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
”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同意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专门糟糕的事。
寄宿阻碍小孩身心进展做大夫的刘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能够省事,结果更苦恼。
”刘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选择的寄宿学校。
现在刘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
“专门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受不到寄宿的问题”。
刘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
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躯体状况也不是专门好。
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躯体全垮了。
”刘女士发觉那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形,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小孩普遍躯体不行,而且个子矮。
“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确实是只管自己那摊事,看起来是个局外人。
而且两个小孩的性格大不一样。
我们差不多上同样的教育,但小的专门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爱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怀不关怀她看起来都无所谓”。
小孩小的时候是专门需要躯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进展都专门重要,但刘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全然不需要亲热接触。
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小孩明白事自立可能是假象有的父母对小孩上寄宿制幼儿园专门中意,一个缘故是因为他的小孩专门乖巧,学会了自立,平常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
有的父母还到处炫耀自己小孩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专门明白事。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小孩看起来是在完成任务。
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情况。
“这么小的小孩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小孩送去“寄宿”是专门残酷的,小孩年龄越小所受的损害会越大。
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一)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与一些家长对寄宿制学校的顾虑一样,刘博士也认为,寄宿制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确实存在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寄宿制学校是否具备关注每个孩子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应该接触来自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刺激。
一边在家庭与父母相处,一边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这种转换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刺激。
在学校里,往往都是一个老师面对众多学生,无法实现针对每个孩子不同情况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读寄宿制学校好不好还取决于孩子本身的能力。
有些孩子性格开朗外向,独立性较强,比较容易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
如果家庭的教育环境并不好的话,那么学校老师无疑是更为专业的教育者。
当然,刘博士在跟踪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班级里寄宿和非寄宿混合的情况,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寄宿的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异样的情绪,比如觉得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己被父母抛弃到学校里等等。
刘博士就遇到一个原本能力和素质都很好的孩子,因为中班下学期变成了“全托”,各方面表现都下降的情况。
刘博士说,儿童一岁左右的时候,与父母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依恋的关系。
但是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安全型,即以父母为基地;二、回避型,即有没有父母都无所谓;三、反抗型,有不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抛弃;四、缠人型,总是黏着父母。
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踏实,后三种类型的孩子情绪比较不稳定。
10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上倾向于教导孩子去体会什么是情感,而不是掩饰它。
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之中,个体的情感表达是相对缺失的。
对于孩子来说,在家庭当中才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牢牢抓住这个孩子进入小团体之前最后的亲密时期。
刘博士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自我的成长过程。
早期孩子和父母是一体的,他们通过哭声影响父母的行动,使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
六种孩子最不宜住校

六种孩子最不宜住校1.高知家庭的孩子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毕业于名牌大学,那辅导孩子初中功课还是绰绰绰绰有余的。
这样的家庭,不说大富大贵,小康之上应该没多大问题,这样家庭的孩子,底子肯定也差不了。
2.酷爱读书的孩子寄宿制模式,基本上剥夺了孩子大量阅读的可能性。
一本中等厚度的书认真看,最多两晚上四五个小时就读完了。
寄宿制学校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回家一次,你总不能每次带好几本书去学校吧?3.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寄宿制学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
可是,既然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逼着赶着学,去寄宿制学校又有多大意义呢?更何况,在寄宿制学校,你可能不得不随大流执行计划——而在家,你完全可以自主安排。
4.独立性不强的的孩子到了寄宿制初中,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同学会感到不适应。
这确实不能怪孩子,因为别说是初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可能都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之前,在学校里遇到了再大的委屈,都可以扑到爸爸妈妈怀里倾诉。
如今,别说倾诉,打个电话还得掐好点争分夺秒说完话,确实有的孩子会不适应。
5.身体不太好的孩子这方面好理解。
可能出于各方面原因,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总有一些孩子体质稍微差了些,或者略微有些倒霉,和病魔对视了一眼。
那么,建议,以防万一,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6.想着重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孩子想在正常课业之外,再学点艺术的,或者学学某项体育活动的,自然还是要走读。
因为寄宿制学校不会为你一个人开设专业课程,除非是专门的寄宿制艺术学校或者体育学校。
孩子住宿的最佳龄段 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去寄宿学校

孩子住宿的最佳龄段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去寄宿学
校
很多家长想知道孩子多大最适合住校,孩子住宿的最佳年龄段是多大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孩子多大最适合住校高中阶段为了寻找一个好的重点高中,而让孩子们去外地寄宿学习,这时候寄宿的负面影响已经很小了,高中阶段的孩子在各方面性格和心理上都是比较成熟的,这时候送孩子去住校是非常合适的,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孩子不宜过早送入寄宿学校,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幼儿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母爱与家庭温暖的氛围,这个时期送入全托幼儿园的孩子,心理上多少会有恐惧,性格冷漠,缺少母爱。
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离开家庭以后孩子与父母长期隔绝,不但会淡化亲情,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初中时期一般是孩子的叛逆期,也是问题少年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非寄宿的孩子有什幺问题有什幺想法都能被家长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中的任何错误都能及时修复。
哪种类型的孩子不适合住宿一、不够独立现在这个社会,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作宝贝,在家的时候什幺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干,这种孩子最不适合去寄宿学校了。
在寄宿学校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人会把你家的孩子当做宝贝,所有人都会受到老师的一视同仁,如果你家的孩子做的不够好,就会受到批评。
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以自我为中心在父母的宠爱下,许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
在家中,。
【学习经验】不适合寄宿的孩子类型 如何选择寄宿学校

【学习经验】不适合寄宿的孩子类型如何选择寄宿学校1.不够独立的孩子现在这个社会,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作宝贝,在家的时候什么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干,这种孩子最不适合去寄宿学校了。
在寄宿学校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人会把你家的孩子当做宝贝,所有人都会受到老师的一视同仁,如果你家的孩子做的不够好,就会受到批评。
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2.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许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
在家中,孩子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但到了寄宿学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会被别人疏远。
所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到了寄宿学校不仅交不到朋友,还会被别人疏远,这个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3.胆小、内向的孩子人们经常说,欺负人的人往往就找软柿子捏,如果孩子胆小还不爱说话,最好不要放到寄宿学校。
虽然说谈不上欺负,但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孩子胆小还不爱说话,就容易被别人误会。
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种伤害。
家长选择寄宿学校时最注重的就是学校的排名和学生公开试的成绩。
这两点无疑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寄宿学校时,不是学校排名愈高就代表学校愈好。
子女的学业程度也是选择寄宿中学一个很重要的一环。
同学校排名一样道理,并不是选择愈高排名的学校就愈适合子女,一下子让子女进入程度差异太大的学校,不但学生容易不适应而跟不上进度,更加容易在学习中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动机。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择一间程度比学生目前表现高一点的学校,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合理的步伐和压力下进步。
按子女的性格和需要而选择一间合适的寄宿学校十分重要。
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适合比较着重学术性的学生,而有另外一些学校的课程会比较活泼生动,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创意等,不同的课程对于学生有不同的助益,要视乎学生的性格去挑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学校寄宿要注意什么

学校寄宿要注意什么现在孩子的教育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的那般简单,很多家长已经明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高低的是周围的多种因素,比如周边人的习惯以及孩子自身的自律性。
想必大部分家长心里都存在着一个想法,想要通过将孩子送到学校寄宿让孩子在规范的生活模式以及周围学生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性格以及学习进步,但家长想要做出这一决定一定要仔细考虑。
一、孩子的年龄大小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要求越多,因此幼儿园不建议寄宿,孩子年龄越大寄宿制的负面影响会递减。
在德国,乃至欧洲,几乎没有国内目前这种意义上的寄宿幼儿园。
德国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
在美国只有几种专门为特殊职业人员服务的寄宿幼儿园,如值夜班的医生护士。
按国际惯例,即便是寄宿,大都从中学开始。
孩子的全面素质。
有些孩子在家里就是“问题王”,家长希望将孩子放到寄宿制学校让老师管,最后的结果就是就,上学如果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初衷,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英国优秀的寄宿学校在录取方面恰恰是设置较高门槛的,进入好的学校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比如自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
二、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
应当看孩子有没有单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学校是否创造了一些类似家庭的氛围,孩子是否允许携带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
学校是否重视住校生精神关怀,寄宿部团队人员配备够不够,学校有哪些维护在校生权益的政策规章制度。
将孩子送到学校寄宿既方便了家长,又培养了孩子好习惯。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双赢的事,但。
在孩子心智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将孩子盲目送出去会导致孩子对亲情的疏离,家庭易产生不和谐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寄宿,初中生寄宿适合吗?

【导语】对于中学⽣,住校还是不住校,这真是个问题,因为总有很多学⽣因为住校问题影响到了学业。
⽽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倡甚⾄要求住校,连⼩学也开始如此。
但是,住校问题也确实困扰着⽼师和家长。
以下内容是⽆忧考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01 住校考验孩⼦的独⽴⽣活能⼒ 这是每个家长⾸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孩⼦独⽴⽣活的能⼒太差,那么住校的弊端就会特别明显。
因为读住校的学⽣,⼀般都是周末才可以回家,⽐如换洗⾐服、轮流做寝室清洁卫⽣等等,很多孩⼦都表⽰吃不消。
如果家长想孩⼦上初中后住读,提前培养孩⼦独⽴⽣活的能⼒,不要总是⼀味的代劳,该⿎励孩⼦⾃⼰洗⾐服的时候,⼀定要让孩⼦⾃⼰洗;平⽇⾥做家务的时候也⿎励孩⼦多多参与;⾃⼰的书桌等要时刻保持整洁…… 02 住校环境更利于孩⼦好好学习 寄宿制的学校,学习环境相对⽐较单纯,因为它们不受外界形形⾊⾊的⼈或事的影响。
⽐如:孩⼦如果⾛读,回家后想做作业,可客厅总是传来电视的声⾳或者家长聊天的声⾳,这些总会打扰到孩⼦专⼼的学习。
⾮常值得⼀提的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允许带⼿机的,即便是学⽣带了⼿机到校后都是主动交给⽼师,等到周五放学再发给同学们。
这样⼀来,同学们就没有条件接触⼿机、络游戏等,所以从这个层⾯上来说是有利于孩⼦们集中精⼒好好学习的。
03 住校恰巧可以满⾜孩⼦的⼼理需求 进⼊初中之后,孩⼦们的⾃我意识开始萌芽,总认为⾃⼰是半个⼤⼈了。
所以他们渴望⾃由,希望独⽴,巴不得摆脱⽗母的唠叨⾃⼰⾃由的⽀配⽣活。
⽽住校⽣活恰恰就能满⾜孩⼦这⼀点要求。
04 住校可以拉近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越来越⼤,玩着玩着就越是不想回家,哪怕是⾛读的时候,依然每天在学校或者路途上逗留,只为多和同学们玩⼀会⼉。
如果孩⼦住校,就给孩⼦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和同龄⼈接触,这样不仅可以提⾼孩⼦们的交际能⼒,也有利于孩⼦交到知⼼的朋友。
当然,住校的孩⼦远离了⽗母之后,⽣活和学习上的问题都是⽼师全权负责。
学校寄宿导致的恶性后果

学校寄宿导致的恶性后果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一个人在家太顽皮,而且学习没有学习氛围,就想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其实这是多数家长的一个认知错误,其实寄宿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成绩提高。
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只是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而已,而一部分家长受这部分家长影响,认为学校寄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孩子独立自主且越来越成长为一个好学生,这想法反而会导致相反的后果。
①寄宿容易造成亲子之间情感的疏离孩子上寄宿学校,每天在学校里吃、住、学习,大概一个星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孩子和家长见面的时间少,放假休息相聚的时间短,很难有机会好好聊天交流。
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会从原来的亲密无间,变得无话可谈,慢慢地亲子之间就会疏远、不信任,极大地伤害了亲子间的感情。
②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暴力的几率寄宿学校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孩子不能随便出去,自由被限制,这本来就是对人天性的约束。
封闭的环境,会让原本就不太安分的孩子变得更加暴躁。
校园内就容易形成一些小的团体,对其他孩子进行欺凌。
孩子在学校,远离家长,身边很少有可以信任并求助的人。
如果有的孩子被坏孩子盯上,孩子自救的可能性就降低了,遭受到校园暴力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③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温饱,但同时也需要安全感、爱和亲情,之后才能发展出更加高级的能力,比如自律、合作、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但是,孩子进入寄宿学校,远离了自己爱的亲人,其实是反自然,反天性的。
如果孩子幼儿阶段对爱和亲情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就送去寄宿学校发展社会属性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孩子的性格,导致孩子焦虑、孤僻。
所谓的让孩子独立只是家长不负责任的借口,家长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深最久的人,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是天生的,假如剥夺了孩子这部分的依赖。
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
”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做医生的刘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
”刘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
现在刘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
“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
刘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
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
”刘女士发现这个
“相比而言,老大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
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
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
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
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刘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
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
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
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
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易春丽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她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
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铲除’这样的词对待‘寄宿幼儿园’也许都不过份。
”赵远虹说,很多家长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问到这些家长原因时,大都以“全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为理由。
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根”的概念,如果“根”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属感就很淡漠,同时极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
赵远虹说,孩子在婴幼儿年阶段(0岁至3岁)应以专人照顾为益,因为每个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尽相同。
比如肠胃的发育,有的三餐饭过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对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赖大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基因。
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儿园的硬件设备的优劣,全然不顾这种全天候幼儿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发育遗憾。
这种遗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成员的冷漠,对社会理解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如同自然界中春播秋收的四季,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终生难补。
当孩子一旦与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刻被淡化。
”“还有的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没有信心,图方便将孩子‘推’给别人。
尽管家长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不能选择照看者,甚至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自身情绪掌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会时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此外,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星期5天,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到了周末往往不会主动向家长讲述一周内身边发生的事情。
而天天与父母有交流的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指点。
”赵远虹说,做父母的责任是养和育,不能仅仅把为子女出钱就看作是教育的全部。
在幼儿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间一层,他们大多数既不属于班上最漂亮的,也不属于最出
众或者最调皮的一类,他们习惯准时吃饭睡觉,守纪律。
有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女老师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三年中没跟老师讲过一次话,因为随大流而无人重视。
刻板的一维生活缺乏刺激,远离现实生活,使得“寄宿”孩子思维简单,比同龄日托的孩子见识面窄。
赵远虹在武汉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上寄宿的孩子在口语中常使用文字语言,尤其在回答大人的问题时常有迎合的心理,这与长期得不到充分重视、心理失衡有关。
易春丽认为,很早就上全托的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非常差,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害,比如,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比较冷漠,不会人际交往,对别人无法信任等等。
在咨询中,易春丽发现,上“寄宿”、长久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抑郁型,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易春丽特别强调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
另一种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孩子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胆小,总是紧贴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离。
一位寄宿小孩的父母在幼儿园发现孩子的这种症状后,以为是幼儿园虐待过孩子,将孩子领了回来。
易春丽说,实际上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寄宿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
“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父母是省事了,但也会丧失很多东西,比如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学会真正做父母的机会。
”易春丽说,父母忙只是借口,应该承担做父母的责任。
对于那些实在要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的父母,她建议,要特别留心孩子的情绪是否受到影响,有没有大的变化,是不是原来很活泼,突然变得不爱动了,这时父母应该尽快带孩子进行咨询。
据赵远虹了解,在德国,乃至欧洲,根本没有中国目前这种意义上的寄宿幼儿园和小学。
德国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说,在美国只有几种专门为特殊职业人员服务的寄宿幼儿园,如值夜班的医生护士。
按国际惯例,即便是寄宿大都从中学开始。
“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赵远虹认为幼儿一天参加4—8小时的社会活动完全足够了。
在日本,幼教问题是全社会的重大事情。
幼儿园里发生的事通常放在报纸头版头条的位置。
幼儿园老师的地位也相当高,他们的薪水与大学留校的助教不相上下。
可以说,目前幼儿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全社会20年后人的素质的高低。
在赵远虹看来,如果父母非要选择寄宿,那么非常关键的要素是看孩子有没有单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幼儿园或者学校是否创造了一些类似家庭的氛围,孩子是否允许携带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
孩子的依恋物是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恐惧或者因分离焦虑时依托的一种安抚品,能起到缓解情绪度过危机的作用。
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孩子想家,不许挂父母的照片,不让从家里带自己的东西,人为地想让孩子淡忘家庭,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咨询中,赵远虹发现,不少五六十岁的老寄宿学校的人,直到今天仍普遍地感到家庭生活繁琐复杂,难以适应。
“寄宿制在前苏联、前东德、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较为普遍。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妇女,让她们参加到革命和工作中去。
中国50、60年代不少寄宿幼儿园和学校,大部分是为当时的干部子弟办的。
这些家庭的孩子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成长,极度缺乏社会知识,尤其是家庭观念和情感知识方面。
”赵远虹特别指出,许多幼教问题不仅需要教育学家重新认识和反思,更需要整个社会参与。
比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0岁到3岁的幼儿需要母亲在家带养,而在中国如何实现,中国妇女能否为了孩子再回到家庭中去,妇女的位置又如何定位和评价等等。
这些问题都亟待各方人士关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