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

合集下载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陈邦怀(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台 234000)摘 要本文采用宿州市1957年至2006年共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宿州市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宿州市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趋势增温变暖,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以后,其中1994年是我市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拐点,1994年以后,我市气温突变,表现为我市气温进入一个迅速增温时期;零下10℃的极端最低温度和大于35℃的高温日数趋于减少。

列举了增温所带来的主要观测事实,并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我市增温的影响以及增温可能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温突变 气候变化 观测事实 应对措施引言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由于其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自然变动范围,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宿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受到低纬和中高纬度各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灾害频繁,气候具有脆弱性和复杂多变性的特点。

在全球乃至中国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宿州市是否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宿州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量之一温度的统计分析,找出其气候演变特征和规律,揭示出本地区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和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适应和减缓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宿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的选取及分析方法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由气候平均状态或气候变率的变化引起,因此,研究某地的气候变化,应将观测资料分解为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部分,既考虑平均状态的变化,又考虑气候变率的变化。

为了宿州市资料时间序列的统一性,本文选取宿州市和各县站1957年至2006年(部分选取到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10℃和≥35℃的日数、逐年平均气温等50年来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

宿州自然条件

宿州自然条件

3.1.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对建设项目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地震条件。

3.1.1.1地理位置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北纬33°18''~34°38'与东经116°09'~118°10'之间,史有“皖北大门”、“徐南形胜”之称,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县市接壤,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市域东临洪泽(湖),西接芒砀(山),南濒涡淮(河),北驾故黄(河);襟蚌埠带徐州,望连云(港)接亳(州)商(丘)。

全市处于淮海经济区腹地,是陇海经济带的龙头,又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宿州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四县一区,共1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全省总面积的7.6%,耕地面积66.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97%;总人口59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

本项目位于宿州经济开发区内。

根据现场踏勘,建设项目东西北三侧均为园区已征用地,目前为菜园和农田;南侧为铁路运河和101省道和京沪铁路;东侧约360米分布着谷家民居,当地政府已对村庄做出了搬迁规划,村民将安置在功能区规划的住宅区内。

3.1.1.2地质地貌宿州市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端,地貌要素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

丘陵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面积5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地 6.1%;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的京沪铁路两侧,海拔200-250m,少数高达250-395m;低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埇桥区东北部和灵璧九顶、渔沟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100-200m。

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四周,面积2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2.9%;台地分为两类,一是剥蚀堆积台地,易旱,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另一类是沉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泗县东南墩集一带。

平原是宿州市地貌中的主体,面积8897.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以1/5000~1/10000的比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呈缓倾斜状。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1、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是什么气候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扩展资料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安徽气候特征

安徽气候特征

82
六安
74 73 78 合肥 肥东
肥西
全椒
90
巢湖
83
6 18
庐江 桐城
6
无为
88
霍山
72
舒城
含山 和县 马鞍山 90 当涂
87 86 83
芜湖
35
6 6
铜陵 繁昌
6
芜湖县
97 116
庐江 桐城
95
无为
7
郎溪
90
89 71
铜陵 繁昌
86
芜湖县
59
郎溪
27
岳西
25
17 22
潜山 太湖
14 25
枞阳 安庆
(四)旱涝急转
受典型季风气候的影响,全省降水量不仅存在明显的 年际变化,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往往出现“前涝后 旱”、“前旱后涝”,甚至导致“旱涝急转”现象。 例如1991年全省夏季大涝之后,9~12月出现连续3个 月的秋冬连旱,造成“前涝后旱”;1982年6月中旬之 前,全省持续干旱少雨,6月下旬开始降水迅速增多, 并且7~8月降水异常偏多,导致严重洪涝,出现“旱 涝急转”。
60 40
泗县
20 10
天长
明光
0 -10 -20
黄山市
安徽省各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冬季低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全年无霜期变长 ;近10年来高温日数增多、极端最高气温升高; 倒春寒、寒露风明显减少; 小雨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增多,极端强降水概率增加; 雾霾日数增多。
江淮之间:以蔬菜、水稻、棉花、小麦为主;
沿淮淮北: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为主。
砀山 肖县 淮北 毫州
16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体 , 占全市 总面 积 的 9 %. 约 1 1 3 地表 水 资源贫 乏 , . 地下 水资源 丰富
宿州南靠淮河 , 东临洪泽湖 , 北面有黄河故道. 全市地表水资源较贫乏 , 且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 但地下 水资源丰富.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 3 . 亿 m , 48 0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65 3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 的2 %, 0m , 2 全省人 均 水资 源量 的 5 % ; 5 亩均 水资 源 占有 量为 40 , 6m3为全 国亩 均水资源 量 的 2 %, 省亩 均水 资源 量 的 6 全 4 %. 6 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 .6 m . 77 亿 3宿州市地下水 资源十分丰富 ,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 1 . 38 亿 m ;0 以下中、 34m 深层地下水 , 储量也很丰富. 在浅层地下水尚未充分开采利用之前, 深层地下水尚不 中、
能 作为 主要开 采对 象 , 只能部 分开 采用来 弥补 局部浅 层地 下水不 足 和地 表水 受到 污染破坏 地 区的用水 .
1 4 低产 土壤 分布 广 .
北部 黄泛平 原 地 区均为 潮土分 布 区 . 土含 可溶性 盐 类 较多 , 潮 有些 地 方 常有盐 碱 ( ) 现象 . 渍 化 中部残 丘 岗地 主要 分布 着黑 色石灰 土 、 山红土 、 山黄 土等 , 般 土层浅 薄并 常夹有 碎石 , 一 水土 流失较 为严 重 . 南部 河间
保护 , 实现 农业 的 可持 续发展 , 具有特 别重要 的意 义 . 通过调 研发 现 , 州市农 业 生态环 境存在 着 土 宿
地 质 量退化 、 土流 失加 重 、 环境 和矿 区生 态环 境 污染严 重 、 业 污染加剧 等诸 多问题 , 解决这 水 水 农 为 些 问题 , 者针 对性 地提 出了一 系列 的保护 对策 和措施 . 作 关键词 : 州 市 ; 业 生态环境 ; 宿 农 存在 问题 ; 保护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 5 2 X 9 文件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1 4 3 2 0 )1 0 4 5 1 0 —2 4 (0 7 0 —0 7 —0

宿州市城西水源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宿州市城西水源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2021.01科学技术创新引言水是人类及自然界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工农业污染的输入,地表水环境状况已不容乐观。

相比而言,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之中,由于众多隔水层的存在,其储存环境相对封闭,不易受外界污染,这恰恰是地下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的优势所在。

有研究统计,在华北平原,有超过1亿人口的日常用水来自地下水,且地下水已占据总淡水供应的90%[1]。

宿州是一个极其依赖地下水资源的城市,《2019年宿州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19埇年桥区总用水量为3.3147亿m 3,其中地下水用量高达2.091亿m 3。

城西水源地作为宿州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每年可向城区近60万人口供水5400余万m 3,其水质的优劣事关重大。

近年来有关宿州市地表水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地下水水质问题并未受到相应的关注[2-5]。

基于此,本文以宿州市城西水源地浅部含水层(一含和二含)中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采样并测试其常规离子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水质评价指标(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内梅罗污染指数、钠百分比)分析,对水样进行系统的水质污染、饮用和灌溉评价,以期为后续宿州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含水层简介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

宿州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气候分明。

年均降水量为865mm ,且降雨集中于6至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

年均气温为14.6℃,最低气温为-23.2℃,最高气温达40.3℃。

依据地下水贮水介质的特征及含水孔隙的类型,研究区主要含水层从浅至深依次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碎屑岩类孔隙含水层、碳酸盐岩类含水层以及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层。

宿州

宿州

宿州百科名片宿州市城区鸟瞰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

2006年,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市”,1994—2007年,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中文名称:宿州外文名称:Suzhou 别名:埇桥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埇桥等1区4县政府驻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胜利路电话区号:0557(+86) 邮政区码:234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北部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17万(截至2007年末) 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皇藏峪风景区等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火车站:宿州站等车牌代码:皖L 市花:月季市树:银杏目录1行政区划市辖区1行政县1历史文化综述1建制沿革1民俗风情方言1风俗1文化遗产1交通运输铁路1公交、出租车自然资源经济环境1饮食休闲饮食1购物1娱乐1特产1旅游名胜皇藏峪风景区1中国梨都砀山1五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1钟馗画、奇石之乡1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1蕲县古城遗址1林探花府1闵子骞祠1淮海战役会议遗址1圣泉寺宿州高校省际交流图册解说展开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市辖区宿州市【埇桥区】面积2868平方千米,人口178.5万。

邮政编码234000。

辖11个街道、15个镇、9个乡:埇桥街道、沱河街道、道东街道、东关街道、三里湾街道、南关街道、西关街道、北关街道、汴河街道、三八街道、城东街道、符离集镇、芦岭镇、朱仙庄镇、褚兰镇、曹村镇、夹沟镇、栏杆镇、时村镇、永安镇、灰古镇、大店镇、西寺坡镇、桃园镇、蕲县镇、大营镇、杨庄乡、支河乡、解集乡、桃沟乡、顺河乡、蒿沟乡、苗庵乡、永镇乡、西二铺乡。

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实习报告(1)

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实习报告(1)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地区实习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 12地质工程姓名:学号:时间: 二零一三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实习区概况第二章实习区地质背景第三章实习过程结语前言实习目的: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我们夹沟——皇藏峪地区地质发展过程。

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矿石,岩石以及岩层产状和地质现象,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础。

实习时间:2013年9月26——29日实习地区: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地区指导老师:陈松、巩伟实习日程及路线:1、2013年9月26日天气晴宿州学院——藕山——八山——宿州学院2、2013年9月27日天气阴宿州学院——大五柳——钓鱼台——小尖山——宿州学院3、2013年9月28日天气阴宿州学院——黑峰岭——宿州学院4、2013年9月29日天气晴宿州学院——皇藏峪——宿州学院实习工具:罗盘、地质包、地质锤、卷尺实习内容:1、学会使用罗盘;2、 认识常见的岩石(如灰岩、白云岩、页岩);3、 观察风化、褶皱、断层及地质现象;4、 学会并练习岩石产状的测量(走向、倾向、倾角);5、 学会记录实习过程与结果。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宿州位于安徽北部,北临江苏省徐州市。

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另有徐高、连霍高速纵横穿过全市。

宿州地域辽阔,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地台的路西隆起南段,南与杨子地台相毗邻。

杨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陆陆碰撞,使华北地台南缘转化为活动陆缘,形成了徐州——宿州弧形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起本区以沉降为主,形成了广阔的堆积平原。

北部为基岩裸露区,山脉走向为北北东西,官山为最高峰,海拔408米,其他山丘多在100——300米。

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地质条件使本区形成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

本区在地层区划上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除上奥陶统到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
1、安徽省有哪些市
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
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
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
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1)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1.安徽:
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
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

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

下辖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
铜陵、宣城、池州、黄山等16个地级市。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
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
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

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
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
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
化试点省份。

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75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16年增长8.5%。

2.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
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省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共辖4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

辖区面积最大县、市、
区分别是金寨县、宁国市、埇桥区。

共辖255个街道办事处,1249个乡镇。

其中946个镇,303个乡
(7个回族乡,1个回族满族乡,1个畲族乡)
3.位置境域: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

地理位置
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

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参考资料:
网络-安徽
2、宿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宿州市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光照充分,雨量适中,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
气温15.7°C,无霜期约210天,降雨量约1000毫米。

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稀少。

春季冬转夏的过渡季节,北方冷高势力衰退,副热带高逐渐加强,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

由于冷暖空气活动
频繁,天气多变,有时连阴,对春种不利。

夏季太平洋偏高,为一年
中最强盛的阶段,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多雨。

雨季一般从6月下旬
结束,雨量集中,暴雨日数不多,但强度大,常易造成洪涝灾害。


季为夏转冬的过度季节,太平洋付高南撤东退,北方冷高压加强,气
温降低,雨水减少,经常出现秋旱,但也有一些年秋绵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