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半球髓静脉结构及相关异常-影像学分析共37页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大脑分叶的影像学解剖

大脑分叶的影像学解剖大脑是人体控制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器官,它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被称为大脑半球的两个主要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组织和功能,神经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使用影像学技术进行大脑的解剖研究。
大脑的解剖学背景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被纵裂分隔开。
纵裂是大脑半球之间的主要分隔结构,它将半球分为左右两个相互对称的部分。
在大脑的外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被称为沟回的褶皱。
这些沟回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影像学解剖影像学是一种用于观察和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技术。
影像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扫描大脑,详细的大脑图像,以便研究者可以进行解剖学分析。
在影像学中,大脑可以被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分叶。
每一个分叶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脑分叶:前额叶: 前额叶位于前部,控制人的决策能力、行为控制和情感调节。
该区域与人的人格特质和社交行为有关。
顶叶: 顶叶位于脑的上部,涉及语言理解、注意力和空间认知。
这个区域也参与执行高级认知功能,如判断力和推理能力。
颞叶: 颞叶位于侧面,它负责听觉和记忆处理。
这个区域还与语言、学习和情感调节有关。
枕叶: 枕叶位于脑后部,主要涉及视觉处理。
它帮助人们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
这些区域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在不同的人中可能会有些差异。
影像学研究者需要仔细分析图像,将其与其他解剖特征和功能连接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影像学解剖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解剖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大脑的图像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例如,当一个人患有中风时,医生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来查找患者大脑中的异常血管,以便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影像学解剖还用于神经学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来观察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在了解疾病机制的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
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称为定位诊断;在此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一过程称为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步,正确完成定位诊断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二是对这些结构病损后症状的掌握,三是临床基本功的扎实运用。
本章主要讨论神经结构病损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定位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核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④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us system,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不同的神经结构受损后,其临床症状各有特点。
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核及侧脑室。
脑部血管解剖图解影像学

③V3(脊椎外)段: 自出C1并止于穿硬 脑膜处。
④V4(硬膜内段): 过枕骨大孔,在脑桥 及延髓交界处合成基 底动脉。
A侧位
B前后位;
C颏顶位
1.V1 2.V2 3.V3 4.V4 5.枕骨髁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前后位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小脑后下动脉(PICA) 4.右AICA-PICA干 5.左小脑前下动脉(AIC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SCA旳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System )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①V1(骨外)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上方, 向上进入C6横突孔。
脑血管解剖及影像学PPT课件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01
CT扫描可见脑部高密度病灶,MRI可显示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价值
02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出血部位、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提供依
据,并评估预后。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03
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避免误诊和
漏诊。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
1 2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学表现
详细描述
MRI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 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优点在于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损伤,而且 不需要使用造影剂。然而,MRI血管成像操作时间较长,且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血
管成像。
超声血管成像
总结词
超声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高频超声波来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形态。
CTA或MRA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DSA可显示动 脉痉挛。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为治疗 提供依据,并评估预后。
3
脑血管痉挛的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避免误诊和漏诊。
05
脑血管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 目的。
血管疾病。
病因
脑梗塞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 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 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脑出血
定义
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 脑组织受压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 血管疾病。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CT脑组织窗
CT骨窗
T1WI
T1WI
T2WI
T2WI
T1WI矢状位
FLAIR
FLAIR
T1增强(轴位)
T1增强(矢状位)
T1增强(冠状位)
DWI
ADC
SWI
MRA
MRA
鉴别诊断——脑挫裂伤 CT:平扫上急性期显示脑内低密度病灶,伴有点片状高 密度出血及明显占位征象,后期显示脑内局灶软化灶 伴有脑萎缩征枕 叶 动 静 脉 畸 形
男,34岁,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
A图:CT平扫见右顶部有一边缘不清的片状及纡曲条状高密度影 B图:CT增强见区域内斑点状及条状强化,边缘不清,无占位性 C图:MRA造影:脑右侧动脉的顶后支及脑后动脉的顶枕支增粗, 并于两支血管吻合处见一畸形血管团
病变中畸形的血管粗细不等呈团块状,其中有的血管 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些血管壁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容易破裂出血
血管区夹杂着与其相邻的脑组织,常有神经元变性和 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继发脑萎缩
有些部位还可以有脑水肿、梗死、钙化
病理
临床表现
出血:病人常以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内血肿 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占52%-70% 缺血:见于巨型病变,多因长期大盗血而引起全脑 性萎缩导致智力障碍,有时表现为进行性轻度偏瘫 等脑功能障碍 癫痫:是浅表的AVM仅次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发生率为28%-64%,与AVM的部位和大小有关 头痛:约60%的病人平时有血管性头痛,可能由于 血管扩张所引起
临床资料 男,29岁,病历号137344
主诉:晕厥、头外伤后头晕2小时,伴短暂意识不清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小时突发昏厥,头部外伤,伤 后意识不清,持续时间不详,醒后有头晕,呈持续性 ,不伴恶心呕吐,对受伤经历不能回忆,头部出血来 我院急诊清创缝合。患者伤后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抽 搐,无口角偏斜,无视物不清,无大小便失禁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表 现
静脉窦阻塞的症状,主要由脑循环障碍所致, 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各部位静脉窦血栓 形成具有不同的症状:
海绵窦血栓形成,可见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 例如:眼球固定、活动受限等。三叉神经第1支受 累时,表现为眼球、前额部疼痛,伴感觉减退;三 叉神经第2支受累者,表现为面颊疼痛和上龈麻木。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眼睑、结膜水肿,眼球 突出。患者还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海绵窦 血栓形成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脉炎、颈 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并出 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个别患者引起脑垂体感染。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CT诊断与鉴别 诊断
(3)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带状影,在低密度梗塞区的 衬托下呈"带征"(Cordsign); (4)增强扫描并采用适当的窗位可以显示静脉窦内的血 栓呈低密度,静脉窦周围强化、密度升高,由于强化 区表现似希腊字母δ,故称为“δ”征,具有诊断意 义,但其出现率也仅为35~75%。 (5)近来有文献初步报告CT静脉血管造影(CTV)用于本 病的诊断,取得较好的效果。
脑静脉系统的解剖
脑部的静脉分为深静脉与浅静脉两组
深静脉:主要为大脑大静脉,此静脉位于胼
胝体压部的下方,引流血液进入直窦。大脑 大静脉接受两侧大脑内静脉的血液,大脑内 静脉接受透明隔静脉、前后终静脉和脉络膜 静脉的血液。透明隔静脉收集尾状核头部和 胼胝体前部的静脉血,脉络膜静脉为脉络丛 的一部分,收集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静脉血。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X线脑血管造影诊断与鉴 别诊断 X线脑血管造影的静脉期及窦期可以观察静脉 窦及脑静脉的情况,静脉窦血栓形成表现为病 变的静脉窦不显影,与此同时可以观察到其它 的静脉途径的代偿吻合或引流。 正常X线脑血管造影的时相依次为动脉期→毛 细血管期→脑实质期→静脉早期→静脉期→窦 期。脑静脉及静脉窦彼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与 侧枝循环,因此在某一静脉或静脉窦堵塞时, 相应的静脉就会改道,在X线脑血管造影上可 见异常的引流回路,此征象在进行动态观察时 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