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 墨子 课件

合集下载

《非攻》ppt课件

《非攻》ppt课件

不义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亏人自利 轻
亏人愈多 程 度
亏人愈多 重
亏人愈多
攻国
最不义
亏人最多 7
浅入深出,善于辩论
入人园圃,窃桃李
非之,罚之
攘人犬豕鸡豚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罪益厚 罪益厚
杀不辜,拖其衣裘,取戈剑 罪益厚
此可谓 知义与 不义之 别乎?
正确态度: 大为攻国 坚决反对
从而誉之
说理方法: 运用类比 8 由小到大, 层层推进
非攻
1
解题:非攻
❖非:反对,指责 ❖非攻:谴责、反对攻打别国的侵略
战争。
2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①读准字音、句读,能流畅朗读全文, ②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自学效果检测
1、大册P110“基础梳理” 2、完成大册p112“随堂演练”习题。
4
抽查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之 ,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园圃: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非:指责。得:捕获,抓 住。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苟:如果。亏:损害。兹:通滋,更加。 3、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情:确实、的确。遗:遗留,留给。 4、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从而:从,跟从,顺从;而,并且。誉:赞美,名作动 5、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是以:因此。
❖ 墨子反对“攻国”,在新的时代,“攻国”出现了新的 方式,政治孤立,经济和科技的封锁,和平演变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不义的。特别美国和日本联合中国周边 国家,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他们害怕中国崛起,他 们狼败为奸,极力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和平发展 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 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 的可贵。

墨子《非攻》大学语文课件

墨子《非攻》大学语文课件
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 376),名翟(dí ) ,战国初期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 创始人。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 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 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伦理 思想,是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即(兼 爱);二是政治思想,即尚贤、尚同和 (非攻);三是经济思想,即节用、节葬 和非乐;四是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和 非命,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 的标准。
►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 是以:因此
► 乱:混乱 ► 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
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课文研讨
作者是怎样论述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 (1)窃人桃李 (2)攘人犬豕 (3)取人马牛 (4)杀不辜人 攻国 评判 不义 原因 亏人自利 轻 ( 亏人愈多 程 度 亏人愈多 ) 重 亏人愈多 亏人最多
►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
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 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 遇到这种情况,天下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 的道理并且指责他们,说这些是不道义的。
►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 则 :却 ► 从而:跟随他而且 ► 誉:称赞 ► 别:分别 ► 现在最大的不义要算是去攻打别人的国家了, 君子却不知道不对了,跟随他而且称赞它, 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 分别吗?
►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
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 若:如果这种说法 ► 以:按照 ► 往:类推 ►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 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 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

墨子-非攻-PPT课件

墨子-非攻-PPT课件
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2021
7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 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
►不辜:无罪。
►扡:同“拖”,夺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 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比潜入别人家 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更严重。
2021
8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 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 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2021
3
墨子的思想主张
• 以“兼爱”为根据,提出的“七不”准则——
•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
欺愚也,贵不做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 也。”
• 这个准则是历史上最早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 墨子所谴责的“攻”不是发生在本国内部,而是 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 墨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攻伐无罪之国”, 支持正义战争——“诛灭无道之君”,如武王伐 纣等。
知而非之
数量 从少 到多
情不知其不义也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多见黑曰白 多尝苦曰甘
为不知黑白之辨矣 重申 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大为非攻国
誉之谓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2义021与不辨义之乱也
16总结
►分析本文写作手法上的最大特点。
►本文围绕一个观点,反复取譬设喻、层层论述, 一定要把道理说得极为清楚为止。
2021
11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情:实在。 ►遗:留给。 ►书:书写,记载 ►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记载下来他们的
话留给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奚说:怎么解释

《非攻》教学课件(共28张)

《非攻》教学课件(共28张)

•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 要断句。 •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 游》)。 •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 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 9、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 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 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 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 常用于句首的复音虚词:岂唯(岂独、岂特)、然则、故夫、 大抵、得无(得毋)、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 何以、何其、何必、何不(胡不)、何乃、未必、无乃。 • 例: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 • 4、谦辞领句断句 • 常见的谦辞: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 子等。 断句时结合相关动词的位臵,如果确定在句首,要 在这些词前断句。 • 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 • 5、“故”、“然”、“然而”领句断句 • 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之类也。 • 6、方位词领句断句 • 例: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非 攻
墨子
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 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据《史记· 孟子 荀卿列传》记载:墨翟,宋 之大夫(今商丘人)。墨子 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 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 相爱,交相利”、“非攻”、 “尚贤”、“尚同”、“节 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 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 舍的标准。

必修3《非攻》教学课件.

必修3《非攻》教学课件.
(狐假虎威)
管 仲、隰 朋 从 于 桓 公 而 伐 孤 竹。春 往 冬 反,迷 惑 失 道 。 管 仲 曰:老“ 马 之 智 可 用 也。” 乃 放 老 马 而 随 之,遂 得 道 。
老马识途
析题
非:
非难、责怪
非攻: 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请同学们为课文断句!
断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先”“盖”, 句末的“乎”、“哉”等,对话的“曰”,以 及相同相似句子的反复运用等。
(2)对文章意思整体把握,分析难以定夺的 地方。对不同断法的地方,进行比较,择优 而从。
拓展延伸: (1)反战题材作品
1、杜甫 《石壕吏》 2、杜甫 《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现实: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NO WAR”
给下面两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然后分别 在括号里写上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的意思
虎 求 百 兽 而 食 之。得 狐 ,狐 曰:子 无 敢 食 我 也,天 帝 使 我 长 百“兽,今 子 食 我,是 逆 天 帝 命 也。 子 以 我 为 不 信,吾 为 子 先 行,子 随 我 后,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虎” 以 为 然 ,故 遂 与 之 行。兽 见 之 皆 走,虎 不 知 兽 畏 己 而 走 也,以 为 畏 狐 也 。
朗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
请同学们试着翻译全文
课文研讨 1、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 (1)窃人桃李 (2)攘人犬豕 (3)取人马牛 (4)杀不辜人
攻国
评判 不义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最不义
原因
亏人自利 轻 (
亏人愈多 程 度
亏人愈多 ) 重
亏人愈多

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PPt)

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PPt)

三、語法方面
• 1.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 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人虧。 • 2.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 謂之義。 • “攻國”是動賓詞組作賓語用。
二、辭彙方面
• 1.今有一人,入其圃園。 • 圃園,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地方叫圃。這裏 的圃園是偏義複詞,圃無義。 • 2.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 • 辜,罪。《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 不經。”孔傳:“辜,罪也。” • 3.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 豕雞豚。 • 至,至於。表示另提一事。欄,古時稱牛馬的圈, 廄,馬棚。這裏欄廄泛指牛馬的圈。
第五單元文選 《墨子·非攻》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簡表
名稱 墨家
代表 人物 墨子 孟子
主 要 主 張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
儒家
荀子 道家 法家 莊子 韓非 子
“仁政”說
“性惡”論,天人相分。
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社會不公平現象。順其 自然,無為而治。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法治”。建立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集中兵力,分散敵人兵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兵家
孫臏
• 墨子(前468 —前 376),名翟,漢族, 我國戰國初期宋國國都 (今河南商丘)或魯國 (今山東滕州)人。戰 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學家、軍事 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及主要代表人物。後其 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 《墨子》一書傳世。
• 其主要思想有兼愛、 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 等,以兼愛為核心, 以節用、尚賢為支 點。 • 墨子在先秦時期創 立了以幾何學、物 理學、光學為突出 成就的一整套科學 理論。墨學在當時 影響很大,與儒家 並稱“顯學”,在 當時的百家爭鳴, 有“非儒即墨”之 稱。

《墨子》非攻课件

《墨子》非攻课件
详细描述
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战争和冲突仍然时有发生。非攻思想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 反对战争和暴力。同时,它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因此,非攻思想对于现代社 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03
非攻思想的内容
反对侵略战争
03
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03
晚年生活
晚年时期,墨子致力于传播墨 家思想,培养弟子,传承墨家
学派。
墨子的思想体系
兼爱非攻
墨子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反对攻伐兼并 ,提倡和平共处。
节葬短丧
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会导致社会财富浪费 和劳动力损失,主张节俭薄葬。
反对奢侈
墨子反对奢侈浪费,认为这会导致社会 风气败坏和道德沦丧。
重视实用
墨子强调实用主义,认为一切学问、言 论、思想都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准绳。
战争对道德的败坏
墨子认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和 破坏,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心理创 伤等。
墨子认为战争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导 致社会动荡和混乱,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 产。
墨子认为战争会败坏人类的道德和伦理, 使人们变得残忍和自私,失去人性和良知 。
主张和平共处
和平的重要性
墨子认为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必要条件,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
墨子非攻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和平、反对战争,为 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理念。这一思想影响了许多古代中 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成为了他们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
非攻思想还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墨子的非攻 思想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促使一些军事将领和士兵思考如何以更和平 、更人道的方式进行战争,减少对无辜平民的伤害。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非攻》课件(23张PPT)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非攻》课件(23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却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 灾难,因此也不是正义战争。墨子反对的是这种战 争。而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 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 要进攻宋国,而且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小结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 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 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 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 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 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 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评判 (不义) 不义又甚 不义又甚
原因 亏人自利 亏人愈多 亏人愈多
杀不辜人 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攻 国 大为不义 誉之谓义
杀一人 杀十人 杀百人
攻国
不义
一死罪
十重不义 十死罪
百重不义 百死罪
大为不义 誉之谓义
知而非之 知而非之
多见黑曰白
为不知黑白之辨矣
多尝苦曰甘
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大为非攻国
誉之谓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经济观
尚贤
天志
节用
尚同
明鬼
节葬
非攻
非命
非乐
4
11/19/2020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 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释义:(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到别人种植果 木菜蔬的田地,偷窃别人的桃子和李子,众人听 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政的人抓到后,就 会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
附参考答案 2、C。 A“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现意为特别, 很;B“细说”古义为谗言,今义为仔细地说; D“从而”古义为跟从,“而”是承接连词,今义为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 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 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 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 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 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 大大”亦然)

【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 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3)【非之】非难他。 (4)【上为政者】在上执政的人 (5)【以】因为 (6)【攘人犬豕鸡豚者】偷人家狗猪 鸡的人 (7)【不义】 (8)【是】这 (9)【苟】如果

(10)【兹】通“滋”,更加。 (11)【益厚】更加深重。 (12)【栏厩】栏厩;栏,古时称牛马的圈。 厩,马棚。 (13)【不辜】没有罪过。 (14)【当此】对此 (15)【天下】 (16)【攻国】攻打(别的)国家。 (17)【弗】不 (18)【从而誉之】跟在后面加以赞扬。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理解文章包含的道理?
通假字
“兹”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滋”,更 词类活用 加 以亏人自利也 : 使动用法,使人亏 。
从而誉之 : 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
特殊句式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甚”字后面 省略了“于”字。 从而誉之,谓之义: 省略句,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 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 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 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 通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 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 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 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 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墨 子
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 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 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 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 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 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 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 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 与儒家并称为· 显学”。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 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 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 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 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 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 “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 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 之。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 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 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 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 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 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 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 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 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 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 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 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 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 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 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 有助于断句。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 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 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 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 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 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 《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 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 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 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 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 “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 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
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文言文断句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 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 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 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 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句要领: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 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 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 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 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 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 定的条件。
断句的方法
小结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 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 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 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 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 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 义与不义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