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高考试题(古代史选择题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高考历史三民主义专题训练:选择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

“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

“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B.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C.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D.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这是对三民主义的评论,是史论,故选D项。

A、B两项是史料(史实),排除;C项是近代化史观,排除。

答案D2.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

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解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金银铜铁锡煤”,说明是为了求富,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要求,故选C项。

答案C3.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

”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相比旧三民主义的进步,据材料,其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故选C项。

A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

答案C4.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

近代以来,“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hellip;hellip;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以上言论应该刊登于()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解析孙中山首次在《民报》发刊词中系统阐述民生主义。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末加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A.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C.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1.(2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4.(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6.(2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强化训练身带着刀和笔,以便强化训练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士大夫对市民文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于民间通俗文,开始时文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先秦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深度解析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

深度解析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

深度解析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成都十二中(川大附中)陈志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高三复习应该怎样应对这个挑战呢?我们认为,深度解析2012年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原来高考应考有章可循。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高三学生制定复习方案的依据:一、考查内容: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1.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中外古代史部分):2.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中国近现代史部分):3.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根据以上考点统计,不难发现,从历史阶段看,近代史最重,现代史次之,古代史相对较少;从模块来看,必修一、二、三、选修的分值大约是4:3:2:1;从知识点来看,相对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制度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外交、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尤其是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全球化、国际格局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反映等。

不刻意追求知识覆盖率和教材各模块间的均衡,对同一知识点变换角度反复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考生在复习策略上要狠抓主干知识,建议考生在第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第二轮复习按“通史+专题+热点”的模式,特别要注意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整合教材,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线索清楚。

通史如先秦时期可分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的经济、先秦时期的文化来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要重点关注九大主线: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希腊、罗马古代的民主、法制;②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③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④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思想理性化;⑤西方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⑦中苏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⑧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西方经济模式、经济的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⑨政治的多极化和世界的科技文化。

2012年最新模拟选择题精编之中国史篇

2012年最新模拟选择题精编之中国史篇

/ 一 一 … ~
~ … 。 一 , ~ 一 , … … . … ~ 一 一 一 一
历史 ・ 拟考场 模
. 一 … … 一 一 … … ~ 一 ~
~一… 一
一 … 、 一
的准 则 。”
B “ . 为了摧毁 门阀 , 拔擢人才 , 故特准士 人自 行报名 , 参加策试 , 及第者得任官职。” c 令天下郡 国每年举孝子 、 .“ 廉吏各一 人; 孝廉之举 , 遂成定制。” D 题 目囿于四书五经 , .“ 文章须依八股 形式, 造成士人只读 闱墨制义的风气。” 5 2 1届 江 苏苏北 四市一模 )正 统 ( .(0 2 “ 明 英宗年号) 十年 , 内阁与六部 、 始命 都察院、 通 政 司、 大理寺堂上官 、 六科掌 印官会议 , 遂为 例 ……” 【 】 (清 王士稹《 池北偶谈 》 出现这一 ) 现象 的制度性 原 因是 ( ) A. 立三公 制 B 建 立三省 制 确 . C .废除 丞相制 D 设 立 军机处 . 6 2 1 届 河 北 石 家庄 高三 一 模 ) 和 .(0 2 义 团被帝 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 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 的充分暴露 , 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 了 根本J 的转变, f 生 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 路 。下列对 该材 料理解 正 确 的是 ( ) 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 国主义瓜分 中 . 国的迷梦 B .清政 府 完 全 成 为帝 国 主义 统 治 中 国 的工具 C 资 产 阶级 民主运动 由此 兴起 .
大 夫有 贰宗 , 士有隶 子弟 。” 与材料 中政 治制 度 相关 的人 生理念 是 ( )
A “ . 乐至则无怨 , 礼至则不争” B 普天之下 , 非王土 ; 土之滨 , .“ 莫 率 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高考真题训练1.(2012安徽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2.(2012安徽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3.(2012安徽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者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4(2012北京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5(2012北京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改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6(2012北京14).下列各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7(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8(2012广东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9(2012广东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郡制10(2012江苏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11(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2(2012江苏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3(2012江苏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4(2012全国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15(2012全国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16(2012全国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17(2012全国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8(2012山东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9(2012山东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0(2012山东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 ōu ,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 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1(2012山东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22(2012天津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 C .扬州 D .庆元23(2012天津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4(2012新课标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2012新课标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2012新课标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2012新课标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2012新课标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究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30(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作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1(2012浙江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溜须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团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32(2012浙江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33(2012浙江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4(2012重庆12).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A. 铁器B. 玉器C. 瓷器D.漆器35(2012重庆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任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 ①②B. ①③C.②④D. ③④36(2012重庆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频……人丁量增,地亩并未加广。

应令直省督扶,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A. 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C. 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