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单元导读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单元序列写作4论证方法多样化议论文成功的关键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单元序列写作4 论证方法多样化-议论文成功的关键为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常见的除援引事实材料进行事实论证(例证法)、引用名人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引证法)外,还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以便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如《谏太宗十思疏》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达到了进谏的目的;《秋水》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名师支招]一、用好例证法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泛,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二、用好引证法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
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泾.流( ) 两涘.( ) 渚.崖( ) 园圃.( ) 犬豕.( ) 鸡豚.( ) 栏厩.( ) 【答案】 jīnɡ sì zhǔ pǔ shǐ tún ji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泾流之大(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案】 (1)“泾”同“径”,直 (2)“辩”同“辨”,分清,辨别 (3) “兹”同“滋”,更加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不见.水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若⎩⎪⎨⎪⎧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者若.使烛之武见秦君(3)故⎩⎪⎨⎪⎧ 此何故.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君安与项伯有故.(4)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5)以⎩⎪⎨⎪⎧以.亏人自利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作《师说》以.贻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6)闻⎩⎪⎨⎪⎧闻.道百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于.北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则⎩⎪⎨⎪⎧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 (1)动词,看见/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动词,召见,接见 (2)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连词,假如 (3)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4)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用 (6)动词,听到/名词,见闻,学识 (7)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地点/介词,对、对于 (8)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副词,是,就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秋水时.至( ) (2)顺流而东.行( ) (3)东.面而视( ) (4)从而誉.文( ) (5)以亏.人自利.也( )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向东 (4)名词作动词,赞美 (5)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使……得利 (6)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2019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肉袒.( ) 赦.臣( ) 甚倨.( ) 睨.柱( ) 渑.池( ) 酒酣.( ) 鼓瑟.( ) 盆缻.( ) 不怿.( ) 避匿.( ) 鄙.贱( ) 刎.颈( ) 【答案】 tǎn shè jù nì miǎn hān sè fǒu yì nì bǐ wě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可予不( ) (2)拜送书于庭( ) (3)召有司案图( )(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 (5)设九宾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8)请奏盆缻秦王( ) (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答案】 (1)“不”同“否” (2)“庭”同“廷”,朝堂 (3)“案”同“按” (4)“详”同“佯”,假装 (5)“宾”同“傧” (6)“缪”同“穆” (7)“孰”同“熟”,仔细 (8)“缻”同“缶” (9)“质”同“锧”,承斧的砧板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遗⎩⎪⎨⎪⎧使人遗.赵王书小学而大遗.深追先帝遗.诏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2)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4)因⎩⎪⎨⎪⎧秦王因.曰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负⎩⎪⎨⎪⎧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闻之,肉袒负.荆(6)幸⎩⎪⎨⎪⎧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7)顾⎩⎪⎨⎪⎧相如顾.召赵御史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吾念之(8)使⎩⎪⎨⎪⎧ 使.人遗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9)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于⎩⎪⎨⎪⎧以勇气闻于.诸侯 故燕王欲结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廷(11)乃⎩⎪⎨⎪⎧今君乃.亡赵走燕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答案】 (1)动词,送,读wèi/动词,忽略,遗漏,读yí/动词,死人遗留下来的,读yí,特指义/动词,遗失(2)动词,宴请/动词,拉/动词,调转 (3)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这类人 (4)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5)动词,倚仗/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违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动词,背着(6)副词,幸而,侥幸/动词,宠幸/动词,皇帝到某处(7)动词,回头/动词,往旁边看/动词,探望,拜访/副词,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8)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 (9)介词,凭,凭借/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 (10)介词,在/介词,跟/介词,在 (11)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副词,才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而相如廷.叱之( ) (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3)怒发上.冲冠( ) (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5)舍.相如广成传( ) (6)左右欲刃.相如( ) (7)乃使其从者衣.褐( ) (8)蔺相如前.曰( ) (9)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10)臣乃敢上.璧( ) (1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 (12)赵王鼓.瑟( ) (13)为刎颈之交.( ) (14)宁许以负.秦曲( ) (15)毕礼而归.之( ) (16)秦王恐其破.璧( )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1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9)臣请完.璧归赵( )(20)大王必欲急.臣( )(21)且庸人尚羞.之( )(2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名词作状语,向上(4)名词作状语,向西(5)名词作动词,安置(6)名词作动词,杀(7)名词作动词,穿(8)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名词作动词,献礼祝寿(10)名词作状语,献上(11)名词作状语,怀里藏着(12)名词作动词,弹奏(13)动词作名词,朋友(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18)形容词作动词,宽容,宽待(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精选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答案】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信⎩⎪⎨⎪⎧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诚⎩⎪⎨⎪⎧ 必竭诚.以待下诚.能见可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虽在下.愚,知其不可代下.司职(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存其本.不忍废若止印二三本.(5)简⎩⎪⎨⎪⎧简.能而任之衣冠简.朴古风存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6)固⎩⎪⎨⎪⎧ 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7)终⎩⎪⎨⎪⎧ 终.苟免而不怀仁能克终.者盖寡则思慎始而敬终.(8)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步当车安.能屈豪杰之流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9)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蟹六跪而.二螯(10)其⎩⎪⎨⎪⎧必固其.根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11)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 (1)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 (2)名词,诚心/副词,果真/副词,确实 (3)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下等的/名词,臣下 (4)名词,本源,基本/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 (5)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 (7)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 (8)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9)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副词,难道/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貌.恭而不心.服( )(2)君.人者( )(3)则思江海下.百川( )(4)诚能见可欲.( )(5)将有作.( )(6)载舟覆.舟( )(7)鸣.琴垂拱( )(8)人君当神器之重.( )(9)居域中之大.( )(10)居安.思危.(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12)简能.而任之( )(13)择善.而从之( )(14)欲流之远.者( )(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6)必固.其根本( )(17)则思知止以安.人( )(18)则思虚.心以纳下( )(19)则思正.身以黜恶( )(20)宏.兹九德( )(21)何必劳.神苦.思( )(22)乐.盘游( )(23)忧.懈怠( )【答案】(1)动词作名词,在表面上;从内心里(2)名词作动词,统治(3)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5)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8)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0)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11)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2)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5)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阙.秦( ) 杞.子( ) 逢.孙( )戍.之( ) 失其所与.( )【答案】 fàn zhuì bǐ jué qǐ páng shù y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同“供”,供给(3)“说”同“悦”,喜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鄙⎩⎪⎨⎪⎧ 越国以鄙.远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3)许⎩⎪⎨⎪⎧许.君焦、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问渠那得清如许.(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则名微.而众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言大义(5)焉⎩⎪⎨⎪⎧ 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6)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7)之⎩⎪⎨⎪⎧ 公从之.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何厌之.有亦去之.(8)其⎩⎪⎨⎪⎧ 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以其.无礼于晋其.真无马邪【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3)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4)连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微弱 形容词,精深奥妙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从这里 语气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介词,因为 介词,拿,后省略“之”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转折,却,而 (7)代词,他,代佚之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指郑国 (8)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代词,那代词,指郑国语气词,表反语,难道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晋军.函陵( )(5)与郑人盟.( )(6)既东封.郑( )(7)越国以鄙.远(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不阙.秦(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12)且贰.于楚也(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名词作动词,驻军(5)名词作动词,结盟(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为疆界(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8)动词作名词,恩惠(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肉袒.( ) 赦.臣( ) 甚倨.( ) 睨.柱( ) 渑.池( ) 酒酣.( ) 鼓瑟.( ) 盆缻.( ) 不怿.( ) 避匿.( ) 鄙.贱( ) 刎.颈( ) 【答案】 tǎn shè jù nì miǎn hān sè fǒu yì nì bǐ wě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予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设九宾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奏盆缻秦王( )(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答案】 (1)“不”同“否” (2)“庭”同“廷”,朝堂 (3)“案”同“按”(4)“详”同“佯”,假装 (5)“宾”同“傧” (6)“缪”同“穆” (7)“孰”同“熟”,仔细 (8)“缻”同“缶” (9)“质”同“锧”,承斧的砧板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遗⎩⎪⎨⎪⎧使人遗.赵王书小学而大遗.深追先帝遗.诏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2)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3)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4)因⎩⎪⎨⎪⎧ 秦王因.曰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负⎩⎪⎨⎪⎧ 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闻之,肉袒负.荆(6)幸⎩⎪⎨⎪⎧ 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7)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吾念之(8)使⎩⎪⎨⎪⎧使.人遗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9)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故燕王欲结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廷(11)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答案】 (1)动词,送,读wèi/动词,忽略,遗漏,读yí/动词,死人遗留下来的,读yí,特指义/动词,遗失(2)动词,宴请/动词,拉/动词,调转 (3)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这类人 (4)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5)动词,倚仗/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违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动词,背着(6)副词,幸而,侥幸/动词,宠幸/动词,皇帝到某处(7)动词,回头/动词,往旁边看/动词,探望,拜访/副词,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8)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 (9)介词,凭,凭借/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 (10)介词,在/介词,跟/介词,在 (11)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副词,才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而相如廷.叱之( ) (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3)怒发上.冲冠( ) (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5)舍.相如广成传( ) (6)左右欲刃.相如( ) (7)乃使其从者衣.褐( ) (8)蔺相如前.曰( ) (9)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10)臣乃敢上.璧( ) (1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 (12)赵王鼓.瑟( ) (13)为刎颈之交.( ) (14)宁许以负.秦曲( ) (15)毕礼而归.之( )(16)秦王恐其破.璧(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9)臣请完.璧归赵( )(20)大王必欲急.臣( )(21)且庸人尚羞.之( )(2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名词作状语,向上(4)名词作状语,向西(5)名词作动词,安置(6)名词作动词,杀(7)名词作动词,穿(8)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名词作动词,献礼祝寿(10)名词作状语,献上(11)名词作状语,怀里藏着(12)名词作动词,弹奏(13)动词作名词,朋友(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18)形容词作动词,宽容,宽待(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精】最新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3)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震之以威怒。(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貌恭而不心服 ( )
(2)君人者( )
(3)则思江海下百川( )
(4)诚能见可欲( )
(5)将有作( )
(6)载舟覆舟( )
(7)鸣琴垂拱( )
(8)人君当神器之重( )
(9)居域中之大( )
(10)居安思危( )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
(12)简能而任之( )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精】最新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单元导读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单元导读《烛之武退秦师》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任何质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
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
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谏太宗十思疏》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情。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徵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魏徵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荏苒的光阴淘洗着历史的烟尘,过滤出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你们凭借着大智大勇在弱肉强食、英雄纷争的年代使国家雄起。
你们没有“祸起萧墙”,而是摒弃前嫌,外御其侮,共同演绎出了力挽狂澜的英雄绝唱,也给后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一个是目光远大,心胸宽广;一个是深明大义,勇于改过。
有如此名相良将,即使没有固若金汤的城池;没有金戈铁马的气势,仅凭这“人和”,也能保国泰民安!《鸿门宴》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名万世传!提及项羽,脑中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了乌江之畔那最心痛的一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单元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任何质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
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
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谏太宗十思疏》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情。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徵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魏徵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荏苒的光阴淘洗着历史的烟尘,过滤出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你们凭借着大智大勇在弱肉强食、英雄纷争的年代使国家雄起。
你们没有“祸起萧墙”,而是摒弃前嫌,外御其侮,共同演绎出了力挽狂澜的英雄绝唱,也给后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一个是目光远大,心胸宽广;一个是深明大义,勇于改过。
有如此名相良将,即使没有固若金汤的城池;没有金戈铁马的气势,仅凭这“人和”,也能保国泰民安!
《鸿门宴》
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名万世传!提及项羽,脑中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了乌江之畔那最心痛的一幕。
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
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庄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宣扬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其思想光芒依然照耀着今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