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
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
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它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历史意义: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
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
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
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
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
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
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
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
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
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
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 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

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胡同街巷。
穿越时光,走进这些独特的胡同,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韵味,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又繁华的时代。
一、老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胡同为主要街巷的城市。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居住方式,也是老北京独有的一种街巷文化形态。
胡同由南到北串联起整个城市,成为了老北京城的血脉。
历史上的胡同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
二、步入老胡同,感受独特氛围走进老胡同,仿佛穿越时光机,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沧桑。
狭窄的巷道、青石板铺就的街面、红墙黛瓦的四合院,无不展示着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胡同里漫步,你能够感受到古老的氛围,临街的小吃摊、古玩店、书香门第等等,一切都仿佛还停留在旧时光里。
三、品味老北京传统美食老北京的胡同是美食的天堂,这里汇聚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老北京传统小吃。
走进胡同,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前,你能够尝到正宗的老北京口味。
炸酱面、豆汁糕点、炒肝等,都是老北京人世代传承的经典美食。
每一口都带着浓浓的故乡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四、古旧胡同里的文化艺术老北京的胡同并不只是居住地,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艺术氛围的地方。
许多文艺家和艺术家都选择在这里安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胡同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如京剧、评弹等。
此外,许多工艺、书画家也在胡同里设有工作室,通过参观他们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手艺技巧。
五、传统手工艺工坊的魅力胡同里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工坊,如糖画、豆腐坊、纸扇坊等等,这些工坊保存着传统手艺的瑰宝。
走进这些工坊,你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工艺的精湛。
购买一些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支持和传承。
六、胡同的文化活动与庙会老北京的胡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与庙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参与。
北京的胡同与街巷

第二讲北京的胡同与街巷第一节胡同概述一、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有关城市的街巷、道路各地称呼不一样,如天津称“道”,上海称“弄”和以全国各地城市名称命名的“路”,西安称“巷”等。
而北京的“胡同”一词出自蒙古语,有人考证为“浩特”之转音,“浩特”在蒙古语里为居民聚居地,亦有水井之意,古时有居民之地必有水井。
也有人称“衚衕”,有胡人大同之意,到明代胡人被打败,去掉了“行”,就成了今天之名称。
从史籍中看,自元至清代,胡同一词的写法还有火弄、火巷、胡洞、衙衕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胡同是自元代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一样的通道,既连着居民院落,又是交通道路。
二、北京胡同概况元朝时大都城有胡同413条,如西四的砖塔胡同等。
明朝的北京城发展到629条胡同,如和平门内的松树胡同,东单的苏州胡同等。
到清朝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直接称胡同者近千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北京胡同的数量迅速减少,现已采取措施,划定胡同保护区,如西四北一至八条即为胡同保护区。
北京的胡同大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但也有斜街,如鼓楼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的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下斜街等,均是由当年的河道、水沟流向造成。
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即今日之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是当年北京城的一条重要水道大明沟。
(水自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南下)北京最长最宽的大街当属长安街,狭义的长安街仅指从东单路口到天安门(东长安街),再到西单路口(西长安街)。
共8里,称十里长街。
广义的长安街包括其延长线,东起通州,西到石景山,自东单往东,依次称建内大街、建外大街、建国路,自西单向西,依次称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80里,称为百里长街。
长安街最宽处达100米。
最长的胡同应为东、西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东交民巷清代为使馆区,西交民巷为近代银行集中地。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
历经元、明、清、民国长时间的发展,胡同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标志。
胡同内环境优美,很多建筑都保留了明清古典建筑的特色;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
如果不去胡同转一转,北京游是不完美的。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胡同文化,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老北京的胡同是如何形成的,胡同的命名又代表什么含义?一、胡同的形成老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元朝。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具备了“胡同”特色。
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族部落阶级在富有水源的区域,将自己的营帐紧密的连在一起,中间以一条过道隔开,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
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本部族民众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人互助的形式;另一方面,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迅速召集全部落的人组织抵抗或者撤退,灵活机动,富有效率。
当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就将这种传统带入北京,形成了老北京胡同。
元朝的北京胡同,是和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的。
四合院自西周就已经存在,是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的产物,讲究的是方正有序。
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居住在大都的富商、官员当住宅,从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房屋大面积形成的时期。
四合院之间用过道隔开,形成横平竖直,错落有致的胡同,继承了蒙古部落时期的军事管理传统。
有了胡同的隔离与疏导,北京城就成了一个由少数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本营。
难怪当代作家汪曾祺都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向感强应当也是蒙古人的传统,他们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牧时,一般均需按照日出日落来辨明方向,才不会迷路。
二、胡同的发展元朝时期胡同的具体情况,据史料记载:有29 个巷通,384 个火巷。
火巷是建筑中的消防通道,比胡同略窄一些,也可以看做是胡同的一种。
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老北京的味道

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老北京的味道北京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一张名片,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人情味。
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特色,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老北京的味道。
一、胡同的起源和特点胡同源于中国古代的巷道,是一种狭长且弯曲的小巷,连接着两条街道。
在北京,胡同是古城独有的风景,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胡同因其特殊的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备受赞誉。
北京的胡同一般呈南北走向,两边是高墙,水泥地面上铺着青石板。
胡同中多为传统的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将多个房屋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庭院,增加了居住的私密性。
四合院通常由正屋、厢房以及后院组成,整体呈现出宽敞明亮的格局。
二、胡同的历史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老北京的繁华时代。
胡同中散落着许多古老的宅院和文化遗址,每一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老北京的味道可以从胡同的建筑风格中品味出来。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与传统的中式文化相契合,它表达了中国人平等团结、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胡同中的石狮、对联、灯笼等传统元素,也代表了老北京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在胡同中,还可以品味到老北京的传统美食。
胡同里的小摊贩和小吃店贩卖着独具特色的老北京小吃,如炸酱面、豆汁、糖葫芦等,它们不仅是人们口腹之欢,更是老北京味道的代表。
三、胡同的人文景观除了历史文化,胡同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许多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习俗。
走进胡同,你会看到老人们坐在胡同门前晒太阳或闲谈,他们平和的笑容散发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
孩子们在胡同中嬉戏玩耍,胡同也成了他们的天地。
胡同里的邻里关系密切,人们常常互相帮助和交流,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胡同也是艺术家们的天堂。
这里有许多小型画廊和手工艺店,让人们欣赏和购买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无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艺术作品,都可以在胡同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四、胡同的保护与发展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胡同已经消失或改建。
北京有趣的胡同的来历和传说

北京有趣的胡同的来历和传说北京胡同是北京城独有的特色建筑,也是古老而有趣的地方。
胡同的来历不仅仅是一条条狭窄的巷道,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传说的地方。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些北京胡同的来历和传说。
一、簋街胡同:簋街是北京最有名的美食街之一,而簋街胡同就是这条街的背后。
相传,簋街胡同得名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说,古时候这里是皇帝的御膳房所在地,专门负责为皇帝和宫廷提供美食。
而簋街胡同就是这个御膳房的所在地,因此得名簋街。
二、什刹海胡同:什刹海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而什刹海胡同则是这个风景区的一部分。
相传,古时候这里是皇帝的游玩之地,而什刹海胡同是皇帝游玩时的必经之地。
据说,每当皇帝游玩时,什刹海胡同都会被装饰得热闹非凡,而且还会有各种表演和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皇帝和宫廷的人们,也吸引了很多普通百姓前来观看,因此什刹海胡同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闹而有趣的地方。
三、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有名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相传,南锣鼓巷得名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据说,古时候这里是京城的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很多文人雅士居住,还有很多书店和文化机构。
而南锣鼓巷就是这个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因此得名南锣鼓巷。
如今,南锣鼓巷依然保留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游客们了解和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好地方。
四、五道营胡同:五道营胡同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街之一,而胡同的来历也与商业有关。
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京城的商业中心,这里有很多商铺和小摊贩,而五道营胡同就是这个商业中心的所在地。
据说,古时候这里的商铺和小摊贩经营得很红火,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购物,因此五道营胡同逐渐成为了一个繁华而有趣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北京胡同的来历和传说。
这些胡同不仅仅是一条条巷道,更是一个充满历史和传奇的地方。
希望大家在游览北京胡同的时候,能够了解和感受这些胡同的独特魅力。
北京胡同探秘

北京胡同探秘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
而在这座城市中,胡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秘北京的胡同,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状。
一、胡同的起源和历史胡同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城市巷道形态,起源于元代。
它们通常是东西向或南北向排列,形成了一幢幢独立的四合院,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胡同的名字有很多来源,有的是因为是某个家族姓氏的代表,有的是因为胡同中曾经有过的骑兵部队等。
胡同不仅是北京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胡同的文化内涵胡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胡同是传统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在胡同中,人们可以体验到浓厚的社区生活氛围,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亲密关系。
其次,胡同是北京传统建筑的典范。
胡同四合院是一种兼顾功能性和美感的建筑形式,其布局讲究五进院落和七进院落等。
最后,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在胡同中,可以发现很多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如门楼上的木雕和四合院内的砖雕等。
三、胡同的现状与保护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胡同已经受到了破坏和改造。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胡同人口的流失,原本热闹的胡同变得冷清。
同时,一些胡同被改造成商业区或者住宅区,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为了保护北京的胡同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对于历史悠久的胡同进行了保护修缮,修复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对胡同周边进行了环境整治,美化了胡同的外观;还开展了胡同文化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四、探访北京著名的胡同在北京有很多著名的胡同,其中一些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比如,在什刹海地区有很多有名的胡同,如什刹海北侧的德胜门内大街、后海北沿、什刹海南沿等。
这些胡同既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又集聚了许多商业和文化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南锣鼓巷也是北京著名的胡同区之一,这里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和胡同风貌,成为了年轻人和游客热门的打卡地。
介绍一下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介绍一下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京胡同作为北京传统民居的一种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胡同在北京城市规划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元朝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城市规划采用了“棋盘式”的布局,胡同作为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居民区开始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逐渐成为北京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交通通道,也是居民社交、商业活动的场所。
胡同中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也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胡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家庭观念、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
胡同里的居民多为老北京人,他们传承着北京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俗习惯。
胡同中的特色小吃、茶馆、戏楼等也是胡同文化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北京的胡同数量逐渐减少。
一些胡同被拆除或改建,一些则被保留下来成为了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胡同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受到了重视。
一些胡同被修缮和改造,成为了旅游景点或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创意人才前来体验和创作。
总的来说,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体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虽然胡同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它们仍然是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胡同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西南面,是条老胡同。
原名“韩家潭”。
直到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为韩家胡同。
韩家潭是一条文化底蕴丰厚的胡同。
因为这条古老的胡同正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它孕育和催生了京剧的问世;同时这里又有清初大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故居——芥子园。
他在这里写出了不少名剧和戏剧理论,并组织了《芥子园画谱》的出版,名扬海内外……
“韩家坛”与“韩家潭”
据传很多年前,南方有位文人来京,在大栅栏西面一条胡同买了一处宅院。
住下后他总想着家乡江南的园林。
于是就请工匠在后院造一座和老家一样的园林,他亲自主持施工。
这天,工匠们挖土时发现一个坛子,他让工匠们小心翼翼用手挖了出来。
人们知道:这宅子原房主是个大财主,他埋的坛子里肯定是金银珠宝之类。
待打开坛盖一看,大出人们所料,原来是一坛清水。
此事传开后,人们认为这坛子必是原房主韩家埋的,所以就叫这里为“韩家坛”了。
不想后来在挖出坛子的坑内涌出了一潭泉水,清澈透明,久不干涸。
文人大喜,认为这才是无价之宝。
他又觉得“韩家坛”这名字不妥,谁不爱择水而居呢,何况园林建成,潭水清清,就将“坛”改成“潭”了。
“坛”、“潭”同音,可这一改,就雅气多了,从此,“韩家潭”就叫开了。
四合院文化信息提供平台
(/gpproshow.php?i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