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框架第14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农业区域:(1)黄河流域:粟麦(2)长江流域:水稻3、工具、水利设施的变化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③男耕女织。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概念(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井田制的内容(特点):①有公田和私田之分;②公田为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③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瓦解:①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②原因:铁农具的使用(主要);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4、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间:战国时期,延续了2000多年。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

6、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①危害: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②解决:统治者常采取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如: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

7、租佃式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作用:发展:产生→较普遍→仅次于自耕农→高峰↓↓↓↓战国汉代宋代明清作用:①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身份地位提高;②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的依据、表现、特点⑴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⑶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的经济区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高潮的的时间及共同原因:⑴时间: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⑵共同原因:战乱3、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⑴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带课标解读岳麓版岳麓版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带课标解读岳麓版岳麓版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完整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完整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必修二第一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基础知识点复习1、时期,牛耕和铁农具开始使用。

2、朝发明,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础定型。

3、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朝发明的,发明的。

4、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汉的、。

西域特色水利工程。

5、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其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即大规模的6、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以及的出现,以为单位的产生,该经济的特点是、。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7、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制,其性质是。

其瓦解于,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

8、战国以来,制确立。

其主要形式有随之而起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其危害有、对此,统治者采取等措施,保护经济。

随之土地兼并的兴起,大量的自耕农失去土地,于是出现新的土地经营方式,时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关系相对减弱,得到提高,有利于的稳步发展。

9、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时期。

10、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1)生产组织形式:经济(2)土地制度:多种所有制并存,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的生产结构:为主,为辅。

(4)生产模式:岳麓版必修二第 2 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开始用焦炭冶铁。

2、代丝绸远销欧洲,代出现缂丝技艺。

代棉纺织技术推广,代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瓷器是中国的名片。

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南北朝时期,烧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成为瓷都;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有、、,其中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是,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出现了关系。

其中,手工业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满足国家的需要。

5、在商业的发展上,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周朝实行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商人的主体;时期,陆上和海上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兴盛;明清时期,兴起,大量进入市场,广泛使用金属货币,形成性商人群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二. 学习目标: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 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1. 青铜冶炼技术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 钢铁冶炼技术(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 冶铁燃料的进步(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1. 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 棉纺织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三、从烧陶到制瓷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 制陶技术的演变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 制瓷技术的演变(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课件(共46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课件(共46张PPT)
• (1)商品: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 (2)城市:城市逐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小农经济与商品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3)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占据统治地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 彩较浓; • (4)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 来”“倍偿其价”的 朝贡 贸易; • (5)格局: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 (6)地位:始终是 自然经济 的补充,从未占据主导地位。
4、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商业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 取向矛盾。 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从而保障国家的赋税 徭役;
(3)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 秦汉发展 中唐松动(官商分利)
明清强化
(4)影响: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 稳定了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抑商迫使商业资 本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 的发展,从而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
巩固训练
2.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 推论合理的是( )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坊”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茶商 闹”“通宵”等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政府 征收茶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夜市最早出现 于唐朝,故D项错误。 答案B
巩固训练
1.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 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解析中国古代王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发展农耕,限 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 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两只鞋的颜 色一黑一白,体现了汉代政府对商人的羞辱。 答案C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4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岳麓版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4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规范练14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2021·河南洛阳5月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大梁(魏)、临淄(齐)、邯郸(赵)等城市兴起;北方良马、东方鱼盐、西方皮革等均出现在中原市场上;范蠡、吕不韦等“累资巨万”的大商人成为诸侯座上宾。

这表明( )A.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受到冲击B.商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C.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商业发展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2.(2021·江苏徐州二模)唐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如图)。

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开元通宝”的出现( )A.标志币制趋向成熟B.实现书法功能转变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促进国家走向统一3.(2021·湖北武汉5月模拟)明代,富商大贾经常通过牙行在产地收购棉布,“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洛标客,往来不绝”。

这些商人往往成为产、销中介。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B.南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小农经济的分散和脆弱D.地区性的商业资本活跃4.(2021·广西5月联考)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

当时的长安,设“市长一人,秩四百石。

丞一人,二百石”。

这说明汉代( )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发展促进了政策调整5.(2021·山西阳泉三模)有学者研究指出,唐朝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 )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6.(2021·山西太原三模)明朝时,我国的生丝、丝绸、陶瓷等商品远销欧洲、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唐人街、拉丁美洲集市都有明朝商人的身影。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3讲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3讲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

第13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1.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冶炼技术: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臻于成熟。

(2)钢铁冶炼技术①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冶炼燃料的变化。

a.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炼,北宋时已相当普遍。

b.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技术演变(1)丝织技术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②西周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了“丝国”称号。

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棉纺技术①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③到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演变(1)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①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③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

4.手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①特点:与农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②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①概况: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③评价a.消极方面: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工匠不满。

b.积极方面: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必修2 第1单元第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古代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

2.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主人公乔致庸弃文从商,汇通天下,扶危济困,最后成就一代晋商。

结合所学,判断乔致庸所生活的时代应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帮的形成这一经济现象。

3.(2010·天津模拟)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和同期的古代世界相比,中国交通比较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较为先进,曾长期推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排除A、C、D三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

4.(2010·泰安)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

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

这表明()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材料中找不到能体现阶级矛盾缓和的信息,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5.(2010·聊城)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这里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释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可知,今天的“集”在宋代是“草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程标准】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冶金业
1.冶铸:(商周)
(春秋)
2.燃料:(汉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二、纺织业
1.丝织:(汉代)
(唐代)
2.棉织:(元代)
(明代)
三、陶瓷业
1.陶器:
2.瓷器:(东汉)
(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清)
【教师提醒】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
【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教师提醒】商业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主要在城市。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二、城市的繁荣
1.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
(1)政治型:
(2)经济型:
2.港口型城市:
3.商贸型城市:
三、“重农抑商”
1.原因:
2.表现:(战国)
(西汉)
(中唐—宋元)
(明清)
3.影响:
【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发展
1.农耕经济的发展
(1)
(2)
(3)
2.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出现:
(2)原因:
(3)特征:
(4)地位:
【教师提醒】明中叶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不存在资产阶级。

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微弱,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者未完全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

二、迟滞
1.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
(1)
(2)
(3)
2.危机
(1)中国:
(2)西方:
【合作探究】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相互关系
【教师提醒】闭关锁国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交往,而是有限制的对外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