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部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合理构建东西部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空间优化有机融合原则,健全完善以襄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风貌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体系,促进城镇聚落组团化、乡村聚落扁平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田园肌理网络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优化提升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风貌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态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建立以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市域城镇格局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实施“中心带动、东强枣阳、西推河谷、宜(城)南(漳)保(康)成带”的空间发展布局,积极对接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化提升市域增长极功能。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一体”: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加快推进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核心引领区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吸纳人口、产业、资金能力。
着力推动襄阳中心城区与周边伙牌、牛首、卧龙、欧庙、双沟、峪山等城镇在空间布局、功能统筹、设施共建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夯实襄阳大都市区的发展基础,成为带动襄阳市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引领区。
“两翼”:即枣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河谷组团市域副中心城市。
东部以枣阳为核心、西部以老河口—谷城组团城市为核心,形成沿汉十轴线“两翼”发展板块。
进一步强化“两翼”集聚程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襄阳东西部人口集聚、绿色发展的区域,发挥支撑全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带”:即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以汉江沿线老河口、谷城、襄城、樊城、襄州、宜城重要城镇为依托,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以汉十高速沿线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枣阳、襄州、樊城、谷城、老河口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以麻竹高速沿线枣南、宜城、南漳、保康生态旅游资源为抓手,打造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5•【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的建议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涵盖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4省区沿黄地区,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宁夏吴忠、中卫,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忻州、吕梁等主要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支持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加强沿黄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过程中,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重要内容,以专设章节的形式提出了相关重大任务、工程和重要举措。
一、关于加快构建规划引领一体化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城市群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有关地方编制实施了山西中部等省内城市群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群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课时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人教版)

2、新理念 ①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 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②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③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要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怎么做 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发展 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②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坚持农业农村优 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 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不能调:有些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有 弊端
自发性 表 现 盲目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 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 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退)→供求失衡→经济 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 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危害
①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 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 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国发 [2010] 28号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0] 28号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a1fd2d9ad51f01dc281f17f.png)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挂职工作组用心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

挂职工作组用心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当前,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为了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挂职工作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旨在促进东西部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工作方案的制定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使很多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通过加强东西部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的比较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更好地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工作组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这是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有序而实用的方案,旨在加强东西部之间的合作,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方案内容1. 安排挂职副县级干部赴贫困地区担任帮扶组长,制定育人、扶贫计划,开展人才输送和农村产业扶持,协助当地政府和基层群众脱贫致富。
2. 开展中央单位和企业定点帮扶贫困县,全力支持当地政府和企业发展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居民消费,建立健全脱贫融资机制。
3. 改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种养殖、林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推进旅游业、乡村电商等块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4. 强化东西部地区对接合作,通过制定政策、改善基础设施等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联动发展,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育优质商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 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建设全国性、地区性和省级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基础设施。
三、工作方案的实施效果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江西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DOC)

格式示例附件1密级:学号:可直接复制黑体一号居中,单倍行距本科生业论文(设计)黑体小二号居中,单倍行距宋体小三号,单倍行距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科技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指导老师签名(手写):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迄今为止,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差距拉大,地区之间竞争加剧,各地从本地利益出发,结果导致国内统一市场难以真正形成,区域间经济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因此,国家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看,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打破各个区域独立发展的思维方式,确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已是时代的要求。
为此,除政府应适时调整区域政策以外,还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倡导区际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中东部的经济合作为主线,景下实现中东部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互动发展So far, th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has made Chinese economy change a lot. However, while China ’s economy is growing, economic disparity between regions isenlarged. Different regions have implemented local policies, which do damage to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Therefore, the state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id-China ’s Rising was ……1.1.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4 ……第3章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14)……第7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 62 附 录 ...................................................................................... 63 致 谢 . (64)第1章1.1 概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挥 中部 优 势 促 进 区域合 作
合理构建 东西部协 调联动 的新格局
◎ 安徽省副省长 花 建 慧
岸线总长近6 0 ,战略 岸线利 用率只有 0里
我们 期 待与 东西 部 的兄弟 省份 一起
1 .%, 发 展 潜 力 巨大 。这 里 不 仅具 有 丰 强 化 共 识 、 统 一 行 动 、 合 力 构 建 东 中西 13
机 融 合 , 集 聚 了 安 徽 乃 至 中 部 地 区 最 优 才 集 聚 、创 新 载 体 建 设 、创 新 环 境 优 化 等 快 市 场 一 体 化 的 进 程 。 比 如 在 产 业 合 作 秀 的 发 展 资 源 ,尤 其 是 我 们 正 在 建 设 的 方 面 综 合 发 力 ,着 力 打 造 一 个 立 足 安 徽 、 方 面 , 可 以 立 足 彼 此 的 比 较 优 势 和 共 同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这 里 服 务 全 国 、面 向 世 界 的 集 研 发 、 交 易 、 转 的 需 要 ,在 能 源 合 作 、 产 业 配 套 , 以 及 的 区 位 优 越 , 与 长 三 角 地 区 山水 相 连 、
初 国 务 院 批 复 设 立 了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东 中西 共 同面 临 的 重 大 的 机 遇 ,也 是 区域 形式 ,拓展 合作空 间 。 当前 ,深化 东 中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明 确 示 范 区 建 设 要 创 新 协 调 发 展 的 重 大 课 题 。 比 较 而言 ,安 徽具 西 之 间 的 合 作 机 遇 难 得 、 前 景 广 阔 ,我 体 制 、 完 善 机 制 、扩 大 开 放 ,着 力 深 化 有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较 强 、 要 素 承载 较低 、产 们 希 望 通 过 各 方 的 共 同 努 力 , 进 一 步 畅
安 徽 的 今 天 受 益 于 东 中 西 的 互 动 合 多 个 省 级 以 上 的 科 研 院 所 ,4 个 国 家 及 5
பைடு நூலகம்
作 ,安 徽 今 后 的 发 展 将 进 一 步 深 化 向 东 省 部 级 以 上 的 重 点 实 验 室 , 主 要 集 中 在 稳 定的 东 中西部 交 流合 作机 制 。东 中西
托 两 大 服 务平 台 ,我们 要 为 中西 部 地 区提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方 面 ,可 以 借 鉴 沿 海 地 区
江 苏 、 浙 江 一 起 成 为 国 家 首 批 技 术 创 业 供 创 新 要 素 对 接 的 重要 支撑 。 当前 ,加 快 已 有 的 非 地 经 济 模 式 , 共 享 机 遇 、 共 为
化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让 更多的资源能够 发展 现代 服 务业 、现代 物 流业 等方 面进
一
人 人 相 亲 、 文 化 相 近 ,八 百 里 皖 江 一 二 在这里集聚,向全国辐射 ,为全国共享。
步加强合作 。四
w 曩?
∽ 黜脏 ∞; l 西部大开发 2 1. I 1 一 l 005 5 期
工 程 试 点 省 ,试 点 省 建 设 与 安 徽 先 行 启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加 速 经 济 结 构调 整 、
动 的 合 芜 蚌 自主 创 新 综 合 试 验 区 , 共 同
企 业 创 造 最 优 的 发 展 环 境 。 比 如 在 市 场
自主 创新 的动 力源 作 用 明显 重 要 。作 为 国 互 通 方 面 , 只 要 条 件 允 许 , 各 省 份 间 的
富 的 自 然 资 源 、 劳 动 力 资 源 ,还 有 非 常 相 互 促 进 、 优 势 互 补 、 共 同 发 展 的 区 域
密 集 的 创 新 资 源 。安 徽 有 9 所 高 校 ,2 0 新 格 局 。 为 此提 两 点 建 议 : 5 0 第一 ,进一 步强 化协 作 ,建立 长期
成 为 落 实 创 新 型 国 家 建 设 战 略 的 重 要 的 家 首批 技 术 创 新 工 程 试 点 省 ,我 们 将 在 剑 工 商 质 监 可 以 广 泛 开 展 合 作 公 认 ,最 大 平 台 。产 业 承 接 平 台 和 自主 创 新 平 台 有 新 型 产 业 升 级 、创 新 型 企 业 培 育 、创 新 人 程 度 减 少 政 策 壁 垒 , 降 低 流 通 成 本 ,加
开 放 , 做 好 承 接 的 文 章 ; 进 一 步 扩 大 东 这 个 区 域 ,合 肥 市 是 全 国 目前 唯 一 的 一 部 各省 份之 间 的合 作需 要有 良好 的合 作
中西 合 作 ,传 好 发 展 的 接 力 棒 。 我 们 愿 个 科 技 创 新 型 试 点 城 市 ,是 国 家 大 科 学 机 制做 保障 ,我 们希 望 东西部 合作 论坛 意 在 原 有 分 工 合 作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拓 工 程最 密集 的城 市之 一 ,依 托两 大服 务 能 够 进 一 步 扩 大 覆 盖 面 , 承 担 起 促 进 东 宽 与 东 中 西 各 方 合 作 的 空 间 ,丰 富 合 作 平 台 , 我 们 将 为 东 西 部 地 区 产 业 梯 度 转 中 西 部 交 流 合 作 的 重 任 , 同 时 可 以 进 一 的 载 体 , 创 新 合 作 的 机 制 , 携 手 建 立 东 移 、产 业 结构 调 整 提 供 更 大 的 空 间 。
泛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发 展 合 作 , 创 新 合 作 方 业 基 础 和 配 套 能 力 较 好 的 综 合优 势 , 应 当 通 彼 此 合 作 的 渠 道 ,创 新 合 作 的 形 式 ,
式 , 推 动 区 域 联 动 发 展 。 另 一 个 是 自 主 为 促 进 产 业 资 本 流 动提 供 更 大 的空 间 。依 共 同 做 好 协 调 联 动 这 篇 大 文 章 。 比 如 在 创 新 的 平 台 ,2 0 年 国 务 院 批 准 安 徽 与 09
中西 协 调 联 动 的 区 域 发 展 新 格 局 。
步 创 新 丰 富 交 流 的 载 体 , 推 进 政 府 、部
当前 国际 国 内产 业 资 本 转 移 从 以 梯度 门 、 企 业 和 社 会 组 织 之 间 多 层 面 、 宽 领
为 此 , 安 徽 将 着 力 构 建 两 大 服 务 转 移 为 主 ,转 向 梯 度 转 移 、 平 行 转 移 和 反 域 、全 方 位 的 交 流 与 合 作 。 平 台 ,一 个 是 产 业 承 接 的 平 台 。 今 年 年 梯 度 转 移 并 举 ,专 业 的 转 移 与 承 接 ,既 是 第 二 ,进 一 步 加 强 谋 划 , 创 新 合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