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0年第一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指农业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

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逐渐形成了“粮食主产、棉麻副产”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农业经济在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土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927年,国家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经济。

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

1949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农业经济的形式也正在逐渐转变,如农业现代化、农村旅游等新兴的农业经济形式正逐步兴起。

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根据自身国情和市场发展趋势,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业经济现状(一)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手段的不断丰富,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但同时,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虽然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了,但是农产品的综合质量没有得到保证。

其次,由于土地的过度利用,产量大的土地品质逐渐下降,系统的土质污染以及植物病虫害等问题逐步显现。

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土地租金、高昂的农药、化肥、采收等成本,导致农业生产利润逐渐下降。

(二)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农民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农业经济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理念下,大量的人口流动到城市,留守乡村发展的农民的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4月)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我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的起步之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锦江区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1.0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9.19亿元,同比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4%、11.9%和13.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18.8∶8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9.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同口径增长23.2%)。

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6.1%,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30.77亿元,同比增长17.0%。

其中一产业完成0.004亿元;二产业完成42.52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完成23.76亿元,同比增长15.6%;三产业完成188.25亿元,同比增长15.7%。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3.5%。

二、主导产业推进有力,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围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业和休闲服务业的“1+4”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体系,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重点,策划特色产业聚集区域,进一步优化服务业行业空间布局,加快主导产业形成聚集。

农业农村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农业农村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农业农村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一、农业产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产量稳步增长。

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其中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保持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果蔬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果蔬产量增长迅速,对外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农产品价格近年来,受市场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特别是畜牧业产品和水产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然而,农产品价格整体上呈现平稳态势,对农民收入水平和市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农村收入农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农民通过多元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增加了额外收入来源。

同时,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四、农村就业问题农业农村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就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农村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农村小康建设也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供应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这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六、农村教育和医疗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较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

政府加大投入,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设逐步完善。

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就医条件。

七、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依然较大,农村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

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和农残治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八、现代农业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农业正呈现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农村电商、智能农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这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经营机会,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九、农业农村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农村经济的性质与特点分析

农村经济的性质与特点分析

农村经济的性质与特点分析一、农村经济的基础特点农村经济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基础特点。

1. 农业依赖性: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业,农业生产是农民生计的基础。

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相关的农村产业为主,农业依赖性较强。

2. 地域性:农村经济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会受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3. 劳动密集型:由于农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生产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

农村经济活动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经济的经济结构特点农村经济的经济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三农结构:在农村经济中,三农结构是指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村居民生活三个方面的结构。

三农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农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农村经济的农业依赖性较强,很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和相关农村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

3. 相对封闭性:由于农村地区与城市相隔较远,交通和信息不发达,农村经济相对封闭,与城市经济的联系较为薄弱。

这使得农村经济在外部环境变化中相对较为脆弱。

三、农村经济的生产特点农村经济的生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给自足性:由于交通和信息不发达,农村经济往往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

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动和资源生产所需的农产品,满足自身生活和一定的销售需求。

2. 季节性:农村经济的生产活动主要受到季节的影响。

例如,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耕作和收获时间,这种季节性对农村经济的生产计划和组织产生影响。

3. 缺乏技术支持:农村经济中由于农村地区投入的研发和技术支持相对有限,农业生产往往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劳动力的操作也相对简单。

这种技术支持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的消费特点农村经济的消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经济结构分析

农村经济结构分析

农村经济结构分析一、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首先,农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

其次,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具有较低的资金投入、劳动力密集、产品单一等特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调整。

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兴农业形式的出现,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

同时,农民也开始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农村产业,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少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工。

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因为农民工多为低技能劳动者,存在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四、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农村金融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服务于农村居民。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也在逐渐完善。

如今,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已经涌现,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五、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支持。

过去,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农村学校逐渐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农村科技创新也逐渐兴起,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过去,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

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010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0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 分季度看,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 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 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497亿元, 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 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投资保持 较快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较快增 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40亿元,比 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 素实际增长14.8%;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
• 21、山西 9088.1亿元 增长 、 亿元 增长13.9% 2010年,山西省全年(GDP)9088.1亿元,增 长13.9%,增速比上年加快8.5个百分点,快 于全国3.6个百分点,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 • 22、吉林 8577.06亿元 比2009年增长 年增长13.7% 、 亿元 年增长 2010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8577.06亿元,比2009年增长13.7%, 人均GDP为31306元,增长13.6%。 • 23、重庆 7890亿元 增速达 、 亿元 增速达17.1% 2010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为 7890亿,增速达17.1%。
• 30、青海 1350.43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3%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0年青海全省地区 生产总值(GDP)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增速为30年来最高。 • 31、西藏 507.4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上年增长12.3% 上年增长 初步核算,2010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 生产总值(GDP)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上年增长12.3%。全区城镇居民家庭 人均总收入16539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比上年增长 10.6%。

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

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印发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的通知川高法民一〔2011〕12号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相关民事审判庭、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民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该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第三十五条规定:“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为了正确理解与适用该司法解释,我院从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和四川省统计局取得了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现将这些数据印发你们,并请你们收到后及时转发至基层法院,供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参考: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2、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3、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84元4、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896.7元5、全省职工平均工资26,952元6、2010年度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见附表根据四川省统计局要求,本数据只限法院内部用于有关案件使用,不得外传。

各级法院在执行该司法解释中遇到的问题及有关建议等,请及时报省法院民一庭。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附:四川省2010年度各行业平均工资表经济类(一)国有单位职工37,502(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23,645(三)内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单位职工27,345(四) 私营单位职工18,316行业类(一)农、林、牧、渔业20,076(二)采矿业26,090(三)制造业22,873(四)电力、燃料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686(五)建筑业21,538(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1,092(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3,922 (八)批发和零售业20,346(九)住宿和餐饮业18,232(十)金融业59,167(十一)房地产业23,469(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123(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8,85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1,472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624(十六)教育34,122(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8,477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232(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215。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苏文明于代松陈国先贺刚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

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

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

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

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

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

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

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

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季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开局良好。

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11元,同比增长12%。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粮油播面基本稳定。

因种植结构调整,全市粮食
播面略有下降,油菜籽播面略有上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1.4万亩,减少3.6万亩,同比下降1.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7.5万亩,同比下降2.8%;油菜籽播种面积156.1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增长0.7%。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全市大宗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27万吨,增长0.69%;禽蛋总产量5.46万吨,增长0.06%;奶产量3.16万吨,增长0.45%;生猪出栏280万头,增长1.64%;小家禽出栏0.36亿只,增长1.47%。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7.4%。

——农产品和农资价格有涨有跌。

粮食和面粉价格略有上涨,分别环比上涨1.08%和1.72%;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较大,其中大白菜、黄瓜等蔬菜平均环比上涨18%,而蒜苔、青笋等蔬菜平均环比下跌19%;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跌,3月份出栏生猪价格跌至10.13元/公斤,跌幅为13.05%,猪肉平均零售价为20.28元/公斤,跌幅为3%;尿素、钾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对稳定,有利于农民进行春耕生产。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农业生产基础更加坚实,全市新建渠道防渗775.8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9座,新增和恢复节水灌面22.6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3平方公里。

农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竣工新型社区164万平方米,小区雨污管网、电力通讯、天然气、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目前已有3万农民入住。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继续推进,一季度新解决饮水安全2.5万人。

——农业重大项目开局顺利。

中央扩内需项目加速推进,四批次项目计划投资2.28亿元,截止3月底,已完成投资1.62亿元,占计划任务的71%。

市级重点农业项目推动有力,29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03.8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3.19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3.33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4.35%。

农业灾后重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完成投资21.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8.32%,全市已基本完成农田、提灌站、机耕道、沼气和蔬菜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的修复任务;粮油、畜禽、蔬菜等农业基地也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农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

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今年全市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81个,累计完成投资49.98亿元,一季度到位资金14.81亿元,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中粮集团(四川)综合产业园新津项目已正式签约。

区域合作全面启动,成都与眉山、资阳等地签订了农业区域合作协议,并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展销会和农业节会等工作。

农业对上争取取得重大成效,与农业部、四川省签署了《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备忘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起点和宝贵机遇。

二、主要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一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喜人成绩,实现了开门红,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降雨量不均,西南地区出现持续旱灾,我市有旱但未成灾,且旱情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的丘陵区,这一方面彰显了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扎实,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属性,说明深入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已十分必要;二是农民稳定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近来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部分养猪户(场)出现了养殖亏损,农民收入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这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为抓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推动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启动实施农村用水提升工程
要把农村用水提升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方向,强化资金的集成使用、工程的系统建设和效益的综合发挥:一是建立稳定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集成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政策性投资公司资金和社会资金,形成全社会办水利事业的大格局;二是根据灌区特点分类推进重点工程,在都江堰等4个非独立灌区实施干支渠整治工程,在九龙滩等12个独立灌区实施水源点建设工程,在山丘区实施抗旱提升工程,在规划区实施人口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实现城乡人饮“同网同质同价”;三是通过农村用水提升工程的实施,努力做到“散水集用、丰水枯用和小水大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农民生活
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要把示范片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规划编制、项目推动和统筹建设:一是以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为载体,抓好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带项目的结合,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形成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试点和示范;二是统筹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规划;三是依据规划,按照“五新一好”的目标,重点抓好新产业发展、新民居建设、新风貌塑造、新机制创建、新农民培育和村班子搭建等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做到建成一片,示范一带,辐射全局,进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强化措施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要把农民稳定增收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强化政策扶持、就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一是认真执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中央支农政策,切实兑现我市耕保基金、生态效益补偿等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合法收益,促进农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加大对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监测,启动生猪价格预警机制,做好生猪收储的前期准备工作,未雨绸缪,防止猪贱伤农,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加大农民就业和技能培训,完善农民信贷和融资办法,营造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环境,推动工资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
要把现代农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化监测评价、目标考核和成果发布:一是尽快建立指标数据模型和软件系统,并在全市启动抽样布点、业务培训和指标监测工作;二是将现代农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建立市领导亲自抓、部门具体抓和责任区(市)县主动抓的工作机制,实行数据动态收集、指标动态监测、工作动态考核,年底坚持奖惩逗硬;三是定期发布《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年度报告》,在督促区(市)县政府抓好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同时,将监测与评价成果作为我市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

——突出抓好农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要把农业开放合作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强化部省共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一是推动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尽快争取和落实配套项目资金,真正促进《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备忘录》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二是实施农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着力抓好农业招商选资引智,有针对性地引进农业企业、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弥补“短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高端;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签约项目的建设,拓宽合作渠道和领域,促进和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农业合作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