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 独 奏 者 为 伴 奏 者

合集下载

论萨克斯在《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的演奏分析

论萨克斯在《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的演奏分析

论萨克斯在《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的演奏分析1. 引言1.1 介绍《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是法国音乐家希隆·德梅西尼在1892年创作的著名作品,作为萨克斯独奏和管弦乐团的合作曲目,这首作品被认为是萨克斯乐器的经典代表之一。

在这个作品中,德梅西尼充分展现了萨克斯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风格特点,展现出威尼斯狂欢节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这首曲目中的萨克斯独奏部分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和表现力要求,被认为是萨克斯演奏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的演奏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萨克斯乐器在音乐表演中的魅力和特点,探索萨克斯演奏在音乐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1.2 介绍论文主题本文将探讨萨克斯在音乐作品《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的演奏特点。

通过对萨克斯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角色定位、音色变化、节奏和速度控制以及情感表现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深入剖析萨克斯在这首作品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以及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通过对萨克斯的演奏特点进行总结和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萨克斯在音乐演奏中的发展前景,并且进一步探讨其在音乐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挖掘萨克斯这一乐器在《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的独特魅力,为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萨克斯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萨克斯乐器是一种管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它的音色柔和、圆润,适合表现多种情感和情绪。

萨克斯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指法和表情。

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吹气的力度和口形来控制音色的明暗变化。

萨克斯的指法复杂多变,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各种音阶和音程的变化。

萨克斯在《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与变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曲家通过巧妙的编曲和演奏技巧,充分展现了萨克斯的音色特点和表现能力。

萨克斯在作品中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展现其华丽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共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氛围。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11、锅庄舞(即圆圈舞)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

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

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

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5、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藏族舞蹈服装有什么特征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

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

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

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西藏,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

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

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怎么把音乐变成伴奏

怎么把音乐变成伴奏

怎么把音乐变成伴奏伴奏是音乐制作中常见的元素,它可以为歌曲或乐曲增添节奏,同时也能为歌手或乐器演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和伴奏环境。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将一首完整的音乐转换为纯粹的伴奏,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作、练习或演奏。

那么,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将音乐转变为伴奏。

1. 寻找原始音轨要将音乐变成伴奏,首先需要找到原始音频文件或音轨。

这通常可以在专辑CD、音乐应用或在线音乐平台上找到。

找到所需的音乐后,将其导入到音频编辑软件中。

2. 分离音乐与人声人声通常是歌曲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但当我们希望将音乐转变为伴奏时,人声却可能成为干扰。

因此,分离音乐与人声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现在有许多音频编辑软件和在线工具能够自动分离人声和音乐,你可以尝试使用它们来实现这个目标。

3. 删除或降低人声音轨分离人声后,你可以选择删除或降低人声音轨。

如果你完全不需要人声,那么将其删除即可。

但是,如果你希望保留一些人声元素作为指导参考,你可以选择降低人声音轨的音量,以便人声与伴奏更好地融合。

4. 调整音频平衡在将音乐转变为伴奏时,我们需要确保乐器和节奏部分能够突出,并与人声完美融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音频平衡来增强或减弱特定乐器的音量。

通常情况下,鼓、贝斯和其他节奏乐器是伴奏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的音量提高,使其更加明显。

5. 精细调整和均衡对于更高级的音频处理,我们可以进行精细调整和均衡。

这可能包括增加频谱中的特定频率范围,以突出某些音轨或乐器。

我们还可以使用均衡器来调整不同乐器之间的声音分配,以获得更好的混音效果。

6. 添加特效在将音乐转变为伴奏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考虑为其添加一些特效,以使其更具创意或适应特定场合的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添加混响、延迟或合唱效果来改变声音的空间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压缩或失真效果来增加动态范围或创造独特的音色。

7. 导出伴奏一旦你完成了对音乐的调整和处理,现在可以将其导出为伴奏文件。

浅论笙的伴奏艺术

浅论笙的伴奏艺术
或 削弱 其 个 性 , 而有 利 于 独奏 乐 器 的发 挥 。 从
其 次 , 区分不 同乐 器 的演奏 特点 , 用不 同的伴 要 采 奏方 法。不同乐器有不 同的特 性和 不同 的演 奏方法 , 在 演奏乐 曲时也有 自己的特点 。以唢 呐和笛 子为例 : 唢呐
的音量大 , 气息消耗 量 大 , 在伴 奏 时应 当把 笙 的音量放 的大一点 , 以配合 唢 呐大 音量 , 分句 时 , 句子 略短一 些 , 给唢呐独奏者 留下充 分的换气 时间 ; 而笛子 的音量较之
[ 关键词 ) 伴 奏 ; ; 特性 艺术处理 ; 责任
( 中图分类号 J3 .2 6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9 4 3 (0 1 0 . 0 8 0 10 . 7 3 2 1 )2 0 6 . 4 责 。这是做好一切音 乐的基础 , 也是对伴 奏者 最基本的 要求 。它要求笙伴奏 者尽 可能 的深入分 析作品 , 了解其
须明确的是伴 奏者在 演 奏活 动 中的 责任 。只有对 伴 奏
者 的责任有 了明确的 了解 , 才可 以在 演奏 活动 中摆正伴
奏的位置 , 摆正心态 , 能有 的放 矢 地采 取一 些合 适 的 才
手段和技巧 , 和独奏 者一道帮助 其更好 地表 现音乐 。因 此, 总的来讲 , 笙伴奏 的责 任 是协 助独 奏 者更好 的 表现
独奏者共 同商讨 乐 曲 的艺 术 处理 , 确 定 笙伴 奏 谱 , 来 这 就给笙伴奏者 的担 子加重 了许多 , 求其 有一 定 的配伴 要
第3 l卷 第 2期
湖北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Ju a o bi o l nvrt P i sp yadSc cec ) o rl f n Hue N r i s y( h ooh n oi Sine ma U e i l l a

《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原文《琵琶行》原文《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琵琶行》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原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花粥王胜男《出山》的完整歌词

花粥王胜男《出山》的完整歌词

花粥王胜男《出山》的完整歌词《出山》是歌手花粥的一首歌曲,由花粥作词,王胜男和花粥演唱,发行于2018年9月28日,收录于专辑《粥请客》中。

《出山》歌曲歌词在夜半三更过天桥从来不敢回头看白日里是车水马龙此时脚下是忘川我独自走过半山腰山间野狗来作伴层林尽染百舸流秋风吹过鬼门关一瞬三年五载品粗茶食淡饭六界八荒四海无人与我来叫板人间荒唐古怪竹林外有书斋匿于此地畅快偏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是我装模作样在瞎掰还是他们本就心怀鬼胎有人不知悔改迷雾中混淆黑白在情怀里市侩旁人不敢来拆穿看似时来运转实则在顶风作案待曲终又人散这一出还有谁在围观在凡尘修炼二十载听闻水能滴石穿帝王豪杰风云变幻敌不过桑田沧海我不关心谁的江山只眷恋两小无猜兴风作浪不稀罕只身固守峨眉山一瞬三年五载品粗茶食淡饭六界八荒四海无人与我来叫板人间荒唐古怪竹林外有书斋匿于此地畅快偏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是我装模作样在瞎猜还是他们本就心怀鬼胎有人不知悔改迷雾中混淆黑白在情怀里市侩旁人不敢来拆穿看似时来运转实则在顶风作案待曲终又人散这一出还有谁在围观悄悄配唠唠叨叨随便瞧瞧我凑凑热闹客串也别太潦草吃的生蚝要蘸个酱料悄悄你唠唠叨叨随便瞧瞧你凑的热闹听到你做个记号请装进书包别四处招摇有人迷途知返便是苦尽甘来一瞬三年五载曲终又人散《出山》歌曲争议2018年9月,花粥和王胜男合作的《出山》编曲被网友发现并不是她们自己做的,而是来自德国说唱歌手Kram D的《Anders Als Ihr》。

《出山》则是由王胜男购买了《Anders Als Ihr》编曲的使用权之后由花粥重新作曲和填词作成的。

由于《Anders Als Ihr》的伴奏是由制作者BachBeats公开在国外音乐制作网站上的,而王胜男付费购买了这个伴奏,两人也在作品中注明了音乐制作为BachBeats,所以实际上这首歌曲并没有构成实质上的侵权,其性质和说唱歌手购买一些别人制作的伴奏混成自己的Mixtape是一样的。

探析艺术歌曲《黄昏有感》的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

探析艺术歌曲《黄昏有感》的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

本律动的节拍强弱规律发生变化,并且从13小节处伴奏织体变为柱和弦的形式,八分音符的运用使乐曲的流动性增强;B乐段(26-48小节),由c、d和c1三个乐句组成,调式从C大调开始,转调进行到c小、g小调。

其中在35-39小节中,在大量地运用了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不仅使音乐的情绪也变得更为忧郁,而且也让乐曲宣叙调的情绪更加浓郁。

而在40-48小节处,乐曲从属调g小调开始,结构上为不规则的3+3+3形式;C乐段(49-77小节)有e和e1两个乐句组成,从b E大调开始转调进行到b B大调,最后结束于g小调。

这一乐段的主题材料源于之前,作曲家通过模进的手法使音乐旋律不断变化,并在这种频繁的转调中乐曲他也达到最高潮;之后是一个2小节的间奏片段;D乐段(80-105小节)由再现的a1句和f句构成,其中f句是一个长大的结构形式,调式调性也回归到主调F大调;最后的106-110小节是尾奏部分,和声是一个属驻地进行,旋律则运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一个平静、流动的音乐情绪与色彩得以回归再现。

(二)歌词内涵艺术歌曲《黄昏有感》中的歌词选自著名诗人康佩的一首抒情作品,作曲家也借该作表露自我近期的遭遇以及晚年心态的一些变化。

莫扎特在这首艺术歌曲中,通过A、B、C、D四个部分来构建一个主题,以此讲述在一个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月亮徐徐升起,一位刚刚离世老人的灵魂到处飘荡,然后回到自己墓前,看到瞻仰自己好友哭泣、流泪,最后眼泪化作皇冠上镶嵌的珍珠,从而表达了对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

A乐段歌词为:“Abendist's,die Sonneist verschwun……”,整体营造烘托了非常静谧、安逸、舒适的环境氛围,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惋惜与悲痛之情,也预示了作者感受到自己即将结束的人生。

B乐段歌词为:“Ausist unser Spiel……”,段落的情绪也与第一段相比更为严肃,且柱式和弦与大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钢琴伴奏织体,更加突出与加深了这种情绪的渲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填满容器到点燃火把
常州市小河中学马红燕
【摘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流意识。

如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历史教育领域内一个长远的课题。

本文立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三方面探讨教学中贯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质疑探究操作体验协作交流
【正文】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应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主体性教学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操作为主线、合作为主流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扶持下,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知识探求的全过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流意识,震荡着每个教育者的心灵。

如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历史教育领域内一个长远、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教师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笔者就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力求提高。

一、在质疑探究中求创新
“为学患无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求得解决的过程。

质疑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无疑而生疑,有疑要思疑,思疑要解疑;要抓住教学契机(在解决教训重点、难点时,在得出新的规律时,在知识容易混淆时),组织学生多方思考,大胆质疑,并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有创见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七年级《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一节中,一学生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现
出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几种观点:(1)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2)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炕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又如: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一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学生独特的发言在我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

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各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这种敢于质疑,又敢于探究的态度,表现了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学习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一个个矛盾,组成问题的阶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

即便是在探索中出现了知识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在点拨学生自己矫正失误的同时,也应充分保护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让学生继续保持和发扬大胆质疑的创造精神。

二、在操作体验中求发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历史知识,通过自主操作,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令人终身难忘。

教学操作化,既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适度的形式淡化”原则,又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去发现新知,培养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节中,我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

学生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又如:在七年级下册《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节中,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带领学生走向“雕版印刷术”:“你想走入时光隧道吗?想亲手试一试雕版印刷吗?快快行动起来吧!”学生们早就跃跃欲试,拿出准备好的小刀、橡皮(或土豆、萝卜)开始刻字,有的同学甚至在家就刻好了带过来。

最后把大家的作品用印泥印在白纸上,一起欣赏,一起讨论雕版印刷的优点和缺点,使知识在动手中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掌握。

学生们感觉到原来遥远的历史是可以这么近
距离地触摸,他们的知识积淀和综合能力原来是可以这样发挥。

“操作体验”使历史教学更加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历史课的亲和力;使得历史与现实兼容并蓄,比枯燥地探讨纯粹的历史问题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心理学大师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自主操作,不仅提供了直观经验,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领悟。

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历史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增进热爱历史的情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在协作交流中求发展
“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靠保证。

合作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新的意义的建构;还可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调控,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促使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交流中发展。

我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个性特征、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共同进步”的原则,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例如: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就宛如一幅全景式的生活画卷,涵盖了宋朝的衣着打扮、饮食特点、建筑式样、交通旅行、喜庆习俗等诸方面,涉及面广,条块较多。

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法来进行教学。

从课题确定到分组,从收集材料到交流筛选材料,从编演历史短剧到编写历史手抄报等,全班50位学生都出谋划策,发表意见。

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显其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

各合作小组分别领取任务后,通过查找资料、网上搜索、收集仿制文物、排练节目来完成对宋朝社会风貌的呈现。

“吟诗赏画话宋朝”“古今美食东坡肉”“《金蛇银舞》论服饰”“乘轿坐车游东京”……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和磨擦中产生,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在协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自身存
在的价值,他们思有所得,学有所获,同时也体会到了钻研与探究、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学生学会了参与讨论,,学会了表白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倾听同学的发言和吸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在合作学习中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出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体验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读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成为乐此不疲的探索与进取,成为相互协作的交流与汇合,成为充满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最终达到“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的理想教学境界,使历史学科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

(曾获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