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综合防治技术
核桃生产中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核桃生产中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一、核桃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1.核桃举肢蛾主要危害果实,幼虫蛀入危害,在青皮内蛀食多条隧道,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变黑,危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晚者变黑,俗称“核桃黑”。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为危害盛期。
卵期4~5d,幼虫在果面仅停留3~4h后就蛀入果内,在果内30~45d后脱果。
该虫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在5~6月成虫羽化期,降雨量少于30mm,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8月前病果及时摘除;入冬前彻底清园,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虫茧;成虫羽化期,采用性诱剂诱捕雄成虫,减少交配,降低子代虫口密度。
(2)药剂防治。
成虫出土前在树内盘撒毒土,25%的辛硫磷微胶囊施药后要浅锄;产卵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每隔10~15d 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500倍、Bt乳剂等进行树上喷药。
2.木尺蠖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吃光叶片,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1年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缝、堰埂中越冬。
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8月为幼虫严重危害期。
成虫趋光性强,白天不活动,夜晚交尾产卵;初孵幼虫吐丝借风转移危。
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脱果,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1)蛹密度大的地区,在早秋或早春,结合整地、修地堰,进行人工刨蛹。
(2)于5~8月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或堆火诱杀。
(3)抓卵孵化期和低龄幼虫期喷药,25%灭幼脲悬浮剂5000倍或5%氟铃脲乳油1500~2000倍等。
3.黄刺蛾类小幼虫仅食叶肉,残留叶脉,稍大食叶呈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千疮百孔。
1年1代。
以老熟幼虫在茧(洋辣罐)内与枝杈处、粗皮上越冬。
6月中旬羽化,6月中下旬产卵于叶被,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
低龄幼虫群集危害,长大后逐渐分散,老熟后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1)剪除越冬茧,并将被青蜂寄生的茧挑出,加以保护利用。
核桃举肢蛾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果农之友2018.8绿色植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干果营养价值的正确认识,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核桃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随着核桃园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核桃举肢蛾危害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和产量,极大地损害了果农的经济收益。
滦南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总结出核桃举肢蛾的发生规律及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1核桃举肢蛾的危害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图1)(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危害,粪便排于其中,蛀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被害果渐变琥珀色,并开始凹陷,核桃仁(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核桃黑”,严重影响核桃品质。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图1幼虫危害状2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举肢蛾科,成虫体长4~7毫米,翅展12~1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腹面银白。
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向上弯曲,超过头顶。
翅狭长披针状,缘毛很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还有一长圆形小白斑(有时不显)。
后足很长,胫节白色,中部和端部有环状黑色长毛束,静止时胫、跗节向侧后方上举起,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
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黄白色,红黄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
幼虫(图2)初孵时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7.5~9毫米,肉红色,头部棕黄色,体背中间有紫红色斑点,腹足趾钩为单序横带。
蛹体长4~7毫米,纺锤形,初期为黄色,近羽化时变为深褐色,藏于土茧内。
茧长7~10毫米,椭圆形,略扁平,褐色,常粘附草屑及细土粒。
图2核桃举肢蛾幼虫3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河北唐山地区每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2~3厘米深的土中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可在树干基部皮缝中越冬。
核桃举肢蛾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
将生物、化学、农业和物理等多种防治方 法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提高防 治效果,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化学防治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需要注意用药量和频率,以避免对 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物理防治
利用核桃举肢蛾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进 行诱杀。
农业防治
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清除枯枝 落叶等措施,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破 坏核桃举肢蛾的生存环境。
体长7-9毫米,头部黄褐色,胴部淡黄白色 ,背面有紫褐色纵纹,各节有黑色突起。
长5-7毫米,黄褐色。
生活习性
生活史
核桃举肢蛾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繁殖与活动
成虫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产卵多在核桃果实胴部,每处产卵1粒,一果多达7-8 粒。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实内为害,纵横串食,充满虫粪。最后咬穿果皮,脱果 入土越冬。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关注多种指标,包括虫口密度、虫株率、 危害程度等,以便全面了解防治效果。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以评估防治措施的有 效性。
将评估结果以图表或文字形式呈现,以便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直 观地了解防治效果。
问题解决策略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等生物防治方 法来控制核桃举肢蛾的数量。
危害
核桃举肢蛾幼虫蛀食核桃果实, 形成纵横隧道,充满虫粪,被害 处变黑,容易腐烂,造成早期落 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
卵
体长5-8毫米,翅展12-14毫米,头、胸部 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褐色,翅面 布满褐色鳞片,翅基有一银白色斑点。
长0.3-0.4毫米,椭圆形,黄白色。
幼虫
核桃举肢蛾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核桃举肢蛾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高其富等核桃举肢蛾 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属鳞翅目、巢蛾总科、举肢蛾科。
因其停歇时生有环状黑色毛刺的后足胫、跗节会向侧后上方举起而得名。
1 核桃举肢蛾分布核桃举肢蛾是核桃上的主要果实害虫,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
2 危害特点核桃举肢蛾主要是幼虫蛀果危害。
幼虫蛀果后在蛀孔处出现无色透明胶状分泌物,渐变琥珀色,雨后会集有水滴。
初危害期,蛀果孔呈线状(图1),深达果仁,使果皮干缩变黑。
幼虫纵横取食青皮,形成驻道,驻道内充满虫粪,被害处黑烂(图 2、图 3)。
1 个果内有幼虫1~10 头。
第一代幼虫蛀果前期引起果实提早脱落(图4)。
第一代幼虫蛀果后期及第二、三代幼虫蛀果一般不引起果实脱落。
危害后期,核桃仁变黑发育不良,果皮皱缩变黑,内部组织腐烂变质,故又名“核桃黑”或“黑核桃”,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但幼虫不转果危害。
冬季树枝上常残留核桃果实(图5),是识别核桃举肢蛾危害症状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1 幼虫初期危害线状蛀道图2 幼虫在果实内危害图3 幼虫危害后果实状图4 幼虫危害造成早期落果图5 树上留存残果3 形态鉴别3.1 卵圆柱形或椭圆形,长0.3~0.5 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时黄褐色。
3.2 幼虫初孵幼虫土黄色,头部黄褐色,体长0.5~1 毫米;老熟幼虫淡黄白色略有透明,背面粉红色后期变黑色,头部暗褐色,被有稀疏长刚毛,体长9~11 毫米。
口器、前胸背板及胸足黄褐色,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
3.3 茧椭圆形,略平扁,灰褐色,体长6~7 毫米,初茧完全包裹,后在较宽的一端有一白色细缝。
3.4 蛹体长 5~6 毫米,初蛹淡黄色,渐变成黄褐色至褐色。
3.5 成虫体长 4~8 毫米,翅展长 12 毫米左右,体深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腹部银白色。
触角丝状,密被白色绒毛。
下唇须发达,向前突出,呈牛角状弯向内方。
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绿色植保核桃举肢蛾是核桃生产中最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近几年来,核桃举肢蛾在章丘核桃老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造成大量落果,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此,笔者对章丘市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供广大果农参考。
1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核桃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
学名: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又名核桃黑。
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危害核桃的果实。
1.1危害特点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变黑(图1),多提早脱落。
图1核桃举肢蛾危害状1.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3毫米左右,黑褐色,腹面银白,翅狭长披针状,缘毛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有一长圆形白斑,后足长,栖息时向后侧上方举起,故名举肢蛾(图2)。
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孵化前为红褐色。
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初乳白色,头黄褐至暗褐色,背部微红,前胸盾和胸足黄褐色(图3)。
蛹:长5毫米左右,黄褐至褐色。
茧:长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
1.3生活史及习性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市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于树下3厘米左右深处土中、石块下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缝中越冬。
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出土化蛹,蛹期7天左右,5月中旬至5月底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卵期约为5天,5月下旬至6月底为第1代幼虫期,幼虫期40天左右,6月中至6月底为第1次危害落果期,幼虫在落果或土中作茧化蛹。
6月底至7月中下旬为第1代蛹期,7月上旬至7月底为第1代成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卵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期,8月上旬至8月底为第2次落果期。
成虫昼伏夜出,一般一个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一个果上可产7~8粒。
一个雌虫可产卵35~40粒。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2~3小时即开始钻入果实青皮,纵横取食(图4),果皮内充满虫粪,被害果最后变黑,多数脱落(图5),故称“核桃黑”。
防治核桃举肢蛾要“赶早”

防治核桃举肢蛾要“赶早”
作者:暂无
来源:《果农之友》 2015年第6期
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生产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但由于该虫早期危害不明显,特别是大
部分幼虫钻入硬壳内蛀食种仁,所以不好发现,一旦发现落果或果实变黑时,往往已经错过防
治时机。
核桃举肢蛾危害盛期在7 月上旬,但防治该虫应该“赶早”。
物理防治可采取树下覆盖地膜的办法,于5 月上、中旬,在越冬幼虫羽化出土前,整平地面,覆盖多功能双色地膜,不仅能够把举肢蛾的出土成虫全部憋死在地膜以下,减少地面或树
上喷药的劳累和浪费,而且能够起到灭草、保水、抗旱、保肥、保持土壤疏松的作用。
化学防治于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土前),划锄耙细地面,在核桃树下地面喷施1 500 倍菊酯类农药,杀灭欲出土的成虫;在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每隔10~15 天树上喷1 次1
000 倍液辛硫磷或 2 000 倍液菊酯类农药,并配加600 倍液多菌灵或 1 000 倍液甲基托布津,杀灭举肢蛾的成虫、卵或孵化的幼虫,可兼治核桃炭疽病等;7 月份以后,及时捡拾树下被害
的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幼虫脱果入土;到9、10 月份幼虫已入土越冬,划锄地面,耙
细拉平,地面再喷1 次1 000倍辛硫磷,杀灭越冬幼虫。
这样,基本上可以杜绝核桃举肢蛾对
核桃的危害。
(据《河北科技报》)。
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树健康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
核桃举肢蛾专食核桃的果实青皮,受害果变黑干缩,失去经济价值,故称核桃黑。
部分幼虫早期蛀入果心,深及果仁,致果仁干枯,对核桃产量影响很大。
严重的年份黑果率可达80%以上,核桃几乎绝收。
掌握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既可以更好地对核桃举肢蛾进行有效防治,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希望本文能给广大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及农民朋友一些帮助。
一、核桃举肢蛾的危害症状初孵化幼虫在果面上停留一段时间后,开始爬行寻找果实为害。
蛀果时间为5~8小时,幼虫蛀果后,在蛀果孔处出现无色胶状分泌物,后变为透明白色胶珠,渐变为琥珀色。
幼虫蛀果后,在青皮内纵横串食,初为害期,蛀果孔呈线状,深达果仁,使果皮干缩变黑,故又称为“核桃黑”。
蛀果孔隧道内充满虫粪,1个果内幼虫可达几头,多者30余头,被害处黑烂。
早期被害果,核桃仁发育不良,果皮皱缩变黑,提早脱落,但幼虫不转果为害。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引起早期落果。
老熟幼虫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脱果,此时被害核桃青皮变黑、果肉变质腐烂。
老熟幼虫脱果时先咬破果皮掉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适宜场所入土结茧越冬,脱果期为1个月左右。
二、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危害的原因由于在核桃种植生产上不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致使核桃举肢蛾大量发生。
该虫是核桃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以幼虫蛀入硬壳内取食种仁,早期危害不明显,不易发现,一旦发现落果或果实变黑时,往往已错过防治时机,严重影响核桃产量和品质。
1.近几年冬季温度偏暖,夏季6、7月份雨量偏多。
成虫羽化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重,干旱年份较轻。
2.栽植环境不好。
凡是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必重;一般窝风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阴坡地比阳坡地、沟里比沟外发生重;荒坡地比经常耕作地发生较重。
3.重视不够,管理跟不上,粗放管理。
水肥不够。
修剪不及时。
4.由于农民病虫害防治素质低,防治适期预测不准确,甚至不预测,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用错药,按病害进行防治。
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深 的土 内、 石块 下 、 果 内、 落 树干 基 部皱裂缝 内及草 丛
内结 茧越 冬 。 冬代 成虫 羽化 从 5月下旬 开始至 7月 越
下旬 结束 ,羽 化盛 期在 7月上 中旬 。7月中旬末 至 9
月下旬 是第 1 代成 虫羽 化期 , 8月末 是羽化 盛期 。 成 虫寿命 一般 4 5d 寿命 最长 的为 8d ~ , 。雌成 虫
抻平铺 好 ( 间低 , 中 四周 高 , 似锅 底状 , 形 以利于 积存
羽 化后 2d 开始产 卵 , 卵多散 产于梗 洼 、 萼洼 或双果夹
缝处, 卵期 5d左 右 。幼 虫初孵 时 1 2mm, - 出壳后 在 果面爬 行 , 开始蛀 果 。蛹期 7 】 , 旱情况 下 2h后 一 0d 干
“ 核桃黑” 防治技术
董福香
( 河北 省 迁西县 林 业局 040 ) 6 3 0
核桃举肢蛾在北京市平谷地区每年发生 12 - 代, 大部分为 1 少数 2 , 代, 代 老熟幼虫在树冠下 12 m - c
以前 很少 出土 。 虫 白天 很 少活动 , 成 一般静 伏 于叶背 , 黄 昏时大 量活 动 。幼虫 在果 内串食达 3 后 。背 0d左
风 向阳温 暖 的地方 蛀果 早 , 阴的地方 蛀果 晚。 背
4 防治措 施 1 结 冻前或 解 冻后 深刨树 盘 、 除残 枝落 叶, ) 清 破 坏 其越冬 场所 , 使幼 虫不 能羽 化而 死亡 。2 生长 季 致 ) 清 除被 害果 , 中深埋 。及 时摘 除树 上变 黑的被 害果 集 及 树下 的落 果 , 埋 或烧毁 , 深 以减 少下 代虫 口密度 。) 3 6月下 旬至 7月 下旬 是举 肢 蛾幼 虫危 害果 实的盛 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 分别统计果实的黑果和好果数, 然后计算出好果
率。 若调查区内平均黑果率为 10 0o , 或地面调查虫茧
雾;Bt 乳剂 2 2508/ hm' 喷雾; 灭幼脉 1 号 200ppm 喷
雾; 西维因 500ppm 喷雾 ; 白僵菌加水稀释配成每毫升 含抱子 1 亿的菌液喷雾 , 或配制每克含抱子 1 亿的菌粉
整地规格 : 长 120cm 、 宽 80cm, 深 40cm 整地密度 : 12 375^- 1 800 穴/ hm' , 穴距 : 2m X 3m 或 3m X 3m a 整地方法 : 用撅头将石块刨出, 垒出穴的外端 ( 外 端石堰要高于 30cm , 长于 120cm) , 将穴内余土整成外 高内低、 坡度为 巧。 左右的反坡面, 拍实 。
25 .
喷粉பைடு நூலகம்。
3. 4. 2 化学防治的注意事项 树上喷药必须做到上 下均匀、 细致周到、 不留空 白, 如喷药后 24 小时之 内遇 到雨水冲刷, 要及时进行补喷。 5 防治质f 鉴定
5. 1 5. 2 调查时 间
防治结束后, 于 8 月下旬进行效果调查。
调查 法
具体操作按随机取样或机械抽样法 , 对调查 树按
山西林业
2002 年
第 1期
FOREST RY OF SHANXI
2002
NO . 1
核桃举肢蛾综合 防治技术
吴旭东 郝青云
核桃举肢蛾 以幼虫钻人核桃青皮内蛀食, 受害果 逐渐凹陷变黑 ,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黑果。 黑果不仅会 降低核桃品质 , 而且其商品价值也大为降低。因此, 对 于核桃举肢蛾的防治 , 必须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
剂等杀虫剂。 用药量:50 年生以上的树每株用 30g,50
年~ 100 年生的大树用 50g- 70g , 拌土 5kg - 10kg 进 行地面撒施, 施于树冠外 l m 以内。施药后要浅锄, 使 农药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 以达到彻底消灭刚复苏的 越冬幼虫或蛹。 此外, 还要及时清除被害果, 直接消灭越冬虫源。 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 , 当幼虫蛀果后 、 老熟幼虫脱果 前, 要提前采摘被害果 ( 黑果) 0 7 月上、 中旬为落果盛 期, 及时收集落果并将被害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 可
2. 1
反坡 整地
旱膺薄, 水土流失严重 , 油松是全市荒山造林的主要树 种之一。 恶劣的自然立地条件 , 严重制约着全市荒山绿 化的步伐, 年年造林 , 岁岁补植 , 归根结底是缺水 , 是土 壤、 气候严重干旱导致了苗木缺水干枯。 围绕“ 缺水” 这 个课题 , 结合多年来全市各地荒山造林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开展 了旱作造林技术的研究 , 分别筛选出一些操 作性强 , 经济有效的油松旱作造林技术 , 并在五台县进 行了推广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 供相关地区在 荒山造林时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海拔 1 O O O m^ -1 500m 的石质荒山 阳坡。土层厚度为 20cm 左右 , 土质为黄土状淡褐土。
3. 2 生物措施 防治
树冠下每平方米虫茧密度
5 头 以下
黑果率 写 黑果率 %
11 尧 , ,20
6 头一10 头
10 头 以 上
21% 以上
2
虫情调查
2. 1 调查时间 在每年 5 月初成虫未羽化前或 7 月中旬幼虫未脱 果前进行 。
2. 2 调 查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性诱剂防治。时间从 5 月中旬 成虫羽化开始。采用专一性强、 准确性高的性诱剂 ( 诱 芯) 挂在树上, 进行诱测和防治成虫。 此外, 还可以利用 天敌进行防治, 如保护和利用步甲虫等天敌捕食举肢 蛾初孵幼虫和卵。 3. 3 物理机械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刨树盘 : 刨树盘的 目的是要清除杂草, 熟化土壤, 破坏害虫栖息场所, 或被翻在场面上冻死 . 或将虫茧翻 人土壤深处 , 不让成虫羽化出土。 时间在早春或晚秋进行 , 树盘的大小和深度依树 冠大小, 深度要达 20cm 以上。 山坡 _ L 的核桃树要刨成 鱼鳞坑 , 刨树盘的同时, 捡出土中的虫子, 集中消灭。 在刨树盘的同时要结合地面施药。 5 月上、 中旬在 刨过的树盘内, 喷施农药。 可供选择的药剂及所需浓度 为 :25% 辛硫磷微胶囊 500 倍液、 除虫精粉剂 , 3911 粉
2. 3 穴底栽植
每穴 2 株。 将 2 年生油松苗定植于穴面底部, 以利 于降水后 自然浇灌和防风、 防晒。
v Z 八人. 、 , 产 人两 /, 、 、 v .协产 产 呻 、甲. 两 2州 八 声
产 沪 产 六、 、 、 八尸 侧 、 八 产 八入 内 J、 、 八 产 韶 、 、 产 产 写 、 、 气归 口 、 甲沪 甲 、 、、 内 产 曰 、 、 产 护 , ? 沪 、 、 户 六、 “ 、 叼, ,、 八 产 甲 、 、 产 尹了 、 八 八 气. 沪 尹 沪产户户 幼沪 口 , 刀 产人 沪 了、 、、叭 、 八、、 、 入 , 产“ 、 、 、叼 了 沪六 、 , 六尹 护沪 八八 勺 八 沪产 八 丫 八、、 ‘v 人 、 夕 沪六 丫、 、 八v 目 、 入内 八、 两、 六 、、?
东南西北 4 个 位, 每个 位取 100 个果实( 每株 400
数为 5 头/ m“ 以下, 可不进行化学防治, 在每年的早春 和晚秋刨树盘即可。 若 平均黑果率在 11Y o- 20% , 或地面调查虫茧数 达 5 头一10 头/ m2 时, 采用刨树盘并及时进行地面施 药封闭防治。 若平均黑果率达 20% 以上, 或地面调查虫茧数在 10 头/ m2 以上时, 必须及时进行地面和树冠全面防治。 作者简介 : 昊旭东. 男. 北京林业大学毕业. 山西省 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工程师. 郝青云. 男. 山西农业大学毕业. 临汾市 尧都区林业局. 助理工程师. 收稿 日期 : 2001- 12- 20.
早地露是一种新型的植物专用生根保水剂, 能够 刺激苗木根系生长发 育, 有持续保水、 缓释肥水之功 效。 其吸水量可达 自身重量的 150 倍一200 倍 , 用其蘸 根后 , 油松苗木根部会形成一个“ 小水库” , 供给苗木在 干早时使用。 若遇下雨或浇灌 , 失水的保水剂又可再次 吸水 , 如此反复可持效 2 年一3 年的时间。 将旱地露按 1 : 200 倍稀释混匀 , 待充分吸水、 形 成冻状物后即可用于蘸根 . 蘸后立即栽植。
核桃举肢蛾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危害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首先要加强核桃树的栽培管理技术, 适时浇水、 施 农家肥, 适当修剪以及疏除雄花等。 其次 , 林粮间作, 勤 刨树盘, 可减少核桃举肢蛾的发生。 农耕地比非农耕地 虫 茧减少 近 1 倍 , 黑果率可降低 10 % 一 60 00, 覆土 l ocm , 95% 的成虫不能出土 ; 覆土 20cm - 40cm , 成虫 会全部死亡。
直接消灭越冬虫源。 3. 4 化学防治 3. 4. 1 树冠喷药防治
2. 2. 1 虫 口密度 在树冠下以每平方米为单位, 按不 同的立地条件随机调查 , 取得每平方米虫 口密度平均
值。
2. 2. 2 虫果调查 7 月中下旬幼虫脱果前, 在不同的 立地条件下 , 随机抽取样株 , 按东南西北 4 个方位各取 100 个果实, 计算虫果率 , 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2. 3 诱芯诱测指导防治 5 月中旬挂诱芯, 观测成 虫羽化盛期 , 推算卵孵化期 , 以利于指导防治。 3 综合治理 法
1 防治策略
以林业措施防治和物理机械措施防治及生物措施 防治为主, 化学措施防治为辅。 对举肢蛾的发生区要根 据危害的程度, 划分为轻度、 中度、 重度 3 个防治区( 见 下表 ) , 对防治区依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轻 度发生区以物理机械防治为主 ; 中度发生区以刨树盘 结合地面施药防治为主, 在害虫出土上树危害前将其 杀灭 , 做到树上害虫树下治 ; 重度发生区, 清除虫果 , 人 工除草, 施农家肥, 并要地面和树 冠结合进行化学防 治。化学防治要严格控制使用有公害农药。
3. 1 林 业措 施 防 治
,2 4
树上喷药要掌握在成虫羽化、 产卵盛期, 可防治成虫、 卵和初孵幼虫。时间为 6 月中
山西林业
2002 年
第1期
FORESTRY OF SHANXI
2002
NO. 1
油松旱作造林技术试验
郭志平 阎建平 郑素良
忻州市位于太行 山与吕梁山的北端 , 山多川少 , 干
2. 2 旱地露 蘸根
植被覆盖率仅为 0. 3 左右。
该地 区气候变化明显 , 四季分明。年 平 均 气温
6. 9 C , 年降水量 400mm- 550men 。年光照时数 2 710 小时, 无霜期 130 天左右。 气候特点是 : 冬季寒冷少雪 , 春季多风少雨 , 夏季雨多集中, 秋季短暂凉爽。 2 油松早作造林技术 旬至 7 月中旬 , 分 2 次 ~ 3 次进行树冠喷药 , 间隔期为 10 天。 使用药剂品种及浓度 : 苏云金杆菌粉 50。 倍液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