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中的对比修辞格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如磐书如侣——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
《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
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共六节。
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
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冒雨登楼追溯历史文化忧思第二部分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
二、文化视角:由文题到主题(一)文题《风雨天一阁》这一标题可拆为“风雨”和“天一阁”两部分。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Hale Waihona Puke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 中排 比手法 的运用
文 /尹梦瑜
摘要 :余秋雨是我 国著 名的散文作家 ,同时在文学史 上也有着 独特 的影 响力 ,余秋 雨所创造 的作 品都有着深刻 的含 义 ,虽然余秋雨主要作品不是 散文 ,但是余秋雨 的散文也存在着独特的风格 。比如说散文代表作 文 化苦旅)》就 凸显出 了余秋雨在散文上 的造诣 ,其 中的用词有着独特之处 ,同时整篇文章 用的修辞 手法也比较多 ,比如说常见有 比喻、排 比、拟人等 。而排比的应 用在文章 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就具体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排 比手法运用。 关键词 :余秋雨 文 化苦旅》 排比手法 运用分析
一 、 结构 形态 (一)一般 排 比 句 的 灵活应 用 余秋 雨在 《文化 苦 所应 用的排 比修辞 手法 比较 多 ,排 比手法的运用实际是指将联 系比较紧密的 句子 ,或者是有递 进 关 系 的 句 子组 合 起 来 ,从 而起 到 较 强 的 增 强 句 势 的效 果 。排 比 句包含 的种 类比较 多,最常见的是 一般排 比句,也就是说 , 在 一般排 比句中,句子之 间的意 思非常的相似 ,或者是 句子之 间 的 结构 比 较相 似 , 这 类 型 句子 就被 称 作 为 一般 排 比 句。 在 《文化苦旅》这部作 品中,就采用 了很 多一般排名 句,比如 :“它 成 了民族 心底 的 一种 彩 色梦 幻 ,一 种 圣洁 的 沉 淀 ,一种 永 远 的 向往 。 这 句排 比 句的 应 用 ,有 效 地展 示 出 莫 高窟 所 包含 的 文 化 内涵 ,突出 了莫 高窟所具有 的文化沉 淀。 (二)层 次排 比 句 的巧 妙 应 用 余秋 雨创作 的《文化苦 中,不仅 仅运用 了一些 一般排 比 句 ,还 灵 活 巧妙 的应 用 了一 些层 次排 比 句 ,层 次 排 比 句 也 就 是指为一个 句子 中都有连续的辞格 ,所有辞格共 同组成 了层 次排 比 句 ,层 次排 名 句的 灵活应 用 能 够 给 读 者 更 大 的心 灵 震 撼 以及适 当的冲击感。 比如 : 如地震前 的兆 ,如 海啸降临 ,如 山崩地 裂 通 过品读这 句话 ,能够给读者 一种 声势 浩大之 感 , 能 够 更加 形 象 的将 物体 凸 显 出 来 。 (三)总 分 排 比的 应 用 总 分排 比的有 效运 用较 为经典 ,总 分排 比是总结性 比较 强的语 句,能 够起 到总领 全段 ,或者 是总领 全文的作 用 ,同时 也 能够为下文做好 良好 的铺 垫,一般 来说 ,后 面连接 着分承排 比句。这种类型的 句子就被称作为总分排 比句。总会 F比句给 读 者带 来的感 受要 比一般排 比 句给读者 带来 的感 受更加 真 切、真实。比如在 文章 中:“假释天真是最残忍的 自我糟践。没 有 皱 纹 的祖 母 令 人 感 到 可 怕 , 没有 白发 的老 人 令 人 感 到 遗 憾 … … 这 个 句 子 就 是 典 型 的 总 分 排 比 句 ,这 个排 比 句 的 运 用 , 有效 的将余秋 雨心理感受真切 的描绘 出来 ,使读者 能够切 身 体 会 到 真切 感 。 (四)补 充排 比 句 补 充排 比 句也 是应 用 比 较 广 泛 的 一种 排 比 句 , 最主 要 的 目的 就 是 为 了对 之 前 的 语 句起 到 补 充 、 解释 的作 用 ,一 般 来 说 ,补 充排 比句是指 前面有 一项排 比旬,后 面又连着另一项排 比 句做 补 充 ,同 时 两个 句子 在 语 言上 没有 任 何 的 区另 ,这 种 句 子 就被 认 为补 充排 比 句。补 充排 比 句的 运 用 ,能 够 加 强读 者 对 作者所要描 绘的事物 了解 更加 透彻 ,提 高认知 以及感知能 力。 这 主要 是 因 为 ,后 一 句排 比 比 前 一 句排 比反 映 事 物 现 象更 为 深刻 ,同时也能 够给读者 更大的想 象空间,使 读者体 会到语言 魅 力 。 二 、修辞手法 (一)语 意 流 畅 余 秋 雨 的 《文 化 苦 这 篇 散 文 中 ,排 比手 法 的 应 用 比 较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写作教学0601 0650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三峡》中,为了强调三峡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史)、空间(山川)和人物(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续用三个“……在这儿……”句子组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感染力。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是比较独特的,走出了传统的思维束缚,打破传统散文的语言运用,从文学走向了文化领域。
运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语言,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借用叙事和议论手段抒发出来。
在遣词造句方面,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行文气势磅礴,将一些道理借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体现出来。
[1]无论是在叙事方面还是抒情方面,都表现出来较强的叙事特征,而且通过文化意识和文化反思,去追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人生的真谛。
在《文化苦旅》中,主要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与议论手段相结合散文是一种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情感,借用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文学形式,体裁较为灵活。
其语言特征主要是见微知著,这是散文在选材立意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但是余秋雨的散文相对来说有所不同,他的散文在抒情方面是隐性的,大都将抒情的语言融于记叙的语言之中,将抒发情感和议论叙事进行有机结合。
在《文化苦旅》中,很少有对山水景色直接具体的描述,而是借助议论的手段,人为地勾勒出一幅深沉浓郁的人文情景,从而进一步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议论和想象,使得读者被文章的情绪所感染。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作者经常将自己的情感内敛,通过叙事和议论的手段去抒发自身情感。
如《道士塔》中对中国官员生活的描写,官员奢侈豪华的生活,在书房中通过推测土经文的书写朝代来展现他们的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愿意吃苦也要偷运中国文物时,官员却在客厅中喝茶。
在原文这段文字的描述中,作者没有明显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但通过字里行间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态度,通过抒情散文的形式来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历史忧患意识以及生命意识,而且对读者起到了感染作用。
[2]作者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哲理问题,将理智的议论与感性的抒情手段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在《文化苦旅》中,作者笔下的辞藻是丰富多彩的,流露出浓厚的诗意。
2020高考语文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 精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散文《牌坊》修辞浅析

余秋雨散文《牌坊》修辞浅析作者:李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5期摘要:余秋雨先生长期投身于社会文化研究,亲自抵达了多种文明现场,具有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部散文集,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而《牌坊》是《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其地位可想而知。
本文就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从辞格的运用、语言风格特点、特殊语境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效果等方面分析《牌坊》的内容,深入挖掘《牌坊》的更深层次的内涵,阐明其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余秋雨;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特殊语境中的象征余秋雨先生,以历史化散文而闻名于世。
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是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一路上的所见所感的基础上,他凭借着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依仗其独特的创作技巧、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创作了他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牌坊》,就像刘勰将《原道》篇放在《文心雕龙》的开篇一样,那样安排自有其独特之处。
任何新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牌坊》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省,余秋雨先生将其放在《文化苦旅》的开篇,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后面所有的对于文化的阐释。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格独特,横看成岭竖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收获,这里我们就从修辞的角度出发,从如下几方面浅析《牌坊》。
一、《牌坊》中变异语格修辞的运用及效果采用常规语言组织手段提炼而成的格式是辞规,采用变异语言调配手段创新而成的是辞格。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2010级号)20世纪90年代,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属于散文的年代,而余秋雨在90年代的散文史上又有着别可替代的作用。
在90年代的散文热中,余秋雨处于浪潮的顶端。
散文热由他引发,在整个热潮中又以他的成就最大。
余秋雨的散文,制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由此也形成了他自个儿比较固定的创作模式。
文化散文历经从源头到流域、从文学现象到成熟文体的进展过程。
纵观90年代散文作者的创作,余秋雨的散文特殊引人注目,他以自个儿鲜亮的特群为人熟知。
一、创作模式对创作的制约当一种创作手法被固定下来,在其往后的创作里便非常难有所突破,这就形成了一种创作模式。
关于一具作家来讲,这既是幸运更是别幸。
幸运的是其创作可以有一种异于他人的创作手法,别幸的则是在其往后的创作路上,如此的模式是非常难突破甚至是无法突破的。
杨朔便是这样。
杨朔散文,终其一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却也给了他自个儿一具紧箍咒,永久逃脱别了这种创作模式的束缚。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谈及散文,就别得别提到杨朔,他的散文以其谨严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明朗的格调,先写景,再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庸的人,最终经过比兴的手法将景物与人联系起来,从而升华到歌颂人民的勤劳。
杨朔终其一生,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创作手法。
在XXX刚成立、祖国山河一片壮丽之时,他的散文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无疑切合了当时的时代主潮,也由此形成了“杨朔模式”。
“杨朔模式”一度是一种标志、一种典范,被焱多的人所效仿。
但是,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人们大概觉得,除了“杨朔模式”,还应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此刻的“杨朔模式”就成了一具枷锁、一种桎梏。
而要凸显审美的个性化,“杨朔模式”也势必成了摈弃的对象。
余秋雨散文的浮现宣告了杨朔式散文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以其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创作的开端。
关于余秋雨来讲,他也逃脱别了如此的命运。
一本《文化苦旅》已然有了他创作模式的雏形,接下来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则是为他所创立的这种创作模式增加量上的积存,形成名副事实上的创作模式。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中的对比修辞格
作者:季金凤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5期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运用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从某种角度说,他突破了对比修辞原有的框范而有所创新。
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一体多比
先来看《追询德国》
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
……
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伦敦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
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二千年,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余秋雨《行者无疆》)
为了显出柏林的气势,作家把它跟罗马比,跟巴黎比,跟伦敦比,比气势,也比建城时间。
比来比去,就比出了柏林的老练含蓄,比出了柏林的年轻魅力,比出了柏林的让人捉摸不透的奇特。
在此基础上,作家才能从容不迫地去追询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两次惨败的德国,探讨它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类”这样的大问题,成功地对比为表现主题作了很有深度、很有创意的铺垫。
再来看《白发苏州》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
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
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
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
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
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开始,作家就把苏州置于世界大背景中来对比。
先是跟美国比,美国才200年国庆,居然庆祝得辉煌壮丽。
再跟澳大利亚比,澳大利亚也是200年国庆,热火朝天的千帆竞发。
苏州可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2500:200,“让人发晕了”吧。
你美国、澳大利亚该排到哪个后生辈分上,自个掂量去吧。
还嫌不够,又跟威尼斯相比。
威尼斯算什么?当苏州“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你“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哩。
这三比就比出了一个古老苏州、白发苏州来。
开篇气势之大,扣题之巧,让人叹服。
二、两体对比
1 轻重反比
来看《三十年的重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发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章的对比有违常规。
照理说,余秋雨岁末年底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每一项都比穆尼老师要一张贺年片重要得多,但作家却断定这将是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题目又冠以“三十年的重量”,这种轻重反比就把这件小事衬托得非比寻常,也衬托出余秋雨先生对三十年前的恩师依然是敬重有加。
这为后文作家回忆三十年前创作的那张幼稚纯真的贺年片和与画家曹齐又重新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年片寄给老师打下了伏笔。
这份至情,竟有穿越几十年时空的重量,竟把作家岁末的其它活动比了下去。
对比的运用,使作品深刻的意蕴顿显。
2.先褒后比
来看《都江堰》
我以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
但是,……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开始,作家就把都江堰提到了和长城同样的高度。
为了突出都江堰,作家先褒后比,他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
说“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这还不够,作家登临世界之巅,去审视长城,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它不仅属于中国,它还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作家把长城褒到这种尽善尽美的地步,接着,一个“但是”便开始了美轮美奂地对比。
3.两体多比
还是《都江堰》: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都江堰先于长城数十年;其次从规模上对比,两者各有千秋;第三从社会功用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的乡间母亲般的胸襟岂是长城“僵硬的雕塑”的姿态比得了的。
两体多比,比出了都江堰的优势,也比出了作者对都江堰的热情赞美。
三、多体对比
看《永恒的坐标》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奥林匹亚)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两相熔铸……
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
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也缺少赛场。
只有一些孤独的老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选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奥林匹亚精神”和“别的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进行了比较,比出了“别的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不足和缺憾,也比出了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完美结合的奥林匹亚精神的难能可贵。
(季金凤,江苏通州市兴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