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2课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2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A)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 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
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
”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这反映出(C)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2课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一、选择题1.(2018·合肥高一期末)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B)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解析]材料是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并未真正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掩饰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严重阻碍了其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这就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故选B项。
2.(2018·肇庆高一期末)如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图。
请问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形出现在(C)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解析]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在中国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2018·太原高一检测)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D)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没有认识到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解析]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农民阶级无法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选D项。
4.(2018·郑州高一期末)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进攻受阻: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联军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3.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及危害3.影响(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概念阐释]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名师点拨]1.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巩固训练: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从下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有()①战火从邻国烧起②战场主要在海上进行③日军兵分多路④中国军队节节败退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判断时要紧紧抓住图中的文字和箭头提示,同时可以结合教材对战争情况的介绍。
2.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平壤战役②黄海战役③辽东战役④威海卫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答案:A解析:先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随后黄海大战爆发,之后日军占领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答案:C解析:“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使列强在华掀起资本输出、开办工厂的狂潮。
4.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A.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B.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洋务自强方案宣告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自强方案的破产,这也就意味着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不行的。
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要求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变革”时期进入“制度变革”时期。
5.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是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 第12课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练|1.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
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
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
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
”该诗所描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下图所示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
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A.邓世昌壮烈牺牲B.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致远舰沉没D.北洋舰队主力尚存3.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
该现象(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4.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5.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
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6.“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
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
”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7.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一直处于或剿或抚、剿抚两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清政府的这种“两难”表现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忙于甲午战争B.各阶层民众共同反抗C.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D.内外交困,统治不稳8.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 略求民主的 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共21张 )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明治维新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 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 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 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 在此乎?
日本对清宣战诏书
惟朕即位以来……求文明 之化于平和之治……朝鲜乃帝 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 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 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 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 鲜。朕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 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 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清 国……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 舰于韩海,亦不得不公然宣 战……
——摘编自《盛世之毁》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准备
日本准备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 ,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 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55年)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计划武力攻取中国沿海 地区并划归日本版图,然后进一步肢解中国,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的方案。 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的 战争准备。
●中日因何而战?
从中国的棉花输入,从1887年82万元增长到600万元, 急剧增长了7.5倍。为了节约棉花的输入费,1887年,第 一银行的涉泽荣一,计划在上海设立加工厂,但被清朝 官员拒绝。后来三井物产只能与英美系商会合资在上海 设厂,没有支配权。 从1887年开始的5年间日本的纺织业,生产规模增长 5倍,生产量提高9倍,成本大幅下降,比印度棉丝有价 格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西方与中国有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如固定关税等,日本棉丝在上海市场上反而处于不 利的地位。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一课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力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2.(2018·临沂高一联考)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B)A.君主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官制[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这个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所以,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宗法制,故选B项;君主制、分封制和世官制都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可直接排除A、C、D三项。
3.(2018·广州高一联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A.拥有世袭统治权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尊重上级的权威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解析]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战国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从战国开始为土地私有制,允许买卖,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封臣尊重上级的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主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也是人民归统治阶级管理,为两者共同点,非“地主”特殊性,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一、选择题
1.(2018·合肥高一期末)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B)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解析]材料是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并未真正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掩饰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严重阻碍了其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这就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故选B项。
2.(2018·肇庆高一期末)如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图。
请问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形出现在(C)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
[解析]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在中国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2018·太原高一检测)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D)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
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没有认识到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D.没有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解析]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农民阶级无法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选D项。
4.(2018·郑州高一期末)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
”该规定反映出(C)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清政府要惩办反侵略的官员。
这表明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C项。
5.(2018·南通高一月考)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这一条约可能是(D)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指拆毁了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开进我们的院子”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指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指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些具体内容属于《辛丑条约》,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
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请回答:
(1)请用一句话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主题。
[解析]本问实际要求回答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答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这一主题?
[解析]根据第(1)问的答案寻找最能说明半殖民地化的条款即可。
[答案]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归纳出“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结论,根据所学归纳出“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等结论。
[答案]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