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是被列强用刺刀击败
为什么清朝的八旗兵拼刺刀还输给英国人?

为什么清朝的八旗兵拼刺刀还输给英国人?熟悉历史的人,会想起150年前,当英国和清朝开战时,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事件。
1841年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军之间停战谈判正在进行中,英军一只小部队到广州三元里附近,这只小部队军纪不怎么好。
部队里的印度兵调戏了当地乡民韦绍光的老婆。
而没想到韦邵光是当地天地会的首领。
于是这下得罪了天地会,天地会在附近各乡聚集起1万多人,最终把英军中的一个印度马德拉斯土著步兵连围困在田地里,当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土著步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
结果在数千人围攻下,英军用刺刀和天地会高手们肉搏战打了一夜,到了天亮后,终于在英军大部队救援下撤退。
那这场打到今天教科书都记了一笔的肉搏大战,到底打死几个英军?英军死亡6人,受伤23人。
要说民兵和地方武装,打不过受过正规肉搏训练的英军,我们可以理解,但手持长枪大刀的清朝正规军,总打得过吧?也打不过,清末的所有战争里,清兵都有在英法日等强国军队面前,被刺刀击溃的事情。
有人就怀疑的问了,抗战时期不是有大刀队砍鬼子吗?可惜的是,根据现代不断发掘出来的史料研究,大刀队砍鬼子这属于极少数特例,当时宣传为了鼓舞士气,过分夸大了大刀的作用,让民众对大刀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误解。
当时后方民众到前线慰问,唯独对大刀情有独钟,募集来的款项常全部用来购置大刀,结果根本无法推广到各个部队。
临上阵时士兵们还是宁可拿一把长的刺刀。
古代有说法:一寸长一寸强。
刺刀其实是一种长矛,日军用的三八式步枪配合刺刀,长度接近1.7米。
几乎快赶得上红缨枪了。
而经过近代军事科学的摸索,看似简单的几下拼刺加上团队配合,所谓民间武林高手,根本不是训练良好的士兵的对手。
实际上现代也有做过实验,邀请的是武j浙江省总队直属支队的40位官兵们,这些官兵都没经受过刺刀和刀术训练,分别扮演拿刺刀和大刀的一队。
最后的结果是......单挑下,1.7米的刺刀对抗大刀以绝对优势胜出!如果是混战,20名刺刀对抗 20名大刀呢?1分钟后~大刀队20人全军覆没,而刺刀队仅仅倒下3个。
鸦片战争中英军竟然是靠拼刺刀打赢了清军!清军肉搏战有那么差吗

鸦片战争中英军竟然是靠拼刺刀打赢了清军!清军肉搏战有那么差吗提起鸦片战争,我们就会想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与火枪,而清军则是长矛加大刀,武器装备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
甚至我们还会假设,如果清军武器装备和他们一样,那我们是绝对不会输的,连后来的清军统帅李鸿章都把失败原因归于武器装备落后,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据《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记载,当时从武器装备上看,双方当时的差距并不算太大,那这是为什么?小编一一道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派来中国的军舰大多都是帆船,轮船也有,但基本上是作为辅助用船。
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火枪已经在英军普及,枪和炮都是采用前装式,并且射程也非常有限,能打中一百米以外的东西算枪法准的,这与清军使用的枪炮一样(当时清军有三分之一的部队装备了火枪),只不过精度要比清军的好点,不过清军作为本土作战,虽说精度差,但数量上完全是占优势的,相对而言还是在一个水平面上。
并且当时的火枪还是填装火药的,一旦受潮或者下雨,基本上就成铁棍,只是英军的火枪配备了刺刀,就相当于长矛了,而清军则没有。
英军战术运用得当,当时英军运用的战术还是拿破仑式的进攻方法,即英军列队整齐前进至敌军大概100米处,士兵们会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枪,后排装药,前排射击后立即后退,后排就顶上,层层轮换,有条不紊,这样就能够保证不断地发射,射击完毕,就装上刺刀冲锋。
而清军则是火枪和冷兵器是分开两个队伍,清军的火枪手没有配备刺刀,基本只承担远程攻击的任务,近战肉搏则是拿冷兵器士兵的事,而这些士兵很容易被英军的火枪压制,火枪队又没法跟人拼刺刀,容易被英军各个击破。
再加上清军养尊处优,平时没训练,是多年没有摸过刀矛,造成双方开始进行交战时,遇到英军这样的战术很不适应,一窝蜂的冲结果全部被撂倒,给士气造成很大伤害,到双方短兵相接时,火枪队是跑的最快,一溃则全军动摇,拼刺刀就变成屠杀了。
而当时英军拼刺刀技术也是很厉害的,据记载当年三元里抗英斗争中,英军马德拉斯步兵团一个连迷路被乡勇包围,并且天降大雨火枪失灵,英军不到二百人的队伍面对的是一万多人的乡勇,英军完全是凭借白刃战突围而出和大部队会合,结果才死了六个人。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
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
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庞大赔款为终。
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23000人,军舰18首,陆战队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由于西方传教士、教民与一般民众的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导致部分中国民众袭击在华的外国人。
而清政府面对列强要求剿灭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几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镇压义和团。
不过一般认为这些列强国家出兵中国的动机并不单纯,表面上是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实际上是趁机进一步剥削、掠夺中国的权益。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
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
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
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达羞辱中国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为什么鸦片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糟糕的滑膛枪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
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
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
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
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
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
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
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
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
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
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
清军和义和团紫竹林之战始末 大清最后的血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军和义和团紫竹林之战始末大清最后的血性导语:紫竹林,大清帝国的最后战役,最后的血性。
1900年,几乎已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抽干了的大清帝国又一次迎来了紫竹林,大清帝国的最后战役,最后的血性。
1900年,几乎已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抽干了的大清帝国又一次迎来了洋人的刺刀。
八国联军的军靴再一次踏上大沽的时候,40年前的英法联军点起的圆明园之火还在烧着。
在紫竹林,前仆后继的义和团和清军让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联军士兵再一次领略了中国人的勇气。
这是这场战争中为数不多的曾让他们感到过绝望的时刻。
紫竹林外,大清打光了她最后的精锐,也打出了最后的血性。
相对于1900年7月一夜间崩溃的北京城防,它更像是这个帝国的最后战役。
被打得千疮百孔的紫竹林见证了这个古老帝国黄昏前最后的余晖,大清最后的 12年则陷入最终的黑暗。
竹林古寺——百年变幻战地风云从禅院到租界,再从码头到兵营,200多年间紫竹林历尽沧桑变换。
经考证,最早的紫竹林庙始建于1662年,具体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承德道原天津市图书馆附近。
紫竹林庙里供奉的是观世音,共有正殿三间,两厢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
紫竹林也因此而得名。
嘉庆时期天津诗人梅成栋曾赋诗:“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
”这是有关紫竹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紫竹林北临海河,南临海大道,邻近马家口,地处水路要冲、通衢要道,在天津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生活常识分享。
满清大屠杀的真相

满清大屠杀的真相在满清朝廷实行大屠杀期间,血流成河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盛况,而死于这场大屠杀的人数高达上千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满清大屠杀的真相,供大家阅读!满清大屠杀的真相据历史记载,满清大屠杀是指明朝灭亡时,清军在侵吞中国的过程中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
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原来归顺的地区也纷纷抵抗,然后清政权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来树立淫威。
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满清大屠杀背景满清大屠杀背景是什么?满清大屠杀发生在明朝即将被清军灭亡之际,在那时,满清大军为使民从而以暴力手段对汉民族进行的大范围的屠杀行为。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师入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而亡,明朝亡而满洲兴。
满清大军为了入主中原不但对明朝的官僚进行收买并且学习了先进的战争武器的制造,这些都为清军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清军在文化上采取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在清军入中原地区之后,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强迫广大汉人和其他民族进行剃发并改变装束的文化同化行为,灭绝汉文化并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与自尊,这些行为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并且原来归顺的一些地区如江阴等地也开始进行抵抗。
受到各地区抵抗的清军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而是采用了暴力的手段使各民族屈服,凡是抵抗违命不遵的地区均被屠城。
特别是汉民族人口众多,清军采取屠杀的政策来使抵抗的民族服从并强行推行移风易俗的民族同化行为以在众多民族中树立权威,这一行为也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束发戴冠的传统。
总之,满清大屠杀的背景符合了当时满清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身份进行全国范围的统治的历史规律,并且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而其所带来的则是在汉民族数十万人被屠杀的鲜血灌注之下的满清民族的伟大。
而且在历史上以头发蓄剃问题而引起的如此大范围的屠杀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满清大屠杀被屠人数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
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
大清海盗对决英国海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英国海军终于打着反海盗的名义,得以自由进出中国港口。
在海盗的“带路”下,大清国海防对列强们大开门户,这是反海盗战争带给强国的巨大收益。
尘埃落定,中国的海盗们依然过着撒网捕鱼、持刀杀人的简单生活。
主角登堂入室后,他们便被重新“边缘化”为历史的龙套,在寂寞中等待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1858年10月16日清晨,广东汕头,一个名为“勺凹浦”(音译,Sow-ah-pow)渔村。
一艘军舰停泊在拂晓的阳光下,舰桥上飘扬着大英帝国的米字国旗,舰首书写着舰名:Magicienne。
这艘全副武装的英国军舰,是来索要货物的。
上个月,一艘英国商船“傻老头”号(Pantaloon),在这里被海盗劫掠,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的2200包白糖落入海盗手中。
勺凹浦是个著名的“海盗之乡”,这里的人,和大清沿海很多村落相似,拿起枪来是海盗,放下武器又成为渔民。
海盗成为渔民们的副业,或者说,打渔成为海盗们的副业。
英国人前一天就赶到了这里,先礼后兵,请当地的“满大人”(Mandarin,“满洲人”,西方文献往往用以指代满清的各级官员,并非其真是满洲血统)传话给海盗们,只要能归还货物,可以不兴刀兵。
海盗们傲慢地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
晨曦下,英国军舰放下了舢板,全副武装的水兵们操桨向村落划去。
数百名当地男子,从离岸约200码远的村落中出来,手中握着火绳枪(Matchlock)和其它各种兵器,占据了几处高地。
一声号令,村民(海盗)们向英军猛烈开火。
舢板上的英军开枪还击,舰炮也发出轰鸣,炮弹落在村落中间。
英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迅速占领了滩头,并进击到了村落边上。
英军再度给村里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再不交出货物,将发起总攻,玉石俱焚。
这次,海盗们妥协了,被劫的货物完璧归赵。
英军见好就收,不追穷寇,带着货物收队回营。
舰长凡希塔特(Nicholas V ansittart)向舰队司令西摩尔(Michael Seymour,他的侄儿爱德华•西摩尔Edward Hobart Seymour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带领八国联军攻击北京)报告说,海盗有多人被打死,英军则有两人受重伤。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4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件 (11)

历史背景 中国战败原因
战争过程 教训和启示
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 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
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1868年)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 中存在什么矛盾?
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导火线)
战争性质:日中国本而在挑西方起列的侵强略支持战争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
丰岛 海战
第
一
平壤 战役
阶 段
丰岛 海战
第
黄海
一
战役
平壤 战役
阶 段
丰岛 海战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 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 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 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 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 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此日漫挥天下雨,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 —光绪帝所题挽联 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英国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法国 德国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俄国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日本
日本
推行“大陆政策”
增
中日战争爆发
兵
(1894年7月 )
朝鲜
(东学党起义)
支援 求助
针 对
中国
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
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
平壤战役时:“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军是被列强用刺刀击败一般来说现在很多人认为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在康熙时代后期开始重弓马轻火器,使得清军一直以冷兵器为主,火器则逐步荒废,到鸦片战争时清朝火器水平连明朝都不如,已不知火器为何物,于是手持刀矛的清军在洋鬼子的火器面前一败涂地,这就导致了战争失败,也就是说清军失败是因清朝保守顽固在对火器发展不重视,甚至是害怕火器技术发展使满人的弓马优势受到威胁,而有意扼杀火器的发展,只重视弓马肉搏,这就使中国的火器技术大幅度衰退,从而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失败,使清末的中国落入一个黑暗时代。
一句话是因满人重骑射,轻火器造成了中国的火器技术大幅度落后于西方。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满人才是最重火器,至于弓马骑射,刀矛肉搏才是满人荒废最快的项目,清军对弓马骑射,刀矛肉搏训练的荒废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速度,放眼地球全球都找不到第2家,可以说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甚至鸦片战争之后,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战思想最严重的国家,几乎完全废除了肉搏战,根本就没有肉搏战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对射。
如果清军真是弓马立国,骑射为主,那鸦片战争反倒不会失败。
清军对火器特别着迷早有传统,早在后金时代清军就表现出了对火器发展使用的强烈兴趣,对火器技术的兴趣以及接受使用的兴趣高的惊人,远远超过了明朝。
要知道那还是在清军肉搏战能力的鼎盛时期,放眼天下当时清军肉搏战能力几乎无人能及。
明朝其实早在正德时期就已经充分了解了西洋火铳的厉害,但引进西洋火铳进行仿制使用的兴趣却低的惊人,无论佛郎机还是红夷大炮,引进过程都是一波三折,缓慢迟钝,至于对佛郎机与红夷大炮的发展改进,则根本等于0,不但如此从购买到洋炮到在战场上使用洋炮也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红夷大炮买到后,在仓库里一放竟是好几年无人问津,形同废铜烂铁。
关于明朝引进使用西洋火铳红夷大炮的实际情况是,早在1607年(万历35年)明朝就有个别朝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然而遭到众多反对无果,购买红夷大炮的提议无疾而终,1618年(万历46年)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次年1619年(万历47年),后金大军在萨尔浒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关外战局岌岌可危,就在这时,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
直到1623年(天启3年)明朝才勉强同意了进口红夷大炮,然而就在当年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从澳门拉到北京演放后,明朝内部争议再起,焦点并不是有门红夷大炮发射时因被强令装入过多火药炸裂,而是“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的大大国体问题。
因此明朝购买的红夷大炮又被拉了出去,远远的丢在广州的库房里。
直到1625年(天启5年),因关外战局极其危急,这才把红夷大炮启用并送到了关外战场,并在次年1626年(天启6年)宁远防御战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从此明朝才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但火炮要想有效运用,必需要有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此外红夷大炮的快速部署也需要机动性好的炮架,然而这红夷大炮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明朝一直是不甚熟悉极少掌握,基本就是胡乱发射,威力有限,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秘本传授,勉强可以比较正确的瞄准施放红夷大炮的部队在1631年(崇祯4年)又叛乱了,到1633年(崇祯6年)干脆跑到大清阵营去了。
至于炮架由于没有引进,都是按当时西洋船炮的架子模仿,是个厚重的大木头墩,装了4个实心小木轮,发射时还要打桩绑绳固定,调整发射方向极为困难,并且火炮射角不可调,实际只是架在城墙上或要塞里防御,要么就是用来攻城才有威力,野战是没用的,而且部署速度缓慢。
从1607有人提出购买,到1624才开始购买,用了17年时间,而从1623年买到,到1626年首次使用,又是3年时间,也就是说整整用了20年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至于对红夷大炮的技术改进,无论是从生产方面还是设计方面,明朝从未有过。
并且产量与购买量都极少。
如果说当时明军肉搏战能力极强,而火器的威力又不足以制止肉搏战,那么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明朝对红夷大炮的排斥或不重视还情有可原,问题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明军在与后金满军的肉搏战中一败涂地,关外战局一直是在恶化。
而后金/清军对火器的态度则完全相反,1621年(天命5年)满军攻打沈阳还没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辽阳就用了炮(缴获的明炮),1622(天命7年)已经开始自制火炮,火炮装备有了具体规定:管四千人的汉官准备大炮十门,长炮八十门,管三千人的准备大炮八门,长炮五十四门;管二千人的准备大炮五门,长炮四十门。
1623年(天命8年)出征蒙古昂阿贝勒,炮队已经完备,可以随队出征,可见炮架问题已经解决。
自辽阳战后,明军火炮优势已经全无,明军能造的所有类型火器,后金已经全部可以掌握自制,这也是后来明朝终于下决心引进红夷大炮的原因之一。
1626年(天命11年)首次遭遇红夷炮,由于射程与威力差距太大,导致满军炮队无从发挥威力,又由于此炮架在城墙上,满军未能缴获,所以无法仿造。
1627年(天聪元年),皇太极再打宁远,依然失败,仍不知红夷炮底细。
然而1630年(天聪4年),海中竟潮出铜炮1位,正是红夷大炮1门!!!这是后金/清所掌握的第1门红夷大炮,皇太极大喜张榜悬赏,前后征得17名铸炮能手,各施手段参照海中潮出的那门红夷大炮进行仿制,其中汉军旗王天相与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采用,尤其是正黄旗汉军王天相发明的工艺,成功的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并且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的火炮是钢炮,比当时的铜炮铁炮优越的多,在1631年(天聪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艺所制出的第1门红衣大炮问世,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至此,后金铸炮技术已经独步全球,所铸火炮性能已超越当时西洋火炮。
第1门“天佑助威大将军”试制成功后,对性能感到满意的满军立即停止了其他火炮的制作,开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第1批就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天佑助威大将军”试制成功后,后金就立即淘汰了旧炮,并设立专门的重军,将原本散布各旗的操炮汉军集中,编成了乌真超哈,专职施放红衣大炮,这样形成专业炮兵队,便于探索掌握红衣大炮正确施放之术,战场威力也大。
当年8月“天佑助威大将军”就上了战场,一举夺取了有红夷大炮的大陵河。
从此明军配有红夷大炮的城池,也无法抵挡满军的进攻了。
后金/清不但对火器的掌握速度极快,而且技术改良也极快,1630年(天聪4年)意外获得1门红夷大炮,1631年(天聪5年)就生产出了改进型钢铸红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1643年(崇德8年)更生产出了复合炮身红衣大炮“神威大将军”,火炮先进程度世界第一。
在清军入关后,由于有了当时最强大的火器红衣大炮,所以攻城掠地横扫南明如儿戏,世界最强的火器力量与最强的肉搏战力量相结合,自然是势不可挡。
清朝初期,清军入关后,顺治时期清军灭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术继续发展,此时期清军的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
康熙时期的初期则太平了一段时间,清朝的火炮制造生产速度放缓,但随着三藩叛乱,清军战事再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清军平三藩,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郑氏则是需要重炮,此一时期清朝的火炮种类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当时最好的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自康熙时期以后,清朝由于外来压力小,基本没有重型红衣大炮的需求,所以重型红衣大炮的生产变的非常少。
但轻炮的开发生产却异常兴盛。
清代轻炮发展兴盛是因为自康熙时期北边驱逐沙俄占了黑龙江,东南平了郑氏,周围已无敌手,重炮需求不大。
而对付南方零星邪教作乱以及土司割据,也用不了重型红衣大炮,而是轻炮最好用,加上清朝康熙之后相对稳定,清军久不作战,疏于训练,贪图享乐,哪里还愿意操练劳苦的弓马骑射,刀枪肉搏。
所以都是希望装备训练火铳,当时的火铳训练比射箭简单的多,装上药啪的一响,把个铁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轻松又好玩,是个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气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训练杀杀杀的那也绝对是苦活。
所以清军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至于弓马骑射刀矛肉搏则逐渐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长矛。
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清楚的看到,当时的八旗军越来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却绝对没到可以让战斗完全不需要肉搏战的地步,所以曾对八旗军有“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的指示,重新强调刀矛弓箭的作用。
但雍正皇帝关于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的指示根本得不到遵守,除了驻京八旗与畿辅驻防八旗因需要参加秋季狩猎大典,而不得不勉强保留弓马骑射训练外,各地驻防八旗都成了鸟枪队与小炮队。
乾隆时期以后,清军不但八旗军,就是绿营军也开始全面火器化。
倒了嘉庆时期,实际上整个清军基本都接近完全失去肉搏战能力,闹出了不少笑话,不过整个嘉庆时期,总体太平无事,所以清军肉搏战能力衰退到了极其虚弱的地步,并不能造成多大严重后果,这一时期清朝的重炮制造的极少,重炮制造工艺也被简化,由于简化工艺后制出的重炮性能恶劣,且重炮的需求又极小,所以清军也经常干脆直接在澳门或广州购买西洋重炮,这样来的简单快速,也就是造不如买。
因此清朝中后期重炮的制造逐渐濒于停顿,但轻炮制造发展却一片兴旺,几百斤的神威将军炮,冲天炮,,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熕铁炮,子母炮,严威炮,奇炮,龙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御制金龙炮,御制制胜将军铜炮,御制威远将军炮,浑铜炮,劈山炮......等等纷纷问世,这类炮比以前重达数千斤甚至万斤以上的红衣大炮轻巧的多,并出现了后膛多管铳炮的设计,子母炮,奇炮均是后膛炮,这类火炮在山地携行方便,训练轻松,大受早已经整日提笼架鸟浪荡街头,疏于训练的八旗军与绿营军欢迎,当然这类火炮在射程与威力方面就远不如重炮的。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时,大清军实际上火器装备率已经超过70%,根本就没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几乎没有部队进行过肉搏战训练,刀矛只能用来摆样子,作战基本全是靠铳炮齐放。
那么是不是因为清军多系鸟枪轻炮无甚重炮的原因,导致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被洋鬼子重炮轰的七零八落,最终输掉了战争呢???那也根本不是。
自康熙时期以后,清军虽然大兴轻炮,但也并非完全不铸重炮,此外加上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几代的积累,以及后来外购的夷炮,清军千斤以上重炮的数量也极为庞大,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军竟有5000多门火炮参战,而且相当多的火炮对比英炮并不落后,英军无伦无何都不可能通过火力打击来击败有如此多火器的清军。
清军鸦片战争当时的重炮主要有4类,一类是鸦片战争以前铸造的旧炮,包括早期制作精良的各种红衣大炮以及后来粗制滥造的泥模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