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主动管理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

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

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根据《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项目经过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并经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评出拟授奖项目160项,其中山东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80项,山东电力专利奖40项,山东电力技术革新奖40项,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2019年5月15日至2019年5月25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其项目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真实性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部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注明联系人;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及所在单位。

匿名异议、超出公示期限异议(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或超出异议内容范围的,不予受理。

联系人:联系电话:地址:济南市经二路150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科技信通部附件: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清单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9年5月15日附件:2018年度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清单山东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80项)一等奖(10项)一、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人员:杨祎,陈玉峰,白德盟,苏建军,李猷民,孟瑜,林颖,李勇,秦佳峰,周大洲,盛戈皞,朱文兵,王辉二、多耦合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电磁暂态仿真与抗干扰技术及工程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滨州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张青青,张岩,刘洪正,王庆玉,王华佳,韦良,李广磊,张高峰,苏永智,程澜,范毅,井雨刚,麻常辉,王昕三、基于新一代AI的架构动态感知与运行优化智能运维平台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完成人员:田兵,李冬,严莉,刘范范,赵晓,汤耀庭,黄振,韩圣亚,朱韶松,张悦,汤琳琳,刘子雁四、基于大数据的窃电概率预警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李云亭,张洪利,荣以平,朱伟义,尹明立,刘霄慧,刘宁,史玉良,吕梁,刘洋,张丽萍五、新一代电力系统远距离大容量交流输电系统构建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人员:张冰,马欢,杨冬,王亮,慈文斌,武诚,赵康,马琳琳,麻常辉,李新,邢鲁华,王小波,周宁,陈博,李山六、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背景下电网连锁故障预防及频率稳定性提升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完成人员:李雪亮,赵龙,刘晓明,牟宏,孙东磊,王艳,贾善杰,汪湲,魏鑫,杨思,王男,张丽娜,魏佳,付一木,李沐七、火电厂脱硫及脱硝装置技术监督导则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人员:李乐丰,李勇,姜雨泽,张永,谢连科,马新刚,冷述博,江红,刘奕斌,臧玉魏八、人才开发管理信息平台在电网企业的创新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杨军虎,孙文川,孙卫东,胡兴旺,栾松涛,朱郯博,邢宏伟,王刚,戚鲁凤,董文杰,薛俊元,孔刚,郝卫东,吴江九、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协同优化调度与自适应保护技术及工程示范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完成人员:王士柏,程艳,苏欣,于芃,孙树敏,李勇,王玥娇,汪东军,孙振海,王瑞琪,张兴友,刘博,杨明,张春旭,王楠十、输电线路通道可视化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李程启,杨波,姚金霞,林颖,杨祎,郑文杰,孙晓斌,黄振宁,白德盟,秦佳峰,周超,张洋,蔡富东二等奖(20项)十一、基于智能大数据技术的配电网故障抢修体系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刘远龙,游大宁,瞿寒冰,尹茂林,刘红霞,林祺蓉,霍健,周春生,尹爱辉,隗寿晨十二、基于暂态仿真与高速录波的配电网故障诊断分析与抑制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孙勇,李立生,文艳,张林利,邵志敏,高厚磊,刘合金,孟海磊,房牧,李建修十三、基于一种可视化开发环境的数据赋能自驱动本部绩效管理平台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安兆勇,申海福,孟瑜,王雪婷,张鑫,王萌,夏裕,王帅,马晓锋,刘士红十四、大型热电联产电厂多元化供热统筹优化完成单位: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烟台发电厂完成人员:栾俊,余小兵,蒋建平,张伟厚,于召良,房伟,杨新宇,张庆祥,王春艳,周长军十五、能源互联网下的交直流混联电网仿真分析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山东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李文博,邢鲁华,陈博,赵康,蒋哲,麻常辉,赵光锋,武诚,张磊,杨冬十六、多模态数据耦合的现场作业安全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周伟,裴健,宋晓东,付新阳,邢宏伟,许玮,张俊岭,傅孟潮,马超十七、基于多场协同诊断的SCR系统运行优化技术与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人员:刘景龙,赵晴川,崔福兴,侯凡军,周新刚,张利孟,刘科十八、智能变电站工业网络安全威胁分析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北京邮电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完成人员:王文婷,常英贤,陈剑飞,刘新,白万建,贾亚军,王勇,马雷,管荑,于灏十九、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接入的主动配电网协同规划运行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吴健,孙伟,吴奎华,冯亮,杨扬,崔灿,梁荣,杨波,张晓磊,郑志杰二十、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电网主动抢修全景监控平台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完成人员:聂翔,张宝栋,逯怀东,施亚林,刘晓,刘小宝,刘淑磊,张庆,杜景远,陈元龙二十一、智能有源配电网快速故障自愈控制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山东大学完成人员:李玉志,晋飞,刘晓亮,宋圣兰,丛伟,杨文佳,唐敏,刘贯红,杨君仁,马献丽二十二、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济南站特高压电抗器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完成单位: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许涛,李学成,谈翀,王献,李军,于海宁,李洪波,刘东海,李文杰,李成君二十三、基于电网线损模型的线损管理系统及可视化系统开发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研究院完成人员:王飞,赵光锋,李沐,魏鑫,谢红涛,张新华,牟颖,袁飞,葛杨,郝泉二十四、复杂电网短路容量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曹增功,王艳,孙东磊,曹相阳,王轶群,郑志杰,李山,魏佳,朱毅,牟颖二十五、全过程数据融合的电能计量设备智慧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陈琳,郭红霞,王兆军,李付存,孙艳玲,李哲,何毓函,范巧成,王运全,郑安刚二十六、山东±660kV设备积污特征和提高外绝缘性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山东申烨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苏建军,刘辉,沈庆河,姚金霞,杨波,张洋,贾然,刘嵘,张若兵,周超二十七、变电站机器人巡检实用化关键技术及检测体系建设完成单位: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李猷民,许玮,黄锐,杨立超,吕俊涛,杜修明,赵生传,慕世友,傅孟潮,李建祥二十八、电力机器人标准体系与标准国际化策略完成单位: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人员:赵金龙,慕世友,石鑫,许玮,崔伟,傅孟潮,李建祥,张磊,郭锐,李丽二十九、基于TEV暂态对地过电压的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芜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武志刚,段辉,刘灵慧,马帅,赵全富,韩涛,李秀红,颜廷利,段美琪,邱金燕三十、智能配电网生产管理数据分析及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及实施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完成人员:于立涛,周生奇,王萍,贾亚军,撖奥洋,时翔,张滨,高岩,刘同同,牛庆达三等奖(50项)三十一、基于六维度联合分析法的变压器移动式健康评估装置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保定天威新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刘兴华,王振河,李飞,高鹏,孙学锋,于洋,岳增伟三十二、电力设备红外图像智能诊断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浙江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林颖,韩克存,秦佳峰,白德盟,李程启,王辉,吕学宾三十三、特高压电压互感器抗干扰车载校验平台及工程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磐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杨剑,王毓琦,张淞珲,曲效武,刘少波,孙军,谭业奎三十四、基于无人机的输电线路自主放线应用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完成人员:董罡,张洪健,明志舒,张利民,高凯,黄鹏,张益三十五、基于糠醛动态平衡和介电响应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劣化诊断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滨州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完成人员:周大洲,辜超,朱孟兆,朱文兵,杜修明,朱庆东,周加斌三十六、基于销轴式节点连接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组塔抱杆研究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完成人员:单波,韩义成,高华伟,黄鹏,王伟,李洋,袁明三十七、多表开放接入采集与综合用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工程深化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杜艳,杜颖,郭亮,王者龙,杨剑,李琮琮,王清三十八、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配电网规划技术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完成人员:王博,王延安,张庆,曹增功,张宝栋,王志磊,戎晓雪三十九、火力发电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细则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人员:张永,巩泉泉,王坤,江红,张国英,谢连科四十、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智能运维系统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吴斌,李乃永,宫德锋,邢振华,陈雪峰,王震,吴秋丽四十一、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典型终端供能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完成人员:贾善杰,梁荣,邵传军,郑志杰,吴奎华,李勃,王耀雷四十二、新一代300Mvar大型调相机调试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杨立超,李明,邢海文,代海涛,赵斌超,刘国强,颜庆四十三、配电网电容电流与有功泄漏电流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完成人员:蒋涛,王毅,赵锐,陈晓红,许磊,李开灿,孔维娜四十四、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配电网精益化智能调控体系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施冬明,尹茂林,霍健,林祺蓉,刘博,牛阳,王宝勇四十五、创新型人资全量信息智能搜索平台的构建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靳占新,孔平,董文杰,李玉华,董斌,魏升吉,朱俞霖四十六、智能电网框架下智能运营协同应用一体化模型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张伟昌,蒋雷雷,孟祥君,刁柏青,代作松,刘学强,任剑四十七、基于税票大数据信息深度共享的电子发票全流程管控平台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武健,路军,王志国,张敏,李长青,陈煜,袁健四十八、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式行波故障预警诊断技术的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完成人员:吕守国,韩正新,乔耀华,付以贤,毕斌,杜远四十九、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建筑物智能用电及能耗优化系统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鲁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李艳萍,高焕兵,李文峰,王涛,魏莉,贝太学五十、大型交直流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趋势分析及沙盘推演系统完成单位: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完成人员:刘世超,苗伟威,乔立同,赵选宗,杜鹏程,张健,刘军五十一、基于一二次融合的移动式10kV分线线损监测装置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山东安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孙学锋,孔祥清,吕东飞,黄凯,郝洪民,张昆,刘顺华五十二、伴热监测点无线群集预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完成单位: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山东和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崔志建,李杰,张庆祥,杨全业,徐龙学,张瑾明,葛树俊五十三、基于大数据的95598服务诉求挖掘分析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梁雅洁,吴雪霞,汪友杰,徐美玲,谢季川,李文芳,赵雪五十四、基于客户导向的SDJN-DU-Ⅱ型智能配变终端的研发及工程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颜勇,张爱群,辛卫东,卞峰,汪东军,牛蔚然,韩小岗五十五、特高压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培训课程体系与标准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完成人员:韩增永,韩暘,李艳萍,万斌,李洋,许玉伟,唐燕玲五十六、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新型故障诊断分析与故障穿越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完成人员:王瑞琪,张松,李文升,赵鹏,梁健,孙振海,王超五十七、计及二、三道防线策略的特高压交直流严重故障风险预警与决策完成单位: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马琳琳,谢丽军,武诚,周海锋,王小波,傅幼书,李新五十八、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压开关柜全景监测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彭红霞,闫冬,王智杰,徐珂,刘相兴,牛硕丰,李永生五十九、基于智能运营视角的配网项目投资效能评估体系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胡金东,臧宝志,王洋,史双双,田书然,张海涛,梁小雨六十、青岛市电网网格化分区分片供电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孙振海,王超,郭建豪,安树怀,郭英雷,高国栋,吕宏媛六十一、低压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智能分级补偿设备研究及转化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山东鲁能力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张桂昌,王建永,刘虎,张少宝,赵亚楠,宗西举,王建军六十二、低压台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马文,马欢,李龙,段旭,侯振,谢媛媛,刘亮六十三、基于移动终端的电网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日照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卢芳,王家武,李勇钢,卢京祥,王晓梅,袁晓峰,徐延波六十四、基于多功能分布式电源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提升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睿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赵金勇,李超英,赵海兵,殷红旭,李晓博,吴玉光,刘春秀六十五、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一次调频特性研究及优化完成单位: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赵亮,陈学峰,王鲁东,储墨,杨柏依,李慎斌,孙国华六十六、基于OCR和电子签名技术的结算单据电子化管理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卢国筠,郭淳,杜青,杜晓平,田纯,王青威,李炜六十七、火力发电厂智能燃煤管理系统完成单位: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张义政,苗维博,迟明伟,王世亮,鲁俞伯六十八、国网山东电力一体化资源池视频系统建设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完成人员:郑广宁,魏永静,刘鸿雁,孙丽丽,车四四,何子亨,刘方舟六十九、计及分布式电源并网的保护与控制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山东大学完成人员:林骞,杨晶晶,许子涛,徐克政,王娟娟,高厚磊,邹贵彬七十、电气设备测试装置质量基础关键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赵富强,许光可,张围围,周玮,朱振华,孙福春,卢冰七十一、基于CT感应取电技术的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装置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完成人员:王刚,李鹏,张胜军,杨可林,王居波,许永盛,班伟龙七十二、10kV开闭所智能保护与控制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日照供电公司完成人员:贾廷波,郑楠,许宏智,卢洋,肖笋,范开源七十三、特高压变电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抗干扰及定位关键技术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完成人员:郭雷,冯新岩,崔勇,张海杰,马建涛,张明兴,赵廷志七十四、含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的主动配电网故障恢复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人员:张宏伟,王华磊,陈磊,陈龙龙,赵媛媛,段波,程浩忠七十五、10kV配电变压器实时状态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芜供电公司完成人员:马帅,王志涛,吴丽娟,石鑫,王振华,王宁,李燕七十六、面向节能应用的新一代智能配电台区完成单位: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单冠华,傅春明,张书源,张孝云,刘鼎立,张洪波,李圣七十七、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和主动滤波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诸城市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完成人员:王冉冉,王涛,王振海,王娟娟,周其朋,徐静,王亚丽七十八、融入多信息源的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智能状态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完成人员:贾亚军,黄锐,刘兆元,胡东,郑强,刘鹏,孙刚七十九、电网企业作业人群噪声个体防护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滨州供电公司完成人员:刘辉,张国英,谢连科,张永,李勇,许乃媛,徐珂八十、基于阵列信号电光转换及RSSI算法的变电站监测与定位系统研究完成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供电公司完成人员:李刚,孙承超,张卫东,肖驰,李峰,孙源文,孔亮山东电力专利奖(40项)一等奖(8项)一、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漏气带电带压封堵方法完成人员:杜宝帅,张都清,庄燕飞,张忠文,邓化凌,李新梅。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呼吁,分布式电源已经逐渐成为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在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分布式电源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是指将分散在用户侧的小型电源单元(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接入到配电网中,能够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用户自主供电的一种新型发电方式。

与传统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电源具有接近负载、减少输电损耗、提高用能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优势。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涉及到配电网的设计、规划、控制、保护等方面。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逆变器控制策略、配电网规划与运行管理、配电网保护策略等。

二、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并网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基础和关键。

常见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包括同步运行并网技术、逆变器并网技术、微网并网技术等。

同步运行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到配电网,使其与配电网同步运行。

这种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并具有技术成熟、操作稳定的优势。

同步运行技术对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负荷动态特性等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小规模的分布式电源接入。

逆变器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的直流输出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并与配电网进行并联运行。

逆变器并网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实现对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网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以及配电网设备通过微网控制器进行智能管理,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自治能力的小型微网系统。

微网并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并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三、逆变器控制策略逆变器是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之间的桥梁,其控制策略直接影响到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的性能和稳定性。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接入与管理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接入与管理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接入与管理技术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转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管理成为智能电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接入与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一、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主要由分布式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组成。

分布式发电装置通常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微型水电系统等。

不同的发电装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接入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需要光照条件,因此安装在可见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如屋顶或太阳能光伏发电场。

风力发电系统则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速,因此通常安装在高地或海上。

微型水电系统则利用河流或小型水库的水流来发电。

这些分布式发电装置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气象数据,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安装方式。

分布式储能装置主要包括电池储能系统和储氢系统。

电池储能系统通过充放电控制技术,将分布式发电设备产生的余电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夜间供电或低负荷时段供电。

储氢系统则通过将分布式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转化为氢能,并通过氢能发电装置将其转化为电能。

分布式储能装置的接入技术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氢能管理系统。

二、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到智能电网中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能源携带网络、能量存储系统、能源互连系统和能源优化调度系统。

能源携带网络是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智能电网之间的枢纽,负责能源的输送和分配。

通过建立合理的能源携带网络,可以实现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能源的效率和可靠性。

能量存储系统主要是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备用电源和负荷平衡。

通过合理配置能量存储系统,可以在供电不足或供电过剩时提供备用能源或将多余能源储存起来,从而解决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电能平衡问题。

能源互连系统用于连接不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实现能源的互供和互动。

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接入与管理方法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接入与管理方法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接入与管理方法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分布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逐渐受到关注。

分布式发电是指将多个小型发电机组分布在电力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以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

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能源节约和供电可靠等优势,分布式发电逐渐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第二章:分布式发电接入技术2.1 并网接入技术分布式发电系统通过与电网并网,实现电力双向流动。

并网接入技术是分布式发电系统实现与传统电力系统互联的关键。

常见的并网接入技术有同步发电机并网、逆变器并网和微网并网等。

2.2 接口标准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能够顺利接入电力系统,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接口标准,包括IEEE 1547和IEC 61727等。

2.3 输电线路设计分布式发电从发电机组到用户需求点需要输电线路进行电能传输。

传统的输电线路设计方法和参数可能不能满足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输电线路的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电能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第三章:分布式发电管理方法3.1 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负荷预测和优化调度是实现分布式发电管理的关键。

通过预测负荷量和发电量,可以合理安排发电机组的运行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3.2 储能技术与管理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发电不稳定和需求波动等问题。

储能技术可以平衡供需差异,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系统监测与故障检测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故障检测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和故障检测算法,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从而降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优化策略与算法4.1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算法,可以用来解决优化问题。

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通过遗传算法可以优化发电机组的调度策略,实现最优的功率分配。

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愈控制系统作为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的在于提高配电网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在传统配电网中,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或异常,往往需要人工干预才能进行修复,造成了供电中断时间过长和供电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而自愈控制系统则能够通过智能化算法和自动化控制手段,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快速诊断和定位,从而实现快速恢复供电和降低故障影响范围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结合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配电网故障的智能化识别和快速恢复,从而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围绕智能配电网技术概述、自愈控制系统设计原理、自愈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系统实验与验证和系统性能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与讨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现有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领域,为自愈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 探讨自愈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包括如何实现对配电网异常情况的及时监测、快速诊断和智能决策;3. 分析和总结自愈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监测装置、智能决策算法、信息通信技术等,为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4. 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自愈功能的分布式配电网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5. 最终评价系统性能,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设计将推动配电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自愈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配电网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故障自动定位和快速恢复,从而减少故障对用户造成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配合主网调度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主动控制策略

配合主网调度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主动控制策略

配合主网调度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主动控制策略摘要:基于促进稳定的无功电压控制,提出了一个活跃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模型,基于二阶锥放松技巧导出一个新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扩展出了新型的边界变量标准化的处理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无功优化分区收敛速度和全局网损优化工作。

关键词:配合主网调度;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主动控制一、主动配电系统智能配电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应的有源配电网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技术手段。

它是技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配电网兼容分布式电源的水平。

应用有源配电系统,一方面可以解决电网兼容性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间歇可再生能源,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在主动式配电网的控制下,可以将各种分布式能源组合起来进行控制,从而提高配电网资产的利用水平,增强供电的稳定性,为广大用户创造更高品质的用电量体验。

二、研究背景在分布式电源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与之对应的主动配电网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伴随着利好的同时,也给配电网带来了一些挑战。

对于以往被动单向潮流配电网而言,此时已经逐步转变为具有双向供电特性的主动配电网,因此潮流方向稳定性不足,可能随时会发生改变。

伴随着接入系统容量的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展配电网的不可控因素。

此外,配电网自身还容易受到各类非线性负荷的冲击,电压质量容易遭到威胁,供电设备容易遭到损坏,并影响供电质量。

三、主动配电网无功优化控制模型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对应的日动作次数并非无限量,而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过程中,对于短时优化过程,将不考虑OLTC 的影响。

在本项目中,基于电压安全约束这一基本背景,将线路网损作为无功优化的基本目的,其对应的公式如下:式中,Le为各线路的集合;lij为经过二阶锥松弛后引入的变量,该值等于线路j平方;rij为线路ij所对应的电阻值。

四、分区分布式无功优化控制方法1、分区分布式无功优化模型主动配电网分区结构如图1所示,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在“复制”边界节点的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两个子分区,同时基于边界节点的一致性,又可以提高两区之间的联系。

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分析

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分析

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分析配电网是指从变电站输电后,经过配电变压器进行变压降压,最终供电到用户终端的电网系统。

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和电力体制的改革,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应用。

本文将从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化运维以及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对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进行分析。

一、分布式电源接入:分布式电源接入是指将分布在用户侧的小型发电设备(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接入配电网,实现电力的多样化供应。

传统的配电网建设模式一般采用单向供电,即从变电站输电到用户终端。

而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创新在于将用户潜在的发电能力纳入到整个配电网系统中,利用分布式电源的优势,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分布式电源接入还可以提高电网的抗灾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大面积停电,分布式电源可以作为备用电源,为用户提供应急供电。

二、智能化运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运营成为配电网建设管理的重要创新方向。

智能化运营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智能化运营可以实现对配电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预测设备故障,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配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智能化运营还可以实施差别化的供电策略,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个性化供电,提高供电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三、市场化运营:市场化运营是指将配电网的建设和运营纳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调节,在提高配电服务质量和降低供电价格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市场化运营的创新在于将电力企业从传统的垄断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入竞争,促进电力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市场化运营可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供电主体,提供与用户需求更加贴合的供电服务,提高供电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市场化运营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

源网荷储协同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研究及应用

源网荷储协同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研究及应用

一、前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重振全球气候行动的信心与希望,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这一背景下,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打造安全高效的高渗透率新能源的能源互联网解决方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要务。

目前,围绕能源互联网的理论研究众多,但是落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案例还很少。

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矿山供电公司深入开展、高位推进基于源网荷储协同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通过将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的能源互联网建设与露天煤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司智慧决策、能碳精准控制的能力;在调度层面把握和控制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之间互动,提高煤矿产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整体的环保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开创性地提出通过建设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和安全高效的分散式模块化储能支撑系统,能够实现绿色电力全面覆盖矿山电卡用电需求,在解决电源裕量不足问题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能源百分百消纳。

二、矿山卡车油改电面临的挑战分析以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露天煤业公司拥有的霍林河矿区为例:矿区分为南矿、北矿、扎矿3个区域,煤矿的供电系统主要由蒙东电网、霍林河循环经济局域网及露天煤业200520MW光伏电站以及2台总容量8MW排土场分布式风电提供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主动管理技术研究
适应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主动管理技术研究
【摘要】大量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可能会引起电网电压偏移、电压波动和“闪变”等问题,可能会给电网供电质量和安全运行带来威胁。

本文系统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电压上升效应,阐述了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控制策略,旨在解决电网兼容及应用大规模间歇式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等问题。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配电网;主动管理;对比分析 1.引言随着电力市场逐渐解除管制,以及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分布式电源(DG)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国家电网分布式电源(含小水电)总规模已迅猛发展至3436万千瓦。

同时,金太阳示范工程、《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利好政策的出台,将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的应用。

大量接入分布式光伏发电后,传统辐射状的无源配电网络将变成一个充满小型电源的有源网络,大量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可能会引起电网电压偏移、电压波动和“闪变”等问题,可能会给电网供电质量和安全运行带来威胁
[1-2]。

过去,对配电网采取相对简单的电力调度和电网管理模式,配电线路一般只在首端安装保护监测设备[3-4],这样不能适应分布式电源大量使用、用户自建电源大量发展的需要。

此外,低压电网离用户最近,新增电源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电网侧尤其是配电网仍然存在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一次网架薄弱、自动化水平不高、调度方式落后以及用电互动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高度渗透,不利于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电压上升效应,阐述了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控制策略,旨在解决电网兼容及应用大规模间歇式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等问题。

2.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电压上升效应是制约DG接入电网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图1所示的简单配电系统为例来定性分析DG接入电网对电压的影响。

配电系统连
接有载调压变压器T1,母线1通过阻抗为Z的架空线与母线2相连,负荷、发电机和无功补偿装置连接在母线2上,负荷的有功和无功(PL 和QL),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G和QG)以及无功补偿装置的功率(QC)都用箭头进行了标注。

图1 简单配电系统母线2的电压U2可近似表示如下:(1)式中:X是电抗。

主动管理控制、分布式发电机、负荷、有载调压的设定U1和无功补偿对母线2上电压U2的影响可以根据式1定性分析。

对无源配电网,最大允许并网发电容量可通过分析最坏情况确定。

通常,电压上升最大值在发电量最大(PG=PGmax)且负载最小(PL=QL=0)的情况下出现,为简便起见,假定功率因数为1(+QG+QC=0)。

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电压可表达为:(2)母线2可接入的最大发电容量受母线2的最大允许电压U2max制约,可以从式3看出:(3)
另外一个决定最大允许并网发电容量的重要参数是网络阻抗Z中电
阻R。

在功率因数假定为1的情况下,不必考虑电抗X。

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建设来降低网络阻抗,减小电压的升降。

3.配电网主动管理控制策略DG在电力系统汇总的渗透率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显著增长,为了使它们实现经济有效并网,配电网需要在控制、运行和规划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

DG的出现使配电网由传统的被动电网转变为主动电网,在被动电网中潮流是单向的,由电压较高的输电网流向电压较低的负荷端;而在主动电网中则有可能出现反向潮流。

国网公司在国际大电网会议提出主动配电网技术后,积极开展了配电网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探索,以提高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能力。

配电网主动管理技术就是在对配电网二次系统参数(电压和电流)实时测量的基础上对DG和配电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具体措施包括主动故障等级管理、主动电压控制和主动潮流管理等,有助于实现发电与负荷和辅助服务之间的平衡。

本文以DG接入产生的电压上升效应为例,重点分析以下主动管理控制策略。

3.1 削减有功输出削减有功输出控制电压是通过约束分布式发电的有功输出来限制电压上升的,因为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小负荷同时出现的概率低,对于功率输出的约束时间一般比较短。

如果系统中接入了容量较大的发电厂,采用削减分布式发电的输出功率方法就比较经济,在约
束作用时间之外的时间里,较高的输出功率能补偿发电削减带来的暂时性影响,约束作用时间一般对应低负荷情况,电价预计会相对低廉。

比较式3和式4,可以看出削减有功PGcurt将对影响最大允许并网容量PGmax。

(4) 3.2 无功管理无功补偿可有效制约电压上升效应,增加并网容量,在薄弱电网中尤为明显。

网络吸收的无功功率可以表示为:(5)低负荷情况下可接入的最大容量可表示为:(6) 3.3 协调电压控制通过主动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开关并将配电网的电压维持在一
定范围内,可以增加分布式发电并网容量。

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调节电压U1。

其下限值U1min与最大发电容量PGmax的关系如下:(7) 4.应用对比分析配电网主动管理中实施以上控制策略的好处,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电源装机容量的年发电量及其相应收益来量化。

下面重点针对上述3种主要控制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削减有功输出:这种控制策略在发电机接入R/X比值高的弱电网时尤为有效,如果允许并网容量较大,在有限时间短削减发电机输出功率会更加经济并且不需要加强网络建设投资,这种策略更适用于风力发电,因为当高发电与低负荷同时出现时就需要削减输出功率。

<!--endprint--> <!--startprint--> 无功管理:消耗无功功率有利于控制电压上升效应,尤其是在分布式发电的弱网架中更是如此,为此,需要在连接处安装如静止无功补偿器等无功补偿设备。

但是,目前还没有人把无功管理作为增加分布式发电的穿透功率的一种手段进行亚久,主要是采用优化潮流的方法说明无功管理的潜在优势。

区域有载调压变压器的电压协调控制:协调电压控制策略对增加风力发电在配电网中的并网容量十分有利,目前配电网的电压控制主要通过有载调压变压器来实现,电压控制方案通常是基于简单的恒电压策略或根据线路负载来决定电压水平。

但这些电压控制方案是为严格意义上单向潮流的无源电网所设计的,在多向潮流的有源配电网中,这种就近控制电压的方案有着固有的不足,实现上限制了配电网的开放程度和容纳能力,从而降低了允许并网容量,因此需要采用区域有载调压变压器控制方式,来使区域电网电压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5.结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智能化需要解决一系
列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配电网主动管理的概念,分析了一些重要的控制策略,有助于在电网管理者、系统运行人员、供电用户以及能源供应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未来主动配电网成为一个开放、公平和绿色的配电网奠定了基础。

配电网主动管理能极大地提升电网对绿色能源的兼容性以及对已有资产利用的高效性,是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程浩忠,张节潭,欧阳武.主动管理模式下分布式风电源规划[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4):12-18. [2]Currie R A F,Ault G W,Foote C E T.Fundamental research cha11enges for activ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high levels of renewable
generation[C].Proceedings of Universities Pow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Bristol,2004. [3]Shafiu A,Bopp T,Chilvers I.Acti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C].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Denver,United States,2004. [4]张节潭,程浩忠,姚良忠等.主动管理在含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23 (1):18-23. 作者简介:杨梅(1980―),吉林四平人,硕士,工程师,现供职于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及其相关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