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
瓯剧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 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 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 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 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 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 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 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 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 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 [反紧板]等。
蓝色字体1和2大组读,红色字体3和4大组读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翻开课本p47页, 让我 们一起读一读课本里 对瓯剧的介绍吧。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 称( “温州乱弹” )较有影响的传统剧 《高机与吴三春》 目(《阳河摘印》)、( )以 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 )等。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1.瓯剧又称"温州乱弹"。
(
) )
2.瓯剧是我国400剧种之一。(
3.瓯剧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宫廷故 事和历史题材。 ( ) 4.瓯剧以" 书面温话 "作为舞台语 言。 ( )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派两名 代表(一男一女 ).两名代表选择一个 组合,一起表演一个节目,台词自 拟。(比赛会分名次,参加比赛者 均有奖品,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 3分,第三名得1分。每人只有一票, 郑老师有五票。)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1942年1月生,温州市区人。 国家一级演员。曾任瓯剧团副团长, 艺术指导,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兼任浙江省剧 协常务理事、温州市剧协副主席。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孙来来,1954年 入“胜利乱弹”剧团(瓯剧前身) 习艺,攻武生行。
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温州民间风俗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 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 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 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 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 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 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 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 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 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 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 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 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 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 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 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规范与创造──我对瓯剧表演艺术的一点理解

前 相反 它是在不断创造 他 众们仿效 创造
, 、
不断更新中发展 的
,
欧剧
、
因 父死 母 亡
,
,
家境败 落
。
艺术 有其相 对 稳 定性 的 一面 因而被 许多表演 者 沿袭
,
观
逼 得他 和仆 人流落 在坟庙
,
但欧剧 的 本身特点
要求不断得 到
,
岳父 得悉 后欺贫 爱 富 得小姐两次赠 银
, ,
,
它们还必须不断变化
,
不断创造
,
,
不断推陈
、 、
出新 综观 欧剧三 百 多年的历史 它 的 音乐 ( 声腔 旋 律 板式 等 ) 文学 ( 剧本 结构
、
物性格
3
、
依据不 同 人物 选 择不 同 的规 范 ; 规 范 的尺 度
,
)
、
语言
( 韵律 )
表演
规 范 动作强 调 到 位
.
既不温
,
( 唱 念做打 )
,
,
字 正 显出 了
,
也从规 范 的 角度考虑
终于很好地塑造 了 人
甚 至 同一个演 员演 唱 同 一 种 曲调 抒发不 同人物 的 感 情
即使一位演员可以调动积累
的 表演动作
,
,
依 据剧情贴上去 自己
。
在欧剧 艺术 形式的规 范中 只 有它的审 美属性
,
,
、
但那些贴 上 去 的 表演动作必 然带乍 自
:
美学原 则是 不可 改变 的 而 那 些 具 体 的 行 为规 范 ( 表 演 力
、
然形态
1
、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的文化探究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的文化探究发表时间:2016-09-20T11:26:56.9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景娜[导读] 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摘要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瓯剧也叫“乱弹”,1959年改名为“瓯剧”。
瓯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代又一代“瓯剧人”坚持的结果。
它由艰难生存到喜获重生。
涌现了很多著名的瓯剧表演艺术家,陈茶花、邱一峰、叶啸峰、叶在湄、方汝将等。
他们为瓯剧付出了艰苦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瓯剧的小生是“上四脚”之一,在瓯剧中有“生”者,主也之说法。
往往也是瓯剧最高水平的代表。
关键词声腔特点演唱方式唱腔语言一、瓯剧声腔唱法的技术含量与情感契合1.瓯剧小生声腔的用声特点本论所指的“唱法”主要根据“戏曲声乐”的特点而言。
部分标杆对照(技术含量),则来源于歌唱方法中的用声技术与技巧。
我国大部分剧种都有生、旦、净、丑等行当。
瓯剧也不例外,但瓯剧小生较之京剧等剧种,在唱法上是有区别的。
本人观摩了瓯剧《杀狗记》、《东欧王》等剧目,小生在唱法上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演唱有三种用嗓:真声(本嗓)、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混声(声带的部分振动),也就是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
他们演唱的主要声腔是乱弹腔,音调柔美,曲调丰富,善于抒情,很有民歌风,表现力很强。
在唱段的高音区,假声一般都比较“尖”、“细”,小生所唱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嗓不一样,小生的唱法虽然用的也是假声,但是他的声音比较宽、亮、柔,听起来声音清脆,不过不像旦脚,并不柔媚,也不粗野。
要想掌握得恰如其分相当不容易。
小生声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高腔、昆曲、徽调、皮簧、滩簧等。
有些戏曲爱好者就说瓯剧的小生声腔太过柔软,听起来不刚硬,没有像京剧小生那样强健,听起来有男子汉的气概,我想也许这就是瓯剧小生区别于其它戏曲小生的原因吧,如果听起来不柔软的话,也就不是瓯剧小生声腔的特点了。
地方民间文学

台州府城民谣与古城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保持着鲜明的土话特征,是爱乡教育、传 承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江南地区生活习俗发展、沿袭、探索其内在联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
清明到了,小龙准备给母亲上坟,觉得 应该显示出龙的威风来。舞龙头,黑云翻滚; 张龙甲,冰雹倾泻;一霎时,山摇地动,树 折屋倒。千万人畜,被砸得半死不活;无数 庄稼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百姓遭受了一场大 灾难。
阿龙嫂听到了百姓的哭声,知道自己的 孩子又闯祸了。她一听见断尾巴龙,就又流 眼泪,又训斥说:“以后你得牢牢记住;一 定要善善地来,善善地去。你若旧性不改, 我就不要你来上坟了!”
后生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在天台山采乌药时碰到神仙了, 真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啊。过几天,两个后生又进山,一直 没有回来。
三十六行说唱
仙居三十六行说唱表演,是歌颂劳动、赞美劳动 以说和唱为主体的曲艺表现形式。主要流行分布 在仙居县的厦阁镇、安岭乡。说唱与扮相基本保 持着原始韵味和风貌,为仙居所特有。唱词和说 词多为方言和地方小调,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 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
嵊州嶀山传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今天只能从方志《剡录》中读 到“萧衍经嶀山,与嶀家姑娘为婚,后别嶀娘入齐,南面发诏征之,山上有宣诏 亭。”王公嶀山赋曰:“梁王别室,归建业以登天”,又曰:“皇书亭畔,又看 麖滞之踪”,这些语焉不详的文字,留给我们太多想象和追寻的空间。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写下这首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的言情诗时,诗作者正忘情地 徜徉在浙东名山--嶀山。 时间定格在公元493年暮春的一天。 年近而立之年的萧衍(464-549年),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 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他从小就很勤奋,受的是传统 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礼,弱冠穷六经”。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这个 英武的年轻人可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 因闲暇时熟读谢公《山居赋》等佳作,又慕王羲之、王献之之书法盛名, 萧衍对古剡山水可谓神往久矣,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瓯剧的论文2000字

瓯剧的论文2000字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瓯剧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文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音乐朴素、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
2008年6月7日,瓯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温州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史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
1959年,以温州古称“东瓯(王国)”,又有瓯江流贯全境,因改称“瓯剧”,并以其为剧种名行于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盐腔迅速占领了温州城乡。
清代,由于它声音高亢,被泛称为“高腔”,是时已流布于全国各地。
古来戏曲音乐的发展,有其极大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流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吸收影响,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盛极一时,至今,其流行区域的格局,基本未变。
[2]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胜凤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先后将“更新”、“红星”两个乱弹班的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为后来建团模制。
1957年起,政府从又先后选派(调)一些政治、行政及业务创作干部扩充剧团班子、队伍,形成一个体制较为完善、力量较为强大的戏曲编演团体。
瓯剧

瓯剧瓯剧,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
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
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性的“三月班”,农闲时结班做戏。
农忙时务农。
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
后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性班社。
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
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为主。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
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
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瓯剧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
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
在瓯剧“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
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
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 “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
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
“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
瓯”,民国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至 40年代,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 玉”三班。1950年后先后成立“更新”、“胜 利”、“红星”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 团。1959年定名为瓯剧。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
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
犷而细腻的特点。文武兼备,唱做并源自,以做工 见长。• 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 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 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 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性的“三月班”,农闲 时结班做戏。农忙时务农。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 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 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后逐渐发展成为 职业性班社。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 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 职业班社。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 “正乱弹”、“反乱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