期以来困扰着从事黑洞研究的科学家们。
这一悖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黑洞时,信息包含在黑洞之中。
由于黑洞不能永远存在,那么在它最终消失的时候,黑洞内部的信息也会随之消逝。
然而,这却与量子物理学原理相悖。
根据物理学界普遍承认的量子物理学原理,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信息是不可能丢失的。
同理,黑洞的消失应该也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
这样一来,两个理论就产生了矛盾。
对于被吸入黑洞的信息去向何方,学界困扰多时。
如果这个明显的悖论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现存的一些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就会崩塌。
霍金教授提到,如果黑洞与量子物理学中信息守恒原则相背离,那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身的认知也会分崩离析。
1.恼人的“信息悖论”霍金的最新理论为“信息悖论”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口。
他指出:“我认为,信息并非如此前所设想的那样存储在黑洞的内部,而是在黑洞的边界,即所谓的视界上(视界线即黑洞的边界,在此边界以内的光都无法逃离)。
”我们一般认为,光是不能从黑洞中逃脱出来的,但从理论上讲,黑洞并不是全黑的。
黑洞会释放能量,这被称为“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理论认为,会有一些粒子从黑洞的视界线中散射出来。
霍金的感人事迹作文五篇700字

霍金的感人事迹作文五篇700字霍金的感人事迹作文五篇700字“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事业,顽强地向命运挑战。
最终,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霍金的感人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霍金的感人事迹作文篇1很小的时候,爸爸给我讲“黑洞不黑”的故事,让我结识了一位继爱因斯坦之后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
最近,老师推荐我们读《宇宙之王霍金》一文,使我有机会走进这位科学巨匠的内心。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霍金是谁?”我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人生的斗士,命运的强者。
霍金在21岁患上“渐冻症”,当时医生预言他还有两年的生命,可他既没有自怜自哀,也没有坐以待毕,仍然顽强地工作,乐观地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尽管被病魔永远地禁锢在轮椅上但他坚持用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前往办公室,虽然路上引发了几次事故,可每次他都能奇迹般地重新“站”起来;有一次在饭店中,他甚至带着大家跳舞,看他转动轮椅快乐自信的样子所有的客人都被感动了。
不仅如此,我在许多图片中惊奇地发现四十几年来霍金在讲学时,旅游时,接受采访时脸上永远洋溢着微笑。
我很困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他在他饱受病痛的折磨后依然能够笑对人生。
今天,我终于在《宇宙之王霍金》一文中找到了答案,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在他还有大脑能思维还有手指能活动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得到家人的关爱和照顾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能终身追求科学和理想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写到这儿我不禁问自己,今天我学会感恩了吗?我的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长大,我该感谢他们;我的老师呕心沥血地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我该感谢他们;我的小伙伴真诚友善地陪伴我长大,我该感谢他们……。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缕阳光,让我们倍感温暖,让我们更有力量。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奥秘。
《时间简史》这本书便向我们阐述了宇宙的奥秘。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深奥并令人生畏的主题。
其实,要想读懂这本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样的,还让我明白了空间,时间,以及相对论等。
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过什么是相对论“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觉,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可你一个人在那里无聊,发呆,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
就是这样简短的话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脑子里便有许多疑问。
宇宙有没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到底广义相对论准不准确?人类最远能达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极限以致黑洞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但就是这些问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
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让这些都成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的作者更是让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运对霍金却是那么残酷。
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动,就这样,他身残志不残,撰写了《时间简史》,让更多的人爱上了科学!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情。
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宇宙从何而来,他又向何处去,宇宙有一个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他会达到一个终点吗,我们能在时间中返回过去吗?在第一章的结尾,霍金提出了这些问题,一如艾伯特向苏菲提出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哲学中最本源的问题促使苏菲开始思考,并在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学旅程,是时间简史的开篇,霍金也向我们抛出了宇宙学的基础问题,而后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星际迷航》。
演讲稿史蒂芬霍金

演讲稿史蒂芬霍金尊敬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庄重的场合,为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
史蒂芬·霍金是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深奥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视角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史蒂芬·霍金的早年经历。
他于1942年生于英国牛津,是家中的长子。
在他年轻时,霍金展现出卓越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
然而,命运曾给予他巨大的挑战。
21岁那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这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丧失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宇宙的渴望。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坚强的人。
ALS病症逐渐侵蚀了他的身体,导致他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
然而,在这种身体状况下,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他用一台电脑和一种语音合成设备与外界交流,并用一只手操作电脑键盘进行科研工作。
这个设备改进了他的交流能力,也让他的思想得以传达给世界。
史蒂芬·霍金教授的科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黑洞和宇宙论,他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博士论文探讨了黑洞的形成和性质,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之后的研究中,他提出了霍金辐射理论,即黑洞并非完全黑暗,而是会发射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导致黑洞蒸发。
这一理论在物理学的领域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带来了新的启示。
除了课堂和实验室里的工作,史蒂芬·霍金还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工作。
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向普通人解释了复杂的宇宙学理论,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这本书风靡全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畅销书。
霍金教授还为大众科学杂志和电视节目撰写了许多专栏文章和评论,向人们普及宇宙知识,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高智商名人史蒂芬·霍金简介个人资料(2)

高智商名人史蒂芬·霍金简介个人资料(2)时间缝隙至于时光机的关键点,霍金强调就是所谓的“四度空间”,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虫洞”。
霍金强调,“虫洞”就在我们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难看见,它们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
他指出,宇宙万物非平坦或固体状,贴近观察会发现一切物体均会出现小孔或皱纹,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则,而且适用于时间。
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皱纹及空隙,比分子、原子还细小的空间则被命名为“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其中。
史蒂芬·霍金回到过去而科学家们企图穿越空间与时间的极细隧道或快捷方式,则不断在量子天地中形成、消失或改造,它们连结两个不同的空间及时间。
部分科学家认为,有朝一日也许能够抓住“虫洞”,将它无限放大,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可以穿越;另外若动力充足加上完备科技,科学家或许也可以建造一个巨大的“虫洞”。
霍金指出,理论上时光隧道或“虫洞”不只能带着人类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虫洞两端位于同一位置,且以时间而非距离间隔,那么宇宙飞船即可飞入,飞出后仍然接近地球,只是进入所谓“遥远的过去”。
因为在4度空间中,10分钟也许是n小时。
不过霍金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
飞去未来史蒂芬·威廉·霍金表示,如果科学家能够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则,而导致舱内的时间变慢,那么飞行一个星期就等于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当于飞进未来。
霍金举人造卫星为例,指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由于受地球重力影响较小,卫星上的时间比地上时间稍快。
由此,霍金就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宇宙船,可在1秒内加速至时速9.7万公里,6年内加速至光速的99.99%,比史上最快的宇宙船阿波罗10号快2000倍。
船上的乘客就是变相飞向未来,作出名副其实的时间旅行。
四度空间即使是在太空中,万物也都有时间的长度,在时间中漫游,意味着穿越该“4度空间”。
霍金举例指出,开车直线行进等于是在“1度空间”中行进,而左转或右转等于加上“2度空间”,至于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下行进,就等于进入“3度空间”。
史蒂芬·霍金名言

史蒂芬·霍金名言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史蒂芬·霍金名言1、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史蒂芬·霍金2、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史蒂芬·霍金3、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史蒂芬·霍金4、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史蒂芬·霍金5、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
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史蒂芬·霍金6、活着就有希望。
——史蒂芬·霍金7、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史蒂芬·霍金8、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史蒂芬·霍金9、我发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口音对女人尤其管用。
——史蒂芬·霍金10、为了合理的展示这张图标,我真的需要一个四维的屏幕。
然而,由于政府的削减,我只能想方设法提供一个二维的屏幕。
——11、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然而,由于政府的削减,我只能想方设法提供一个二维的屏幕——史蒂芬·霍金12、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史蒂芬·霍金13、时间有没有尽头?——史蒂芬·霍金14、有人告诉我说我载入书中的每个等式都会让销量减半。
然而,我还是把一个等式写进书中--爱因斯坦最有名的那个,E=mc2。
但愿这不会吓跑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史蒂芬·霍金15、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史蒂芬·霍金16、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史蒂芬·霍金17、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
作文素材主题人物事略:霍金,黑洞理论的创立者

史蒂芬·威廉·霍金,国际著名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终身教授。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宇宙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在大学学习后期,患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在美国被称为“卢伽雷氏症”),半身不遂,丧失了说话能力,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头能活动。
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
霍金在大爆炸和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他先后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物理学界的沃尔夫奖等大奖,1989年获“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著有《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宇宙之始》《果壳中的宇宙》《霍金讲演录》《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
现在,霍金被确诊患病已四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一统理论躬耕不已。
【颁奖辞】(1)一个瘦得出奇、全身瘫痪的天才,他的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思想却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宇宙的尽头,探索黑洞的隐秘。
他就是当今的“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非凡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忍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探索,他写出了发行量达上千万册的名著《时间简史》,推动了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他不能写,不能说,只能坐在轮椅上思想,属于他的世界很小很小;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遨游,解开了宇宙之谜,属于他的世界又很大很大。
他的《时间简史》,让我们在威严的科学面前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曲高和不寡,身残志犹坚!霍金,他向宇宙展示了人类的力量。
霍金7大惊世预言有哪些?会实现吗?

霍金7大惊世预言有哪些?会实现吗?霍金给全世界留下了霍金7大惊世预言,最出名的就是2032地球毁灭。
那么,2032地球毁灭会预言成功吗?下面,橙子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霍金7大惊世预言。
霍金的确热爱预言,而且“逢赌必输”也早已是他的个人标签之一,但是他的预言,显然不会像这样的“预言”一样,毫无技术含量。
不信?我们来看看在过去一年里,霍金都作出了哪些虽然耸人听闻,但合乎情理的预测:1、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只剩下100年由于现代医疗条件改善,一个人想要活过100年似乎也没有那么艰难,但在去年5月,霍金指出,人类可能仅能在地球上再待100年(《连线》(Wired)杂志报道)。
这个期限与霍金在2016年预测的1000年相比,有了明显的转变。
霍金在他的BBC科学系列片《明日世界》(Tomorrow’sWorld)中表示,气候变化、早就应该发生了的小行星袭击,流行病以及人口增长,都有可能会是百年后世界末日的罪魁之一。
也有人说霍金预言2032地球毁灭,这个语言不知道是不是霍金说的,但是可以肯定这个不会是真的。
2、人类必须尽快殖民另一个星球在去年BBC发布的新纪录片《斯蒂芬·霍金:远征新地球》中,这位物理学家解释了他的预言:很快,人类这个物种将不得不离开地球,在宇宙飞船或其他星球上生存繁衍。
他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努力发展出多行星文明,并落户于其他世界,我们这个物种可能会在下个世纪内消亡。
霍金最早在2016年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预测,去年他又重申了一次,并提供了他为什么认为这项预测即将成为现实的支持材料。
霍金在纪录片中报道说:“虽然在某一年地球上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很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累积下来,在接下来的一千或一万年内变得接近确定。
”(报道)3、地球会变得像金星一样热去年7月,霍金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全球变暖的结果将会非常糟糕,地球将“变得像金星一样,气温高达250°C,天上下着硫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蒂芬·霍金:黑洞不“黑”
作者:秦鹏
来源:《求知导刊》2014年第02期
大多数物理学家若是敢愣头愣脑地写篇论文,宣称“根本没有黑洞”——至少没有我们平常想象的那种黑洞——估计都会被列为二百五。
但若提出来要重新定义这些宇宙怪兽的人是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这就值得大家正经考虑一下了。
在一篇在线发表的论文中,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作为现代黑洞理论的创立者之一,推翻了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的概念。
所谓事件视界,是被认为包覆于每个黑洞周围的不可见的边界。
一旦进入了这个边界,包括光在内的一切都将永无逃离之日。
霍金在他这次惊世骇俗的主张当中,以温和得多的“表观视界”(apparent horizon)代替了事件视界。
表观视界只会暂时地禁锢物质和能量,最终还是会把它们释放出来,尽管已是面目全非。
“在经典理论中,什么都不能从黑洞中逃脱。
”霍金对《自然》杂志说。
然而量子理论却“意味着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
若要完满地解释这一过程,这位物理学家承认,人们需要一个能将引力和其他基本自然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然而这个目标已经令物理学家上下求索了接近一个世纪。
“正确的解答,”霍金说,“依然是不解之谜。
”
霍金1月22日将论文发表在了arXiv预刊本服务器上。
他为其取了个古怪的标题《信息留存与黑洞天气预报》(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for Black Holes)。
这篇论文是根据2013年8月他通过Skype在加利福尼亚圣芭芭拉市凯维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整理而成的,目前还没有接受过同行评议。
火墙的困扰
霍金这项新的研究旨在解决所谓的黑洞火墙悖论。
自打由凯维里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玻尔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及其同事提出来,该悖论已经折磨了物理学家们差不多两年。
在一项思想实验中,研究者对一名不幸落入黑洞的宇航员的命运提出了追问。
事件视界的存在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简单而直接的数学推论。
1915年下半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还不到1个月,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便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指出了这一点。
长久以来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在这一场景中,宇航员在越过事件视界之时还是无忧无虑的,浑然不知即将到来的霉运。
之后他被慢慢拉向中心,途中身体被拉伸得越来越细长,浑如一根兰州拉面。
最终他将在奇点——理论上密度无穷大的黑洞中心——被压缩得无影无踪。
然而在细致分析这一情景时,玻尔钦斯基的团队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描述小尺度粒子行为的量子理论将之前认为的情形完全改变了。
他们说,量子理论决定了事件视界事实上必然是一个高能区域,或者说是一道会把宇航员烧成薯条的“火墙”。
结果是学界一片人心惶惶,因为火墙理论遵守了量子理论,却难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兼容。
根据广义相对论,自由跌落者感知到的物理定律在宇宙中的各处都应当是一致的,不管他是在落向黑洞还是飘行在空寂的星际空间。
对爱因斯坦来说,事件视界实在是个平淡无奇的所在。
被抛弃的视界
现在,霍金提出了简单得令人心痒的第三种观点。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依然完好无损,但黑洞不再拥有一个火爆的事件视界。
他的观点的核心是,量子效应在黑洞周围造成了狂暴的时空涨落,以至于无法存在一个平滑的边界面。
霍金提出了“表观视界”来替代事件视界,这个概念指的是试图逃离黑洞核心的光线被禁锢之处。
根据广义相对论,对稳定的黑洞来说,这两个视界是相同的,因为试图从黑洞内部逃脱的光线抵达事件视界之后便再无前途,就如同被困在了跑步机上。
不过原则上这两个视界也可以不是一回事。
如果黑洞吞下了更多物质,事件视界便会膨胀,超过表观视界。
20世纪70年代,霍金还提出过一种相反的情形:黑洞会因为发出“霍金辐射”而慢慢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来讲事件视界会变得比表观视界还小。
霍金的最新理论认为表观视界才是黑洞真正的边界。
“没有事件视界意味着没有黑洞——假如我们将黑洞理解为光线永远无法逃脱的区域。
”
“霍金设想的情形听上去挺有道理。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艾伯塔大学的物理学家、黑洞专家唐·佩奇(Don Page)说。
他曾于20世纪70年代与霍金合作。
“你可以说否定事件视界的存在挺激进的。
但我们探讨的问题高度符合量子条件,就连时空尚且含义模糊,更别提是否存在一个可以被视作事件视界的明确区域了。
”
对于霍金提出的黑洞可以没有事件视界的观点,佩奇是接受的,但他质疑单此一说是否足以解决火墙悖论。
他告诫称,哪怕转瞬即逝的表观视界也会造成与事件视界同样的问题。
与事件视界不同,表观视界会最终消失。
佩奇指出,霍金将一种“原则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逃离黑洞”的极端场景呈现于世人面前。
霍金并未在论文中明确指出表观视界消失的方式,但佩奇推断,当其收缩到一定尺度,便有可能在量子力学和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消失。
到时候曾被黑洞困住的一切都将被释放,尽管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如果霍金是正确的,那么在黑洞的中心甚至可能并不存在奇点。
实际情形可能是,物质只是被暂时困在表观视界下面。
表观视界在黑洞引力作用下逐渐内移,但永远不会被挤压到中
心。
物质携带的信息不会遭到毁灭,但会被搞得乱七八糟,以至于当其经由霍金辐射被释放出去的时候,形式已经大为不同,基本上不可能再依据它推断出当初被吞没的是什么物体。
“这比复原一本被你烧成灰的书还要困难。
”佩奇说。
在论文中,霍金则将这种反推比作天气预报: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很难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然而,玻尔钦斯基对于没有事件视界的黑洞是否存在表示怀疑。
他认为足以抹掉事件视界的狂暴涨落在宇宙中太过罕见。
“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中,黑洞的视界与太空中任何其他区域并无太大区别。
”玻尔钦斯基说,“我们从未在附近空间观察到时空涨落:这种现象在大尺度上实在太罕见了。
”
曾经师从霍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理论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Raphael Bousso)说,这个最新的观点反映出在物理学家眼中,火墙可能的存在是多么的“讨厌”。
然而他对霍金的解决方案还是持谨慎态度。
“相对于火墙的存在,黑洞不存在一个有去无回的视界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更容易造成问题。
”他说,“可是霍金发表其第一篇关于黑洞和信息的论文足有40年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仍未休止,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它们的重大意义。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