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完整word版)我读《社会心理学》的几点感受

我读《社会心理学》的几点感受要谈读这本书的感觉,就不能不谈一下我是如何与这本书结缘的。
2008 年初,我因为工作关系调入一个新的单位,在原来的单位我只是一个小职员,我生于那里,长在那里,然后又工作在那里,一切都非常熟悉,加上我天性乐观,和周围的同志们相处得很融洽。
而到了这个新单位之后,一切都变了。
虽然前后两个单位的性质完全一样,但在机关的内部风格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个人职务的变化,我的社会角色变了,从一般同志变成了班子成员;工作任务变了,从主要是自己干变成了领着同志干;面对的人也变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容被陌生的脸孔取代……而我却是一个不善交际、不喜热闹的人,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无法适应,总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总害怕他们对我的议论,总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时常感到紧张和焦虑,无所适从,害怕上班,害怕与他们对面沟通交流,甚至造成心理抑郁................... 我有意识的做出了一些改变——主动接近他们,竭力理解他们——但却是被动的、无力的,也是不成功的: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仍然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个新的群体中去,新单位的风格也没有能够成为我身份的符号。
这一年多来虽然我备受煎熬,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积极的、清醒的头脑,无时不刻在思考着我自己,思考着周围的人,思考着我与他们的关系。
同时,我也对我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到奇怪——并不内向的我我怎么会主动封闭自己,天生自信的我怎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向与人为善的我又怎么会妖魔化我的同事……对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百思不得其解……而正当其时,我在当当网上看到了戴维•迈尔斯教授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仅仅是从书名来看,似乎可以解决我的难题,回答我的困惑,我便毫不犹豫就下单买入了。
从4 月初收到书之后,我就一直在认真的读,甚至连注解都不放过,用咀嚼来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可以说,这是我有史以来读得最细、最深的一本书,虽然还远未得其真味,但我对很多东西已经如醍醐灌顶一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与反思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与反思说实话,选这门课确实是机遇巧合,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没有选过这门课的,也比较少人跟我推荐这门课.之所以选这门课实在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还是存在很大的兴趣,抱着满腔的热情也就义无反顾了。
事实上,早在高中的时候就看完了全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觉得自己还是获益匪浅的,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还是都产生了比较多的改变的,越来越觉得心理学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通过半学期的社会心理学学习,对很多事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看法,思想也相对成熟了很多.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的这学期的成果。
1、通过课程的学习,我理解和掌握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首先,我掌握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理论等,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等内容,了解了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但是平时却不一定能理解的现象和专业名词,比如“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等等。
这些专业名词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但是却从没有试图系统的了解一下.现如今当面对一些相对应的现象时,自然而然我也就会想到这些名词.2、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学会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现今社会现象,开始学会将社会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虽然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由于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所以也不会想到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全面地剖析问题。
比如说,现在当我遇到推销员时,我便会常常开始分析这个推销员在推销过程中所用到的心理技巧。
又或者看到电视上的广告或是推销员的解说时,总是会忍不住偷偷开始分析,究竟这又是用到了哪一种心理学技巧、哪一种模式,由此想制造错觉欺骗我们呢?我会意识到这是与我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有关的,我会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互动与影响的书籍,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我自身的社会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
首先,书中对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阐述,让我更加明白了个体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语言甚至情绪,这就是社会影响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认知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现象,如“从众行为”、“服从权威”等,这些实验和现象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比如,在“从众行为”实验中,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人的影响,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答案,这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从众心理。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种族偏见、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让我更加明白了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种族偏见和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往往源于人们的不理解、不信任和偏见,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社会心理学让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做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或者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态度。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行为和态度很可能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做出与自己本意不符的行为。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抵御外部压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他人的沟通不畅、与他人产生矛盾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耐心、缺乏理解对方的能力等。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尝试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缺点,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还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歧视、暴力、贫富差距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而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入手,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影响他人,改善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6期后现代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末在国内兴起的一股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社会思潮,其影响波及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历史、文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无不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相应的学科体系、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都在一定意义上发生了局部调整,这一定意义上构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特征,其影响至今依然广泛存在。
从本质上而言,兴起于20世纪末的后现代理论是在质疑和批判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论的过程中产生和完善的,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在学术研究理念及研究方法等层面上又针锋相对地存在着,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后现代理论与现代理论的对话与博弈会长期存在,这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
社会心理学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重要的学科分支,在诸多命题的研究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而在上述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后现代理论的出现一定意义上给我国社会心理学学科带来了历史性的挑战和冲击,既有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范式面临着切实的质疑和批判,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从整体上而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具有自身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深刻认知基础上的有益吸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学科的重大命题。
从整体上梳理我国近年来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轨迹可以发现,这一新兴学科实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有力的主题研究,差异化的研究主体从自身的研究视角进行切入,对当前社会经济语境下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成果,而在既有的多元化研究成果中,万明钢和刘显翠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吸收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有益成果,对于我们审视和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传统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有重要的帮助。
本文将对该著作进行系统评述。
该书是2013年7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程规划教材”之一,该书紧密围绕现代社会心理学这一宏观性命题,从学科渊源、学科价值以及学科理论等多元化的视角阐述和探讨了现代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帮助高等院校学生更为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现代社会心理学,全书基本上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但同时也大胆吸收了后现代社会思潮语境下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有益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突破价值。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社会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互动、交流,形成为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匡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为什么会浮现从众行为和群体思维。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人类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选择性注意和记忆偏差。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了解到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的。
这对我个人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并努力避免它们对我的决策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和情绪。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产生各种情感,比如喜怒哀乐、同情和羞耻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让我了解到情感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的。
例如,情绪的影响可以使我们做出冲动的决策,而不是理性的决策。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需求和行为,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管理策略和市场营销方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非常有匡助,让我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更加有动力。
总之,通过阅读社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2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巨大作用。
以下是我对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意识到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这使我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新的理解。
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期待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我们常常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去符合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同时,我们的行为也会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些社会化的过程对于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其次,学习社会心理学使我对群体行为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们在集体中往往会表现出与个体行为截然不同的特点,这往往是由于集体中形成了一种群体意识和群体动力。
我了解到,群体中的决策往往是基于群体的共识而不是个体的意见,在一些情况下,个体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而去迎合群体。
这种群体效应的存在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态度和行为,并试图做出更加独立和理性的决策。
再次,学习社会心理学使我对社会认知产生了新的认识。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解释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我们往往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处理,从而忽视了一些客观的事实。
同时,我们的判断也会受到社会标签和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使我们往往会根据一些片面的特征来评价一个人或一个群体。
这些认知偏差对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并试图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来减少这些偏差。
最后,学习社会心理学也使我对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产生了新的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不仅仅是基于个体的内在特征,也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期待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在社会心理学中,我对于人类行为的社会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的因素决定的,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往往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形成的,这个过程包括社会认同、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等。
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接受并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社会中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人类行为中的认知偏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类的思维和判断往往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这导致我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有过高的估计,这被称为“过度自信效应”。
此外,人们也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即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这些认知偏差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并不总是理性和准确的,我们应该更加警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方式,避免被认知偏差所影响。
另外,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于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且受到信任、亲近、互惠和互助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群体行为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了解到群体行为往往受到集体认同、集体效能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在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效能。
最后,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2110903149梁西胜)
读《应用社会心理学》收获很多,该书首先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又对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挫折调试、人际关系及改善、态度形成与改善、群体心理及管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行为及调控、社会对心理的影响、心理社会化策略、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社会认知这一部分的读后感。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着眼于对他人以及人际知觉。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也被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实际上是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和知觉,也叫社会知觉或社会认知。
包括对对方的外表以及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衣着、相貌等做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
实际上是通过交往、互动,主体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对于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等,与刺激的信息对个体的意义,当时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特点等因素有关。
例如,对于城管管理小摊贩时的一些粗暴行为,被殴打的小摊贩自然是悲愤异常,而事不关己的路人只是愤怒,悲伤却说不上。
而至于网民,则是谴责、愤慨。
有时也许并不完全是城管的错,但是由于我们的认知思维定势,城管无论怎样都是强势的一方,小摊贩明显是弱势群体,因此,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指责的矛头往往会指向城管,而把同情的目光纷纷投向小摊贩。
这就是由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不同而导致我们对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也不一样。
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印象的完整性等特性。
人们选择知觉对象时往往是根据以往给自己带来愉快或不愉快体验的刺激物,即刺激对自己的价值以及刺激物的强度来选择知觉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十分喜欢某件商品时,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我们会很快锁定喜爱的商品,当我们在街上遇到有过节的人时,我们会在人群里很快速的发现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要么
是避开他,要么是上去打个招呼,又或者是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刺激会产生显著的情感、动机等心理反应。
例如高考分数公布、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招聘录用通知收到等事件,会使人们产生显著的情感反应,或欣喜若狂,或春风得意。
至于一些悲伤的事件,若是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依旧能使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例如亲人的离去、失恋等等。
为了保持自我原有认知的完整,维护心理平衡,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遭遇朋友的背叛,我们会不自觉的为其开脱,不愿相信这个事件,自欺欺人,以便自我保护,维护心理平衡。
心理的平衡一旦打破,个体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例如疯狂的报复、自虐等等。
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把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印象。
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如仪表,面部、身段、眼神、言语表情;他人的性格、品质;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等。
图式是在认知过程中组织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如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
其中人的图式是人们心目中对特定认识对象存在的典型形象。
如愚蠢者的形象、热情者的形象、聪明者的形象、奸诈者的形象。
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判断,通常会不自觉地套用典型的各种特点人的典型形象,例如玩弄权术者往往让人想到曹操,伪君子让人联想到岳不群、美男子让人想到潘安、美人让人想到貂蝉等等。
自我图式是个体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形成自我概念。
如将自己看作是个无能的人,就会在活动中按照缺乏能力、不会做事,效率低下的图式行动。
而假如将自己看作是个聪明的人,就会按照聪明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处理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看作有作为的人,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这样我们才会向这方面努力,最终变成有作为的人。
角色图式是关于某一类角色的形象,如对当官者的认识,往往视为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角色图示,是与千百年来当官者的固有形象分不开的。
纵观古今,当官者一心为民的屈指可数,而碌碌无为、尸位素食者比比皆是,见了百姓打官腔,见了上司抛媚眼,极尽谄媚之事,久而久之,便使人们对当官者形成了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的图式,而初
入仕途的官员也有意无意的按照这种图式做事,仿佛不如此不能体现其官威。
事件图式是指按社会事件的分类,关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
如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冲突,一般会认为强者会欺负弱者。
例如上面提到的城管管理小商贩,另外还有交通事故中若是一辆宝马与一辆三轮车相撞,那我们往往会谴责宝马而不是三轮车。
当官的人如果自杀,常常被认为是畏罪自杀或为情所困,其实也可能是受人迫害,但是当官者强权的固有形象使人们不愿相信他们也会有弱势的时候。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例如原有经验,我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筒捷、明了。
如果我们没有关于“高尚”、“美丽”的原型,我们无法很快地将对象认定为高尚、美丽的人。
更明显的是个体原有的经验能够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
对于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构造、轮廓,而木匠则可能更注重于它的木料的质地及工程的优劣。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
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巴克称之为“概念应用”。
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人们可能判断他“有出息”,在这里原先所形成的概念帮助他做出了判断。
另外还有价值观念,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例如对于目前的小三现象,有些人是深恶痛绝,认为小三是破坏他人家庭的祸首,而有些人却认为小三是敢于追求幸福的人,无论她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怎样的。
又例如对目前的蜗居状况,有的人认为房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必须先买房,而有的人认为与其让自己沦为房奴,不如租房住,让自己活的更潇洒。
情感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
例如,当我们在十分恐惧的状态下,如果有人拿一张场面温馨的照片给我们看,我们也会感觉阴森恐怖,毫无温馨可言。
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即使见到平日里讨厌的人也觉得顺眼了许多。
认知偏见对我们的社会认知影响十分显著。
认知偏差有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光环作用是指我们对认知对象的一个特点有积极的认知,那么我们会将这个好的特点无限放大,赋予认知对
象更多积极的认知。
例如我们认为唱歌好听的人一定很漂亮,忠厚的人一定很诚实等等。
相似假定作用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等与自己相同时,最容易做出这种别的方面也相同的假定。
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反应,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
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资料,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的结论代替实际的认知结果。
例如,人们往往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也不尽然。
人们同样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没有生存能力,但这些也不尽然。
认知对象的因素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例如认知对象的魅力,如果认知对象很有魅力,我们倾向于将认知对象完美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光环效应。
认知对象的知名度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例如对于知名度很高的人,我们往往会依据媒体的报道产生对该人物的认知,可能真实的认知对象并不是我们从各种媒介间接看到的那样。
背景参考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
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
例如在酒吧出现的人往往是灯红酒绿的人,出入在政府机关的人一定是公务员等等。
通过以上对社会认知的阅读,让我对自己的社会认知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我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调整自己的认知,避免一些认知偏差,以更宽容的心态认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