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一、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新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新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新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把人刮歪刘亮程①刮了一夜大风。

我在半夜被风喊醒。

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

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

她撕扯,哭喊。

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

是风把麦捆刮走了。

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风朝着村子那边刮。

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③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

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

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

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

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

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

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④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

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

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

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

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

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

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

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⑤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

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

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

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①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②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③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④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一)一、阅读《垂钓》完成1—8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本文叙述了两个老人在海边垂钓的故事,如同一出短小的生活哲理剧。

作者认为他们性格不同,追求不同,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B. 作者开头描写“海参崴的海”,一方面可以引出两个垂钓者,另一方面也渲染出一种威严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展示垂钓者形象作铺垫。

C.大海边的垂钓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之一是:相对于物质追求来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显得执著而痛苦。

D. 胖老人离去时脚步如“胜利者凯旋”,还快乐地“扮了一个鬼脸”,这是在嘲讽瘦老人的浅薄。

E. 文中最后写“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心中的海参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垂钓老人敢于直面大海、不懈与之抗争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④⑤两段中“伟大”一词的表达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5分)。

3.对两个垂钓者的行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试作简要分析。

(5分)4.作者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举文本以外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100字左右,4分)5.“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取舍标准”指 (15字以内,2分) “堂皇形象”指 (20字以内,2分)6.(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分)7.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2分)答:。

8.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标题含义专项练习(共7篇散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标题含义专项练习(共7篇散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标题含义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

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

母亲偶有念叨:“______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概括标题的丰富意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概括标题的丰富意蕴

散文专题训练——概括散文标题的丰富意蕴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百年逐梦终不悔庚子年春节前夕,正当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张灯结彩、张贴春联之时,我意外地收到了远在成都的老作家马识途老人捎来的一幅他软笔书写的大红“福”字,欣喜万分。

想想看,这可是一位106岁高龄的老人的祝福啊!2014年5月24日“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开幕式上,马老在致辞时信心满满地说:“我还要来北京参加下一次的展览!”在场的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果然四年后的2018年10月,马老的宏愿得以实现,他的第二届百岁书法展开展,人们纷纷上前同他握手、问候和致意。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动情地说:“从马识途先生的身上真正领会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意义和丰富内涵。

”展厅里162幅大小尺幅不同、真草隶篆各异的书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这些精美的作品可都是马老近年的新作呢!尤为难能可贵。

这次书法展同时也是新版《马识途文集》的首发式。

新版《马识途文集》是一部共计有7030万字的18卷厚重之作。

对比200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卷480多万字的那套《马识途文集》,显然所辑作品更为全面、更为丰厚!皇皇..700余万字的新版《马识途文集》收入了马老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题材,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如《清江壮歌》《风雨人生》《夜谭十记》《巴蜀女杰》《京华夜谭》《马识途讽刺小说集》《马识途诗词抄》《沧桑十年》《百岁拾忆》等。

对于文学创作,他自谦地说,“作为写作者,我只是一个业余作家”。

而对于他专长的书法创作,他也从不以书法家自命。

他感慨地说:“若得十年天假.我,挥毫泼墨写兴隆。

” 作为后生晚辈,我真是十分敬佩不老的马老!不久前,我打开电视,忽然看到荧屏上马老正在接受央视《国家记忆》的访谈,话题是关于解放成都的历程。

只见马老精神依然,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他正在讲述1949年解放成都时的历史情景。

他作为四川地下党的有关负责人,在隆隆炮火声中带领贺龙察看国民党军在成都的军事要塞和布防,好摸清哪里有什么军事机构、什么重要建筑、什么重要党政人物住宅……这是何等重要的使命啊!这之前马老还在央视受邀讲述过他在西南联大做地下工作时的亲身经历,那可是需要冒生命危险的啊!他的这些非凡经历原本计划写一本《我这八十年》,这方面的资料札记、日记也已积累了几大箱子呢!然而他感叹说恐怕没有时间写了。

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20分)怀念西府海棠季羡林暮春三月,风和日丽。

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

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眉宇。

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划,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

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

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

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

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

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

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们。

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

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

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是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

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

代替它们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

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

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

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背人性,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

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原文略有删节)5.试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四人帮”一伙为什么要铲除两棵西府海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文中多处写到了古今名人对海棠花的喜爱,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7.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试探究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刘伟林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

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2)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

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煅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地变成金子的过程啊!3)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

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形式。

4)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

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

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

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和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5)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候幸福与拒绝空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地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6)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

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7)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

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

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变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

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

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的。

8)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得愈是狭窄。

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9)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的亲近。

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10)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睛,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11)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

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19.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怀念西府海棠答案5.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主要在文章的第5段和第9段,在答题时要先将与题目无关的内容剔除,然后加以归纳概括。

答案①“四人帮”一伙认为养花是修正主义,会玩物丧志;②“四人帮”一伙是大奸慝,违背人性,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

6.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作者写古今名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也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古今名人为什么都喜爱,而“四人帮”一伙为什么痛恨,两者之间什么关系,把握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一方面说明爱美是人的天性,海棠花给人间增添美丽,自然赢得人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鲜明的对比,说明他们违背人性,不得人心。

7.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作答此类题目,先要考虑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其他表现手法。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想象的手法。

作者赋予西府海棠以人的感情,将其被毁说成是“含冤逝世”;同时想象翠柏如果有知,也会为挤占西府海棠之地而感到抱歉,从而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一伙破坏美好事物的罪恶行径。

8.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幻觉中眼前的两棵翠柏成了两株海棠,作者沉醉其中;②幻觉消失,作者变得茫然、懵然;③回忆海棠被毁,作者感到痛心、愤慨;④面对现实,作者感到失望、伤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