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基础训练:10《小石潭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⑥隶.而从.者()()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其境过清.()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二)山中与裴秀才书王维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
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基础训练:10《小石潭记》

10 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屿.(yǔ) 翕.忽(xī)B.为坻.(chí) 为嵁.(kān) 披拂.(fú) 寂寥.(liáo)C.参.差(cēn) 佁.然(yǐ) 幽邃.(suì) 奉壹.(yī)D.俶.尔(shū) 龚.古(gōng) 珮.环(pèi) 差.互(c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凉)B.以其境过清.(凄清)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D.乃记之而去.(离开)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填空。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字。
他在散文方面与齐名,并称“韩柳”。
本文选自《》。
(2)文中描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抑郁孤寂之情的句子是: ,。
◆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唐]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B.悄怆幽邃.(深)C.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D.心乐.之(高兴)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B.潭西南..而望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语文下册10《小习(分析版)小石潭记 篇与运用1.以下加点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篁.竹(hu áng) 清 冽.(li è)佁.然不动(y ǐ) 俶.尔远逝 (sh ū) 坻.(c h 嵁.(k ān ).之 (l è) 来往翕.忽(x ī) C.幽深.(s u ì(p èi) 犬牙差.互(c ī) 隶.而从者 (d ì) D .(c h àn g ) 寂 寥.(l iáo ) 参.差披拂 (c ēn ).(zhu ì) 【答案】 B 【分析】“读c h ù “读l ì读chu àng 。
2.下边句子中( ) A .不行知其源.(源泉) .(呆呆地)C .参.差.披子)D .凄.神寒骨(悲凉) 【答案】 D 【分析】,“凄神寒骨(悲凉)”句子中是“令人感觉悲凉” 。
3. 以下的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B . 水尤清.冽 以清. C . 日光下.澈 小潭 D . 凄神寒.骨 林肃 【答案】 C 【分析】, “从”的意思是 “由”跟“随,随从 ”, “清 的意思都是 “向下 ”,寒 ”的意是 “使 ⋯ ⋯ 严寒 ”“清冷 ”。
4. 以下句中 “可”与其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可头 B . 斗折蛇行可 .见 C . 犬牙差互,不行 .知其源 D . 以清,不行 .久居 【答案】 A 【分析】 A 项, “可 ”是 “大概”的意思,其余三项的 “可 ”是 “能够 ”的意思。
5.以下句子中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可头 高可.二黍许 B .全石认为.岩 C .卷石底以.出 以.其清 D .水尤清.冽 以清. 【答案】 A 【分析】中“可”均解说为“大概” 解说为”和” 中“以”分别 解说为“而”和“由于” 中“清解说为“清亮”和“凄清”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B.为屿.(yǔ)为嵁.(zhàn)蒙络.(luò)C.佁.然(yǐ)参.差(cān)披拂.(fú)D.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答案】D【解析】A.有误,“为坻”的“坻”应读“chí”;B.有误,“为嵁”的“嵁”应读“kān”;C.有误,“参差”的“参”应读“cēn”;D.全部正确。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答案】D【解析】A.心里十分高兴。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
/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B.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
其:代词。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
其:代词;C.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而:表承接/跟着同去。
而:表承接;D.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不可长久停留。
可:可以。
故选:D。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答案】B【解析】A.有误,应为:青树/翠蔓;B.正确;C.有误,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D.有误,应为:以/其境过清。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答案】B【解析】A.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加上“问题”即可;B.没有语病;C.否定词运用不当,在“和平”后面加上“没”即可;D.语序颠倒,将“辉煌”放到“战绩”前即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其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其参考答案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卷.石底坻.嵁.犬牙差.互翕.忽佁.然悄.怆幽邃.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篁竹:(2)水尤清冽尤:(3)为坻坻:(4)为嵁嵁:(5)潭中鱼可百许头许:(6)日光下澈澈:(7)佁然不动佁然:(8)俶尔远逝俶尔:(9)往来翕忽翕忽:(10)悄怆幽邃悄怆:邃: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隶而从者( )(2)见:①下见小潭( )②明灭可见( )(3)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5.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以其/境过清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______”。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永州八记”是______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①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含答案)

《小石潭记》一、句子默写。
1.文言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2)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5)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雨脚如麻未断绝。
(8)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9)《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其中最能表现劳动者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C.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D.心乐之乃记之而去三、填空题。
4.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及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知识链接】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重点词句】(一)古今异义1、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2.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3.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4.布:古义:映,显现。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5.佁(yǐ)然:古义: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2.从:(1)介词,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3.清:(1)形容词,清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屿.(yǔ) 翕.忽(xī)B.为坻.(chí) 为嵁.(kān) 披拂.(fú) 寂寥.(liáo)C.参.差(cēn) 佁.然(yǐ) 幽邃.(suì) 奉壹.(yī)D.俶.尔(shū) 龚.古(gōng) 珮.环(pèi) 差.互(c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凉)B.以其境过清.(凄清)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D.乃记之而去.(离开)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填空。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字。
他在散文方面与齐名,并称“韩柳”。
本文选自《》。
(2)文中描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抑郁孤寂之情的句子是: ,。
◆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唐]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B.悄怆幽邃.(深)C.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D.心乐.之(高兴)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B.潭西南..而望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中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万里桥记[宋] 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
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
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
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以名。
或则曰,费祎聘①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
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
朝廷命帅,其远万里。
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
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
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
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
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
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
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
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
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
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 ①聘:访。
②勋庸:功绩。
③仿佛:相仿。
④酾:疏导。
⑤末:非根本的。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孔明没.又千载(去世)B.其说虽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舍弃)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综合性学习。
(1)假如你被聘为某旅游开发区的总经理助理,上级要求你拟写一份关于小石潭的开发计划书,你打算开发哪些景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 D “俶”应读“chù”。
2.解析: C “可”的意思为“大约”。
3.解析: 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1)柳宗元唐代子厚韩愈柳河东集(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解析: D “乐”在此处解释为“以……为乐”。
6.解析: A A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7.解析: D 本文并非直抒胸臆。
8.解析: B “殊”是“不同”的意思。
9.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注意重点词语,“以……故”译为“因为……的缘故”,“亡”同“无”,“兹”译为“这”,“弗”译为“不”。
注意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忠于原句。
【答案】 (1)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
(2)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
10.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本文记述万里桥的得名和修缮,而这两者都与诸葛亮有关。
解答时要先分析文本内容,说明这两者的关系,然后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①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
相传诸葛亮曾在此送别吴、蜀使臣,“万里”出自他之口。
②万里桥的修缮与诸葛亮有关。
赵公因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功绩而修缮此桥,作者借此记表达对赵公的期许。
【参考译文】自从秦代在这里设置太守,李冰凿通了两条渠道,为蜀地带来万世的利益。
现在万里桥下的水,大概就是秦渠。
这之后诸葛亮治理蜀地,凭着公正诚信、仁爱道义而使百姓依附信服,法治清明,政治有序,礼乐差不多都得到恢复。
古今都相传,孔明在这里送别吴国使者张温,说:“这里的水流淌到扬州有万里之遥。
”后因此为之命名。
有人则说,费祎访问东吴,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道路,从这里开始。
”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大致还在,并不是特别的雄奇壮丽。
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
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给桥命名的含义则是一致的。
如今的天下,将吴蜀统一。
朝廷任命将帅,远至万里。
他们看到这座桥,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想着仿照他那样去做事?侍御赵公镇守蜀地的时候,刚到这里,就去拜谒孔明祠堂,就下令修缮它。
每次都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
用法律而人们不怨恨,主持政务而主君不猜疑,不是天下极公正的(人),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他的遗迹尚存还有很多,万里桥就是他通吴国的故事。
前任军帅沈公曾修缮并扩大它,还是很简陋,与名称不相符,况且容易毁坏,时间长了就不能支撑。
(赵公)就命人疏导河水,成为五道支流,桥梁面板全部换成木质的,并在上面建屋子。
风烟浩渺,岸上树木茂盛并且山川秀美。
赵公与客人登临此处,大概没有不徘徊和四面观看的。
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
就像赵公所感叹的,风景不是根本的。
赵公命我为之作记,记录大的方面而舍弃它的细枝末节。
如果说这座桥留下一个美名,赵公又给它美好的景观,那是不了解赵公的人。
了解赵公的,没有超过我的了。
11.(1)解析:要结合小石潭的景色特点、所处位置等多角度思考。
【答案】示例:竹林探幽、聆听天籁、石潭观鱼、小溪漂流等。
(2)解析: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并且语言生动优美,能吸引人。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方约一百二十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古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