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大门。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同学们的习作中写到了哪些传统文化呢?二、赏析习作,有效指导1、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传统文化,下面就让我们走进xx的习作,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向大家介绍他找到的传统文化的。

2、老师想问问你,你是怎样向大家介绍传统文化的?前面关于年的来历这部分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查资料为什么会去查资料呢?遇到不了解的,不懂的,或者想深入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3、还有谁也用了查资料的方法写传统文化了?我们班的学生也用查资料的方法写了关于年的传说。

我们看看他找到的资料。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吧,谁是咱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呀?大家推荐一下!4、难怪大家说你是读书最好的啦,第一次见到的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能读流利,真好!里面有好多的生字都是你们没学过的,你都能读准确,特别了不起。

5、我就想让大家比较一下啦,这两个同学谁写的资料好呢?为什么?6、xx同学写得好,好就好在,他没有一字不落的照抄材料,你们看(点课件),他是从原材料中做了摘选(板书摘选)。

同学们都有采摘的经历吧?假如你们走进苹果园要采摘苹果啦!你会摘什么样的苹果?为什么摘这样的苹果?原来你们是为了吃,目标好明确啊!那xx摘材料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写端午节的来历,怎样才能摘到你最想要的内容呢?假如,你就站在一棵苹果树下,怎样才能摘到你最想要的最大最红的果子呢?这一棵苹果树,就是你找到的那一份资料。

想要摘到你最想要的内容,就要多读读,多想想,多比较比较。

这就是选的过程!果园里不可能只有一棵苹果树吧?你会怎样摘呢?那么多的苹果树,就像好多份资料,我们还可以从多份资料中选出你最想要的内容摘下来。

这也是选!你看,韩时尚用了摘选的方法,留下了最大最红的果子,放弃了又小又青的果子。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希望同学们可以爱上奇妙的汉字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板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
有画面感
形声字形旁表义
浓香荡漾轻巧灵活
清香飘荡轻快灵敏
抓住动物特点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小练笔: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课件出示)
示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轻巧和轻快都含有轻的意思。
A轻巧指重量小而灵巧,轻松灵巧,简单容易。用于形容动作,身体等。
B轻快指动作不费力,轻松愉快。
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
(4)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活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A灵活做形容词时指敏捷不呆板,一般用于形容手脚,脑筋等。也可以做副词。指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
(1)我一进门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浓香清香)。
荷花的香味比较清淡,所以应该选“清香”。
(2)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的(荡漾飘荡)开去。
解析: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荡只随风飘动,漂泊。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
本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
(3)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轻快)的歌曲。
4、词语解释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三下语文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CONTEN TS
一、双线组织单元

二、版块清晰明了

三、重视方法指导
四、凸显实践运用
容易拉开差距
学习容量加大
学习难度加深
特殊的三年级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
0 1
有趣的故事
大胆想象
奇妙的世界
0 8
观察与发现
0 5
0
0 7
0
0
3
4
多彩6童年
可爱的生灵 人文主题
2、“风”、“雨”、“柳”、“花”、“草”、“叶” 等景物想象画面,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
3、回顾古诗,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感受到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也更能理解课文“这时 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 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天平添了许多生趣。”
单元内部结构
语文要素
可爱的生灵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古诗三首》 《燕子》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荷花》 《昆虫备忘录》
核心人素养 可爱的生灵
五大板块 单元内部结构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导语
单元内部结构
单元内部结构 导语 课文
精略 读读 课课 文文
1“剪刀似的”、“乌黑的”、“轻快有力的”等词语 想象燕子的外形,体会燕子的可爱。
图1:美景 图2:活动
02第一单元解读
习作
《我的植物朋友》
观察
记录卡
写作
02第一单元解读
02第一单元解读
“由注释到诗意,由诗意到画面”
02第一单元解读
“由姿态美到画面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1-8单元精编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

《燕子》一文简笔勾勒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

《荷花》一文细腻地描写了荷花的姿态,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一大幅活的画”。

《昆虫备忘录》则描写了有趣的小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

本单元的第一个阅读训练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学过“读句子,想画面”,三年级上册有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练习,都为本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燕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荷花》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本单元的第二个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提升,本单元进一步体会、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燕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荷花》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并与同学交流;朗读并抄写;“交流平台”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卡写一种植物。

《荷花》的小练笔安排了仿写一种植物,为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做热身,降低了习作难度。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这四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形式有散文、诗歌。

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第一单元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3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3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

《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燕子》一文简笔勾勒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荷花》一文细腻地描写了荷花的姿态,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一大幅活的画”;《昆虫备忘录》则描写了有趣的小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

学生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53人。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

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

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

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经常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

并愿意与人交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

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

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本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活泼的,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但是又缺乏内心。

孩子们普遍在阅读方面比较薄弱,源于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勤于思考,导致写作能力不高,没有素材可写,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的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写作方面方面应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佳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教案综合性研究《中华传统节日》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和俗,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民族精神、热爱生活和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并制定活动方案。

例如,在介绍春节时,可以通过展示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让他们自由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过年经历。

接着,引导学生辨别传统节日和一般节日,并探讨了解这些节日及俗的方法和记录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查询书籍、网站、询问家长和老师等方式来了解这些节日,并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后续的分享和交流。

在辨别传统节日和一般节日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节日名称,并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比较各个节日的时间,从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的区别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纪年法和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最后,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Before class。

XXX to share with the class。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exchange n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while the teacher writes on the board about customs。

food。

origins。

legends。

and poetry.) (Display on the screen: XXX。

Qingming Festival'XXX activities。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2.确定研究内容,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小课题,收集与该节日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等途径进行收集。

2)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类,确定需要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展示活动成果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记录形式,介绍该节日的由来、俗和庆祝方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

板块二自主研究,实践探究1.自主研究,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进行收集资料和整理分类。

2)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实践探究,记录成果1)小组成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内容,记录自己的成果,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2)记录的成果要经过小组内部的审核和修改,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板块三展示成果,评价交流1.展示成果,互相研究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记录形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研究和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

2.评价交流,提出改进建议1)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2)小组成员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表达能力。

课时总结通过本次综合性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俗,还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还研究了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决定研究清明节的由来和各地的庆祝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也可以询问家长和长辈来收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注意整理和分类,约定时间和提纲,以礼貌的方式进行访问,并记录访问过程。

此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如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踏青,以感受清明节的节日气氛。

当然,在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安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2019年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2019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合理的想象来描写
我看见这只蚂蚁跟另一只蚂蚁 相互碰了碰触角。
好像在说:“我发现了一块面 包。”另一只蚂蚁好像在说: “太好了,我这就去叫大家来抬。 你在这里等我,好给我们带路。”
小作者观察的多认真啊!
积累(有关自然的成语)
姹紫嫣红 山清水秀 春暖花开 湖光山色 水天一色 鸟语花香
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诵读,谈感受: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东省陵》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描写自然的诗句(课文回顾)
绝句二首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描写自然的诗句(课外阅读) 蜂
动物的世界 植物的王国
奇妙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
有我们肉眼看到的蜜蜂、蜻蜓,也有我们肉眼看 不到的草履虫。
奇妙的动物世界
脊椎动物
鸟纲 哺乳纲 鱼纲 爬行纲
两栖纲
这些动物组成了我们多彩的世界。
达尔文的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由低级到高级 有简单到复杂
种类由少到多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 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 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 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各种 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 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 动物资源。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百花齐放 草长莺飞 风和日丽 春和景明
做好积累哟~
想象是我们的翅膀,可以在大自然中和这些小 生灵一起飞翔。
看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学会描写(文章中的生灵)
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面包的旁边,停留了片刻,走开了。 我感到疑惑,这只蚂蚁为什么不吃面包呢?为了调查清楚它不 吃面包的原因,我开始跟踪这只蚂蚁。我看见这只蚂蚁跟另一 只蚂蚁相互碰了碰触角,好像在说:“我发现了一块面包。” 另一只蚂蚁好像在说:“太好了,我这就去叫大家来抬。你在 这里等我,好给我们带路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