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69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化合物》152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离子键教师姓名郑燕学生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离子键,是在学习了初中的原子结构及刚学完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此基础上物质在微观结构上的加深探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上有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直接讲离子键学生不好接受,所以教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宽加深,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深入到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上的化学键,内容抽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所以要从简单易懂的氯化钠形成入手,用网络上的视频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再开始授课,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授课内容由易到难,授课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再适当调整上课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3、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会从由点到面、由固定思维到扩散思维来分析问题并总结规律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把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来吃透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网络视频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从疑虑、思考、小组讨论、求实、分析、创新过程中得到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升华四、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理解离子键,并知道什么元素能形成离子键2、会分析反应中的断键和形成键的过程1、整个课堂环节情景展示,用PPT展示精美图片、简单动画以及重要知识点,六、信息技术应用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进入对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探索,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64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第1课时离子键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设疑,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重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做离子键。
(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形成条件: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二.电子式1.表示原子:2.表示简单离子:3.表示离子化合物: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活动【思考与交流】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形成稳定的氯化钠呢?【讲解】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氯化钠的形成。
【视频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
【学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投影】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方程式:2Na+Cl22NaCl【讲解】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讲解】在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在和钠原子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讲解】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以怎样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投影】视频演示NaCl的微观形成过程【讲解】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形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由宏观展示,引入学生微观思考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抓住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78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离子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离子键的概念;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总和概括能力。
⑵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⑵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来源:]⑶培养学生由个例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引言]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元素,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分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可以相互碰撞形成新的物质呢?[实验]见课本19页实验1—2。
描述实验现象:。
[思考与交流]⑴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⑵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⑶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能否画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⑷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⑸常见离子化合物的类型?[归纳与整理]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定义:叫作离子键。
⑴成键微粒:。
⑵成键实质: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⑶存在:。
2.形成条件:活泼金属MMn+化合离子键活泼非金属XXm-通常情况,活泼金属形成的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形离子。
3.离子化合物:由构成的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定。
4.常见离子化合物的类型:。
[思考与交流]⑴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⑵所有非金属化合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⑶什么是电子式?[归纳与整理]二、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电子的式子1.表示原子:。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66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13.2《离子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达到稳定的途径(2)掌握离子键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3)能熟练地书写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分析,感受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离子键的形成、电子式的书写学习难点:离子键就是一种静电作用。
学习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1.,通常是元素2.,通常是元素二.离子键的形成:1.钠在氯气中燃烧现象:方程式:。
2.离子键:定义:电子式:写出O,C,K三种原子的电子式:【课堂学习】【问题探究一】一.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点评后,多媒体展示答案并板书。
)(1)得失电子——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2)共用电子对——非金属元素2【问题探究二】1.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写出其反应方程式(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点评)2.在此反应前后,钠和氯的原子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展示](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后,教师再进一步讲解NaCl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多媒体PPT演示其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二.离子键的形成:(一)离子键1.定义:[讨论]在NaCl晶体中Na+、Cl-间存在有哪些作用力?①.②.2.构成离子键的粒子:3.成键条件:4.成键元素:(例外)[问题思考]1.离子键的相互作用只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这样理解正确吗?2.如何判断某物质中是否含有离子键?【课堂练习一】【课堂探究三】电子式(二)电子式:1.原子的电子式:NaOCN2.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Ca2+Na+Mg2+NH4+1.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A.10与12B.8与17C.11与17D.6与142.下列各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80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3.2离子键——上海市泥城中学化学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认识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2)知道离子化合物的定义。
(3)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1)感受离子键形成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2)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分析,感受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体会知识学习的递进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思考、发言、巩固练习等活动,体验学习中合作性、参与性活动的意义。
(2)通过认识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强化对立统一的观点;(3)培养自学能力、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具和媒体PPT、氯化钠晶体模型、酒精灯、镁带等。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课前热身[讲解]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等氯气由构成金刚石由构成食盐由和构成课前热身,复习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
[思考1]Na和Cl是如何结合形成NaCl的?[提示]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角度[演示]从得失电子角度Na+和Cl-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
[引入]离子键2Na+Cl2→2NaCl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从两方面解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一、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
【思考2】静电作用只包括静电吸引?当吸引和排斥达到了平衡,阴、阳离子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
【讨论】金属镁和氧气是怎样形成离子键的?[课堂实验]镁的燃烧不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角度进行讨论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离子结构示意图,解释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吸引。
通过讨论,巩固知识。
[思考3]怎样才能形成离子键?(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2)活泼金属与酸根离子之间(3)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钠、镁是活泼的金属,氯、氧是活泼的非金属[板书]二、离子化合物定义: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72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3.2离子键1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主要参考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二、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师姓名:田雯学校: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1)内容要求: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事例认识离子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的概念。
认识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学业要求:能说出微粒间作用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实质,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内容标准(1)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2)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3)能用电子式辨识表示常见物质的结构教材内容:本节位于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位于原子结构教学之后,是基于化学键的概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微粒观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
为今后学习化学变化与能量、电解质的电离打下基础。
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优势:(1)第一章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认识简单的离子及其形成规律;(2)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问题:(1)对离子化合物及化学键的概念认识困难;(2)对电子式的理解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1)教学中将通过生活实例展示、自主描述模型、引导分析进行改善;(2)调整教学内容,在本节认识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再介绍电子式书写。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含义(2)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3)能用电子式辨识表示常见物质的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探析认识离子间相结合的作用力,运用模型认识微观粒子。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3.2离子键2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引导线索学生活动【图片展示】1.100多种元素组成千万计物质2.2000多种原子如何构成物质1.回忆元素组成物质2.思考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的关系,回忆同位素知识【知识回顾】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给出实例:NaCl2NaCl复习已有知识,很难答全完善学案,整理物质构成1.举例:磁扣、拼插积木2.【视频】Na和Cl2反应从微观原子结构角度入手分析Na和Cl2中的Cl原子形成NaCl的过程【动画】NaCl的形成过程3.离子键分析4.离子化合物给出概念举例:NaClNa2ONaOHNa2CO31.通过实例认识键的含义——作用力,突破陌生名词的障碍2.发挥想象,从原子结构角度描绘NaCl的形成过程。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1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189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增进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
(3)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技能。
(4)体验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相结合是化学科学的特点,体验化学符号语言在化学科学中的用途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比NaCl和HCl的形成,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学会比较的方法。
(2)通过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培养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微观想象能力;通过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实例,学会化学的演绎推理方法。
(3)体验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形成三、教学难点形成电子共用概念,初步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用电子式表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情景创设】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从人们发现的化合物来说,截止到2005年,已经达到8220万种(在元素周期表背景上叠加“截止到2005年,美国《化学文摘》杂志(CAS)登录的化合物达到8220万种”字样)。
(PPT1)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各式各样:有的熔点很高,有的熔点很低;有的很硬,有的很软;有的很稳定、很难分解,有的不太稳定、化学性质很活泼……让我们就以氯为例来看吧,氯元素可以形成哪些物质?(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化学式)板书1【教师引导】氯化钠、氯化氢是我们很熟悉的两种化合物,它们的性质差别很大:氯化钠的沸点为1413℃,熔点也达到801℃,氯化氢的沸点为-84.9℃,在常温下是气态……氯原子不但可以跟其他元素的原子结合,氯原子还可以跟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呢(添加板书氯气分子式)。
【教师引导】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高中化学《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175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1离子键的形成(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离子键的形成(第1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离子键的含义,形成条件以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今后学习有机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面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做好了铺垫,在高考中也占有相当的分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
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让学生充分预习,由简单的入手,逐层深入,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本,填写导学案空白,并结合预习内容找出疑惑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阅读课本,认真备课,写教案,出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前后桌为一组,根据实际需要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在黑板上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探究导学案空白。
(三)合作探究,经讲点拨根据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探究导学案空白1、离子键称为离子键①成键微粒:②成键本质:③成键条件:提出疑惑,小组讨论,老师加以提示,启发,诱导,得出结论:2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如:大多数金属化合物、碱、盐类)2金属和非金属不一定形成离子键,例如:氯化铝3非金属和非金属也能形成离子键,例如:氯化铵学生根据结论,练习巩固:例1.下列化合物中有离子键的是()(1)KI(2)HBr(3)Na2SO4(4)NH4Cl(5)H2CO3提问学生,填写空白,其他学生加以纠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离子键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沪科课标版高中化学高一上册“3.2离子键”。
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
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
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电子式。
教学难点: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拟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构想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
(1)从具体物质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探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类型,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通过证据推理上升到模型认知,并能用符号去正确表征。
(2)通过对比迁移归纳,启发学生发现微粒种类不同,形成的化学键的类型不同,通过模型认知,去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归纳出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类型。
(3)通过化学键的学习,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能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4)本案例从熟悉的NaCl晶体入手,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为核心,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学习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结构式等核心知识,以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为主要逻辑线索,过程中同时结合实验探究、证据推2理模型认识的认识思路和方式,将本单元分解为4个任务主题。
单元整体构思如下:五、情境与任务1.情境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
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它们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而这些微粒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表示呢?它们对物质的性质又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吧。
2.任务及任务分解任务活动设计意图任务1:搭一搭模型——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建立和本质的理解(1)观察NaCl晶体实物和微观模型图片,找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模型动手搭建NaCl晶体。
如何让NaCl晶体模型牢固——化学键、离子键(2)离子键本质的理解:用动画视频展示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NaCl的过程——电子的得失观察常见离子化合物NaCl晶体,从熔点、导电性等宏观性质实验出发,引出NaCl晶体模型结构。
让学生动手搭建NaCl 晶体模型,发现缺少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力而无法搭建,从而引出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
通过观看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电子得失形成NaCl过程的动画视频,转化成微观角度探求离子键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建立离子键的微观模型。
任务2:离子键本质的理解、离子键的电子式表示(1)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般有哪些——离子化合物(2)如何表示电子式表示离子键根据离子键的本质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
任务3:比一比模型——共价键概念(1)观察并搭建H2O、HCl、NH3等分子的微观模型——共价键由于已经建立起离子键概念模型,在离子键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去认知共价键就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再通过思考讨论“当氯原子3的建立(2)比较H2O分子等的微观模型和NaCl微观模型图片有何不同——电子对的共用(3)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有哪些——共价分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理解共价键的本质是原子间的电子对的共用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任务4:共价键的符号表征和简单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1)本质不同,表示不同——共价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分子的空间结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碳原子间连接方式的多样性。
从概念本质的理解到具体模型的认知,再到抽象成符号表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共价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及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六、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学习任务1】搭一搭——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和本质1、如何让NaCl晶体模型牢固——化学键、离子键【活动设计】【宏观性质】氯化钠易溶于水,熔点为801℃,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透明的正方体。
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还是由NaCl分子构成?如何证明?【实验设计】测定NaCl固体、熔融,再冷却的过程的导电性变化。
学生的猜想:大部分学生根据平时所学和氯化钠的熔点801℃,基本上会猜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NaCl固体导电性NaCl熔融状态的导电性NaCl冷却后的导电性【结论】NaCl是由构成。
【微观探析】观察NaCl晶体的微观模型结构并自己动手搭建【交流讨论】思考钠离子和氯离子模型为什么如同一盘散沙,它们之间缺少了什么而无法搭建?钠离子和氯离子间需要化学键的概念:离子键的概念:4【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物质NaCl晶体入手,从宏观性质引发猜想,用实验证明过渡到对微观结构的思考。
在思考的梯度上先从微粒组成上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动手搭建模型,产生认知冲突,用“强烈的相互作用力”解决问题后,建立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
2、看动画——理解离子键的本质【活动设计】【活动设计】通过视频动画展示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NaCl的过程,让学生能更形象具体生动地理解离子键的本质,比传统的老师讲解更能容易从微观角度建立离子键的概念,同时通过动画观察NaCl晶体的微观模型能对NaCl晶体结构有更好的认知。
再根据离子键的概念就容易找出含有离子键的物质,通过归纳总结含有离子键的物质的特征,能更好地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有了微观概念的铺垫,为后继地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2】写一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1、离子化合物【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提炼概括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应用辨析,加深理解。
2、离子键的符号表征——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活动设计】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如Na2O、NaOH、KHCO3、NH4NO3、BaSO4、CaCl2等。
请找出它们所含的阴阳离子。
下列能说明是Na2O离子化合物的是()A、熔融状态能导电B、在水溶液中能导电C、含有钠离子和氧离子D、由钠原子和氧原子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的阳离子:阴离子:理由:【深度思考】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一般具有哪些的物理性质?【概念理解】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原子间的电子转移发生在最外电子层上。
我们该如何表示呢?【符号表征】以NaCl为例学习电子式表达:1、原子的电子式如何表示?引出电子式的概念书写下列原子、离子的电子式:CaCa2+OKK+O2-2+【微观探析】视频动画展示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NaCl的过程【归纳总结】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有哪些特征?离子键的本质是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通过转移,形成,这两种微粒间的强烈的作用力。
5【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体验之后,引导他们从具体列举到抽象概括的学习,最后上升到化学符号的正确表征的学习。
通过问题的设置,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落实“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习任务3】比一比——共价键概念和符号表征1、共价键概念【活动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冰和氯化钠晶体的熔点对比,发现两者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取决于两者微观结构的不同,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通过水分解的条件推测H原子与O原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分类的思想,由这种不同于离子键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引出共价键的概念2、共价键的符号表征——共价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活动设计】【宏观对比】冰的熔点为0℃,NaCl晶体的熔点为801℃,如何解释两者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呢?【微观探析】两种晶体的微观模型图片【宏观对比】水的沸点为100℃,但水分解需要5万倍大气压以上并且要2400度以上,当两个条件同时到达才能分解。
【微观探析】1、为什么两者差别这么大?2、“当氯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HCl分子时,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微观解释:通过两种晶体的微观模型,我们发现NaCl晶体的熔点高是因为钠离子与氯离子间存在,冰的熔点低是因为水分子与水分子间缺少。
微观解释:水融化或汽化时,水分子没有被破坏分解,所需温度较低;而水分解时要破坏水分子结构所需温度很高,说明水分子中的H原子与O原子间存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一般存在于和之间。
【符号表征1】找一找: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与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不同电子式的不同之处:书写下列共价分子的电子式:H2Cl2N2NH3CH4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