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地质年代顺序及特征

地质年代顺序及特征《地质年代顺序及特征》地质年代顺序指的是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主要根据岩石、化石和地球的地质记录来确定。
地质年代顺序的划分使得地球历史的长河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同时也为研究地球演化、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球的地质历史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年代,其中最长的是宙代,而最精细的则是年代。
地质年代按照从旧到新的顺序被划分为宝宁、太古宙、元古宙、变起来、侏罗纪、白垩纪、古新纪、新近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等。
每个年代又可以按照地质事件的发生进行进一步细分。
不同的地质年代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地球上的大气、海洋、岩石、地形和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举个例子,宝宁纪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的时期,其特征是地球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岩石中没有碳酸盐矿物的沉积,生命还未出现。
太古宙是地球历史上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时期,特征是原始的生命形式开始出现,有机物质在海洋中大量堆积,形成了重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
元古宙是地球上最早的大陆形成和珊瑚礁发展的年代,特征是陆地开始出现,地壳活动活跃,形成了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
变起来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我们人类所处的时代。
它的特征是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真正的生命形式,同时也出现了最早的显生代生物,如三叶虫和蕨类植物。
侏罗纪是恐龙的时代,特征是恐龙繁盛,也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广泛的盆地沉积。
白垩纪是恐龙的灭绝之后,哺乳类动物开始繁荣的年代,地壳上发生了重大变动,形成了许多今天被称为“地球之重”和“地球云盖城”的地质景观。
通过地质年代顺序及其特征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质活动和生物演化,揭示了地球的变迁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这对于深入了解地球科学、预测自然灾害、寻找矿产资源以及生物进化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年代顺序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2.3 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工程地质学
3.岩性对比法 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性方面的特 点为对比的基础。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 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近 似的。 该方法也只能适用于一定的地区。
工程地质学
4.古生物化石方法 生物的演化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因此,在不同地质年代沉积的岩层中,会 含有不同特征的古生物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 岩层,无论相距多远,都是在同一地质年代中 形成的。所以,只要确定出岩层中所含标准化 石的地质年代,那么这些岩层的地质年代,自 然也就跟着确定了。
•土壤
凡第四纪松散物质沉积成土后,再在一个相当长的稳定环境 中经受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的成壤作用所形成的土体,统称为 土壤。
工程地质学
•土体
未经受成壤作用的松散物质经受压密固结作用,逐渐形成具 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土体,这就是工程地质学中所说的土体, 是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研究的对象。 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可将第四纪沉积物的土体分为:残 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风积土及 冰积土等。
工程地质学
§2.3 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主要内容: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单位 第四纪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学
2.3.1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定义 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可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地球发展的时间 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应用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层的相互关系,以及阅读地 质资料或地质图。 地质年代的分类 绝对地质年代:说明地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不说明过程。 相对地质年代:说明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相对新老关系, 从而说明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地质工作中,一般以应用相 对地质年代为主。
工程地质学
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一、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1. 地层对比法 以沉积的顺序作为对比的基础。自然顺序为先沉 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但在构造变动复杂的地区,由于岩层的正常层位 发生了变化,运用地层对比的方法来确定岩层的相 对地质年代,就比较困难。
2. 地层接触关系法
不整合接触 沉积地层在形成过程中,发生沉积间断,在岩层的
沉积顺序中,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岩层,上下岩层之间 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分平行不整合 (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接触面以下的岩层先沉积,年代比较老;不整 合接触面以上的岩层后沉积,年代比较新。
3.岩性对比法
岩浆岩经风化剥蚀后,又继续接受沉积,剥蚀 面上部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 部往往存在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风化剥蚀的 痕迹。则岩浆岩早于上覆沉积岩。
二、地质年代表与地层单位
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地壳运动和生物的演化。 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
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每个代又分为若干 “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 干“世”及“期”,以及一些更细的段落,这些统称为地质年 代。
海陆变迁,称展阶段,地
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应用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层的相互关系,
以及阅读地质资料或地质图,都需要掌握地质 年代的知识。
地质年代的分类
绝对地质年代:说明地层形成的确切时间, 不说明过程。
(二)、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岩浆岩不含化石,也无层理构造,但它总是 侵入或喷出于周围的沉积岩层之中。因此,可以 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层的 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综述为了刻画地质演变的时间性阶段性,人们为地球发生演变确定了年代表。
以年代表为顺序,可以把握各个地质时期地球发生的一些标志性变化。
前寒武纪指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地史阶段。
其时间约在25亿年前。
它可划分成太古代和元古代两个时期。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地球形成以后,结束于大约24亿年以前。
虽然晚期有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形成时的岩石在漫长的时期内经过了深度的变质,因此保留下来的可靠的化石非常少。
有人把太古代早期岩石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单划分成冥古代,时间大约是38亿年以前。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开始于大约24亿年以前,结束于大约5.7亿年以前的“生命大爆炸”,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全盛。
太古时代地质距今>50亿年。
太古时代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
太古代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
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
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
也有把38亿年以前称为冥古代,25-38亿年前称太古代元古代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
08地质基础理论11史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 ----
前寒武纪又称前古生代,指寒武纪 以前,即距今5.4 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是 地球历史最早的地质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 地层称前寒武系。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大 约从40亿年前开始进入地质阶段,前寒武纪 时距约为34亿年,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发布的2004年版地质 年代表里,将前寒武纪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 其分界是25亿年。
鄂西元古宇剖面
Z:莲沱组 :
Pt31:马槽园组 稳定类型盖层沉积 晋宁运动II( 晋宁运动II(800Ma) II 为红色山麓堆积—磨拉石沉积组合, 为红色山麓堆积 磨拉石沉积组合,成份为碳 磨拉石沉积组合 酸盐砾岩、 酸盐砾岩、砂砾岩 晋宁运动I 晋宁运动I(1000Ma) Pt2:神农架群 Pt2-Ar:空岭群 : 主要为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为陆棚浅海沉积, 主要为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为陆棚浅海沉积, 夹凝灰质沉积——原地台 夹凝灰质沉积 原地台 1600Ma 1600Ma1600Ma-3200Ma
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沉积:强烈沉降带沉 积、稳定浅海沉积、隆起区的陆相沉积。 燕辽沉降带 位于内蒙古古陆南侧,是 华北地区强烈拗陷地带,拗陷中心在河北兴 隆、天津蓟县以及北京平谷一带,沉积厚达 10000m,地层发育完全,分层清楚,是北方 中上元古界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地区。 稳定浅海区 华北地区包括现在山东、 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陆表 浅海,沉积厚度一般在1000m左右,下部以 碎屑岩相为主,上部以碳酸盐岩相为主。
吕梁运动II( 吕梁运动 (1800Ma) 变质砂砾岩(红色磨拉石沉积组合) 滹沱群上部(上下共〉 滹沱群上部(上下共〉8000m) 变质砂砾岩(红色磨拉石沉积组合) 吕梁运动I( 吕梁运动 (1900Ma) 滹沱群下部 浅变质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夹少量玄武岩。 浅变质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夹少量玄武岩。 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2200Ma) 五台群( 五台群(〉7000m) 低级变质岩,原岩浅海陆缘碎屑岩、 中-低级变质岩,原岩浅海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至沙泥质 浊积岩,中部夹火山碎屑岩。 浊积岩,中部夹火山碎屑岩。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2500Ma) 整体特征:1)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说明地壳仍然有活 整体特征: 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 动性; 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色沉积, 动性;2)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色沉积,说明 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 分布较窄。 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3)分布较窄。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二节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和分布规律。
2.了解并熟悉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
在未受剧烈地壳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地质年代表(1)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
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
6.生命大爆发:大约5.4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2 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
此后地球进入显生宙。
7.人类诞生:大约180万年前。
判断1.地球温度是不断升高的。
( × )2.地球生命大爆发大约发生在2 000多万年前。
( × )连线把地质事件与大致对应的时期用线段连接起来。
答案三、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1)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地质年代生物演化特征

地质年代生物演化特征地质年代是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年代特征进行划分的,而生物演化是指生物种群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的改变和发展过程。
地质年代的划分可以反映出生物演化的特征,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化石记录来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
本文将从早期地质年代到现代地质年代的角度,探讨不同地质年代中生物演化的特征。
1. 古元古代(46亿年前-25亿年前):古元古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地质年代,这个时期地球上没有复杂的生物群落。
最早的生物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和古菌,它们生活在水中,靠化学合成自己所需的物质。
2. 元古代(25亿年前-5.41亿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古代出现了多细胞生物。
这个时期的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藻类和海绵,它们是最早的多细胞生物。
3. 寒武纪(5.41亿年前-4.85亿年前):寒武纪是生物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软体动物,如三叶虫、腕足动物等。
这些生物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群落,也为后来的生物演化提供了基础。
4. 奥陶纪(4.85亿年前-3.95亿年前):奥陶纪是一段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时期。
在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如蕨类和苔藓等。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群落也进一步丰富,出现了甲壳动物、鱼类等。
5.志留纪(3.95亿年前-3.39亿年前):志留纪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祖先。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群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鱼类和海藻。
6. 泥盆纪(3.39亿年前-2.83亿年前):泥盆纪是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的时期。
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标志着生物从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的适应过程。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群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鱼类的多样化。
7. 石炭纪(3.83亿年前-2.9亿年前):石炭纪是一个生物繁荣的时期。
陆地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植物群落,形成了煤炭资源。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群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海生爬行动物和早期的两栖动物。
8. 二叠纪(2.9亿年前-2.52亿年前):二叠纪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太古宙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 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8- 25亿年),持续约13亿年。
▪ 地史特征 ➢ 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 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中晚期原始陆核 形成。(阜平运动) ➢ 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原始菌、藻类。
教学ppt
10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寒武纪——寒武系(∈) •奥陶纪——奥陶系(O) •志留纪——志留系(S)
教学ppt
11
早古生代
▪ 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距今5.4-4.1亿年, 持续1.3亿年
▪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其中以三叶虫、笔石、 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
一次冰期气候,但时间短暂,对北方各大陆未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出现一次大范围海退。
➢ 志留纪初期,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 地多为温暖干热气候条件。
教学ppt
15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泥盆系(D) •石炭纪——石炭系(C) •二叠纪——二叠系(P)
教学ppt
7
教学ppt
8
二、元古宙
(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 距今时间: 25-5.4亿年,持续19亿年
▪ 地史特征
➢ 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 五台运动)
➢ 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叠层石普遍发育。晚期 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 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 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 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教学ppt
1
●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史学。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教学ppt
2
教学ppt
3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 纪。前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 约5.4亿年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元 古代,现广泛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示 其早、晚两个阶段,分界线为25亿年前。
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
北对峙的统一大陆,即联合古大陆(泛大陆)。
教学ppt
18
教学ppt
19
晚古生代
▪ 晚古生代的气候
➢ 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 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 物分区现象。
➢ 形成劳亚古陆上的北方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 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 (以温凉气候为特征)。
➢ 石炭-二叠纪出现一次持续5000万年的大冰期,
但只发生在冈瓦纳古陆内。
▪ 矿产:石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
一。
教学ppt
20
第四节 中生代的地史特征
➢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初步形成劳 俄大陆;祁连海封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 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 生。
教学ppt
13
教学ppt
14
早古生代
▪ 早古生代的气候
➢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 奥陶纪晚期,可能由于北非西北部在奥陶纪处于 南极,所以冈瓦纳西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大陆冰 盖和冰海沉积,晚奥陶世末期被认为是震旦纪以后的又
教学ppt
16
晚古生代
▪ 划分:含泥盆、石炭、二叠三个纪,距今4.1-2.5亿 年
▪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繁盛。泥盆纪被称 为裸蕨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蕨类时代,出现 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并在晚二叠出现裸子植物。 ➢ 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原始脊椎到有脊椎,从 水中到陆地。泥盆纪称为鱼类时代。石炭二叠纪 又称两栖类时代。出现原始的爬行动物。 ➢ 晚古生代中曾出现多次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最 重要的两次分别教学发pp生t 于晚泥盆世和二叠纪。 17
➢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教学ppt
9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教学ppt
4
教学ppt
前 寒 武 纪 时 代
5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542Ma
No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
800
1000
1600 2500
Image 2800 3200 3600
4200?
前寒武纪: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指有明显地质
作用以来至震旦纪末期的漫教长学地ppt 质时间。
寒武纪被称为生物大爆炸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还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奥陶纪是无脊椎动物极盛时期。 志留纪末,三叶虫、笔石大量灭绝。
➢ 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
➢ 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 裸蕨类植物。
教学ppt
12
早古生代
▪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
➢ 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 态: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 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 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北 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南方冈瓦 纳古陆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 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
晚古生代
▪ 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与世界古地理变化
➢ 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 西运动。它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 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
➢ 石炭到二叠纪,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 古陆和欧洲古陆,因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 亚板块对接,形成更加广大的劳亚大陆。
➢ 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可能局部连结,但被古地