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
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特征与整治策略--以贵州省江口县鱼粮溪村为例

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特征与整治策略--以贵州省江口县鱼粮溪村为例冯德东;冯应斌;龙花楼;徐雨利【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22(36)10【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机理与特征并提出整治策略,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1)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由“人”“地”“业”“房”要素构成,4维要素间彼此联系、相互响应,并按一定共生规律组合与作用而形成具有共生结构和共生功能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共生系统;(2)村域经济社会环境与多要素变化共同推动鱼粮溪村居民点共生模式由“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有序演进,不同模式下“人”“地”“业”“房”关键要素的发展程度与相互作用机制不尽相同;(3)基于农村居民点多要素共生机理,可凝练出协调多维共生单元、完善村域共生环境及加快共生模式转型3种整治策略。
研究结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充分考虑其共生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与住宅等关键要素活力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9页(P91-99)【作者】冯德东;冯应斌;龙花楼;徐雨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相关文献】1.鱼粮满溪——江口县鱼粮农业公园发展侧记2.基于农户特征和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以重庆市北碚区陡梯等9村441户农户为例3.梵净山麓孕甘源——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新农村建设掠影4.坝区农户宅基地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江口县鱼良溪村为例5.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正安县胜利村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研究【摘要】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来管理和整理中国农村居民点的各项信息。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探讨了整理的必要性。
随后介绍了知识图谱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应用以及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其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启示,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农村居民点的管理和整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村居民点、知识图谱、整理、研究、现状分析、必要性、应用、方法、实践案例、启示、展望、总结、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存在着分散、规划不合理、配置不均等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知识图谱,可以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资源配置等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点的规划性、整体性和美观性,增强农村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知识图谱,系统整理和展示农村居民点的相关信息,为农村整体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梳理农村居民点现状,了解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二是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三是探讨知识图谱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索构建农村居民点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四是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知识图谱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实际效果;五是总结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知识图谱研究的经验与启示,指导未来研究方向。
一种顾及多维特征的渐进式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顾及多维特征的渐进式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a91a122008a1284ac95043b0.png)
专利名称:一种顾及多维特征的渐进式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孔雪松,朱芷晴,王静,赵翔,刘殿锋
申请号:CN202011208523.7
申请日:20201103
公开号:CN112508332A
公开日:
202103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顾及多维特征的渐进式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耦合重力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可达性分析技术,综合测度乡村人居交互维、聚落时空变化维和空间可达维的多维度特征,采用渐进式分区技术对乡村聚落进行整治分区,实现对不同尺度乡村聚落整治分区的快速识别。
本发明解决了当前乡村聚落整治分区方法存在的数据依赖性和单一尺度性的问题,本发明不依赖于传统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快速、科学地开展乡村聚落整治分区,具有普适性和良好应用前景。
申请人:武汉大学
地址: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
国籍:CN
代理机构: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胡琦旖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

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多维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因此,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多维贫困进行准确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对于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多维贫困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我们将介绍多维贫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多维贫困的定义、测度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技术等。
我们将构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
我们将结合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丰富和完善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多维贫困理论框架多维贫困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准确衡量和解析中国农村居民贫困状况的基础。
与传统的单一维度贫困测度不同,多维贫困理论强调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考量贫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贫困的本质,也为制定更为精准的扶贫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贫困维度的选择:多维贫困理论强调从多个维度来定义和测量贫困,这些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
这些维度的选择应当能够全面反映贫困人群在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剥夺状态。
贫困测度的方法:多维贫困的测度需要借助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这些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贫困程度判断。
空间格局的分析:多维贫困理论还强调对贫困空间格局的分析。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可以绘制出贫困地图,揭示贫困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农村居民点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渠霓(硕士)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居
县城
民 点
城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目
录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术 。 [30][31] 核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F(x,y)=1
2
(nh
)
n
Σi=1
K(di
h)
(1)
其 中 ,F(x,y)是 点 (x,y)的 密 度 估 计 ,n 是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数 量 ,h 是 核 心 直 径 ,K 是 核 心 函 数
(即 土地面积),di 是 点 (x,y)与 第 i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 [32][33]
段公式如下:
V (pi )=∩ ∩p|d ∩p,pi ∩<d ∩p,pj ∩∩(i, j =1,2,3,
…,n)
(3)
其 中 ,d 为 欧 氏 距 离 ,p 为 集 合 V (pi) 中 的 元 素,V(pi)是一个在特殊情况下具有 无 限边界 的凸
多边形,在任意一个凸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该
凸 多 边 形 的 发 生 点 pi 的 距 离 都 小 于 该 点 到 其 他
的 要 求 [5]。 近 年 来 , 已 有 学 者 就 此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农 牧 交 错 区 [21]、 半 山 丘 陵 区 [22]、 环 渤 海 地 区 [23][24] 等
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 特殊地形区域也有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一些
素、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土地整治(包括类 学者还进行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视角的农村
导型次之,工业主导型县域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产业主导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处于最高水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农村发展类型;福建省
[作者简介] 董敏,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武林(通讯作者),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
农村居民点多尺度空间特征分析与评价

农村居民点多尺度空间特征分析与评价
谢嘉丽;张涵;王峰;周博文
【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卷),期】2024(47)6
【摘要】提出一种从“全域、区块、地块”3个尺度,“规模特征、集聚程度、空
间形态”3个维度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方法。
实验以长兴县为研究区,利用U-net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多尺度农村居民点边界,并利用四项面积指标分析、热点分析及形状指数分析等方法,对居民点的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与评价。
研
究结果表明:1)全域尺度上,研究区属于用地集约地区,且宅基地用地接近当地最低标准;2)区块尺度上,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属性呈现明显的“冷热点”特征;3)地块尺度上,研究区居民点主要呈现出条带形、分散形和片块形,整体图斑面积偏大、空
间形态较为规整。
多尺度空间特征分析对研究平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4-7)
【作者】谢嘉丽;张涵;王峰;周博文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杭州视远时空未来技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特征与整治策略--以贵州省江口县鱼粮溪村为例
2.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与分区优化
3.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城乡居民点多尺度空间分异及自然因素影响分析
4.农村居民点多维形态空间格局与耦合类型
5.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协调性优化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共划分为 1 0种布局类型 ,以中等规模一 形态一般规整. 优势区位、中等规模一 形态规整. 优势区位为主。地形地貌等 自然 条件对农村居 民点 的规模特征起到基础性控制作用 ,而城镇辐射 及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达性进一步影响 了农村居 民点的空 间状态 。基于组合矩法综合多维度特征的农村居 民点布局分类,可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类;农村 地 区;农村居 民点;布局 ;组合 矩阵;平谷 区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2 — 6 8 1 9 . 2 0 1 5 . 0 4 . 0 4 0 中图分类号 :F 3 0 1 . 2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2 — 6 8 1 9 ( 2 0 1 5 ) 一 0 4 — 0 2 8 6 — 0 7
总体而 言,当前农村 居 民点布局 类型 的研 究仍侧重 对外在形状 的定性描述 ,研究尺度偏 宏观 ;同时类型划 分多依据 规模 、形态 等单一信 息,微 观尺度 、多维度 的 研究相对较 少 ,掩盖 了农村居 民点布 局不 同维度 的特征 与差异【 2 ,无 法显性提供农村 居 民点用地整 治所需 的多
第3 1 卷 第 4期 2 8 6 2 0 l 5 年 2 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 a ns a c t i on s of t he Chi ne s e Soc i e t y o f Agr i c u l t u r a l En gi ne e r i ng
张 瑞 娟 ,姜 广 辉 ,王 明 珠 ,等 .基 于 多 维 特 征 组 合 的 农村 居 民 点布 局 分 类 [ J ] .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 0 1 5 ,3 1 ( 4 ) :2 8 6 —2 9 2 .
Z h a n g R u i j u a n , J i a n g G u a n g h u i , Wa n g Mi n g z h u ,e t a 1 . L a y o u t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e n t b a s e d o n c o mb i n  ̄ i o n o f mu l t i — d i me n s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J ] .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y t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S AE ) , 2 0 1 5 , 3 1 ( 4 ) : 2 8 6 -2 9 2 . ( i n C h i n e s e w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摘
要 :快速城市化背景 下的农村居 民点用地 调整 应加 强对 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 究。该文通过 阐释农村 居 民
点布局特征 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 ,构建 了多维度特 征评价指 标体 系及 组合矩阵 ,并 以北京市平谷 区为例 ,分析 了区域农 村 居 民点 布 局 特 征 及 类 型 。结 果 表 明 :可 从 空 间规 模 、 形态 及 区 位 3个 维 度 刻 画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特 征 ;平 谷 区 农 村 居 民
0 引 言
型、中密度宽带型、高密度条带型等 8种类型 9 j ;贺艳 华将 中部地 区农村居 民点平面形态划 分为团块 型、条带
型 、 点 簇 型 3大类 【 们 。
农村 居 民点布 局是农村居 民点体 系 内 白发生成力与
自然 、社会 经济等外在因素组合作用 下的复合表现【 1 】 ,
、, 0 1 - 31 NO . 4 Fe b. 2 01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 于 多维 特 征 组 合 的农 村 居 民点 布 局 分 类
张瑞娟 ,姜广辉 , ,王 明珠 ,马 雯秋 ,何 新 , 2
( 1 . 北 京师 范大 学 地 表 过 程 与 资 源 生 态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 0 0 8 7 5 ; 2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资源 学 院 , 北 京 1 0 0 8 7 5 )
中国乡村地域 广阔 , 自然环 境 、经济 文化、风俗 习 惯差 异显著 ,农村 居 民点用地 形态呈现 出巨大差异 ,坚 持 因地制宜 、分类规划是研 究中国农村居 民点布局 问题 的基 本原则[ 1 】 ] ,农村 居民点空 间布局 的科 学表征及分类
是探讨 其形成过程 、演化规律 与调控模 式的科学基础 。
传统 农村居 民点布 局分类研 究多是基于对 农村居 民点规 模 、形态和分布等 特征直观描述进 行 的定性分类 ,如按 照分 布形式划分 为集 中式 、卫星式 、 自由式 ,按照 总体 形态 划分为线状 、带状、 团状和块 状等f 1 。近年来 ,相 关研 究趋于 定量化 ,如运用 平均斑块 面积、形状指 数、 邻近 度等景观指数 [ 1 3 - 1 4 】 ,分形 维数 ,点模式分 析 、 V o r o n o i 图『 1 ] 等G I S空 间分析方法 , 定量刻画农村居 民点 规模 、形态及 空间集 聚等特 点 ,进而借助 特征聚类 方法 划 分农村居 民点类型[ 1 8 - 2 o ] 。如 马晓冬依据 规模特征 和形 态 结构特征 ,将 江苏省农村 居 民点 归纳 为低密度大 团块
维度 综合信息 ,不利于指导当前村庄整 治实践。 基于此 ,本研究综合 运用景观生 态学及 乡村 地理学 的理论和 方法 ,从规模 、形态 、区位 等方面解析农 村居
反 映 了农村生产生 活 的基本 空问特征 ,对 区域乡村发展 模式起着宏 观控 制作用[ 4 - 5 ] 。农村居 民点合理布局是 中国 新农村建设 的关键 内容之一f 6 ] ,为众多学者所关注『 7 。 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