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语文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5 散文阅读精讲(含解析)

散文阅读考情分析1.考查形式(1)试题保持在4题,分值20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设题比较稳定。
“稳定”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结构、语言、形象和探究为重中之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2.考情分析(1)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3.命题预测(1)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仍将与小说间隔进行,因此,一轮对于散文的复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2)命题仍将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探究,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考真题连接一、【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20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 散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二散文阅读高考专题复习·语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和解析)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
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
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 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
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①
4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 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 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 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 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 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 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 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 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 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
5
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 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 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 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 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 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 慨.悲.歌.之地!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6】散文阅读(含解析)

专题16 散文阅读一、(201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高三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解析一、(2019·日照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
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苍茫云海中秋月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
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假设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芒。
2019高考语文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2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迁移运用巩固提

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
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
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
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西方
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
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
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
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一、标题
题目巧引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给文章添上了几丝文气,“中秋月”点出对象,表明作者在文中必将谈及中秋及月相关的内容及情丝。
二、文章主体部分
开篇以中秋月的外形特点,引出季节的感慨,为下文引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张本。
文章接着将视角伸至月亮的变化,由变化引出古人对月亮的
独特心理--“细、柔、感伤、内敛”。
中国人向来是含蓄的,往往会触景而伤情,月亮总是亘古不变的,不知道照过多少朝代,多少山川岁月,在月亮面前,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惹得细腻的文人,忍不住侧颈伤怀,感慨自己生命的短暂,即便如李白之豪迈者,也不能免俗。
从而得出这么一个看法
--“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引出中秋节,从而与文题相扣。
中秋节是一个婉约的节日,所以作者情意翩翩地设想了这样一幅妙度中秋的画面--“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
喜欢热闹的鞭炮和粗犷不羁的手抓羊肉肯定与这种婉约是不搭调的。
中秋节又是一个思念的节日,因而容易引出伤感。
作者在第四段中引用大量的古人诗句,解说古人正是借月来抒怀,借中秋这个独特的思念的节日来传情,虽然诗人各有所托,但都毫无例外地注意到了中秋月非常适合来表达情意。
第五段中用文艺的笔调介绍了中国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给文章营造了一抹神奇的浪漫色彩。
第六七两段由月亮这个独特的意象,点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月亮文化即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八段憧憬中国的月亮文,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整篇文章抒情的色彩相当浓厚,其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为文章增加了诗情画意,使文章别有韵味,是一篇值得学生研读和借鉴的好文章。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解析:这道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涉及到文章的修辞、内容理解及标点的运用,正确答案是A、C。
B项在解读第二段时,对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理解错误,文中“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他的大胆、不羁可见一斑,何来感伤?D项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打破了我们一向的认识,这个放在文末的标点其实是为了强调后面的内容,在破折号前面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词语“因为”,所以这个标点
就不应该是解释说明了。
E项文中引用的诗句,都是古代的诗句,没有现在的。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
景”?(4分)
解析:这道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实可以转化一下角度,可以分步理解,哪些东西是“煞风景”的,为什么它们是“煞风景”的;再联系中秋节的特点,很自然地就能想到,这是用“放鞭炮”和“手抓羊肉”来反衬中秋节的静谧与
情调。
答案要点:强调①“放鞭炮”热烈,“手抓羊肉”粗犷;②与静谧的中秋之夜气氛不和谐。
(各2分)
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这是一道作用题。
作用题经常要考虑这样几点:1、内容;2、结构;3、手法;4、表达效果。
“射日”“逐日”不是本文要谈的重点,所以只是来作为陪衬,是为了更好地引出后面的“月亮的神话最美的”,从而表达人们对月亮的喜爱。
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要点:①反衬;②突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的喜爱;③凸显作者对“月亮”的赞美。
(答出三点4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一点2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3分)
解析:这是一道含义理解题。
我们做含义题,首先要学会抓句子的,这句话中的就是“文化”,有哪些和月亮相关的文化呢,文中提到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有哪些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文中追寻,不难发现,由月亮引出第二段中中国人独特的心理,又很自然地引出第三段中节日的诞生,再加散布全篇的大量诗句和第六段中“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这样答案而自然就出来了。
要点:①从古至今,由月亮产生的独特心理;②由月亮产生的诗篇佳句;③由月亮产生的独特的节日(各1分)
4.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一句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解析:这道延伸阅读题是由句子含义引出的,因此必须准确这句话的含义,压缩一下这个句子主干,就能找到核心了--“文化遗产是中秋节”,可见出题者是希望学生能关注到像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传统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学生要思考的方向,而不必局限在中秋节这一个节日范围内。
这篇文章文采不错,且引用大量古诗文,非常适合高二程度较好和一般的高三学生使用,并且还能由此引导学生恰当地
在作文中引用我们熟悉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