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件(共57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阅读课文,思考:
1. 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
不,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 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 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
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议论文三要素之二——论据:
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议论文三要素之二——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道理论据: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 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道理论证)
(2)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
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
山东省,实验物理学家。1975年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阅读课文,思考:
1. 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
不,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 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 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
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议论文三要素之二——论据:
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议论文三要素之二——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道理论据: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 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道理论证)
(2)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
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
山东省,实验物理学家。1975年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10.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判断一 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 得知识的精神。如果缺少这种精神,只注重理论学习,一旦面临科 学实验,就会不知所措,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具 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看他是否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有想象力的、 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 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②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
的
③王阳明的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A.③②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④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2)建国70年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请你阅读下面 这则材料,并根据内容对出下联。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3日在广东珠 海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宣布正式开通。遂宁人孟凡超主持设计的这座 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 由藏于海底的隧道、创造奇迹的人工岛、露出水面的桥组成,是粤 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 收到最新的信息。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删去“使得”;C项,搭配不当,应删去“留学
生吟诵社”;D项,语意重复,应删去“超过”或“以上”。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liào
miǎn
tàn
tǎo
jiǎn
pánɡ huánɡ
zhì
xiù
cuò
jī
字)望 彷(páng)徨(huáng)
论点
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含义
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古今区别: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1)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liào
miǎn
tàn
tǎo
jiǎn
pánɡ huánɡ
zhì
xiù
cuò
jī
字)望 彷(páng)徨(huáng)
论点
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含义
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古今区别: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1)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真实而亲切,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演讲者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优势呢?
示范性和说服力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
实验的态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
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第4段)
典
型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 详
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 实
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
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
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
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第12段)
思考: 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 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于 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 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 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 为探讨自己。(第4段)
传统儒家对于实验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察自己。
对比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 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 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第8段)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演讲者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优势呢?
示范性和说服力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
实验的态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
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第4段)
典
型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 详
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 实
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
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
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
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第12段)
思考: 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 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于 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 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 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 为探讨自己。(第4段)
传统儒家对于实验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察自己。
对比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 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 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第8段)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教学课件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没有。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 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 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 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 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 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 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 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 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 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 事。
——丁肇中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 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 罗
七、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 学实验精神。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阐释“格物致知”含 义的句子。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虑一下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 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 学的观察。
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 好不会做研究。
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 是什么论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
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这样做的依据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件.ppt

课后作业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 题写篇短文。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7/12020/7/1Wednesday, July 01,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7/12020/7/12020/7/17/1/2020 3:52:29 PM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 纲领的一部分。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
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读:《大学 》的“三纲领”“八条目”
作者用什么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和致知?
•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 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 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王阳明是什么人?
• 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现 在属浙江)人。 •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 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 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 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 (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 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 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 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 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王阳明“格竹子” 是怎么回事? 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想深入了解请参看下列资料
王阳明与《传习录》
•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 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 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 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 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不久, 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 • 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 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 都御史,奉命清剿赣南山贼。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 重视教化,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 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 《传习录》。
•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真正的”三 物和致知。 字可以删除吗?
•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 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 被埋没了。“这样”指什么 • 指: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 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 高理想——平天下。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 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xī) 测量(liánɡ) • 彷徨(pánɡ) 儒家(rú) 不知所措(cuò ) 埋没(mò) • 格物致知(zhì ) 袖手旁观(xiù)
辨清字形
• 徨(huánɡ)彷徨 • 惶(huánɡ)惶恐 • 煌(huánɡ)辉煌 儒(rú)儒家 孺(rú)孺子 懦(nuò )懦弱
•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 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 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 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教授
这是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理解词语
•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 正心:端正心性。 •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 • 齐家:整顿管理家政。
•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
不切实际地谈论。
• 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 出自《大学》。
•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 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 的主张怎样评价?
•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 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 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用“可能”二 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 字还准确吗? 物”和“致知”吗 ?为什么?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探察、探究。 • Leabharlann ,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获得知识。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解释词语: 诚意 使心意诚实。 正心 使心思端正。 袖手旁观 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 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
•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 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 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应
有
格物致知精神
•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 效果。 • 3.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 精神的人。
作者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简介 点击进入
作者简介
作者用什么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和致知?
•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 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 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王阳明是什么人?
• 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现 在属浙江)人。 •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 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 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 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 (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 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 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 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 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王阳明“格竹子” 是怎么回事? 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想深入了解请参看下列资料
王阳明与《传习录》
•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 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 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 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 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不久, 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 • 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 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 都御史,奉命清剿赣南山贼。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 重视教化,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 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 《传习录》。
•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真正的”三 物和致知。 字可以删除吗?
•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 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 被埋没了。“这样”指什么 • 指: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 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 高理想——平天下。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 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xī) 测量(liánɡ) • 彷徨(pánɡ) 儒家(rú) 不知所措(cuò ) 埋没(mò) • 格物致知(zhì ) 袖手旁观(xiù)
辨清字形
• 徨(huánɡ)彷徨 • 惶(huánɡ)惶恐 • 煌(huánɡ)辉煌 儒(rú)儒家 孺(rú)孺子 懦(nuò )懦弱
•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 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 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 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教授
这是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理解词语
•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 正心:端正心性。 •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 • 齐家:整顿管理家政。
•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
不切实际地谈论。
• 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 出自《大学》。
•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 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 的主张怎样评价?
•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 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 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用“可能”二 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 字还准确吗? 物”和“致知”吗 ?为什么?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探察、探究。 • Leabharlann ,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获得知识。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解释词语: 诚意 使心意诚实。 正心 使心思端正。 袖手旁观 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 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
•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 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 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应
有
格物致知精神
•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 效果。 • 3.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 精神的人。
作者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简介 点击进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