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七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2苏教版
2021年苏教版第7课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三颗枸杞豆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一摞.( ) 半晌.( ) nì( ) 味tuí( ) 唐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聂手聂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采睬。
②我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缈茫,我又颓唐精神萎糜了。
3.仿写句子。
信仰如同一幅瑰丽的画卷,它装点了我们飞扬的青春;信仰如同一片盛开的鲜花,它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
4.“珍惜时间,才能不虚度一生”,这是“三叔”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古代也有不少劝人要珍惜时光的名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请你再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中外历史上,流传着不少因一句话、一件事就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例如:李白看到老妪把铁棒磨成针的情形后,就发奋学习,最终成为大诗人。
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的故事。
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
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划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O”,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 7.三颗枸杞豆练习【苏教版】(含答案)

七*三颗枸杞豆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枸杞..(gǒu qǐ)蚱蜢..(zhà měng)叶鞘.(xiào) 蹑.(niè)手蹑脚B.烦躁.(zào) 缝隙.(xì) 灯盏.(zhǎn) 半晌.(shǎng)C.花蕊.(ruǐ) 擎.(qíng) 叶脉.(mài) 鲜.(xiān)为人知D.癌.(ái)症腻.(nì)味喃喃.(nán) 殷.(yīn)红2.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面词语。
(1)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2)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3)著作等身:著作堆叠起来和身体一样高。
形容著作很多。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B.我赶忙追上去,书包在屁股蛋上“咣咣当当”跳,练习本,铅笔,橡皮,从里边飞出来,撒了一路。
C.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D.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
(解析:B项中“练习本”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铅笔”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B)A.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B.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C.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D.这些画儿下面画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解析:B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5.文中共记叙了“我”和三叔的几次见面,对于每一次见面,分别概括一下。
三次。
初遇三叔:临死前的三叔对野豆角花的仔细观察。
再遇三叔:三叔画了三幅画向“我”诉说自己一生的教训、悔恨和对“我”的期望。
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苏教版含答案

基础知识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枸杞(gǒu qǐ)蚱蜢(zhà měng)叶鞘(xiāo)B.诱人(xiù)蹑手蹑脚(niè)一绺(liǔ)C.耳坠(zhuì)擎着(jìng)花蕊(ruǐ)D.香蒿(hāo)缝隙(xì)鲜为人知(x iǎn)2.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训斥和拳头,确实使我乖乖地上了几天学,但没有几天,我经过小树林的时候,又旧病复发了。
(原有的毛病又发作,这里比喻原先到山谷里的树林里玩的想法现在又产生了。
)B.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
(原指水漫山,这里指春天的气息很浓,到处充满春的气息。
)C.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事先潜藏起来,准备给对方出其不意的一击。
)D.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比喻句()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那位三叔像一位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
C.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D.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小张明天要去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C.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D.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5.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我吓了一大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我赶忙在一棵大杨树后面躲起来,从浓密的草丛缝隙里头看。
①语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人物。
②“打埋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的行为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拄着桦水削成的绳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已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
苏教版七下语文《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及答案.pdf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一、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缝xì( ) 惊chà( ) 叶qiào()mèi()力一lǐu( ) 训斥.()脸颊.()殷.红()颓.唐()花蕊.()2、用些列词语造句:蹑手蹑脚:鲜为人知: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注意:有的可能不止一个错别字)(1)好多人羡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克苦学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心里烦燥极了,就在桌子底下掏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承罚的功劳。
4、阅读课文,品味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这时,太阳..快要西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2)“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的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想到要捉住它!”(3)“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
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4)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
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的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5、题目《三颗枸杞豆》有什么深刻含义?6、遇到三叔前,“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遇到三叔后呢?“我”前后的变化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7、作者对于这个转变的记述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有什么作用呢?对于“回忆”的部分,作者又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呢?8、文章中三叔的悲哀可以用这样一句古诗来形容: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
像这样劝告人们珍惜时间求学上进的格言还有许多,你能再写出一两句吗?二、阅读:【甲】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2

《三颗枸杞豆》练习题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枸杞..(zhà měng)叶鞘.(xiāo)..(gǒu qǐ)蚱蜢B、诱.人(xiù)蹑.手蹑.脚(niè)一绺.(liǔ)C、耳坠.(zhuì)擎.着(jìng)花蕊.(ruǐ)D、香蒿.(hāo)缝隙.(xì)鲜.为人知(xiǎn)二、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小张明天要去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C、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D、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二、根据词义,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凄惨痛苦。
()②精神委靡。
()③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④因次数或时间过长而感觉厌烦。
()三、阅读下列选段,完成各题。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①,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身边的三叔忽然喊到:“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②“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
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③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
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
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1、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②处三叔的一番话,表达了他此时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七三颗枸杞豆20170307164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同步试题(含答案)七*三颗枸杞豆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枸杞..(zhàměng)叶鞘.(xiào)蹑.(niè)手蹑脚..(gǒu qǐ)蚱蜢B.烦躁.(zào)缝隙.(xì)灯盏.(zhǎn)半晌.(shǎng)C.花蕊.(ruǐ)擎.(qíng)叶脉.(mài)鲜.(xiān)为人知D.癌.(ái)症腻.(nì)味喃喃.(nán)殷.(yīn)红2.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面词语。
(1)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2)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3)著作等身:著作堆叠起来和身体一样高。
形容著作很多。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B.我赶忙追上去,书包在屁股蛋上“咣咣当当”跳,练习本,铅笔,橡皮,从里边飞出来,撒了一路。
C.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D.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
(解析:B项中“练习本”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铅笔”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B)A.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B.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C.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D.这些画儿下面画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解析:B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5.文中共记叙了“我”和三叔的几次见面,对于每一次见面,分别概括一下。
三次。
初遇三叔:临死前的三叔对野豆角花的仔细观察。
再遇三叔:三叔画了三幅画向“我”诉说自己一生的教训、悔恨和对“我”的期望。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3

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
(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ɡǒuqi ( ) mi( ) 力一liǔ( ) nì( )味 tuí( ) 唐口头chán( ) 惊chà( ) qínɡ( )2.解释词语。
(结合语境准确释词)(1)蹑手蹑脚_____(2)鲜_____(3)著作等身_____(4)颓唐_____3.记叙的顺序有倒叙、插叙等,从全文来看,课文采用的是_____ 的顺序,从主体部分来看,采用的是_____ 的顺序。
(区别记叙的顺序)4.本文通过“我”受三颗枸杞豆的启示,由“淘气鬼”而最终成为植物学家的故事,教育人们要_ ____ ,___ __ ,__ ___ ;决不能_ _ ,____ _ ,否则,必将____ _ 。
(准确把握中心意思)二、阅读理解(一)(1)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2)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_____ (闪现、闪露、闪烁)出笑意。
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_____ (坐过、躺过、蹲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_____ (画满、划满、涂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画的都是三叔。
”(3)“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4)“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
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
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了。
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5)“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三颗枸杞豆练习 苏教版

《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1. 下列红色字体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鞘(qiào) 一绺(lǖè)擎着(qíng) 蹑手蹑脚(niè)B. 腻味(nì) 桦木(huà)桑葚(shèn) 鲜为人知(xiǎn)C. 半晌(xiǎng) 香蒿(hāo)一摞(luò) 旧病复发(fù)D. 颓唐(tuì) 殷红(yīn)红晕(yūn) 枸杞(gǒng qǐ)2. 挑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字,将正确的汉字写在田字格中。
(1)我心里烦躁极了,就在桌子底下倒鬼,每每被那个尖眼睛的女老师发现,狠狠地批评一顿。
(2)“一朵小野花。
”他又凝神望着这朵花,半响没有理会我。
(3)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采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4)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棵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3. 下列依次填入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它(一种昆虫)经常________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里。
②“什么?”我听见他的声音有点________,不由心里惊诧起来。
③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________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④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到我的痛楚。
A. 躲藏奇怪批判感觉B. 躲避奇怪批判觉察C. 躲藏怪异批评感觉D. 躲避怪异批评觉察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三颗枸杞豆》一文的学习,使我想起了快乐的童年。
B. 作者说,他看过很多植物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众所周知的秘密。
C. 当作者成为植物学家后,他爸爸以为那是自己拳头惩罚的功劳。
D. 作者说他快乐的童年时代不久就结束了,后来很不乐意地被爸爸送进了学校。
5. 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模拟练习】1.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参见考点同步解读“考点1”)A. 朝鲜一意孤行,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B. 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C. 写成一本书一直是我的理想,有本书面世,我就会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
D. 泰州作为一座文化名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2.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老师》一文所写的七件事情,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安排。
七件事情中既有直接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爱护,又有写“我”对蔡老师的挚爱和思念,表现了师生之间浓厚的感情。
B.《三颗枸杞豆》这篇散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一面》对鲁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不必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是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D.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一寻月一议月”的顺序展开,孩童的形象鲜明而突出,文章中的奶奶这一人物也不可或缺,她仿佛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们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3.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
B. 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C. 他仿佛没有看见我,慢慢地抬起右臂,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野豆角花。
D. 里边又有两片小花瓣,像衣服的领子,护着一个耳坠一样的小苞。
4.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
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_________,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_________。
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_。
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②可以改编成散文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④可以改编成小说A. ②①④③B. ②④①③C. ④②③①D. ②④③①5. 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并仿写一个句子。
例:这时,太阳快要西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蔷薇几度花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
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了。
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记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模拟练习】1.C2.B【解析】B项中《三颗枸杞豆》是一篇小说。
3.C【解析】C项虽然用了比喻词“仿佛”,但是并不含具有相似点的本体和喻体,句子中只有用“仿佛”来表明他的状态。
4.D【解析】根据“柴米油盐的琐碎”,可知第一空应填②;根据“坎坷不平的经历”,可知第二空应填④;根据“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可知第三空应填③;根据“像山路一样跌岩起伏”,可知第四空应填①。
5.妙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太阳西下时的形状和动态。
仿写示例:这时,月亮快要下山。
透过云层,我看见它像一个金色圆盘,就要掉进西边的山洞里了。
【解析】例句的最明显的妙处是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仿写时,要看清例句的句式特点,包括结构和修辞特征,尽量做到句式相同,结构相似。
【中考真题训练】1. 插叙【解析】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序、插叙、倒叙三种。
就本题来说,第⑨段交代了老人的生活背景和过去的历史,为整篇故事交代了原因,所以,就记叙顺序来说,属于插叙。
2. 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记忆”可从第⑤段中对“那时候”的回忆中提炼。
“稀奇”可联系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来理解。
3.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2)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解析】本题可在文章中找原文回答。
作者以花喻人,而在文中最后用两句诗赞美了蔷薇花,后面更是直接点评了蔷薇花——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5.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解析】一般地,文章标题有如下作用: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表明写作对象;③关联主要情节;④透露情感主旨;⑤寓意含蓄,引人深思;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答本题,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6. 示例:我赞成人生需要努力,拼搏,追求。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稍有松懈便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且不说“落后就会挨打”,掌握先进的科技,本身也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可以更舒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