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与抗战时期香港的文艺救亡活动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全民抗战,提出抗战的战略思想,倡导和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推动和主导全民抗战的战局演进,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运用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文化武器、精神武器,展示了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力量。

①光辉的著作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8年5月,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强调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讲课、讲演、报告等;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领导人的著作,为取得全民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战斗的媒体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抗战时期党的粤港澳青年工作的历史启示

抗战时期党的粤港澳青年工作的历史启示

1 组织救亡团体
五四运动前,粤港澳地区青年就 已经表现出较高的爱国进步热情。 20 世纪初,广东番禺人朱执信、广东香 山人杨匏安就开始介绍马克思、恩格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2017-2019 年度青年项目(项目号:QN201705)。 作者简介:邵明众(1990—)男,籍贯:河南唐河,学历:硕士,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青年运动史。
Education Management
教育管理
抗战时期党的粤港澳青年工作的历史启示
邵明众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50)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粤港澳地区爱国青年的思想觉悟、军事技能和政治工作能力,中共先后在粤 港澳举办了一系列的青干班、团校、抗日公学等组织来培训粤港澳地区的青年,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 鼓励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利用各种识字班、文艺社团、读书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教 育和引导广大青年进行爱国进步运动,为华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和青年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 出了以课余社、虹虹歌咏团、香港学赈会和澳门四界救灾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救亡团体。粤港澳地区青年 在党的指引下,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革命道路,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抗日战争 粤港澳地区 青年运动 华南青运 中图分类号:D231;D432.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粤港澳地区拥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粤港澳青年 历来受革命影响早,善于吸收革命思想, 思想进步,在国家危难当头的时候,敢 于积极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留 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为了团 结和教育粤港澳地区的爱国青年,中国 共产党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先后组建各 类青年救亡团体,教育引导青年们参加 抗战活动。为了提高这些青年的思想觉 悟、军事技能和政治工作能力,中国共 产党先后在港澳和邻近的广东地区举办 了一系列的青干班、团校、抗日公学等 培训青年干部。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 还利用学生协会、文艺社团、读书社、 救灾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广 大粤港澳青年进行爱国进步运动。粤港 澳青年在党的指引下,放弃相对安定的 生活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日救亡 运动,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充分显 示了粤港澳地区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一分 子自强不息,荣誉与共的历史担当。 斯的事迹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 思想。抗战爆发初期,在党的领导下, 广东地区青年先后成立或参与“广州 学生华北抗战后援会”、“广东青年 群文化研究社”、“广东青年救亡同 志会”。通过设立各种研究会,团结 那些只顾埋头读书的青年,使他们懂 得爱国抗战的道理,还通过旅行和体 育活动团结和教育青年们。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加广泛 地发动青年群众抗战,中共中央做出了 解散国统区团组织的决定,通过一定形 式把全省的爱国青年团结起来。这样,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岭东青年 抗敌同志会” 、 “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 、 “潮阳青年抗日救亡会”、“汕头青年 抗敌同志会”、“廉江青年抗敌同志会” 等一大批抗日组织就应运而生了。 粤港澳地区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 领下香港青年成立了 “晨钟体育社” (后 改名为课余社)、 “少年之友社”、 “惠 阳青年社”、“体育会”等一大批爱国 进步救亡团体。 七七事变激发了广大粤港澳青年的 抗战热情,在此基础上,在中共香港工 委的指导下,一个团结全港青年共同参 与救亡运动的组织——“香港学生赈济 会”诞生了。同时,香港还出现了一支 通过文艺活动宣传抗日,募捐抗战资金 的歌咏团体——“虹虹歌咏团”。歌咏 团通过救亡文艺活动吸引香港青年,通 过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使香港青年受到 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纷纷走上了抗日 救亡的革命道路。 1938 年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 戏剧界救灾会召集澳门各青年抗日救亡 团 体, 召 开 了 代 表 大 会, 通 过 组 织 章 程,发表成立宣言。香港学赈会和澳门 四界救灾会的成立是党在具体的历史形 势下,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为最大限 度地团结和教育粤港澳地区爱国青年做 出的努力。广大粤港澳青年响应党的号 召,是追求爱国进步、响应抗日救亡的 具体体现。远在南洋地区的华侨青年也 组织参与了吉隆坡的“南洋惠侨救乡委 员会”、 “东江华侨回乡工作团”、 “东 江流动歌咏团”、“华侨抗敌动员总会” 等一系列抗战救亡团体。 不 仅 如 此, 在 党 的 领 导 下, 华 南 各地青年还纷纷组织参加抗日救亡武 装,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祖国,抗击日 寇。 “琼崖抗日独立队”、 “东江纵队”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些革命团 体中,广大华南青年受到了革命的洗 礼,坚定地追求爱国进步,逐步成长 起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无题》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无题》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无题》同步练习一、课内知识1.【题目】下列加黑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仆倒仆人仆从风尘仆仆B.将来将军将领将进酒C.袒露平坦毡毯忐忑不安D.吹拂仿佛石佛人声鼎沸【答案】C【解析】A项依次读pū/pú/pú/pú;B项依次读jiāng/jiāng/jiàng/qiāng;C项均读tǎn;D项依次读fú/fú/fó/fèi【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而我们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被到大叔的根里去......而这雪后的平原,会出来。

A.融化吸引袒露B.溶化吸收显露C.溶化吸引显露D.融化吸收袒露第1 页共10 页【答案】D【解析】“融化”有融合之意,“溶化”是使固体溶解,转化为溶液的过程。

“吸收”是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到内部,“吸引”是引导别的物体、力量等到自己方面来。

“袒露”是无遮盖,“显露”是显出、表露。

【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3.【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作为文学的灵魂,已渗入到各种文学形式之中,诗的生命永远年轻,诗的历史却最为悠久。

B.尽管广义的诗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然而毕竟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诗。

C.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邹荻帆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成为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D.1940年,邹荻帆创作了一部两千多行的长诗《木厂》,是中国描写农村手工艺者命运、劳资纠纷、工农被迫革命的第一部长诗。

可想而知,诗一出版便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查禁。

【答案】C【解析】A项属于语序不当,应改为“诗的历史最为悠久,诗的生命却永远年轻”;B项属于语序不当,应将“尽管”与“广义的诗”换位;D项有两处错误,一处是结构混乱,应将“创作了”改为“创作的”;一处是语序不当,应将“第一部”提前至“描写农村”之前。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无题川江号子课件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无题川江号子课件

-5-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芦荻. 漩.涡 仆 仆.人
仆.倒 吆喝.
读音 dí xuán pú pū he
喝 喝.水 hē
喝.彩 hè
加点字
额.头 长啸.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1.《无题》这首诗的开头巧妙运用设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 首 诗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 到所书写的对象中 ,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其中设问句的使用 更 能 体现这一特色。
-16-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无题》
《川江号子》
-17-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2)“雪后的平原” 经历劫难后的国土
(3)“天青”“水绿”“鸟飞”“鱼游” 祥和宁静
-12-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抗战时期香港的一碗饭运动

抗战时期香港的一碗饭运动

抗战时期香港的“一碗饭运动”唐彭1941年7至9月间,宋庆龄在香港倡议开展了“一碗饭运动”。

随之引起香港各界热烈响应,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争相为资助抗战、救济同胞作出自己的贡献。

筹办“一碗饭运动”“一碗饭运动”原是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于1939年首倡的。

它每年举行一次,在美国人民和华侨中募集捐款,以购买医药和医疗设备,支援中国抗战。

不久,“一碗饭运动”扩展到英国、加拿大和南美的许多国家。

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开始进攻香港之前,香港暂时免遭战火,香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

为募集资金,救济伤兵难民,1941年,时任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主席和中国工会国际委员会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港的“一碗饭运动”。

她认为在香港发起这样的运动,对激发150余万香港同胞的爱国救亡热情,募集救灾救难的经费具有重要意义。

5月初,根据宋庆龄的倡议,“保盟”在香港成立了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香港立法局华人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为主席,香港医务总监司徒永觉的夫人克拉克为副主席,并包括香港华商总会负责人在内的“一碗饭运动”委员会。

经研究,委员会决定发售餐券1万张,每张港元2元,餐券的价值本可享受几道菜肴,但认购者只能持券到提供赞助的餐馆吃炒饭一碗,这种差额盈余将交给中国工业合作社为救济西北难民的基金。

“一碗饭运动”立即得到香港各界的积极响应。

第一位捐助者是威灵顿街丽山餐室的老板温梓明,他表示愿捐饭500碗。

在他的带动下,香港各酒楼、餐室纷纷响应,几天中,就有13家餐饮店参加,共捐饭5000余碗。

大家把它称为“救国饭”。

“一碗饭运动”成立大会召开7月1日晚上,在香港湾仔著名的英京酒家,由宋庆龄主持了规模盛大的“一碗饭运动”开幕典礼。

“一碗饭运动”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以及香港各界中外人士15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宋庆龄首先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了开展“一碗饭运动”的意义。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摘要: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于1948年6月6日创刊,1948年12月以后,左翼作家的名字开始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大量出现,作品开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论文试图探讨和补充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如何左转,重点分析不同时期左转的作品和作家;探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左转的原因,除了外在的政治格局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作家内在的思想变化以及作品角度分析;1945年香港光复以后中共领导影响下的左翼文化势力在香港迅速崛起,国民党文化势力虽然也全面进入香港,但是成效不大。

这种政治格局使此时的香港文学左翼倾向较为明显,香港左翼文学势力利用香港的环境宣传和学习毛泽东“讲话”精神,为共和国文学做了直接的准备。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挖掘,从中把握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历史内容。

关键词:香港《大公报·文艺》左翼环境宣传“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新记”《大公报》(1926—1949年)先后开设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副刊——《文学副刊》、《文艺副刊》、《小公园》、《文艺》、《战线》、《星期文艺》等,这些文艺副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1948年—1952年)作为一份具有特色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发展也具有重要贡献。

从1948年6月到1948年12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共发表九十位左右的作家大约一百四十篇文章,此时的作者群几乎见不到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家。

刘北汜的小说《家长》表面上写的是物质生活的贫穷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失落与痛苦,实质上表达了战争给普通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双重伤害。

郭风的散文诗多取材于闽南自然景物,笔下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在对一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h
13
余光中曾说:“在许多诗歌中,母亲的形象是
和故乡内地的形象重叠在一起的。就我个人来 说,出生在南京,抗战的时候在四川,后来又 到了福建,我的心里有中国文化的胎记。这是 抹杀不掉的。在台湾几年后,我又到美国读书, 在美国待了好几年,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 和社会。这种文化上的对照感令我觉得:一个 人必须离开母亲才能有家的感觉,一个没有出 过国的人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h
9
白先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 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 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 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 快。
h
10
三、余光中的诗文
余光中(1928-):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 故也自称“江南人”。
h
11
h
h
14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h
15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h
16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h
8
就是在那个王国里,他们过着为人唾弃、靠出卖肉体 为生的肮脏生活。然而,他们毕竟还生活在人间的边 缘,食着人间的烟火,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毫无意 外地看到胜似人间的温情在荡漾。白先勇以全方位的 情感视角,辩证地描写孽子们的生活,既不隐讳他们 的堕落和放荡不羁,也不因为他们受到世俗的排斥就 一叶障目,而是把他们“不孽”的一面真切感人地表 现出来,从而呈献给读者一群鲜活、生动、立体的人 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 》 香港文 学 大风 抗 战期刊 文艺社 团


《 风 》 撰 稿 人 大 之
社, 由建 华印务所 印刷 , 零售 价为 每册一 角 , 其
在香港 的社 址设 于香港 皇后 大道 中三 十三号三 楼( 大风社后社 址迁 移 , 中国文化协进 会 《 文化 通讯 》 1 第 9号 ( 国三 十年一月 ) 刊登 其迁 民 曾 地启事 。 《 ) 大风 》 为旬刊 , 改为半 月刊 , 本 后 在 首刊数月后 《 大风 》 曾出版过合订本 , 其广 告列 出“ 撰稿人一斑 ”, 中包括简 又文 、 其 谢冰莹 、 冯 自由 、 陈独秀 、 马国亮 、 陶亢德 、 老舍 、 杜衡 、 陆丹 林、 穆时英 、 苏雪林 、 蔚南 、 徐 施蛰存 、 叶恭 绰 、 孙 科、 朱朴 、 丁 ( 小 丁聪 ) , 等 售价每册 港币一元 。 《大风 》 的社 长 简又 文 ( 8 6 17 , 东 新 19 - 9 9) 广 会人, 太平天 国史 学家 , 字永 贞 , 号驭繁 , 名大 笔 华 烈士④(“ 大华 烈士 ”为俄文 “ 同志”一 词 音 译 ) 别署 工爻 、 , 兴汉剑生 郎、 谛牟 、 智 , 佟 室名斑 园、 至庐 、 百剑楼 、 猛进 书屋 。 岭南 学堂毕业 后 留
部 分 留在 香 港 的 会 员 ,和 其 他 一 切 文 化 艺 界 同

虽 然远离祖 国的烽烟 , 寄居 这个 没有炮 火和
血腥 的特殊环 境 中, 未曾有一时一 刻 , 却 自外于 战斗 的阵营 , 而不思 以本位的工作 , 自尽力于 勉 民族生存 自由的斗争 。 ( ” 南社 文人陆丹林作 为
守 四 方 ”云 : 大 风 起 兮 云 飞 扬 , 蔽 日兮 日无 “ 云
光 。仁 风及所兮世界清 凉 ,全 民其努力兮 守 四
方 。 以 志 办 刊 者 之 旨 。 此 同 时 , 抗 战 杂 志 ”⑥ 与 在 于 香港 出 版 的过 程 中 , 常 会 遇 到 各 种 状 况 。 时 有
的名 义下 进 行 。 ”③
丹林在 《 续谈香港 》 中写道 :
在 “ 一三”以后 的新 出版物 , 八 就非 要三千 元 现币做保证金不行 ,因之在香 港办 出版物很
些 时期 , 敌 ”字不 允许使 用 时 , “ 编辑 便用 交叉 号 , 狄”及 “ 略者 ” 替 。 大风 》 “ 侵 代 《 的主 编陆
会 ”, 成 立时便有作家七 十多人 ,包括 早在香 “
港 的许地 山 、陆丹林 、鸥外 鸥和上 海来 的楼适 夷、 叶灵 凤 、 戴望 舒等 。 多 活动都 在这个 组 织 许
【 摘要 】《 大风 是抗 日战争 时期香港 的一份 丈艺刊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 , 由沪抵港 的
文化人 与香港 本地文人接 触来往颇 密, 他们 在 ( ( 大风 )上撰 写的文章 时常 与其 他 国家之抗 战 ) 史、 自身与朋友之 战争见 闻、 经历有 关, 在创作题材及 思想方面一定程度 上影响 了 当时的香港 文 学及青 年文学社 团。 大风 的撰稿人 中, 不少来 自中华全 国文 艺界抗敌 协会及 中 国文化协 进会 。 作为一份抗战文艺期- , 大风 ) 出版为人们 了解 战争 时局提供 了途径 与评论 的立场。 ? 3 J ) 的
他在 《 大风 》 发刊词 《 大风起 兮 》 : 言 《 大风 》 旬刊之 产生 , 备之 经过 , 略报 筹 简 告 , 言可尽 。 自芦沟桥 事变 发生 , 数 溯 民族存 亡 之 大决 战开始 。平津冀 绥晋沪杭 以及首都 相继 失陷。 文化事 业 , 受摧残 。 同人等 既从 事文 最 我 化事业 , 何能袖手旁观而轻卸为 国为 民之 责? ⑤ 简又文的这篇发刊词后又仿 《 大风歌 》“ 大 风起兮 云飞扬 , 威加海 内兮 归故 乡 , 安得 猛士兮
港 大文艺 应该 深入 民众 , 亦应 当适 应前方 战士 ,
这就需要 更多通俗性 的文艺作 品 ,使 民众了解
战争 的意义 , 如何参 加前方工作 , 以及如何 巩 固
后方 。 13  ̄ 9 8年于武汉成立 的 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 ,次年 于香港成 立分会 。“ 中华全 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 留港会员通讯处 ” 主要 由在港 的流 亡文 人及 学生组成 ,许地 山担任常务 理事兼 总 务。 《 在 抗战时期 的香 港文 学 》中 , 风认 为 当 郁 时的香港文学突破 了原有 的地方性 及少数 阶层 的局 限性 , 者和读者数量空前增 长 。 作 当时 的香 港具 备文化出版相对 和平 的环境 , 成为 国统 区 、 解放 区 、 陷区及 国外相互联 系的特殊地点 , 沦 亦 有很 大一部 分文 化精 英或长 或短 留居 在港 。 文 艺社 团方面 ,如文艺界抗 敌协会 因当时英 国尚 未 参 战不 许 使用 “ 抗敌 ”二字 , “ 艺界 协 称 文
《 大风 》的编辑 , 在抗 战时期 的香港发 表了不少
文艺评论 作品 ,很多与 当时民族抗 战的时代 主
题紧密相关 。
阿英 在 《 战期 间 的文学 》 抗 中认 为抗 战时
学 美 国。9 6年 于上海创 办 《 13 逸经 》 半月 刊 ,
13 9 8年于香港 创办 《 大风 》。 曾任 耶鲁大 学 、 香
上世纪三 十年 代在香港创 刊的 《 风 》 大 杂 志, 内容 涵盖文 艺创作 、 时评 、 文 、 译 专著选 刊 、
历史掌故 、 漫画 、 广告等 。 陆丹林 的 《 文艺统 一战
线 》( 《中华全 国文艺界协会 留港会员通讯处 成 立宣 言 》) 刊登 于 《 大风 》 的第 三 十三期 , 这 在 篇发表于一九三九年 的文章 中他写道 : 我们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